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城戲在閩南地區漢族戲曲中獨樹一幟

打城戲生長於泉州本土,藝術上受泉州漢族民間藝術的哺育,其表演藝術中,提線木偶對它的影響最深。考據,打城戲早期的音樂、唱白以及科步,帶有濃厚的木偶戲表演風格。其表演動作,多側重於跳躍跌打和武打雜技,有時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其武打的高超技藝,與傳統的南少林拳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為南少林拳術在泉州的活文物,可以說,這在閩南地區漢族戲曲中獨樹一幟。後期,武戲大抵受京劇的影響,較多採用京戲的武技表演;文戲,則吸收了梨園戲和高甲戲的某些科步動作,以豐富自己。該劇種的生、旦、凈,上下場都要念場詩。念詩時,韻白較多,唱白髮音較重,但比高甲戲輕柔,接近口語。此外,它還有其他劇種所沒有的「開大籠」,大籠裡面裝著表演各種類型舞蹈節目的衣套,可隨演隨用,別有一番生動情趣。打城戲的音樂曲調,是在道教法事中的法樂、道情調樂曲、打擊樂和佛曲的基礎上,大量吸收木偶戲音樂曲調混合而成的,是泉州民間文化的藝術珍品。後來雖然也加進一些南音和民歌,但仍以傀儡調為主。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自己的獨有風格。

泉州地區道士在做法事時,有一種叫打「天堂城」的儀式,即道士穿上道袍,手持法器,表演「芭蕉大王巡視枉死城」,釋放屈死鬼魂。而信奉佛教的和尚,則穿上袈裟,打著法器,表演「地藏王打開鬼門關」,放出無辜鬼魂,俗稱「打地下城」。這兩種宗教儀式均在寺院或廣場上進行,並穿插表演踩高蹺、過刀山、跳桌子等雜耍節目,以吸引觀眾。隨後,由於法事需要,表演從佛經《目連救母》中摘選的《白猿搶經》《打地下城》《雙挑》等帶有故事情節的小段節目,音樂曲調以佛曲與道情為主,樂器以佛教的木魚、拍板和道教的草鑼、銅鈸等法器為主。

恭喜您獲得了1次抽獎機會! 廣告
推薦閱讀:

漢族的光復事業
怎樣區別滿族人漢族人 是滿是漢一目了然
漢族是漢朝之後才有的,那麼漢朝之前漢族又是什麼呢?
轉載:《波黑內戰與民族問題》
漢族先民華夏族的資料文獻

TAG:戲曲 | 地區 | 漢族 | 閩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