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卷--稀世珍寶狀元卷
趙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縣(今山東省青州市)人。
出身官宦之家,父親趙僖官至禮部右侍郎。明萬曆二十六(1598)年趙秉忠25歲時高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後因秉性剛直,被削職還鄉。趙秉忠狀元卷為歷史僅存的國家一級文物。
萬曆26年趙秉忠一甲一等進士及第的殿試卷原文
殿試題目 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臣對: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後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有以臻郅隆之理。
何謂實政? 立紀綱,飭法度,懸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於岩廊朝寧,散於諸司百府,暨及於郡國海隅,經之緯之,鴻巨纖悉,莫不備具,充周嚴密,毫無滲漏者是也。何謂實心?振怠惰,勵精明,發乎淵微之內,起於宥密之間,始於宮闈穆清,風於輦轂邦畿,灌注於邊疆遐陬,淪之洽之,精神意慮,無不暢達,肌膚形骸,毫無壅閼者是也。實政陳,則臣下有所稟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視聽不亂,無散漫飄離之憂,而治具彰;實心立,則職司有所默契,蒼赤有所潛孚,意氣以承,軌度不逾,無叢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則不徒馭天下以勢,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維相制,而雍熙以漸而臻。有此治本,則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勞而至。自古帝王,所為不下堂階而化行於風馳,不出廟廊而令應於桴答,用此道耳。厥後,崇清凈者深居而九官效職,固以實心行實政也。
後世語精明者,首推漢宣,彼其吏稱民安,可為效矣!而專意於檢察,則檢察之所不及者,必遺漏焉,故偽增受賞所從來也;語玄默者,首推漢文,彼其簡節疏目,可謂闊矣!而注精於修持,則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蓋治具雖設而實心不流,則我欲責之臣,臣已窺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窺我之疏而私議之。即紀綱法度燦然明備,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聰察之利,亦得聰察之害。實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則意動而速於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馳而懾於威,民且囿吾之天而順從焉。凡注厝、規畫懸焉不設,而上以神,下以實,上下交儆,無綜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漢宣不如漢文者,正謂此耳。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於天授,剛毅本於性生。草昧之初,即創製設謀,定萬世之至計;底定之後,益立綱陳紀,貽百代之宏章。考盤之高蹈,潁川之治理,必旌獎之,以風有位;浚民之鷹鶴,虐眾之梟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用能復帝王所自立之,稱聯之理政務尚綜核者,欺矇虛冒,總事空文。人日以偽,治日以敝,亦何以繼帝王之上理,後隆古之休風,而稱統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責哉?
恭惟皇帝陛下,毓聰明睿智之資,備文武聖神之德,握於穆之玄符,承國家之鴻業,八柄以馭臣民而百僚整肅,三重以定謨猷而九圍式命,蓋已操太阿於掌上,鼓大冶於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漢以下矣!乃猶進臣等於廷,圖循名責實之術,欲以紹唐虞雍熙之化,甚盛心也!臣草茅賤士,何敢妄言?然亦目擊世變矣。顧身托江湖,有聞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盡者。今幸處咫尺之地,得以對揚而無忌,敢不披瀝以獻!
臣聞: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責者,付之人君。君有統理之權,而實有所承受。故所經其事者,法之吳天。用是所居之位,則日天位;所司之職,則日天職;所治之民,則日天民;所都之邑,則日天邑。故興理致治,要必求端於天。今夫天,幽深玄遠,穆然不可測也;渺茫輕清,聵然莫可窺也。而四時五行,各效其官;山嶽河海,共宣其職。人人沾浩蕩普濟之澤,在在蒙含弘廣大之休。無欠缺以虧其化;無阻滯以塞其功者,蓋不貳之真默,醞釀於大虛,不已之精潛,流衍於無極,故實有是化工耳。
人君法天之治,寧可專於無為,托以深密靜攝哉!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職司為實政者;人君憲天之心,寧可專於外務,強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貳不已之真精為實心者。粵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貽協和風動之休;民也畫象而理,成《擊壤》從欲之俗。君臣相浹,兩無猜嫌,明良相信,兩無顧忌,萬古稱無為之治尚矣!
事考言,敷奏明試,三載九載,屢省乃成,法制又詳備無遺焉。蓋其浚哲溫恭,日以精神流注於堂皇;欽明兢業,日以志慮攝持於方寸。故不必綜核,而庶府修明,無事約束。底成古今所未有之功,乾坤開而再辟,日月滌而重朗。蓋以實心行實政,因此實政致弘勛。
在《祖訓》有曰,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門勿得沮滯,而敬勤屢致意焉。列聖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緒,固有加無墜者。至世宗肅皇帝,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斷;察廢棄者,作之以精明。制禮作樂,議法考文。德之所被,與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與雷霆共迅,一時吏治修明,庶績咸理,赫然中興,誠有以遠紹先烈,垂範後世也。
今我皇上,任人圖治,日以實政,望臣工矣!而誕謾成習,誠有如睿慮所及者。故張官置吏,各有司存。而越職以逞者,貽代庖之譏。有所越於職之外,必不精於職之內矣!則按職而責之事,隨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參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當亟圖者也。
言過行,古昔有訓,而競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有所逞於外之靡,必不深於中之抱矣,則因言而核之實,考實而責之效,使捷巧不得與渾樸齊聲,悃幅不至與輕浮共譽,又今日所當速返者也。
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濁揚清也。而吏習尚偷,既使者分遣,無以盡易其習。為今之計,惟是廣咨諏、嚴殿最,必如張詠之在益州、黃霸之在潁川。斯上薦剡焉,而吏可勸矣。教化者,齊士民之心術,以維風振俗也。而士風尚詭,即申令宣化,無以盡變其風。為今之計,惟是廣厲學官,獨重經術,必如陽城之在國學、胡瑗之在鄉學,斯畀重寄焉,而士可風矣。
四海之窮民,十室九空,非不頒賑恤也,而顛連無告者,則德意未宣;而侵牟者有以壅之,幽隱未達;而漁獵者有以阻之,上費其十,下未得其一。何不重私侵之罰,清出支之籍乎?四夷之內訌,西支東吾,非不詰戎兵也。而撻伐未張者,則守圭紈絝之胄子,無折衝禦侮之略;召募挽強之粗才,暗馳張奇正之機。兵費其養,國不得其用,何不嚴遴選之條,廣任用之途乎?民氓之積冤,有以干天地之和,而抑鬱不伸,何以召祥?則刑罰不可不重也。故起死人、肉白骨、讞問詳明者,待以不次之賞;而刻如秋荼者,置不原焉,而冤無所積矣。天地之生財,本以供國家之用,而虛冒不經,何以恆足?則妄費不可不禁也。故藏竹頭、惜木屑、收支有節者,旌以裕國之忠;而猶然冒費者,罪無赦焉,而財無所乏矣。
蓋無稽者黜則百工惕,有功者賞則庶職勸,勸懲既明則政治咸理,又何唐虞之不可並軌哉!而實心為之本矣!實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應我;實心以圖政,而政不至惰窳而弗舉。不然,精神不貫,法制雖詳,無益也。
而臣更有獻焉:蓋難成而易毀者,此實政也;難操而易舍者,此實心也。是必慎於幾微,戒於宥密。不必明堂聽政也,而定其志慮,儼如上帝之對;不必宣室致齋也,而約其心神,凜如師保之臨。使本原澄徹,如明鏡止水,照之而無不見;使方寸軒豁,如空谷虛室,約之而無不容。一念萌,知其出於天理,而充之以期於行;一意動,知其出於人慾,而絕之必期於盡。
愛憎也,則察所愛而欲近之與所憎而欲遠之者,何人?喜懼也,則察所喜而欲為與所懼而不欲為者,何事?勿曰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之視聽注焉;勿曰非違人不得禁,而神明之降監存焉。
一法之置立,曰吾為天守制,而不私議興革;一錢之出納,日吾為天守財,而不私為盈縮。一官之設,曰吾為天命有德;一奸之鋤,日吾為天討有罪。蓋實心先立,實政繼舉,雍熙之化不難致矣,何言漢宣哉!臣不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臣謹對。
(翻譯)臣回答:我聽說帝王親臨統治國家,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而後才能約束臣民,日理萬機,才能獲得繁華太平的治理;必須有倡導和率領國家的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而後才能夠磨練和激勵百官,振興改革各種事務,才能達到非常興盛的治理。
什麼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就是要立綱紀,要頒布法規制度,懸掛在皇宮大門兩側,置放在法令條文之首,張掛於朝廷宮闈各處,散佈於各級官府,發送到天涯海角,上下縱橫,大小區域,莫不具備,處處嚴密,絲毫沒有疏漏的地方。什麼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就是要振奮懈怠懶惰的人,激勵精明能幹的人,發自於內心深處,起之於細微之間,從朝廷宮中開始,風行到朝外各地,灌注到邊疆角落,波及各處,天下臣民的精神意志,無不暢達,肌膚形骸,到處都沒有堵塞的地方。
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實行了,則官員有法可循,百姓有法可治,人們看到的聽到的都一樣,視聽不亂,沒有散漫亂離的擔憂,用以統治的國家機器就可彰顯作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樹立了,各職權機關就能配合默契,貧苦百姓暗自信服,意志統一,法度不亂,沒有繁瑣懶惰的禍患,用以統治的根本就堅固了。有這樣的國家機器,就不是空有駕馭天下的勢力,而且能昭示國人守住天下,上下相互維持制約,太平盛世就逐慚達到了;有這種從根本上的治理,就不是只是用法令條文來操控天下,而且能振奮臣民精神,大家相互競賽和勉勵,一個興盛的社會就不勞而至。自古的帝王們,不下宮室台階但其所為卻能迅速風行於天下,不出宮殿之門其命令卻能像鼓聲應答那樣得到響應,就是用的這種治國之道呀!到後來,崇尚清凈的帝王深居宮中而百官效忠職守,就是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推行了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 呀。
後世人談起精明的帝王,首推漢宣帝(劉詢),他治理時官員稱職,百姓安寧,可謂治理有效了!但他卻又專意於檢察,那麼檢察不到的地方,必有遺漏,靠造假得賞的人也就隨之而來了;後世人說的深沉靜默的帝王,首推漢文帝(劉恆),他簡約節制,不巧立名目,可謂是政策寬緩了!而他又特別注重修養持重,這種修養持重思想潛移默化,發揚光大,所以四海平安的社會就出現了。
國家機器雖設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行不通,那麼皇上想要責備官員,官員卻已經窺視到皇上的懈怠而效仿了;皇上想要求民眾,民眾卻已經窺視到皇上的粗疏而私下議論了。即使國家的綱紀、法度明確制定了,而上面只有空文下達,下面只用虛假相對,上下互相矇騙,雖然得到明察之利,卻也受到明察之害。治國思想暢通而國家機器又不疏忽,就能把想法迅速變成命令,臣民會信任皇上的意志從而平安無事;心神嚮往又懾於威力,民眾就局限在皇上的天地之中而順從。一切規則、法律都完備但不運作,上邊以精神統轄,下邊用實政管理,上下相互儆戒,就會沒有反覆查核之名,而有詳細考察之利。那漢宣帝不如漢文帝得說法,正是反映這個道理!
尊敬的我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他的聰明才智為上天所授,剛毅品性由生性決定。在國家草創初期,他就創建制度設制謀略,定下萬世之大計;天下安定之後,進一步立綱紀、陳法度,為百代留下了恢宏章程。對在考盤(地方名)之崛起,潁川之治理中表現優秀的官員,都進行表彰和獎勵,以此作為風範鼓勵各地學習;對榨取民眾的鷹鸇猛禽,虐待民眾的猛虎野獸,必須挫敗和折服他們,以警惕眾多官吏。(假如)用那些善於揣摩帝王心思回復的人、善於處理政務喜歡反覆查對的人,就會搞虛假欺騙,常會收穫一紙空文。人一天天變得虛偽,治理一天天變得混亂,這怎麼能繼承帝王的那些至高無上的理念,發揚古代那些美好的風氣呢?又怎麼說能統領萬民萬物、仰承天地賦予的責任啊!
恭敬的皇帝陛下,您有天生的聰明睿智之資質,具備文武聖明之道德,掌握著嚴肅而美好的玄色令牌(權力),承擔著國家的鴻大基業,手握駕馭臣民多種權柄從而使臣民整肅,多次出征安定邊疆從而讓九州臣民俯首聽命,已經手握太阿寶劍,鼓起冶煉之爐,這就可以高於五帝、勝過三王、藐視漢以下的各代帝王了!但您仍然讓臣等來到朝中,謀取循名責實之術,欲繼承唐堯、虞舜、雍熙皇帝時的風氣,這是多麼盛大寬廣的胸懷啊!我是草茅卑微之人,怎敢妄言?但我也是親眼目擊了世態變化啊!只是身在江湖遠離朝廷,有想法卻不可說,能說點又不能盡性呀。我今天有幸身處離朝廷咫尺之地,得以暢所欲言而無所顧忌,哪敢不披肝瀝膽以獻給皇上!
我認為:皇上就是天,天有覆育大地之恩,卻不能自理天下,所以把它的責任寄託給君王。皇上有統領國家的權力,也實有所承受於上天。因此所經辦的事情,其辦法就來自廣大無邊的天。所居的這個位置,就叫天位;所掌管的職責,就叫天職;所統治的民眾,就叫天民;所設置的城邑,就叫天邑。所以復興理論達到天下大治,必須要求天來審正。而如今那上天,幽深玄遠,美好但不可測量;渺茫淡清,模糊而不可窺探。而四季(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各效力於自己的官位;山嶽河海,都顯示自己的職責。人人接受浩蕩普濟之恩澤,處處蒙受含弘廣大之福祿。沒有因欠缺吃虧而求其改變的,沒有因停滯阻塞而阻擋其功效的,這唯一的真諦默默醞釀於太空之中,取之不盡的精華暗暗流衍於無窮無盡,這就是大自然固有的創造力。
皇上要按天的法則治理天下,寧可專心於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託付於嚴密冷靜的整頓!這就必須有各級各類職能部門為之推行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皇上要按天的法令統一民心,寧可專心於身外的事務,用強大有力的法令來把持政權!這樣就必須有些一心不停、真誠精明 之人為之推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
像回到唐堯、虞舜的時代,皇上不費力氣地治理,給了臣民親睦協調、若沐春風的歡樂;百姓也把法規條文張掛在象魏上而懂道理,形成了唱著《擊壤》歌隨心所欲玩樂的風俗。君臣相互通徹,兩無猜疑;賢明善良的人相互信任,兩無顧忌,萬世稱頌的無為之治就實現了!同時考核言行,陳述奏章,公開考試,如此經歷幾年,多次試驗即可成功,法制就又詳細完備起來而沒有遺漏了。這樣多用智慧而又溫和謙恭,日日把這種精神灌注到官署大堂之中;作風嚴明而又兢兢業業,天天用此意志引導人的精神,所以不必反覆稽查而官府都能開明,無事煩擾。做出古今所從未有過的功績,乾坤重辟,日月增光。這就是用實心推行了實政,用實政建立了偉功呀。
《祖訓》記載說,那些臣民有道理的建議,就要交給管這事的機關施行,各級官府不得阻擋,而且恭敬地多次表達這個意思。後來諸位聖王們都相互繼承,遵守這個固定的法則,接受了先人的建議,只有加以發揚而沒有丟棄這一原則的。到了明世宗(朱厚熜),讓委靡不振的人知返,用英明的決斷振奮他們;看到被廢棄的人,用精明的手段激勵他們。制定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振興禮樂,議定法律。道德所覆蓋的,與河海一般深;威力所達到的,像雷霆一般塊。一時吏治昌明,眾多業績皆有條有理,國家赫然中興,這確實是上承於先烈,下 垂於後世啊的功績呀!
當今皇上陛下,任人圖謀治國,日日實行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希望群臣奮進呀。而今人多放縱成習,的確如明智的人所顧慮到的那樣。所以要設置官吏,各司其職。對超越職權逞能的人,就以「越俎代庖」來譏諷他。因為願做超越職權之外的事,必有不精心於職權之內的事!這就要按照職權做其負責的事,再根據所做之事考核其功績,使春天的官不得參與冬天的公事,管軍事的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這就是現在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恥於言談而敏於行動,這是自古就有的訓導。對那些競相奢靡撒謊吹牛的,就讓他們得到輿論的羞辱。那種稱心於外表奢恥的人,必不能有深沉遠大的胸懷!所以要從言論考核他的實際,再從考核查究他的工作實效,使敏捷靈巧的人不得與糊塗遲鈍的人獲取同樣的名聲,使誠實的人不得於與輕浮的人得到同樣的榮譽,這又是當今所應當迅速恢復的做法。
巡察的官員是朝廷寄託的耳目,目的是激濁揚清。而官吏已養成了苟且偷安的習慣,即使把官員分別派遣下去,也不能完全改變他們的這種惡習。當今之計,惟一的辦法是廣泛諮詢,嚴把首尾,必須像張詠在益州、黃霸在潁川那樣。上級推選官員嚴格了,下面的官吏就好規勸了!教育是整治並規範民眾的心術,以維護和振興好的風俗習慣。而民風中還存有欺詐、虛偽的東西,即使一再下令宣布改變,還是不能讓這種風氣全部改變。當今之計,惟一的辦法是廣泛磨礪培養治學官吏,推崇經學儒術,必須像陽城在國學、胡瑗在鄉學那樣,給予他 們以重託,民眾就可以教化了!
全國的窮苦民眾,十室九空,不是沒有頒發賑濟和撫恤。社會上還有窮困不堪而投告無門的人,那麼德政就未能有效顯示。貪污牟利者能矇混,是下面的民意未能上達。漁獵錢財的人能夠截留賑資,國家花上十分,下邊得不到一分。為何不加重對秘密貪取者的懲治,而罰他個傾家蕩產呢?四方少數民族內部互相傾軋,應付了西邊應付不了東邊,不是不想動用軍隊。而征討還沒開始,守著寶玉的那些富貴出身的紈絝子弟,沒有抵禦敵人欺侮的謀略,召募了一些挽弓射箭粗魯毛糙之人,暗地裡隨便用一些作戰方法。國家用軍費養著他們,該用的時候不能用。為什麼不嚴格遴選條件,廣開用人之途徑呢?民眾當中的積冤,關係國家的和平安定。而抑鬱之氣得不到伸張,怎麼能招致吉詳世道?所以刑罰不可不重用。審判定案時把案情問得明明白白的人,能讓蒙冤的人起死回生,應待以好的獎賞;而刑法繁細如秋日之荼,不輕易寬赦,這樣就沒有什麼積冤了。天地所生的財產,本來是供國家用的。而對虛報冒領無正常規範,國家怎能長久富足?對胡亂浪費不可不禁止呀。所以對那些連竹頭、木屑都積攢和愛惜的人,對收支有節制的人,應該表彰他們富國裕民的忠心;而對那些仍然在冒領浪費者,治罪無赦,國家的財產就不貧乏了。對沒有功績者予以貶斥,則能讓百官得以警惕;對有功者予以獎賞,則能讓許多在職者得以勉勵。勉勵和懲罰明確,政治上就顯得有條有理了,又怎麼能不與唐堯、虞舜時的美政齊名呢!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是根本啊!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任用人,人就不敢用苟且偷安的態度應付皇上;用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謀劃國事,國事就不至於因人的懶惰而不振興。不然,人的精神不貫通,法制雖然詳細健全也無益。
我還有建議奉獻給皇上:我認為難以成功而且容易毀壞的,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難以掌握而容易丟掉的,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這就必須於細微之處謹慎,於局部小事防備。不必在明堂上聽政,就可決定民眾的意志和謀略,使臣民莊重如面對上天;不必在宣室(宮殿名)行致齋禮,就可約束民眾的精神和思維,使臣民凜然如對師保(古時教導貴族子弟的官)。使內心澄徹,如明鏡止水,照到的地方沒有看不見的;使方寸之地豁然開朗,如空谷虛室,約來的人才沒有不能容納的。一種想法萌生了,知道這是出於天理,就要讓它如期見於行動;一種心愿出現了,知道這是出於個人的慾望,就要讓它如期滅絕殆盡。
在愛憎感情上,察覺到所喜愛的人就想靠近他與察覺到所憎恨的人就想遠離他,這算什麼人?在喜懼態度上,察覺到所高興的事就想去做與察覺到懼怕的事就不想去做,這算什麼事?不要說屋漏了外人不知道,而天下人們的眼晴和耳朵都在注意著;不要說還沒違法就不被禁止,而神明降下來監視著每個人的生存。
一種法規的設立,是皇上在為天守護制度,而不能私自議論興起或革除;一分錢的出納,是皇上在為天守護財產,而不能私自增加或減少;設置一個官職,是皇上為天任命有德之人;除掉一個姦邪,是皇上為天討伐有罪之人。這就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首先樹立起來,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就繼而奏效了,雍熙皇帝時的社會風氣就不難達到了,還說什麼漢宣帝呀!我不知道什麼是忌諱,斗膽冒犯帝王之威嚴,不勝恐懼,謹慎作答如上。
趙秉忠狀元卷簡析 趙秉忠(公元1574—1626年),字季卿,號其陽,明青州府益都縣(今青州市)人。15歲補府學生,24歲中舉人,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 年)25歲參加殿試,一舉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狀元。人們現在看到的狀元卷,是趙秉忠的第13代孫趙煥彬先生於1983年捐獻給國家的,屬國家一級文物。據史書記載,中國的科舉制度時間長達近1300年,有據可考的文武狀元770餘人,但能讓後人目睹狀元答卷其風采的,唯有趙秉忠這一份。作為國家的重要機密,這份卷子是怎樣從宮廷傳到民間的?這恐怕是一個永遠的不解之謎。我很早就對這份卷子產生了興趣,但直到去年年末,才下決心,用了半月的時間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譯文見2004年12月10日、17日《濰坊學院報》),目的就是想看一看,這位力壓群芳的頭名狀元,他在答卷上到底寫了些什麼內容。
現將卷子的內容簡析如下:
一、國家要有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
殿試題目一般由皇上親自欽定,趙秉忠參加殿試時出的題目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這個題目非常明確,就是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場上,回答如何執政和用什麼樣的思想指導執政的問題。趙秉忠在答卷中緊扣題目,開門見山地回答,帝王執掌國家政權,要把國家治理得和諧興旺,就必須有「實政」和「實心」,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接著,他對這種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作了解釋。
所謂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就是國家要定綱立紀,要頒布法規法令,並且要把這些法規法令放到各種文件之首,張掛到各級官府的大門口和室內最顯眼的地方,下發到全國各地,讓全國的百姓不但熟悉,而且要自覺遵守。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實行了,全國上下就有法可依,人們的目標明確,視聽不亂。所謂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就是要振奮懈怠懶惰的人,激勵精明能幹的人,從朝廷到地方,全國上下,一呼百應,步調一致,法度不亂,人們的精神意志無不暢達,想的和做的都一樣。全國各級官員才能配合默契,百姓口服心服。有了這樣的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國家不僅有駕馭天下的能力,而且能昭示國人守住天下;不僅有約束天下的法令條文,而且能統一百姓的思想。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治理,達到長期興盛的局面。
二、認真總結歷代帝王治國的經驗教訓。
趙秉忠在答卷中明確了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以後,接著就大膽地總結了歷代帝王治國的經驗教訓,說明自己的觀點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人們知道,在西漢時期,曾有過一段「文景之治」(亦稱「文景盛世」),指的是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統治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趙秉忠很讚賞漢文帝,說他政策寬緩,簡化法度,不巧立名目,而且在全國注重道德教育,用潛移默化的辦法,千方百計提高百姓的道德水平。這就是治國思想暢通,治國辦法又不疏忽。一方面有國家的法律起著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思想教育。上邊有精神,下邊辦實事,上下相互儆戒,不用經常地檢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後來的漢宣帝(劉詢)就有差距了,他雖然是個精明的皇帝,他的官員也稱職,百姓也安寧,但他對國家的事情只注重檢察,而不注重從根本上治理。於是,檢察不到的地方必然出漏洞,上上下下虛假的東西就多了,不該受賞而受賞的人逐慚多起來,百姓不服氣。
趙秉忠非常佩服明太祖(朱元璋),說他在政權草創初期就定謀略、建制度。天下大局奠定之後,又進一步立綱紀、陳法度,為後人留下了恢宏的治國章程。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套很嚴格的獎勵和懲罰政策。他對那些思想境界高、業績突出的官員都給予重獎,並作為榜樣號召國人學習;而對那些榨取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都嚴加懲處,以引起眾多官吏的警惕。朱元璋還非常痛恨那種搞虛假欺騙、專門作口頭文章的人,說這種人不可能統領萬民萬物、仰承天地所賦於的責任。
趙秉忠認為,對那些有益於治理國家的祖訓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不能丟棄。如有記載的祖訓說:凡是臣民言之有理者,就要交給管這事的機關辦理,其它各級官府不得阻擋,只有這樣才能廣開言路,不斷聽到一些好的建議。趙秉忠對此非常讚賞。他還特別提出,明世宗(朱厚熜)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效法的,像制定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興建娛樂場所,讓百姓議論法律,考試文化知識等等。這些治國措施的推行,使國家一時吏治昌明,各種業績層出不窮,出現了赫然中興的局面。這不僅是真心實意地繼承了先朝的功業,而且能垂範於後世。
三、治國安邦的十條建議。
為了對殿試卷的題目作進一步回答,趙秉忠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給皇上提出了以下10條治國建議。
第一、嚴格選拔和考核各級官吏。皇上圖謀治國,必須設置和選拔好各級官吏,而且對這些官吏要有明確分工,讓他們按照職權各負其責,不允許任何人做超越職權的事。就是說,掌管春季事務的官不得參與冬季的事務,管軍事的官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然後按照他們所做的事情考核其政績,決不能放縱成習。
第二、不讓恥辱的言行招搖過市。社會上有人嘩眾取寵,專作表面文章,有的甚至把恥辱言行加以炫耀,這種人絕對沒有深沉遠大的胸懷。對他們要從言論考核到實際,使投機取巧的人不能與忠厚老實的人得到同樣的名聲,使輕浮的人不能與誠實的人得到同樣的榮譽。
第三、廣開言路,嚴格官吏的舉薦條件。皇上派巡察官到各地去巡察,目的是打擊污濁,樹立正氣。但不少地方官吏已養成了苟且偷安的習慣,即使派一些巡察官下去,也不能徹底改變這種局面。最好的辦法是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嚴格官吏的舉薦條件,全面了解每個官吏的基本情況,分清優劣,真正做到優勝劣汰,激勵官吏努力工作。
第四、培養教育官吏,抓好教育。教育者的任務是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和規範道德水平,以維護和振興好的社會風氣。針對當時學風中存在的欺詐和虛偽行為,國家必須下決心培養和磨礪一批管教育的官吏,對他們寄於重託,放手讓他們工作,在全國形成認真讀書的風氣。
第五、加重對貪官污吏的懲罰。全國的窮苦民眾,十室九空,有的窮困不堪但又投告無門。國家也經常出資賑濟和撫恤。但國家花費十份錢財,百姓卻得不到一份好處。就是因為社會上還有貪官污吏,而且他們的欺騙和蒙蔽手法尚未暴露出來。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加重對貪官污吏的懲處並罰他們傾家蕩產。
第六、加強軍隊建設,嚴格軍人的遴選條件。邊境地區經常遭到外族的侵擾,應付了東邊應付不了西邊,國家不是不想動用軍隊,主要是因為軍隊中那些富家出身、身披寶玉的紈絝子弟,根本不會打仗。國家用軍費養著他們,該用的時候用不上。這就要求國家在召募軍人的時候必須嚴格遴選條件,廣開選兵途徑,不能打仗的兵一個也不要。
第七、消除積冤,安定民心。百姓中的積冤得不到伸張,抑鬱之氣得不到表白,就不能招致吉祥世道。因此,要特別注意刑罰的準確性。在審判定案時,對那種把案情弄得明明白白、能讓蒙冤的人起死回生的官員,應該給予重獎。而對那種馬馬虎虎、草菅人命的官員,必須嚴懲不貸。這樣,百姓中就不會有冤案了。
第八、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國家的財產是為國家所用的,不能隨便浪費。對那種連竹頭、木屑都積攢和愛惜的人,對財務收支有節制的人,應該表彰他們富國裕民的忠心。而對那種虛報冒領、貪污浪費者,則要堅決治罪無赦。這樣,國家的財產就不會貧乏了。
第九、明辨功過,獎罰分明。對不稱職的官吏予以罷免或貶斥,可以對其他官吏起到警戒作用;對有功之臣給予獎賞,可以為其他官吏樹立榜樣。只要獎罰分明了,上邊說話就管用了,事情就顯得有條有理了,就能與唐堯、虞舜時的社會局面相媲美了。
第十、大小官吏,都要自覺推行和維護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趙秉忠在答卷最後,非常懇切地建議皇上:難以成功且容易失敗的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難以掌握且容易丟掉的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因此,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確定之後,全國上下的大小官吏都要自覺維護和推行,不能有絲毫懈怠和麻痹。不管在誰的思想上,只要有一種符合天理的想法萌生了,就要儘快見於行動;一種錯誤慾望出現了,就要儘快滅絕殆盡。如果大家都能自覺這樣做,人們所盼望的和諧興旺的社會局面不僅會到來,而且能超過以前歷代最興盛的時期。
四、從狀元卷看趙秉忠的思想理論傾向。
趙秉忠的狀元卷距今已有416年了。答卷人從總結歷史和當時的社會現實出發,不怕冒犯皇上的威嚴,大膽地提出了治國安邦的建議和措施,這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且,趙秉忠提出的這些建議大部分都是正確的,其中有不少至今也仍然有借鑒意義。那麼,趙秉忠是在什麼思想理論基礎上寫出了這樣一份答卷呢?有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首先,關於「天人合一」的思想。趙秉忠在答卷中認為:皇上就是天,天有覆蓋養育大地之恩,但上天又不能自理天下,故寄託給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這就是皇上,因此,皇上的位置就叫天位,所掌管的職責就叫天職,所統領的百姓就叫天民,所居住的城市就叫天邑。趙秉忠還認為,皇上的一切權力都是上天授予的。因此,皇上對一種法規的制定是為天守護制度,一分錢的出納是為天守護財產,一個官職的設置是為天任命有德之人,一個姦邪的除掉是為天討伐有罪之人。總之,皇上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是代表上天的。這就是說,皇上就是天,天就是皇上,看到了皇上就是看到了天,他把天和皇上完全合二為一了。在一般人看來,天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誰也沒有能力、也不應該去阻擋和改變上天的造化之功。皇上既然就是天,人們就應該俯首貼耳地順從皇上,順從了皇上就是順應了天意。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容易被人們接受。
其次,忠君和愛國愛民思想的統一。在封建社會,人們的忠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趙秉忠在他的狀元卷中,字裡行間都顯示了他對歷代帝王的敬慕之心。像唐堯、虞舜、漢文帝、漢宣帝、明太祖、明世宗等,趙秉忠都給以很高的評價。他忠於歷代帝王,更忠於當朝神宗皇帝,他千方百計建議皇上採納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目的就是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出現和諧興旺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趙秉忠在卷中提出了「天民」思想,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因為在過去的書刊中,有的把百姓稱為草民、刁民、賤民、流民、遊民,說得好聽一點的也不過是黎民、庶民、平民、國民,從沒看到「天民」的提法,這一點唯有趙秉忠做到了。所以,他痛恨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同情十室九空、無家可歸的窮苦百姓,極力建議皇上給百姓提供受教育的機會,讓他們學文化、學法律、創辦娛場所、玩擊壤。這就是說,他把忠君思想和愛國愛民思想高度統一起來了。
最後、強調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貫穿狀元卷始終的一條主線。趙秉忠在為皇上建議的治國辦法中,其核心內容就是定綱立紀,頒布法規法令,並作為各種文件之首發到全國各地,讓各級官吏有法可依、有所遵循,讓天下百姓知法守法、依法辦事。趙秉忠稱頌漢文帝,是因為他重視法制又重視思想教育。趙秉忠佩服明太祖,是因為他一直重視立綱紀、陳法度,為後世留下了恢宏的治國章程。趙秉忠建議當朝皇上平冤獄、伸民冤,關鍵是要獎勵執法有功人員,嚴懲貪官污吏等等。這都體現了他主張依法治國的思想。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趙秉忠在建議皇上依法治國的同時,又建議皇上在教育過程中要獨重經學儒術。這就是說,在趙秉忠看來,不管法家所提倡的法制,也不管儒家所宣揚的仁義禮智信,只要有利於治國安邦的辦法,就應該拿過來為我所用。這也可能就是趙秉忠思想理論的可貴之處吧。
推薦閱讀:
※◆選對行,你也能成為業界狀元
※以好聽著稱的《羅狀元醒世歌》
※科舉探秘:狀元不一定是殿試第一名?
※這是什麼鬼?廣東九個狀元七個出自羊年
※南部縣陳氏三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