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被很多人嚴重曲解了

長回答。

與很多回答不同,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是樂觀的。

先說說「幼兒園小學化」 的弊端,再說說為什麼我對這項政策是樂觀的。

【上】

在我看來,「幼兒園小學化」的盛行,是有點兒荒謬的。很多人,或許是不願意承認、或許是真的不知道:除非你「天賦異稟」,「準備跳級」,或者「參加競賽」,否則,「對大部分普通人而言」,什麼年齡就應該做什麼年齡的事情,進入大學之前大幅度提前學習下一階段的知識,對個人的升學前途而言,幾乎沒有作用,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其實被很多人嚴重曲解了。

簡單的解釋:

  • 「對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即 對於天才,這個結論不適用。在評論區里,很多人舉反例總喜歡以天才提前學習為例,但實際上,引領他們成功的,不是提前學習,而是智商和興趣,這麼說吧,他們所謂的「提前學習」,對他們而言,往往並不算學習,而是「玩」;
  • 「下一階段的知識」,僅僅指的是在高年級的課本中會出現的內容。在這裡主要是指理科類的學科,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對於文科,很多時候知識並沒有太明顯的年齡的門檻,尤其是語言類科目中的「語感」,我覺得還應從小培養;
  • 「升學前途」,即未來進入什麼樣的學校,遇到什麼樣層次的人。如果僅僅是出於個人愛好去學習新知識,是無妨的,也應該被鼓勵。
  • 我看過太多真正優秀的同學的例子,深深地明白,他們的優秀,從來不是因為學得早、學得多,而是因為他們對學科本身濃厚的興趣,以及與興趣所匹配的智商。

    與之相反的是,學得早、學得多的例子,固然也有成功的,但成功的比例,並沒有比按部就班學習的人高。

    來說幾件身邊的真事兒。

    【一】

    在我讀幼兒園的時候,有部分人提前學習了小學低年級的知識。但我父母一點都不著急:那些知識在幼兒園裡有用嗎?小學不就是就近入學嘛,我不會 7*8 你還能不要我嗎?「重點小學」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所以哪怕我算 6+7 比周圍人要快得多,我也沒去背九九乘法表,後來,我就去了我家附近的小學。而那些提前背了「九九乘法表」的小朋友,貌似去了所謂的 「重點小學」,可是,後來他們都杳無音訊了。

    【二】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那時貌似 公文數學 挺火的,正好我對算數有點興趣,所以就報名了學校里的公文班。 公文數學,簡單地說,就是做速算題兒,按照難度,等級從 A 到 O,記得每一個等級都是 200 張 B5 的紙,每一張有 a,b 兩面,比如 A 就是從 A1a~A200b,B 就是 B1a~B200b。

    像這樣:

    從難度上講,大概就是 A 對應小學一年級,B 是小學二年級……每個級別的題目做完以後,可以參加一個不限時的考試,根據考試的 耗時 和 正確率 給出等第。通過了才能繼續下一級。

    公文班的做題頻率大概每周兩次,每次半個小時。做得快的話,最多允許做十張。

    我沒什麼數學基礎,但數感還不錯,就從 A101 開始做起。

    但我知道,有不少人是從 B 級開始做起的,甚至有一個人,直接從 C 級做起。

    但我一點都不著急,提前學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

    果然,我在二年級第二個學期,順利把 E 級做完,並退出了公文班。而那個從 C 開始做、原來遙遙領先的小朋友,卻還在 D 級掙扎。

    他原本是一個開朗又有些高傲的小朋友,可是,由於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進度被周圍的同學一個個超過,他有點焦急了。

    被人逐漸超過,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很受打擊的。後來,他逐漸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數學也越來越不盡如人意了。

    但實際上,二年級不會做四年級的題目,多正常啊。過兩年你就會了,現在這樣的「挫折教育」,毫無意義。

    【三】

    物理,理論上是初二才開設的學科。但我們身邊,有些人從預備班(即六年級)就開始學了。

    當初二真正來臨的時候,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報名了市裡的物理競賽班,但也有部分人,因為學得早,直接去了初三的物理競賽班。

    這樣,我們有一波同學在讀初二的競賽班,一波同學在讀初三的競賽班。

    一年後,你猜怎麼著?

    當時在初二競賽班的同學,成績遠比在初三競賽班的同學好。

    這是很令人深思的。

    【四】

    如果說前幾個例子還不夠深刻的話,那下面要說的故事,大概更令人唏噓吧。

    我有一個比我小一屆的學弟朋友,他是我真正的「純學弟」——他的小學、初中和高中都和我在同一所,像是緊跟我的腳步一樣。

    他的數學很好。有多好呢?

  • 在小學的時候,他可能是下一屆學校里數學最好的人;
  • 在初中的時候,他即使不是下一屆學校里數學最好的人,也應該是前三名。
  • 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參加了初一年級的 「希望杯」 數學競賽,拿了一等獎,當時在圈內引起了一定的轟動。

    可是……我經常和他交流,心裡清楚地知道 ,他並非特別聰明的人,他的那些閃閃發光的成績,僅僅是因為他父親逼著他去提前學習高年級的數學罷了。

    他的人生,因為自己的超前學習改變了嗎?

    是的。但故事的發展,似乎不那麼順利呢。

    在初二的時候,他有些驚恐地發現:

  • 自己的曾經引以為豪的、只有自己會的東西,他的同學也漸漸學會了。
  • 在競賽尤其是同年級的競賽中,他漸漸地不再是佼佼者,同學能考出 和他差不多甚至更好 的成績。
  • 進高中以後,這種現象尤甚,他周圍的同學越來越厲害。他發現,自己不再像過去那樣看起來鶴立雞群,也許,其實他從來沒有「真正地」鶴立雞群過。

    他無法接受這些。

    後來,他頹廢了。在高中以後,他不僅在數學競賽上毫無建樹,甚至連高考都考得一塌糊塗——一個末流的 211,這在我們高中是十分糟糕的。

    作為朋友,我替他感到深深的惋惜。但我知道,悲劇的禍根,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埋下了。

    ***

    【中】

    以上四則故事,是我的親身經歷。如果說一則故事可能是偶然,那麼四則故事真的能說明一些問題了。

    這些年來,我聽到無數的家長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後罔顧孩子的興趣,讓他們這個學那個,幼兒園學小學的知識,小學學初中的知識,初中學高中的知識,彷彿學了知識,就能比其他人領先一步了……

    但「提前學習」永遠不是辦法,因為,你提前學會的東西,別人早晚也會學會,而且因為學習同一個知識的年齡更大,很可能學得比你「更好更紮實」。一般而言,提前學習的時候,由於年齡因素和環境因素,學習很難系統化,效率通常也不如正常學習,如果「沒有較高的智商做支撐」,很多時候是得不償失的。

    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僅僅是因為提前學習而暫時取得更好的成績,卻誤以為自己比周圍的人更聰明更優秀,對自身的定位不準確,這使得在未來自己逐漸在知識上被周圍人趕上的時候,心態失衡,自暴自棄,最後反而不如別人了。

    那麼,如果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提前學習並不好,那他們在自己的年齡應該做什麼呢?

  • 挖掘興趣愛好。這不僅能讓生活更豐富多彩,也可能對職業發展有幫助。
  • 在已經掌握的知識上深入學習。
  • 普通人通過勤奮從而比部分聰明人有更好的升學的例子是有的,還不少。

    在高中的時候,有時候我會觀察我身邊那些看起來並不是太聰明的人,他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結果發現,他們要麼有一些炫酷的愛好,要麼有著比較「紮實的」知識體系,這個紮實,並不是提前學習所能帶來的,而恰恰是深入學習所再來的。

    ***

    【下】

    好在,「幼兒園小學化」 的荒謬現象,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已經漸漸褪去了。

    一方面,由於出生率的穩步下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們逐漸不再面臨殘酷的競爭。

    據我所知,上海很早就開始著手逐步廢除重點小學的制度(估計北京也差不多),所有孩子都有平等的小學入學權。因此即使在幼兒園裡,不學習 20 以上的加減法,他們依然可以順利進入周圍的小學中。

    我承認,不同的初中水平差距依然較大,但即便是在我 2002 年考初中的時候,絕對沒有做過一道中學才會學習的題,考試確實難,但全部都是小學知識可以應付的競賽題。現在隨著上海教育資源的逐步富餘,更沒有必要出那些中學題了。覺得小學題會 hold 不住小升初學生的人,你們大概不知道,僅僅使用小學知識的竟賽題其實也能出得很難很難,正如連小學知識都不用的智力題照樣難倒一大批不聰明的成年人一樣,這些題,不是提前學習能學得到的。

    另一方面,「素質教育」,在大城市裡,真的已經不再流於口號了。

    我於 2006 年~2009 年 在高中就學。在我們高中,素質教育在那個時候已經開始實施。那時,我們學校中已經有很多學生組織並定期舉辦活動,有好幾十個社團,也有基於個人提升的 「雙 I 課程」(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人際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 以及 「LO 課程」(「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領導和組織)。而且,這些課程都是真刀真槍地進行的。

    (在 如何把會做的數學題做對,保證不粗心? - 曾加的回答,我曾提到 「雙 I 課程」,這門課程對我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幫助。)

    改變總是困難的,教育改革尤是如此。由於人們總是習慣於過去的教育模式,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會遭到很大的阻礙。

    但是,我們很早就已經在一些地方,看到了改革,也看到了成果。

    成果,至少在發達地區,是令人欣喜的。

    所以,從我個人角度,我相信,隨著人口出生率的逐步下降,競爭壓力的逐步釋放,北京「嚴查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會起一個好頭,給中國教育帶來春天。

    ***

    作者授權知乎日報發布。由於涉及個人隱私,如需站外轉載,請務必徵求作者同意。

    推薦閱讀:

    出軌後的男人,最虛偽的就是這句話
    遺憾的是,3000多個離婚的人里,都沒一個能好好理解這句話
    說這句話,是最讓人心寒的!
    如何理解「男人愛後婦,女子念前任」這句話?
    看到這句話,我會做到的

    TAG:曲解 | 這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