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吳亦凡的嘻哈標籤

《中國有嘻哈》在上周六落下了帷幕,而在過去的三個月里,吳亦凡和這檔綜藝節目也一起狠狠地火了一把。

要知道一個綜藝節目能不能火,前段要看製作人、規則設置,中段看選手水準、製作細節,後段看作品質量、運營能力。關注《中國有嘻哈》的人應該還會記得,節目在正式啟動、開始錄像直到正片播出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其實招致了許多負面評價:比如小眾音樂沒前途、節目組不尊重 rapper、導演組不懂嘻哈……等等,而批評聲里當然也包括了對吳亦凡能力的質疑(潘瑋柏也吸引了小部分火力,但張震岳和熱狗基本沒有怎麼被黑畢竟德高望重)。

而如果我們去復盤《中國有嘻哈》的傳播路徑時,你會發現在首期正片播出的一到兩周內,節目就走過了扭轉負面口碑、奠定輿論基調的關鍵節點。與此同時節目還吸引了一大批活躍用戶,快速被節目圈粉後,他們也成為了核心觀眾,自發地加入到了節目相關的討論中,也推動了節目內容在各個平台上的進一步傳播。而這相當程度上得益於吳亦凡在前兩期節目里的表現:比如海選時一定要考察選手的 freestlye 能力,比如在淘汰選手時會把原因不留情面地指出來(例如節奏不穩這種低級失誤)——其他兩組製作人在節目中也非常盡心儘力,效果也非常好,但吳亦凡能在一夜之間讓幾乎整個微博微信上的人開始念叨起一個本來只屬於小眾音樂圈裡的音樂術語,這簡直太魔幻了。

稍微懂點互聯網的人都知道早期核心用戶數量有多麼重要。而一個節目能在開播之始就獲得這麼高的關注和正面評價,這簡直是夢幻一般的開局。

所以在那個時間點上,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嘻哈》這個節目,成了。

而當網友們發現吳亦凡在節目里不是去耍帥打歌而是去摳 rapper 們的節奏韻腳等技術細節時(還常常能讓選手們信服),嘻哈也成了吳亦凡身上最醒目的標籤。

其實我很想聊一聊的是吳亦凡在製作人公演上的《6》,因為現場使用了 Auto-tune 所以在網上引發了許多爭議,出現了很多討論此事的文章,但似乎都沒把問題講透。讓我先補充一下背景知識——

「disc jockey」這個詞 1935 年就出現了,是個八卦節目評論員用來稱呼電台里操作唱片的人(廣播節目里要放歌)。在此後的很長的時間裡,DJ(disc jockey 的簡稱) 稱呼的都是在各個場合放歌的人(電台、酒吧、舞池、聚會)。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各種露天公開舞場開始在紐約出現,因為價格低廉所以迅速在黑人群體中風靡(可以理解成某種廣場舞,但跳舞的都是年輕黑人)。當時一個用戶痛點就在於:每首歌的長度大概在三到五分鐘,這對於跳舞而言實在太短了,大家剛嗨起來歌就結束了,等待 DJ 換唱片的時候場子的氣氛就冷了(好不容易攬到了小姐姐的腰結果舞一停手就不好意思不放下來了)。

於是 DJ 們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把兩台唱機並聯到一套音響系統中,當一首歌快播完了但還沒結束的時候,就用另一台唱機開始放另一首歌。這樣整個舞池就不會因為換唱片導致音樂中斷了。在這個過程中,DJ 們也琢磨出了越來越多的花樣,比如把節拍和速度相同的歌曲練在一起放,這樣顧客們就不用換舞了(不然還得從平四步切到快四),而厲害的 DJ 甚至可以在換歌的時把兩首歌的拍子卡准(這完全拼的是眼力和手速),這樣顧客的舞步都是完全連貫的。而還有 DJ 發現在唱機放歌時用手搓動唱盤,可以發出一些很奇妙的聲音——玩著玩著,人們忽然發現,這些 DJ 製造出了新的音樂(這就是電子樂和嘻哈音樂的源頭之一)。

蛻變發生了。

DJ,從放歌的技術員,變成了創作音樂的藝術家

唱機,從放唱片的機器,變成了創作音樂的樂器

對於有創意的人而言,任何事物都可以轉換成他們的創作素材或者創作工具,DJ 如是,唱機如是。

Auto-tune 亦如是。

Auto-tune 發明出來之後本來是用來修正音高的(像它的名字一樣),但藝術家們很快發現了它對人聲音色和形態的塑造——要知道很多演唱技巧以及人聲特徵,本質都是通過音高(或者說頻率)實現的。例如顫音,顫音的本質就是持續音的音高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同時變化幅度保持在一定範圍內。理解顫音還有一個更直觀的例子就是提琴樂器的揉弦:揉弦就是讓持續音發生音高的細微變化,從而讓聲音聽起來更細膩、更富於情感。

(Auto-tune 的軟體界面)

那麼 Auto-tune 可以抹掉歌手聲音中的顫音,讓人聲保持在極度標準的樂音頻率上,這就會讓人聲聽起來有種冰冷、電子,和未來感(頻率會影響音色因為音色本來就是由泛音列的組合決定的 which is 另一個重要知識點)。而實時載入的 Auto-tune 有可能還會把歌手聲音中的某段泛波識別成基頻,從而自動處理成高八度的聲音——這也就是有些掛了 Auto-tune 的聲音在旋律出現拐點時聽起來會突然飛一下(主要是往上飛)然後又回來的原因。

對於包括吳亦凡在內的很多歌手而言,Auto-tune 既是修音工具也是樂器,是可以用來創造出特別的聲音的一件樂器。

(中間那台是 Antares AVP-1人聲效果器,可以實時改變人聲音高 )

所以,面對一個事物時並不滿足旁人對它的既有定義,而是努力尋找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它、使用它,並最終把它熔煉在自己的作品當中,這才是藝術創作的真諦啊!

讓我們再聯想一下,說唱對語言的升華何嘗又不是如此呢?語言本來是交流的工具,但說唱讓語言不僅只是語言,還升華成為了表演和創作的工具:節奏、韻律乃至語音的變化使語言被賦予了音樂性——這不就是嘻哈的起點嗎?Auto-tune 被賦予了音樂性,就如同唱機被 DJ 賦予了音樂性,語言被 Rapper 賦予了音樂性一樣。說「Auto-tune 只是用來修音準」的人,你們不懂嘻哈,更不懂音樂。

不過,吳亦凡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嘻哈的。從他回國發展開始,有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花在了和國內音樂圈的接軌和資源積累上。當然,和國內包括影視綜藝在內的整個娛樂圈都需要慢慢對接。如果大家回想一下應該還能想起三四年前華語樂壇仍然被抒情芭樂歌所主宰,一說起小眾音樂大家的第一反應還是民謠。所以吳亦凡在那個時期的音樂相對低調、保守,音樂風格更細膩、更抒情化,歌曲創作也大多是自己參演的電影主題曲。

等到通過幾部重量級電影嶄露頭角、站穩腳跟後,吳亦凡已經累積了不少音樂資源和製作經驗。可能是覺得自己已經能夠對音樂有足夠的資源調動能力和質量把控力時,吳亦凡就義無反顧地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音樂了。16 年 9 月和譚伊哲合作的《刀劍如夢》能感覺到他的音樂方向開始有變化,而後就是與國際音樂製作團隊深度合作、又叫好又叫座的《July》(還被矮大緊老師點名表揚了)。吳亦凡的作品數量談不上高產,但此後的嘻哈作品卻都保持了極高的技術製作水準和市場認可度,而且自己作品的個性也越來越鮮明。音樂上的突然發力,其實只是因為吳亦凡終於可以做他喜歡的嘻哈了——而且自己喜歡的東西,通常也會做得更好。

然後就是引爆全國的《中國有嘻哈》,以及在節目播出期間發布的《6》。

從吳亦凡在節目里的製作人公演,到後期的製作人幫唱,以及發布的先導EP來看,他的嘻哈標籤已經非常鮮明且立體了。不過回頭想想,人家當年接受訓練時就被當作 rapper 培養的,現在開始做自己的原創,雖然風格已經和當年不同了,但此前打下的說唱底子確實對他目前的音樂幫助很大。

所以就更得佩服人家對嘻哈的熱愛了:有一顆赤子嘻哈心(19歲時就寫出了《lullaby》),但回國發展後先認清了國內樂壇大形勢,埋頭髮育、堅決不浪。等到時機成熟時,再果斷出擊,做回自己,贏得了優勢局面。而且時間點選擇得簡直穩准狠——《July》發完半年之後《中國有嘻哈》就開播了。而且按照一般綜藝節目的製作流程,很可能吳亦凡做完《July》就開始和節目組接洽了。時間一點兒都沒浪費啊。

第一季《中國有嘻哈》結束了,中國嘻哈迎來的是新的開始。選手們大多滿載而歸,而處在潮流中心的吳亦凡,將要用他的音樂,來解決他即將面對的許多新的問題。

吳亦凡的嘻哈路線不知道能走多遠,但一定會走得很堅定。因為他要的絕對也不只是一個嘻哈標籤,他可能想要一個嘻哈時代吧。


推薦閱讀:

這場大雨後,我們都是孤島
把襯衫裙 摘掉隨意的標籤|襯衫裙|襯衫裙怎麼穿
小標籤大學問,健康購物學「五看」
內衣 此博文包含圖片 (2015-02-26 19:39:19)轉載▼ 標籤: 情感 腰子 褲衩 大襠褲 內衣 分類: 往事鉤沉 內衣 內衣 內衣 內衣 內衣 不由得想起童年。上世紀五
16種嚴重誤導消費的標籤

TAG:吳亦凡 |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