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學人文 和而不同

科學人文 和而不同

楊叔子

共生互動科學所追求的目標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研究和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是求真。科學是一個知識體系、認識體系,是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體系、認識體系,是邏輯的、實證的、一元的,是獨立於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人文所追求的目標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滿足個人與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是求善。我們的活動越符合社會、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所以,人文不僅是一個知識體系,認識體系,還是一個價值體系,倫理體系;因而人文不同於科學,人文往往是非邏輯的、非實證的、非一元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關的。科學是求真,但科學不能保證其本身方向正確,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研究成果應用的方向。20世紀科技的高度與迅速發展,不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福利,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眾所周知的嚴重的負面影響。例如,採用基因技術,將人與黑猩猩進行某種雜交,肯定會出現一種新的生物,這種新的生物是否比人更聰明、更健康?這絕對是一個科學問題,但絕對不能進行,絕對比起克隆人還更反「應該」、反倫理、反人類。顯然,科學需要人文導向,求真需要求善導向。人文是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證其本身基礎正確,可能事與願違。「應該是什麼」的「應該」一定要合乎「真」。據說,過去在我國某沙漠地區進行綠化,綠化自然「應該」;然而,當時並沒有弄清沙漠下面水的情況,誰知該處水不多,樹種下去,開始有水,蓬勃生長,一旦此水吸盡,樹全死了,比綠化前還糟,沙漠下面的水都沒有了。顯然,人文需要科學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然而,科學與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動的,有以人文導向的科學,也有以科學奠基的人文,這就是「是什麼」與「應該是什麼」的「交集」,即數學上所謂的「交集」。既善又真,是「交集」。不處於「交集」中的「是什麼」,有兩類:一類反善、反倫理、反「應該」,就決不能做;一類不反善、不反倫理、不反「應該」,就應該按實際情況去處理,而決不能採取「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態度來對待,因為其中不少是十分基礎性的研究。歷史已再三表明,這些基礎性的研究不僅滿足了人類精神世界中好奇的需要,而且其中不乏對後來重大的科技創新發揮了巨大作用的研究工作。不處於「交集」中的「應該是什麼」,也是一樣,也有兩類:一類反真,反科學,導致反「應該」,就不能做。一類並不反真,不反科學,也無現實的惡果,就不能形而上學地去禁止,因為其中不少是美好的大膽的願望、幻想、希求。歷史也已一再表明,人類許多了不起的科技成果正是前人美好的大膽的願望、幻想、希求所導致的,人類許多堅韌不拔的前赴後繼的奮鬥是受此激勵的。是的,「風物長宜放眼量」。相同互通科學與人文,「本是同根生」,同源共生,存在著「交集」。其根、其源、其交都在實踐之中,即傑出的科技大師與卓越的文藝大師,乃至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都是承認與尊重客觀實際,提煉與抽取客觀實際的本質,探索與揭示客觀實際規律的。科學固然如此,人文亦復如是:第一,人文文化、人文知識承認與尊重客觀實際。李白寫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這一詩句,此時日光射在香爐峰瀑布上,呈現出紫色,而非五彩繽紛,很可能就是由於水珠直徑大抵同紫光光波波長相同,導致產生紫光的「全漫射」,而且漫射強度同光波波長的4次方成反比,紫光在可見光中光波又最短,因此,「生紫煙」不足為怪了。第二,人文文化、人文知識提煉與抽取客觀實際的本質。漫畫家懂得數學,懂得現代數學「拓樸學」,漫畫家筆下的那寥寥幾筆,不管如何誇大,確把對象刻畫得惟妙惟肖,因為那幾筆不是一般的幾筆,而是所刻畫的對象這個幾何圖形在「拓樸學」中的圖形「特徵不變數」。第三,人文文化、人文知識探索與揭示客觀實際的規律。曹雪芹的《紅樓夢》這部撼人心弦的巨著,內容是描述了以賈府為中心的四大家族的興衰,思想上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內部的尖銳矛盾及由此必然導致的死亡這一無可抗拒的客觀規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遠遠不是指王熙鳳一人,而是指一切即將死亡的階級與社會。相異互補科學與人文共生互動,相同互通。然而,科學畢竟是科學,人文畢竟是人文,既彼此密切相關,又相互明顯區別,即「和而不同」。相關,表明可以互通,可以互補;區別,相異,表明應該互動,應該互補,以求共同和諧的發展,以求有利於高素質高級人才的培養。科學與人文正因為相異,就還需彼此互動互補,以求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與成長,這主要表現為:第一,有利於形成正確的人生追求:人生的追求,就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科學是求真,人文是求善;但求真需求善為其導向,求善需求真為其奠基。求真是負責,求善是負責,求真與求善的結合,即求得「是什麼」與「應該是什麼」的「交集」,才是真正的全面的對社會負責。第二,有利於形成完備的知識基礎:科學知識是關於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知識,人文知識是關於同精神世界密切相連的知識。古今中外大家,不論是科技大家,還是文藝大家,還是政治、軍事大家,他們所具有的知識一般都是較為完備的。第三,有利於形成優秀的思維品質:優秀的思維應包含兩個基本點,一是正確,一是能有原始性創新能力。科學思維主要是嚴密的邏輯思維,這是正確思維的基礎;而同人文文化有關的思維主要是開放的形象思維,直覺、頓悟、靈感,這是原始性創新思維的主要源泉。第四,有利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作為人,首先是動物,必須有物質生活;而且還是人,必須有精神生活。一個健康的生活應包括:一是物質生活主要應合乎生理健康,一是精神生活主要應合乎心理健康。前者主要取決於科學,後者主要取決於人文,而且,這兩者還是互動的,而且往往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本質就是腦健康,可以說,腦健康是一切健康的前提。第五,有利於形成和諧的個人同外界的關係。科學承認外界,人文關懷外界,只有既承認外界,又關懷外界,才能同外界和諧,即同他人、同集體、同社會、同自然界和諧,乃至達到「天人合一」。和而創新從某一角度上看,科學是在講「天道」,人文是在講「人道」;固然,「天人合一」,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是指「天道人道合一」;但從某一角度上看,也可指科學與人文的互動、互補、交融、合一。「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文化一大精華,特別在今天更為國內外一切有識者所公認。我國面對著世界科技的高度發達與急速發展,面對著國際上激烈的國力競爭,而我國的科技相對工業發達國家的又有相當大的差距,在高科技領域中嚴重缺乏原始性創新,縱觀歷史,橫看世界,無疑我國應高度重視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及其發展。但是,歷史表明:人是世間第一個可貴的因素,「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只看到科技,看到物,而沒看到研究、開發、發展與運用科技的人,沒看到人文,丟失了人,就丟失根本就丟失一切,當然也丟失科技。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學的基礎與科學精髓。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科學,科學有人文的精神與人文的內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就是落後,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而沒有民族傳統,沒有人文文化,就會異化,不打自垮,甘願受人奴役。我深信,特別是在今天,學習人文文化,加強人文陶冶,提高人文素養,對於一個科技工作者而言,是不同而和,至少有兩大作用:第一,陶冶與純潔思想感情,升華精神境界,樹立對國家、對民族的高度責任感,此曰「鍾情於愛國」,這就是大德;第二,活躍與完善思維能力,開啟人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固有靈性,發揮人類進化500萬年來所形成的巨大潛力,此曰「極利於創新」,這就是人材。無才,寡用;無德,多害;富才缺德,災難!富才厚德,大幸!愛國與創新,德與才,科學與人文,不可缺一。(轉貼自《科學時報》本文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推薦閱讀:

有什麼科學的讀書方法?
如何評價The salt of the Earth~地球之鹽 這部紀錄片?
現在網路上很多人黑一些偉人,比如說周半期,黑魯迅。他們是什麼心態?
我媽把我睡成了扁頭,還很得意

TAG:科學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