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團團菌帶你去了解團校歷史——團校從這裡走來(下)

  第三階段:蟄伏時期(1935——1945)

  1936年八、九月間,黨中央決定改造共青團組織的前夕,為了培養青年幹部,適應抗日鬥爭的全面開展,共青團中央在陝北保安縣(今志丹縣)劉家坪村創辦了中央團校,賴大超擔任校長。值得一提的是,賴大超校長在中央蘇區時曾在列寧團校學習。

《一個紅小鬼的風雨人生:賴大超回憶錄》封面。圖片來源於網路

  193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青年工作的決定》,要求把青年團改變為群眾性的抗日救國的非黨青年組織,同時在中央組織部之下成立中共中央青年部,馮文彬擔任部長。在青年團組織適應抗日局面而全面改造的歷史大勢裹挾下,1936年11月7日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剛剛成立的中央青委按照黨中央關於改造青年團的指示精神,同時為了紀念魯迅(1936年10月19日逝世),把中央團校改名為魯迅青年學校,繼續培養青年幹部。

  魯迅青年學校的任務就是專門培養青年工作幹部,學製為兩個月。第一期學員130多人共分三個班,對象多是陝北蘇區的團幹部和中央紅軍二、四方面軍中的年輕戰士。由於工作原因, 81名學員於1937年1月24日在延安高級小學俱樂部舉行畢業典禮,教育部長徐特立出席並發表講話。第二天,本期學員編為六個突擊隊,分赴陝北、陝甘等省工作。第二期學員人數比第一期稍少些,於2月4日開學,但這時學校已更名為魯迅師範學校。學習內容有革命理論、文化課、形勢教育,特別有適合青年特點的課程。在此期間,馮文彬、胡耀邦等負責青年工作的同志常來講課。

  抗戰爆發後不久的1937年10月,中共中央青年部長、西北青救會主任馮文彬在中共陝西省委的幫助下,在國民黨實際控制的陝西省三原縣鬥口鎮鬥口農場創辦了戰時青年團校——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馮文彬任班主任兼教員,大隊長為樂少華,有學員150餘人,以陝西青年為主。

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鬥口農場舊址。鬥口農場是于右任先生為開展改良農業實驗而於1930年親手創辦,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鬥口實驗站。圖片翻拍於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來源於網路。

  青訓班以抗日救亡為宗旨,主要講授中國革命史、馬列主義基礎知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礎知識、抗日軍事常識和引導抗日青年群眾工作。培訓15天後結業,各方反應良好,中共陝西省委又提出舉辦第二期。青年訓練班第二期於1937年11月開學,有學員200多人,學習時間20天。

  根據毛澤東「擴大辦、來者不拒」的指示精神,青訓班制定了「遵照抗戰建國綱領,訓練青年幹部,服務戰區、軍隊、農村,開展青年運動,組織動員青年參加抗戰,達到統一青運,完成中華民族徹底解放」的方針。青訓班從1938年4月起,從「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改稱「戰時青年訓練班」,1939年開始又改稱「中國青年幹部訓練班」。從1938年春第四期開始,青訓班搬到了雲陽鎮北約五里的安吳堡,故統稱安吳青訓班。

安吳青訓班舊址,牌匾為胡喬木題寫。圖片來源於網路

  安吳青訓班在抗戰初期充斥戰爭失敗和流失失所的大環境下,迅速凝聚起廣大熱血青年的抗戰精神,為全國抗戰帶來巨大示範效應,很快引起全國各界的注意,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身為抗戰最高統帥的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委員長不久就注意到了安吳青訓班對團結抗戰的積極貢獻,致電青訓班:「抗戰建國,事艱任重,切盼全國青年一致努力,效忠黨國,以期完成民族復興大業為要。」

蔣介石委員長致電安吳青訓班。圖片來源於網路

  1938年4月,山西民族革命大學校長李公朴先生參觀青訓班後,寫了《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怎樣創辦戰時青年訓練班》一文,詳細介紹了青訓班的創辦過程、組織特點、課程種類、教育方法等,擴大了青訓班在全國的影響。

  1938年6月27日,世界學聯代表團成員柯東滿、福落特、雅德、雷克南等人還專門前往安吳堡青訓班考察。

1938年8月,青訓班名譽班主任朱德總司令為學員作報告。圖片來源於網路

  1938年8月,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從前線回延安途經西安時,專程到涇陽縣安吳堡,向青訓班幹部、學員作報告。朱老總接受大家的請求,擔任青訓班名譽主任,並為學員們題詞,鼓勵大家:「學好本領上前線!」

毛澤東為安吳青訓班二周年紀念題詞。圖片來源於網路

  1939年10月5日,毛澤東為安吳青訓班成立二周年題詞:帶著新鮮血液與朝氣加入革命隊伍的青年們,無論他們是共產黨員或非黨員,都是可寶貴的,沒有他們,革命隊伍就不能發展,革命就不能勝利。但青年同志的自然的缺點是缺乏經驗,而革命經驗是必要親身參加革命鬥爭,最下層工作做起,切實的不帶一點虛偽的經過若干年之後,經驗就屬於沒有經驗的人們了!」

安吳青訓班第九期第六隊的夏嘉瑞於1938年7月16日結業的紀念證。圖片來源於網路

  青訓班「實際是一所具有相當規模的專門培訓青年幹部的學校」「歷時兩年半」,培養了1.2萬多名革命青年,組織了127個連(隊),分別輸送到延安、前線、敵後抗日根據地、國民黨友軍、愛國青年團體,以及各地青年自己的家鄉,參加抗日救亡鬥爭,為抗日青年運動的蓬勃發展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並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準備了後備力量,被譽為「青運史的豐碑、抗日青年的熔爐。」

安吳青訓班班歌。圖片來源於網路

  受安吳青訓班的影響,各根據地「差不多各縣都有青年的訓練班和短期學校,青年在裡面受著軍事的和政治的訓練」,晉東南邊區在1938年到1939年,各縣青年訓練班受訓的青年達萬人以上。

  晉西北青委在岢嵐縣舉辦了青年幹部訓練班:(一)生源:青委通知各縣政府、犧盟會、公道團、縣動員委員會、農民救國會、民先隊等報送;(二)生源質量:大部分不到20歲,屬於農村小資產階級,文化水平一般相當於初中高小或初小;(三)一月教育計劃:以簡單扼要、精而少為原則,生活管理以集體化紀律化為原則,教育內容包括抗戰基本理論、抗戰政策方法、青年運動問題、青年工作等,政治課佔二分之一,文娛課佔三分之一,軍事課佔六分之一。

  1940年5月4日《大眾日報》發表了朱瑞的《山東青年的當前任務》一文,對1940年4月以前的山東青年幹部訓練情況作了介紹:在組織青年和培養青年幹部上,山東有肥城和長清兩個模範縣,其中肥城兩個月培養青年下級幹部360餘人。山東地區的泰山區、魯沂山區、抱犢崮、蘇魯邊、魯東南、魯西、膠東、清河、湖西等區共計舉辦青年訓練班311次,訓練青年幹部8428人,受過訓練的青年20800人;兒童團幹部訓練共計1183人,受過教育的兒童50400人。

  受到國民黨頑固派不斷掀起反共高潮的影響,1940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決定青訓班撤離雲陽,遷回延安。1940年4月24日,青訓班全部撤出了居住兩年多的安吳堡,回到延安,在青訓班基礎上正式創辦「澤東青年幹部學校」。

  1940年5月3日,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在中央大禮堂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周恩來等出席。1941年春節,毛澤東為澤東青年幹部學校的王仲方等幾位青年學員題詞:「肯學肯干,又是革命的,必定是有益的,必定是有前途的。」

毛澤東為澤東青年幹部學校的王仲方等幾位青年學員題詞。圖片來源於網路

  澤東青年幹部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第一個以黨的領導人的名字命名的學校。學校的組織機構非常精簡,只設1個教育處,下屬教務、幹部、總務3個科。第1期學生有300多人,按文化理論水平、工作經驗分別編為6個班。毛澤東、洛甫、林伯渠、鄧發、艾思奇等人經常到校作專題報告。

  1941年5月4日,綏德又創立了毛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分校,並於同年9月6日正式開學上課。1941年10月山東也創辦了毛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山東分校,並於11月正式開學上課。1941年8-9月,抗日戰爭的局面日益艱苦,在陝甘寧邊區機構精簡的大環境中,澤東青年幹部學校與中國女子大學、陝北公學合併為延安大學。

上圖:蕭華上將。曾任少共國際師政委、紅軍總政治部青年部長,1941年至1942年任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山東分校校長。圖片來源於網路

下圖:鍾效培。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山東分校主要創建者,建校後任副校長,不久於日軍掃蕩時赴泰山區指導工作,途經萊蕪榆林前村遭日軍伏擊,壯烈犧牲,是共青團歷史上第一位犧牲在任上的團校校長。1987年,共青團山東省委、中共萊蕪市委在吉山村西的迎壁山建立「鍾效培烈士紀念碑」。圖片來源於網路

鍾效培烈士紀念碑。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四階段:正式建立(1946——1948)

  全國土地會議結束後,中央青委於1947年9月在平山縣召開青年工作會議,著重討論如何建團的問題。劉少奇在講話中指出:「頭一步要選擇和訓練一批青年幹部。」會議在決定建團的同時還決定半年後在平山縣辦團干訓練班,計劃訓練一批青年工作幹部,由各地保送,學生條件主要是立場堅定、成份好、作風正派、不沾染壞作風、年輕活潑有點文化。此後各解放區在建團的同時,也開始辦團校訓練團幹部。10月2日,中央回電批示同意關於建團提議及布置。

  各解放區在重建青年團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首先開始了團幹部的教育和訓練工作。由於以哈爾濱為中心的東北地區解放較早,東北地區團的事業也得到了較早恢復。1947年5月21日,在東北局青委指導下,中共哈爾濱市委在東北民主青年同盟(簡稱「民青」)基礎上創辦了哈爾濱青年幹部學校,6月開學,共舉辦三期,蔣南翔任校長。學校以「培養建設新民主主義新東北青年幹部」為宗旨,前兩期共畢業約500人。

哈爾濱青幹校同學錄和其中的校徽。圖片來源於網路

  1948年上半年,隨著各解放區青年團組織的建立和發展,青年工作幹部在數量和業務能力方面出現了難以適應工作需要的新情況。1948年6月中央青委提出青年團幹部訓練學校教育計劃(草案),指出辦團校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具有新思想、新作風的青年團幹部,準備擔任城鄉的建團工作,為青年團確立堅實的基礎。教育計劃(草案)還對學習內容、學習期限、教學方法、學校作風、教學組織、學員數量和來源提出了具體要求,並將訓練學校的籌備機構暫附設於華北局黨校(稱華北局黨校六部),立即開始招生。

中央團校1948年9月建立的河北平山縣東崗上村。圖片來源於網路

  1948年8月1日,任弼時在西柏坡聽取當時參加平山縣土改工作的馮文彬彙報後,清楚地認識到培養新中國的青年幹部,當前的青訓班已經不能滿足廣大青年的迫切願望和要求,要想培養一批具有新思想和新作風的青年幹部,必須擴大教育規模,於是當即決定組建中央團校。校址原來選在離西柏坡很近的平山縣東崗上村,不久又遷到了兩河村,校長由馮文彬擔任,榮高棠擔任教育長。

任弼時為中央團校成立題詞。圖片來源於網路

  1948年9月15日中央團校舉行開學典禮。中央團校設立兩個處,一是教務處,二是校務處。當時沒有專職教員,也沒有教研室建制,只在教務處下設一個研究室,下設兩個教研組:時事教研組和業務教研組。授課老師有中央領導同志,如朱德、周恩來、葉劍英、彭真、鄧小平、鄧穎超等,還有黨內有名的專家學者,如楊述、于光遠、黃華、劉燕銘、師哲、廖承志、薛暮橋等同志。教學內容主要是圍繞幫助學員確立共產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學習政治理論。

中央團校兩河村校址今貌。圖片來源於網路

  1948年11月,在瀋陽解放後的第三天,哈爾濱青年幹部學校由哈爾濱遷到瀋陽,更名為東北青年幹部學校。1951年東北青幹校易名為東北團校。隨著1954年東北局的撤消,在東北團校的基礎上成立了現在的遼寧省團校。

東北青幹校圖書館藏書《青年修養》。圖片翻拍於中央團校李明龍為《青春燃燒的歲月——共青團文獻展》提供的實物。

  華東局青委曾於1948-1949年短暫創辦上海青年幹部訓練班,並舉行招生考試。1949年9月16日,華東局為訓練和培養大批建團幹部,保證在華東城市及農村中有步驟地普遍的建團,決定將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上海市青年幹部訓練班改為華東團校,培養和訓練縣團工委和區團工委常委級幹部。校址位於虹口區施高塔路四達路,原中正中學。計劃第一期訓練600人,1949年10月5日報到,10月8日開學,3個月畢業。

1949年7月9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上海市青年幹部訓練班招考委員會頒發的准考證。圖片來源於網路

華東團校教務處1949年10月編印《社會發展史提綱》。圖片翻拍於中央團校李明龍為《青春燃燒的歲月——共青團文獻展》提供的實物。

  來源:團青微言投稿  作者:崔保鋒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科研處

征  集  共青團中央微博、微信長期開設#團青微言#專欄,接收團幹部和團員青年投稿,內容可涉及學習體會、時事述評、工作思考、讀書筆記、生活隨感等各方面,歡迎關注支持!投稿請發至tuanqingweiyan@163.com,並附個人基本情況介紹。  在這裡,激蕩理想,分享思想,共話青春!
推薦閱讀:

想生二孩看這裡 與你有關
不管男女「這裡」越長,命就越長,福大命大,必定有兒有女又有福
不會做需求評估?這裡有3種方法來解救你
14條普洱熟茶的知識,你需要的這裡都有了
中國最貴的三塊墓地,能葬在這裡的都是什麼人?

TAG:科普 | 歷史 | 了解 | 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