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貝:托洛茨基的教訓
06-29
俄羅斯為什麼會在現代化的改革道路上遭遇挫折,並一次又一次地走上越來越激進的革命?十月革命到底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暴力事件改變了歷史的進程?革命成功後,建立在無產階級專政基礎上的蘇聯,是否有可能走一條溫和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帶著上述問題,慢慢啃完了伊薩克·多伊徹的三卷本巨著《先知三部曲》。
伊薩克·多伊徹一生致力於研究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長達1300多頁的《先知三部曲》是托洛茨基的一部大傳,該書依據豐富的史料詳述了國際共運領袖托洛茨基波瀾壯闊的一生,不僅是研究托洛茨基必讀的參考資料,對研究蘇俄史、國際共運史也有重要參考價值。《先知三部曲》第一卷《武裝的先知》敘述托洛茨基童年到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過程,第二卷《被解除武裝的先知》敘述蘇聯建立到托洛茨基被斯大林驅逐出蘇聯的歷史事件,第三卷《流亡的先知》敘述托洛茨基流亡各國直到最後被斯大林派出的刺客刺死在墨西哥的一系列事件。 革命其可免乎? 1861年,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一紙詔書下,俄國農奴制被廢除了,農奴解放了,然而俄國社會的矛盾不但沒有得到化解,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加深了。農奴被解放後,雖然取得了自由,但不得不把他們耕種的許多土地還給貴族,而對留下的土地則要長期償付大筆贖金。部分一無所有的農民加入了產業工人的隊伍,為俄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準備了後備軍。這種犧牲農奴利益的改革積累了大量社會矛盾,終於在日俄戰爭時爆發了1905年革命。 沙皇政府鎮壓了此次革命之後,在尼古拉二世的主導下,俄國開始了政治體制改革,政府於1906年制定等同於憲法的基本法、成立國家杜馬立法議會與施行多黨制,並開放言論自由、鼓勵地方自治,緊接著任命斯托雷平改革。斯托雷平改革的核心為土地改革,其本意是為了解決農奴制改革沒有解決的問題,實行土地私有化,讓農民更容易獲得土地。然而改革依然沒有解決公平的問題,私有化並沒有使大多數農民獲得土地,金雁認為不公平的斯托雷平改革埋下了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種子(《倒轉紅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再次捲入大規模戰爭,不到十年的改革成果付之一炬,戰爭中不堪國家重負的工人蘇維埃(工會組織)再次發動了大罷工和武裝起義,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羅馬諾夫王朝,結束了沙皇統治,成立了克倫斯基的聯合政府。 1917年俄國國內矛盾非常尖銳、複雜,當時俄國的軍人要求迅速退出戰爭,獲得和平,失業工人要求獲得麵包,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然而脆弱的克倫斯基聯合政府對這三個問題都拿不出解決的辦法。蘇維埃組織在布爾什維克和列寧的引導下終於走向了「十月革命」,推翻克倫斯基政府,俄國民粹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合流,走向了暴力政治的道路。平心而論,在當時俄國民眾迫切要求「和平、麵包和土地」的條件下,走向「十月革命」其實是必然的,俄國還能有其他選擇嗎?在這樣的歷史關口只有強硬的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實現上述目標,沙皇做出的讓步已到盡頭,在俄國原有制度下,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和固化,都不是依靠緩不濟急的改良所能改變的。「十月革命」的爆發從本質上說,正是俄國曆來不公平的改革所導致的結果,如果沙皇政府能及早積極推動改良,革命還會爆發嗎? 無產階級專政是如何建立的? 「十月革命」是俄國民眾追求自由的行動,那時的布爾什維克是深得民心的,但是後來的事變證明這是走向專制的開始,為何歷史如此弔詭?追求自由,卻通往專制? 蘇維埃通過起義奪取政權之後,自由派和議會民主派的聯合政府煙消雲散,約一百萬人逃離俄國,到俄國的遠東或者波羅的海諸國,他們被紅軍稱為白俄。他們建立武裝軍隊「白衛軍」,反抗蘇維埃政權。紅色蘇維埃在列寧、托洛茨基的領導下與白俄開始了國內戰爭。托洛茨基創建了紅軍,並負責具體的作戰,是他創立了政委制度。 為了捍衛蘇維埃政權,打贏內戰,蘇維埃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但剛開始無產階級專政並非布爾什維克黨一黨專政,而是布爾什維克黨與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等幾個無產階級政黨一同執政。但隨著內戰的白熱化,國內局勢的緊張,布爾什維克為了打贏白衛軍,越來越要求權力集中,減少黨派意見紛爭,布爾什維克排擠了其他無產階級政黨。 正如托洛茨基在1905年革命之前所預言的那樣,俄國革命走上了與法國大革命驚人相似的道路。那時候的托洛茨基反對列寧的「集中制」原則,認為列寧被權力欲所驅使,把戒嚴狀態和他的「鐵拳」強加給黨。列寧像一個新的羅伯斯庇爾,試圖「把黨的最謙虛的委員會變成有無限權力的公安委員會」。 托洛茨基上台會好嗎? 馬基雅維里認為「凡是武裝的先知都獲得勝利,而被解除武裝的先知總是遭到毀滅」。托洛茨基的一生,當他作為紅軍領袖手握武裝力量時,他是勝利者、是革命的化身;當他被解除了武裝、驅逐出蘇聯時,他成為了異端,最終被刺客刺死。對於真正的布爾什維克來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種政治學說,更是一種精神信仰,托洛茨基就是這種信仰的「先知」人物。在蘇維埃政權裡面,他對革命的貢獻和黨內的地位僅次於列寧,在列寧死後,他卻沒有奉行列寧的遺囑,將斯大林調離總書記的崗位,並成為黨的最高領袖,反而在黨內鬥爭中被斯大林驅逐出了他一手締造的共和國。斯大林猶如老謀深算的劉邦,托洛茨基有如「婦人之仁」的項羽,人們總是比較同情光明磊落卻遭受失敗的英雄,許多人認為如果列寧死後是托洛茨基上台,或許蘇聯會走一條相對溫和的發展道路。然而,我認為即使托洛茨基上台蘇聯可以選擇的發展道路也不多,何況斯大林許多政策就是從托洛茨基那裡來的,換句話說,蘇聯在經濟落後的社會條件下,只有公有制才能證明蘇聯與資本主義國家是不同的。 為了取得國內戰爭的勝利,蘇維埃實行「戰時共產主義」,這是應對物資極端匱乏條件下的徹底軍事化徵用制度,用機關槍武裝的征糧隊下鄉,強制推行「餘糧收集制」,所謂的「餘糧」往往是農民家中僅有的一點口糧。在內戰結束後,托洛茨基已經意識到「戰時共產主義」不能再推行下去,並提出恢復部分私營經濟,類似後來「新經濟政策」的思想,但由於遭遇反對,他於是只有走向另一個極端,也是他最早提出了「勞動軍事化」,運用戰爭體制和軍事紀律來開展經濟建設。托洛茨基總結說,因為改善生活的諾言不能吸引工人,就必須像徵召士兵一樣把工人徵召到工廠去,把士兵的服役冊同工人的勞動冊結合起來。後來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蘇聯開始向右轉,恢復了私營貿易,而且蘇聯要走上強國的道路必須實現重工業化,只有依靠統一計劃,才能把資源集中到重工業,也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那麼實現重工業化的資金從哪裡來?托洛茨基提出了「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的概念,他認為在俄國這樣物質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的不發達國家要建成社會主義,也必須經過一個類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過程。 托洛茨基的這些觀點只是提出而未付諸實踐,就已經引來了黨內的一片嘩然,但是斯大林在20世紀30年代的工業革命中幾乎全部付諸實施。斯大林與托洛茨基的區別在於,斯大林只做不說,而托洛茨基希望在做之前做好說服群眾的工作,托洛茨基是幸運的,因為他後來沒有機會親自去做。 斯大林如何走向勝利? 斯大林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了打壓異己、駭人聽聞的「大清洗」運動,然而「清洗」也是托洛茨基發明的。在內戰結束後,為了保持布爾什維克革命隊伍的純潔性,反對黨內的官僚主義和貪污腐化,托洛茨基發動了「清洗」運動,與後來大清洗不同的是,此時的被「清洗」的黨員只是取消他們的黨籍而已,並無其他血腥行為。 托洛茨基與斯大林之間的路線分歧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托洛茨基的失敗在於他從來沒有認識到斯大林與他之間的鬥爭是黨內權力鬥爭,托洛茨基及其反對派則一直認為自己與斯大林派的根本分歧在於路線鬥爭,托洛茨基是一個坦率正直的布爾什維克,他始終不願意麵對這場鬥爭的本質,當然,布爾什維克內部即使是權力鬥爭往往也要披上路線鬥爭的外表。 斯大林能打敗托洛茨基在於他能運用循序漸進的「拉一派、打一派」手法。列寧死後,他拉攏政治局常委裡面另外兩名布爾什維克「元老」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組成了「三駕馬車」的團體,當時蘇聯政治局成員一共6名,只要「三駕馬車」達成一致意見,托洛茨基就無可奈何,斯大林利用「三駕馬車」將托洛茨基排擠出領導集團,然後又利用布哈林,走保護富農的右傾路線,把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打倒,這時兩位元老才想到要跟托洛茨基聯合對抗斯大林,可惜為時已晚,此時的斯大林羽翼豐滿大權在握,托洛茨基派於是正式被官方定為反革命集團,托洛茨基被解除了一切權力。最後,斯大林開始「左轉」,拋棄布哈林及其「右傾」路線。斯大林利用忽左忽右的路線,打倒了所有對手。斯大林從來沒有自己的路線,路線對他來說都是假的,權力才是真的。 勝利時期的托洛茨基在今天看來是失敗的,因為內戰給俄國民眾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犧牲;而失敗的托洛茨基在今天看來是值得同情的,他畢竟堅持自己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被斯大林驅逐、流亡各國,沒有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敢收留他,那些號稱民主、自由的資本主義國家不是迫於斯大林的壓力,就是害怕托洛茨基會在境內策動革命、政變。 1991年,蘇聯解體。如果托洛茨基還活著,看到這歷史的一幕會怎樣的悲痛!托洛茨基儘管反對斯大林,但他從來不允許別人反對蘇聯,因為他認為蘇聯儘管被斯大林官僚集團竊取了權力,但只要堅持國有制的工人國家性質,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旗幟,無論如何不能反對蘇聯這個工人國家。 □ 王紹貝(媒體人,深圳)推薦閱讀: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張到底有什麼差別?
※西班牙共產主義者的任務
※再談水兵叛亂
※關於「無產階級軍事政策」的決議
※希臘托派團體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