【臘八文化簡述】
今天是傳統臘八節,臘八節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這一日喝臘八粥是全國人民最傳統的習俗。對於臘八節,有一些人知道臘八是佛教為紀念佛成道日而設。而進一步探究,臘八節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要喝臘八粥?十二月何以名「臘月」,古時的臘日又是在哪一日,各地都有哪些習俗?這些問題,知道的人相對就少了。對傳統節日了解的少,過節就可能會流走於形式,而對於節日淵源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及古人在此節日的甚深教化,我們都難以領會,因而受益也就很微淺了。鑒於此,今天我們就談一談這些問題,以了解我國的臘八文化。
一、釋「臘」
「臘」本為祭名,指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即臘祭之日,祭祀百神。《說文》:「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從肉巤聲。」《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也。』」杜預註:「歲終祭眾神之名。」古以六十甲子紀日。六十甲子共有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等五個戌日。「三戌」指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如今年冬至為農曆十月二十三,第三個戌日為十二月二十六,此日即東漢所指之臘日。段玉裁註:「漢仍秦制。亦在丑月。而用戌日,則漢所獨也。…按必在冬至後三戌者。恐不在丑月也。」由於「臘祭」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秦漢以後稱此月為臘月。又名臘祭之日為臘日。段玉裁註:「臘本祭名。因呼臘月、臘日耳。」
古人逢臘月而圍獵,以所獵禽獸作「犧牲」以祭祖宗。《禮記·月令》鄭注曰:「臘謂以田獵所得禽祭也。」東漢應劭《風俗通》亦曰:「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禮記·月令》「(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唐孔穎達疏:「以欲臘祭之時,暫出田獵以取禽。」古以禽獸之肉為祭品,而禽獸又多為狩獵所得。又,「巤」指毛髮,而禽獸多有毛髮。故「臘」 從肉巤聲。
二、臘祭時日
臘月是歲終之月。歲終和來年之初有終始交接、新舊交替之義。故《風俗通》云:「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臘祭為古人「歲終之祭」,是一年中規模最盛大、隆重的祭祀。《玉燭寶典》:「臘,一歲之大祭。」蔡邕《獨斷》:「迎送凡田獵五日,臘日歲終大祭,縱民宴飲。」《荊楚歲時記》:「孔子所以預於臘賓,一歲之中盛於此節。」夏代稱臘祭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代改為「臘」。應劭《風俗通》云:「禮傳,夏曰嘉平。殷曰淸祀。周曰大蜡。」《史記·秦本紀》:「 秦惠文君十二年,初臘。」《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更名臘為嘉平者,改臘在丑月用夏制。因用夏名也。臘在丑月、因謂丑月為臘月。」故十二月又稱「嘉平月」。
秦漢以前,臘日的具體時日,史書未載。秦漢以降,臘日則是依據各代五運屬性的衰日而定的。《魏台仿議》:「王者各以其行日為祖,衰日為臘。漢火德,火衰於戌,故以戌日為臘。」許慎為東漢人,《說文》所訓,是承漢制,故《說文》以冬至後弟三個戌日為臘日。
從理論起源來講,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開創「五德終始」的歷史觀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曰:「鄒子有終始五德,從所不勝,木德繼之,金德次之, 火德次之,水德次之。」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王朝興衰作解釋。「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認為王朝的興起必有天意符瑞作為象徵和驗證,五德終始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後來封建王朝的一些最高統治者自稱「奉天承運皇帝」,所謂「承運」,就是繼承某一「德」運。五德終始說作為一種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受到歷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論斷,以秦文公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遂成為五德終始說的第一個實踐者。漢高祖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武帝時,又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改漢正朔為土德(因土克水)。直到王莽時,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故漢朝有時也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古人以本朝五運(五行))屬性的墓(或稱死、或稱衰)日為臘。東漢正朔為火德,依陰陽五行學說,火生於寅,死於戌。西漢劉安《淮南子·天文訓》:「火生於寅,壯於午,死於戌。」五行火死(衰)於戌,故東漢定於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臘日,桂馥《說文義證》:「按高堂隆曰:『帝王各以其行之盛而祖,以其終而臘。漢火德,故以戌臘。』許慎漢人也,知戌臘而已。」如上所說,具體定那一天為臘日,因各朝代五運之不同而有差異。故至魏晉、南北朝,臘日已與漢不同。南北朝時定十二月初八為臘日,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云:「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此為定臘日為臘八之始,然此臘日和佛教之臘八不同。後周以十月蜡祭諸神於五郊。另外,因為古今紀日之不同,也會導致臘日的差異。顧炎武:「三代以前,則日多用干。秦漢以下,始多用支。」
三、古代臘祭
由上而知,臘日為古代年終之大祭。臘祭始於伊耆氏。《郊特牲》:「伊耆氏始為蠟。」鄭玄註:「伊耆氏 ,古天子號也。」而古天子,或謂神農,或謂帝堯,亦言為職官名者。
據記載,臘日的祭祀主要有蠟(zhà)祭、臘祭兩種。蠟、臘是兩種不同的祭祀。北齊杜台卿《玉燭寶典》曰:「臘者,祭先祖。蠟者,保報百神。同日異祭也。」蜡祭是古人歲終對古代年終對農神的祭祀,蓋伊耆氏為神農,而神農掌農事,制耒耜,嘗百草,故後世尊為農神祭焉。《史記·補三皇本紀》:「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通典》亦云:「臘之義,自伊耆之代而有其禮。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是報田之祭也,其神神農,初為田事,故以報之。」「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故「以報天地」是蜡祭的目的,是古人報答天地諸神對農業生產的貢獻。而蜡祭對象是有關農事的「八神」。《禮記·郊特牲》:「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鄭玄注: 蜡祭有八神,先薔一、司薔二、農三、郵表畷四、貓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蟲八。」先嗇即神農;司嗇即后稷,稷乃百穀之長,奉為穀神;農乃農神,古之田畯也,是管農事的官;郵表畷神是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管理井田屋宇、百姓住宅的官;貓虎神乃除田鼠田豕之神;六坊即坊神,是蓄水與阻擋洪水的壩神;水庸神即排水之水溝,既能受水又可泄水;八是昆蟲神。以上八神皆是對農業生產有貢獻的,故古人共而祭之。「八神」中有貓虎、昆蟲。祭貓,因其幫人吃掉了危害莊家的田鼠。祭虎,因其幫人吃掉了危害農田的野豬。祭昆蟲,因昆蟲幫人吃掉了危害莊家的害蟲。所謂「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可見即使是卑如貓虎,微如昆蟲,若對人們有貢獻,皆敬而祀之,是古人對萬物最大的敬意和感恩,故《郊特牲》雲「仁之至,義之盡也」,體現了古人無有不敬、心懷萬物的至高境界。
臘祭是古人歲終對先祖的祭祀,目的是報答祖先的生養及對來年豐收的祈求。《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鄭註:「此周禮所謂蜡祭也。天宗,謂日、月、星辰也;大割,大殺群牲割之也;臘,謂以田獵所得禽祭也;五祀,門、戸、中溜、灶、行也。或言祈年、或言大割、或言臘,互文。」孔穎達正義:「以上公配祭,故云公社。先祭社,後祭門閭,故曰及。臘,獵也。謂獵取禽獸以祭先祖五祀也。此總謂之蠟。若細別言之,天宗公社門閭謂之蠟,其祭則皮弁素服,葛帶榛杖。其臘先祖五祀,謂之息民之祭,其服則黃衣黃冠。鄭注郊特牲雲『息民與蠟異也』,知此《周禮》所謂蠟者,以《郊特牲》『蠟者,索也。索萬物而饗之。』按:《鑰章》『國祭蠟,吹《豳》頌,以息老物』,蠟而後息老,此經亦先祭眾神乃後勞農休息,文與鑰章相當,故經廣祭眾神,是《周禮·鑰章》所謂蜡祭也。……黨正職『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禮屬民』,而飲酒於序以正齒位,則飲酒在蜡祭之後。此大飲在蜡祭之前者。若黨正『屬民飲酒』,在蠟之後。故下雲勞農以休息之。」
通過以上經注所述,可知最初的蜡祭與臘祭,區分是很明顯的。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革,「禮崩樂壞」,從而導致禮制逐漸衰微,原有的秩序日漸衰敗,又因「蠟」、「臘」 日期相近,皆在歲末舉行。由於以上二因,兩者逐漸融合,混而為一,統稱「臘祭」。應劭《風俗通》云:「禮傳,夏曰嘉平。殷曰淸祀。周曰大蜡。漢改曰臘。」可見秦漢時,人們已將二者視為統一祭祀了。李冠雲先生於《古代的蜡祭》一文總結說:
蜡祭和臘祭雖然兩種祭祀原本並非一事,蓋因其皆祭於歲終之時,後世遂合併一體或混為一談。鄭玄在《月令》注中即云:「臘即周禮所謂蠟」。與鄭玄同時代的許慎在《說文》中也說:「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也。」在《五禮通考·卷五十六》中,秦蕙田則案曰:「孔疏:『周時臘與蠟各為一祭,漢改曰臘,不蠟而為臘矣。』的是蠟臘正解。」
後世,臘祭逐漸衰弱,乃至完全退出歷史舞台。究其原因,蓋有兩種。一是是臘祭本身的複雜性。二是後人對蠟、臘的是否為同一祭祀的分歧所致。徐立平先生《論唐代臘日的祭祀及其價值功能》一文,總結臘祭衰弱原因謂:
臘日逐漸衰弱並最終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主要是臘日自身具有弊端。「大蜡之禮,昉自伊耆,三代因之,古制夐遠,傳注參錯。」因此,後世認識遂出現分化。有的認為蠟、臘不是一個祭祀,先蠟後臘。有的認為蠟、臘是一個祭祀,只是不同時期異名而已。因此「自漢臘而不蠟,魏、晉以降,廢置無恆」。蜡祭的神明由「八神」到「座百九十二」,幾乎無神不包,這些神明很龐雜,「神多位益難定」,且很多不合禮儀,貞觀十一年,房玄齡等議曰:「按《月令》,蠟法唯祭天宗,近代蠟五天地、五人帝、五地祗皆非古典,今併除之。」蘇軾也曾說過:「迎貓則為貓屍,迎虎則為虎屍,近俳優所為。」因此,「議者謂失禮惚」。臘日本身是一個祭祀性節日,秦漢時期還有很濃的娛樂色彩,人們把它當做「初歲」來過。到唐宋時期,宗教性越來越濃,並且這些祭祀活動脫離了老百姓,缺乏群眾基礎,臘日百姓不能祭祖,也不能祭社稷,它成了皇家的御用節日「君王臘」,老百姓對這個節目逐漸地也就不關心了。臘日衍生的其它節日也分散了臘日的功能,使之不再那麼受重視。…又由於臘八和臘日都在臘月,時間上挨的很近,漸漸地人們只過臘八節,而不過臘日了。…老百姓不能在臘日祭祀祖先,因此多在春節祭祖,這樣臘日節的祭祖活動也逐漸被春節祭祖所取代。因此,臘日節就變成了一個「六神無主」、一盤散沙、沒有多少名堂的節日,其衰弱自然是難免的。
通過徐立平先生詳細周全的介紹,我們知道臘日在後世的衰弱,是由多方面原因導致的。雖然今天沒有臘祭,但我們要把古人臘祭的「報本反始」、仁愛萬物、禮敬存心的精神繼承下來。感念天地萬物、祖先的生養之恩,如此,則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吉祥。
四、臘八與佛教
十二月初八是佛教紀念佛陀成道日,乃於此日以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稱臘八粥。東漢明帝時,佛教東傳,與中國文化融合,嗣後臘日便改於十二月初八,並以臘八粥為食,自此相沿成俗。《敕修百丈清規·卷二》:「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伸供養。」由上可知,定十二月初八為臘日及食臘八粥,是受佛教紀念佛成道日而致,是佛教與我國文化融合的體現。
關於佛陀成道與食臘八粥之緣由,佛教凈土宗十三祖,靈岩山印光大師於《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示云:
今日諸位啜(喝)臘八粥,是何等因緣?須知即是慶祝佛成道的意思。但是應該昨天啜。何以故?因佛成道以前,啜乳麋故。原夫釋迦佛未成道前,為悉達太子,十九歲出家,五年修習世間禪,知非究竟。乃入雪山,思惟佛道。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麥。以致形容枯槁,消瘦不堪。出山以來,浴於尼連禪河,攀樹而起,身力不支。時諸天人,知悉達太子將往菩提道場成道,佛須相好莊嚴。乃化作牧牛女,獻佛九轉乳麋。
何謂九轉乳麋?先從千牛榖乳以飲五百牛,次榖五百牛乳以飲二百五十牛,次榖二百五十牛乳以飲一百二十牛,次榖一百二十牛乳以飲六十牛,次榖六十牛乳以飲三十牛,次榖三十牛乳以飲十五牛,次榖十五牛乳以飲八牛,最後乃以八牛乳和以香稻煮成粥麋。太子啜此乳麋,形體復原,相好圓滿,乃赴菩提樹下,端坐思惟,斷盡煩惱,於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時,佛睹明星,豁然大悟,心鏡開朗,得正等覺,即今日成道之事也。
臘八粥即仿乳麋,佛啜乳麋而後成道,我等即以啜臘八粥為慶佛之成道,其因緣如此。
以上,印光大師為我們開示佛成道及食臘八粥之因緣,可知佛祖釋迦牟尼於十二月初八成道,故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佛成道前身體消瘦,受牧牛女供養乳麋,體方復原。後世佛子仿效牧女供養佛陀之「乳麋」而作臘八粥,以慶佛之成道。此即佛成道日與臘八粥之來歷。
關於釋迦牟尼成道日,各部經論說法不同。《長阿含經》《因果經》作二月八日,《佛說灌佛經》《方等般泥洹經》作四月八日,《大唐西域記》作三月八日或三月十五日,《俱舍論疏》《佛祖統紀》皆取二月八日之說。宋代高僧贊寧撰《大宋僧史略》,亦主二月八日,謂臘月乃周之二月,因周曆以建子立正,其二月即夏曆十二月。蓋自宋代起,我國即於此日舉行成道會以紀念釋尊成道。中國佛教徒依禪宗之習,於陰曆十二月八日,以米與果物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後演變成民間習俗。《敕修百丈清規》記載:「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伸供養。」
佛教認為食粥擁有很多好處,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有食粥習慣。至於臘八粥則更為講究,通常會用蓮子、紅棗、薏仁、雲豆、白果、黍米、花生等一起煮。不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很多,以滿足善男信女之需求。有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粥供過佛,特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會帶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至今,諸多寺院仍有在臘八施粥的習慣。
佛教傳入我國後,迅速與我國文化融合,成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深影響了我國民俗。唐代為佛教鼎盛時期,臘八習俗已在敦煌地區嶄露頭角。敦煌寺院有臘八「煮葯食」的習俗,或為臘八粥之前身,而此俗在內地尚未風行。及宋,佛教臘八風俗已在全國廣泛施行。逢臘八佛誕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祈福活動,煮粥敬佛的習俗隨之盛行。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載:「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他們還挨門串戶請求布施。「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夢梁錄》卷六記臘八寺廟的活動有「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設紅糟,以麩、乳、諸果、筍竽等為之」,供給僧人或饋送給施主及貴族大家。
及明清時,寺院臘八施粥習俗亦如前代。《永樂大典》載:「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明清時,無論官方還是民間,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據記載,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
自臘八始,家家戶戶拉開了春節的序慕,忙於採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五、臘八食俗
臘八粥是臘八節最主要的飲食,最初在寺院宣行。宋朝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後來,臘八煮粥由寺院擴展,盛行至民間,逐漸為我國普遍民間食俗。我國喝臘八粥的食俗始於宋代,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元孫國敕《燕都遊覽志》云:「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清時,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此做法頗有京城特色。明代宦宮劉若愚《酌中志》載臘八粥製法曰:「先期數日,將紅棗捶破泡湯,至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供佛聖前。戶牖圓樹井灶之上,各分部之。舉家皆吃,或亦互相饋送,誇精美也。」北京的臘八粥最為講究。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穀類,黃豆、紅豆、綠豆、芸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乾、白果等乾果。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生佳品,尤其適合在寒冷的天氣里保養脾胃。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
臘八除了食臘八粥,各地還有食用其它食品的風俗,主要有以下幾種。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凈凈之意,蘸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食「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臘八的習俗。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中國北方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某些地方,臘八還有「吃冰」的習俗。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民間傳統小吃之一。當地家家戶戶在臘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製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並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後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晒,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晒乾,即成臘八豆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味則更好。「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肴。
「臘八面」為陝西關中地區臘八節的節令食品。在陝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家家戶戶臘八早上都要吃碗「臘八面」。 「臘八面」以面和各種豆類(紅豆為住)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韭菜葉的寬度相等的麵條)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待水開時轉小火至紅豆熟透,中火煮麵。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後將蔥花油潑入鍋中。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而成。
六、臘八習俗
我國地域廣袤,古今及各地人們在臘八的習俗各具特色,不盡相同。據李冠雲先生《宋代的臘八》一文,宋人在臘八時有制臘葯的習俗,而臘葯多供滋補用。《增補武林舊事》卷三:「醫家亦多合藥劑,侑以虎頭丹,八神屠蘇、儲以絳囊,饋遺大家,謂之臘葯。」宋陸遊《歲未盡前數日偶題長句》「鬥飣春盤兒女喜,搗簁臘葯婢奴忙」之詩句,即是指此。宋人在臘八還要驅逐瘟疫,以求健康平安。《東京夢華錄》卷十載:「自入此月,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夥,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當時的臘八驅疫活動,由乞丐扮神鬼,與古代以巫扮鬼的形式及目的已然不同,他們以驅鬼的形式討錢,卻也增添了節日氣氛。杭州還有臘日祭萬回的習俗,《西湖遊覽志》(《鑄鼎余聞》卷四)載:「宋時杭城臘日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著綠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雲和合之神。祀之人,在萬里外,可使回家,故曰萬回。」祭萬回的習俗,反映當地人們盼望親人在年節前早日返鄉的願望。
以當代人來講,陝西人在臘八日,待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同時臘八粥不能吃完,要剩下一些,取其「年年有餘」之意。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區,人們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甘肅地區人們,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在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 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 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鹹粥的話,在裡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浙江人煮臘八粥則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據說,這種煮粥方法還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臘八節在陝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而且,臘八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里就會雜草多。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麵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和陝北一樣,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結語
縱上述,臘祭是為了報答、感念天地神靈及祖先的護佑,臘八喝粥是為了紀念佛陀成道,感恩佛陀帶給人類無窮的智慧。臘八的各種習俗,是人們相互的祝福及對未來的祈願。古今及各地風俗雖有不同,而人們感恩、祝福、祈願的心則完全一致!因此,我們心懷誠敬,感恩先祖的承傳!感恩父母的養育及師長的教導!祈願天下和諧,世界大同,人民安康!最後,祝願大家臘八節吉祥安康!幸福如意!
————————
參考:
[1]孔穎達·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 應劭·風俗通義校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15.
[5]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箋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06.
[6]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全集[M].蘇州:弘化社,2014.
[7]李冠雲·古代的蜡祭[J].
[8]李冠雲·宋代的臘八[J].
[9]徐立平·《論唐代臘日的祭祀及其價值功能》[J].焦作大學學報.2009.1第1期.
推薦閱讀:
※盤玩橄欖核能升值嗎?
※為什麼現今世界上部分國家的民族服裝可以延續至今?比如和服和阿拉伯的長袍?
※【 資訊失速的時代( 二 )n—?—?數據市場的附魂路徑。】
※【文化典藏】組圖:圖解中國上古神獸
※暹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