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民國後期通貨膨脹有多嚴重(組圖) 

大量印發鈔票引發了中國兩千年歷史上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百姓拿著一口袋錢買不到一口袋米,戰士每月赴湯蹈火得來的錢只夠買幾粒花生米。在戰後短短五年時間裡,國民政府經濟極度混亂,國事終不可為……

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在1937年被日本侵華戰爭打斷,在後來的戰爭中,國民經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圖為印鈔廠里的一幕。

抗戰前的國民政府大宗收入中,來自關稅、鹽稅和商品稅約佔80%。當日本佔領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時,這些稅收來源大量喪失,政府戰時支出的約75%靠印製新紙幣來彌補。圖為印鈔廠里的鈔票。

在抗戰的頭兩年里,政府花費大量款項在內地重新安置和發展工業,政府的年支出增長33%,而它的歲入下降了63%。圖為上海大量印製的鈔票。

政府向四家銀行大量借款,這四家銀行大量印刷新鈔票以滿足這種需要,使通貨數量大為膨脹。圖為印鈔廠場景。

抗戰期間,在中國市場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兩種,一是重慶蔣政府的法幣,一是南京汪政府的中儲券,在1945年,兩者的比率大體是1比50。11月1日,官定兌換率開始實行,比值卻是1比200。此案一出,2.57億的淪陷區人民幾乎在一夜之間集體破產,上海流行民謠曰:「昨天放炮(爆竹),今天上吊。」圖為街頭做貨幣兌換小生意的國民。

由於戰亂頻繁,中央財政完全被軍費綁架,而實體經濟又復甦乏力,於是政府採取了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到1947年,法幣發行量達30多萬億元,為上一年的10倍,比1945年則增加25倍。到1948年的第二個季度,已發行法幣660萬億元,三年猛增1180倍,相當於抗戰前夕發行額的47萬倍。圖為人們蜂擁至銀號處兌換貨幣。

1947年2月1日,金價漲至每兩40.6萬元(舊幣),美元與法幣的比值達到1:7700,與上月中旬相比,猛漲10%;2月8日,黃金價格一日五漲,最後收盤價黃金每兩突破55萬元;2月10日漲至96萬元。圖為民眾用一麻袋裝的錢放到黃包車上。

法幣幣值慘跌帶動了其他民生必需品價格上揚,日用洋貨普遍上漲1倍,米價騰升。至2月8日,上海物價指數是戰前的1.2萬倍。那時經常聽說「拿著一口袋錢買不到一口袋米」。圖為買米的婦女。

大量印發鈔票的結果就是,引發了中國兩千年歷史上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民國銀行家張公權說,那次通貨膨脹受傷最嚴重的是軍人和公務員,因為政府提薪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物價的上漲速度,這直接導致執政效率的下降和吏治敗壞。圖為駐中國的美國大兵用鈔票點煙。

王鼎鈞回憶說,平津解放前夕通貨膨脹太快,他赴湯蹈火奮不顧身在前線作戰,一個月的收入僅夠買幾粒花生米。圖為買東西的婦女所帶的錢。

國民政府承認,這是「狂奔性通貨膨脹威脅」,法幣「膨脹的惡性循環」,其危險性「比共產黨叛變更為廣泛」,「物價狂漲已推翻了社會秩序和政治信心」。圖為給做工的苦力發放工資,都是成箱成扎的發放。

1948年8月,國民政府被迫改組內閣,宣布停用法幣,進行金圓券改革,全國物價一律凍結在8月19日水平,是為「八一九限價」。為了防止權貴和投機商人擾亂改革,蔣經國親自到上海「打虎」。可「老虎」打到孔祥熙長子孔令侃控制的揚子公司便打不下去了,到11月1日,行政院公開承認經濟改革失敗,內閣總辭職,物價呈現報復性上漲的態勢,經濟極度混亂,國事終不可為。圖為三位數錢的婦女。

在戰後短短五年間,國民黨政府在貨幣改革中失去了數億人的支持,因而匆忙敗退。圖為商鋪買東西的場景。
推薦閱讀:

清代後期的詩
實例講解 人像後期修圖的色彩運用點撥
後期就那「幾招兒」
前期布光不動腦,後期修圖火葬場
馬老師治療月經後期驗案介紹

TAG:通貨膨脹 | 原創 | 後期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