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的中醫辨治
痤瘡,現代醫學上稱為尋常痤瘡,它是一種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俗稱青春痘(美麗青春痘)、粉刺(黑頭粉刺、白頭粉刺)、暗瘡,中醫古代稱本病為「粉 疵」、「面皰」或面瘡,酒刺。 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據學者們統計,在青春期男性有95%,女性有85%患過不同程度的痤瘡。所以大家稱其為「青春痘」是很貼切的。痤瘡(青春痘)是 一種發生於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多發於頭面部,頸部、前胸後背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 痤瘡(青春痘)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黑頭粉刺、白頭粉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囊腫,易形成色素沉著、毛孔粗大甚至疤痕樣損害。影響美容,嚴重者可導致毀 容,給年輕人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痛苦。本病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很重要。及時規範的診治,可以避免或減少皮膚的損害。
一、病因病機
痤瘡,中醫稱「肺風粉刺」,《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張介賓註:「形勞汗出,坐卧當風,寒氣薄之,液凝為皶,即粉刺 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節,是名曰痤」。《黃帝內經素問》注曰:「時月寒涼,形勞汗發,凄風外薄,肌腠居寒,脂腋遂凝,稸於玄府,依空滲涸,皶刺長於皮 中,形如米,或如針,久者上黑,長一分,余色白黃而瘦於玄府中,俗曰粉刺」。
《中醫外科學》認為是:素體陽熱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機旺盛,營血日漸偏熱,血熱外壅,氣血郁滯,蘊阻肌膚而發病;或因過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積熱,循經上薰,血隨熱行,上壅於胸面而成。
現代醫學認為青春痘發病原因與雄激素、皮脂腺和毛囊微生物有密切關係,在清春發育期,性激素分泌增多,它能引起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質增多,並能使毛囊上 部角化增殖,造成毛孔堵塞,形成脂栓粉刺。此外與遺傳、飲食、腸胃功能紊亂、環境因素、化妝品及發病有關。
二、中醫對痤瘡的基本分型
痤瘡,中醫稱「肺風粉刺」,此病由肺經血熱而成。中醫歷代都強調肺胃蘊熱在痤瘡發病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近代中醫研究認為肺主表,外合皮毛,如果熱邪侵犯肺 經,或嗜食辛辣油膩之品,使肺經鬱熱,則肺衛失宣,皮毛被郁,導致顏面胸部起丘疹、紅皰,或痛或癢。痤瘡多具實證、熱證的臨床特點。
(一)中醫治療痤瘡根據個人的癥狀、皮損表現的不同來具體辨證論治,臨床根據常見類型分為以下幾個種:
1、肺熱血熱型
肺經風熱者,為粉刺初起,見顏面黑頭或白頭粉刺居多,紅丘疹,多見於粉刺、丘疹型痤瘡,為痤瘡諸型中較輕一型。
主要表現:毛囊性紅色丘疹,皮疹米粒至綠豆大小,紅腫疼痛,面部瘙癢,鼻息氣熱;者多易外感風熱,可有咽干、口乾,小便黃,大便乾燥,舌紅苔薄、苔黃,脈象浮數或弦數。
診斷要點:以「紅」為主,以「熱」為象,面紅、口臭、便秘。治療原則:清熱宣肺。
治療原則:清肺涼血。常用的方劑是枇粑清肺飲,主要藥物有:枇粑葉、桑白皮、知母、黃芩、銀花、赤勺、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治療方法:中醫認為,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均上行於面部,由於素體胃腸有熱,或暑熱侵犯胃腸,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厚昧,使胃腸積熱或濕熱內蘊,積熱循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上行於面部,郁聚於毛孔則發本病。因此,清泄肺胃蘊熱是治療痤瘡的基本方法。
2、脾胃濕熱型
脾胃濕熱者,皮膚油膩,間有結節,或伴口臭,便秘溺赤,多見於丘疹型、膿皰型痤瘡。因患者多嗜食肥甘之品,致脾胃積濕生熱,濕熱上壅而致;
主要表現:紅色丘疹、膿丘疹,常伴有脘脹不適,飲食不佳,大便正常或乾燥等症;粉刺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可以擠出黃白色碎米粒樣脂栓,或有膿液,顏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慾時好時壞,大便粘滯不爽,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弦數或滑數。
脾胃不和:口周痤瘡最多。
體內濕熱:膿皰最多,與肺熱有關,手腳心發熱,暗瘡鮮艷。或見膿皰囊腫,病情纏綿,皮疹此起彼伏等。
診斷要點:以小丘疹為主,位於表皮與真皮之間,病位深,不易消退,常伴有蟎蟲感染(較癢)。
治療原則:清熱祛濕。常用的方劑是芩連平胃散;主要藥物有:黃連、黃芩、白朮、厚朴、蛇舌草、茵陳、生甘草,六一散等。
治療方法:囊腫性痤瘡、結節性痤瘡、膿腫或聚合性痤瘡、或惡液質性痤瘡等均是炎症癥狀不明顯,病程慢性、全身癥狀、脈、舌、多表現為虛證或虛中挾實證,所以可以根據辯證採用扶正消毒飲,仙方活命飲等加減治療。
3、肝膽濕熱型
多見於膿皰、囊腫型、聚合型痤瘡。多因素體肝經有熱,加之嗜食辛辣肥甘之品,釀成肝膽濕熱,上蒸於顏面而致。
主要表現:紅色丘疹、膿皰、伴有口苦、性色易努,面色潮紅、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
肝氣鬱節:符合這種的痤瘡易留暗瘡印,舌苔偏紫,月經有血塊。
診斷要點:以「結節」為主,伴有皮膚結石和米粒樣丘疹,結節質硬,經期加重。
治療原則:疏肝理氣、活血清熱。
治療方法:祖國醫學認為,一般痤瘡表現為紫紅色素沉著性皮損者多為肝膽有熱,氣滯血瘀之證,屬於肝鬱血瘀型,採用疏肝活血解毒湯效果顯著。
4、熱毒壅盛型
多見於膿瘡型、聚合型等痤瘡。多因嗜食辛辣炙、或感受濕熱之邪,致火毒內生,熱毒上壅,熏蒸於顏面而致。
主要表現:鮮紅密集,多為膿性丘疹、伴口渴飲多、咽乾咽痛、溲黃便干、舌紅、苔黃、脈數。
診斷要點:以「熱盛」為主,表現為紅、腫、熱、痛;皮損以膿皰、炎症型丘疹為主。
治療原則: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治療方法:單純丘疹膿皰性皮損者多為肺熱受風,可採用「水牛清血消痤湯」:金銀花,水牛角,黃芩、黃連、紅花、丹參、甘草等加減治之。
5、血瘀痰凝型
痰瘀凝結者,皮疹經久不愈,堅硬疼痛,色暗不鮮,或伴結節囊腫、瘢痕與色素沉著,舌黯紅,脈滑。多見於結節型,聚合型痤瘡。
主要表現:熱毒痰瘀交結,氣滯血瘀較甚,痤瘡日久不愈,質地堅硬難消,皮損色暗發紫,觸壓有疼痛感,或者顏面凹凸如橘子皮,或質軟有彈性。舌紅或暗紅,苔薄,邊有瘀點或瘀斑,脈弦或澀。
診斷要點:以丘疹和黑頭粉刺為主,丘疹呈暗紅色,質地偏硬,女性伴有痛經、量少、伴有血塊、怕冷、便稀、舌質青紫,伴有瘀點、瘀斑;經期痤瘡加重等癥狀。多見於長期的慢性痤瘡患者。
治療原則: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常用的方劑是大黃蟄蟲散,主要的藥物有:大黃、蟄蟲、水蛭、蛇舌草、桃仁、紅花、益母草、陳皮、白朮、生甘草等。
治療方法:結節性或硬斑性片塊,有明顯的炎性反應時,可採用「山甲消痤湯」:金銀花、花粉、貝母、當歸、赤芍、乳香、沒藥、穿山甲、甘草、黃連等加減治 之。炎症癥狀雖明顯,但有脈滑而少力,或舌質淡等虛症癥狀時,可加用黃芪、桂枝、党參等補氣之藥物,以托邪外出,療效明顯。
6、沖任不調型
沖任是中醫的醫學術語。沖為太沖脈,任為任脈。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主女子月經及孕育功能;任脈為「陰脈之海」,主胞胎(子宮和卵巢),調理陰經 氣血。沖任同起於胞中,相互交通,所謂沖任失調就是指它們的功能出現障礙,導致了婦科疾病,比如月經失調,痛經等。女子以血為本,來月經、妊娠孕育都與氣 血為基礎,所以只有當任脈、沖脈氣血旺盛時,氣血才能下注於胞中,或者瀉出為月經,或者妊養胚胎。
月經不調是泛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月經改變, 包括月經提前,延後,經期與經的量、顏色、質的變化,是婦女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而引起月經不調的原因有兩大類:一是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引起;二是器質病 變或藥物引起。中醫認為沖任失調是月經不調的病機。月經不調的病因病機,主要是七情所傷或外感六淫,以及飲食、起居、環境的改變等因素或先天腎氣不足,多 產,房勞,勞倦過度,使臟氣受損,腎肝脾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致沖任二脈損傷,發為月經不調。其機理與肝、脾、腎及沖任等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陰陽失調有 關,與婦女的「血少氣多」的生理特點也有聯繫,而痤瘡、色斑的病因主要是內分泌紊亂,內分泌旺盛,皮脂分泌過多,堵塞毛孔或細菌感染,色素沉積於皮膚而 成。
主要表現: 沖任不調者,可見月經不調、小腹脹痛,或經來皮疹增多或加重,體倦肢乏,飲食減少,大便稀溏,舌質紅,苔黃根膩,脈濡或弦、滑。
診斷要點:中醫認為淤血是內因,活血化淤是治斑的根本,血淤又是月經不調的一種故月經的調節是通過臟腑、經絡、氣血的相互作用來完成。沖任不調引起痤 瘡、色斑、皮膚病主要有下面幾種情況,治療上把沖任不調證分解為沖任精血不足、沖任不調兼寒、沖任不調兼熱、沖任不調兼瘀滯等證候來進行辨證論治。
氣血兩虛型: 月經周期提前或錯後,經量增多或減少,經期延長,色淡,質稀,或少腹疼痛,或頭暈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色蒼白或萎黃,納少便溏;舌質淡紅,脈細弱。治療宜 氣血雙補,可用補中益氣丸、十全大補丸、烏雞白鳳丸、八珍益母丸、八寶坤順丸、女金丸、當歸調經丸、當歸紅棗顆粒、歸脾丸、四物合劑等。
血寒型:經期延後,量少,色黯有血塊;小腹冷痛,得熱減輕,畏寒肢冷;苔白,脈沉緊。治宜溫經散寒;可用艾附暖宮丸、田七痛經散、金匱溫經丸等。
血分實熱型:月經先期,量多,色深紅或紫,質稠粘,有血塊;伴心胸煩躁,面紅口乾,小便短黃,大便燥結;舌質紅,苔黃,脈數。治宜清熱涼血,調經止血。可用風輪止血片、四紅丹等。
血分虛熱型:經來先期,經期延長,量多,色紅,質稠,或伴兩顴潮紅,手足心熱;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清熱滋陰,調經止血。可用固經丸。
氣滯血瘀型: 凡憂患抑鬱、肝失條達、肝氣鬱滯,郁久化熱,灼傷陰血,致使顏面氣血失和而發病。月經先後無定,經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塊,經行不暢;或伴小腹疼痛拒 按,或有胸脅,乳房、少腹脹痛,脘悶不舒,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可用逍遙丸、七制香附丸、慈航丸、少腹逐 瘀丸、月月舒沖劑、失笑散、當歸浸膏片、婦科得生丸、調經補血丸等。
腎氣虧損型:因房勞過度,傷及腎精,腎陰不足,虛火上炎,以致膚失所養,或腎陽不足,陰氣彌散,腎之本色泛於顏面而成。月經周期先後無定,量少,色淡紅或黯紅,質薄,腰膝酸軟,足跟痛,頭暈耳鳴,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脈沉弱或沉遲。治宜補腎調經,可用女寶,定坤丹,鹿胎膏等。
脾虛濕陰型:系由濕熱蘊毒型變化而來,即濕熱蘊毒型經過苦寒清熱解毒藥治療後,濕熱得到清利,而餘毒未能盡除,脾氣漸虛,出現體倦肢乏、飲食減少、殘留少量膿皰等證;亦多見於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偏嗜辛膩,致脾失健運,化源不足,氣血不能潤澤於顏觀,故色如塵垢,萎暗不華而得病。
濕熱蘊毒型治宜健脾除濕,清解餘毒。常用草藥有蒼朮、炒白朮、茯苓、厚朴、陳皮、豬苓、澤瀉、梔子、黃芩、薏苡仁、草河車、半枝蓮等。處方可選用:
(1)除濕胃苓湯加減,藥用:炒白朮、蒼朮、厚朴、陳皮、焦山梔、黃芩、茯苓、澤瀉、草河車、半枝蓮、土茯苓、薏苡仁。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2)參苓散加味,藥用:紅參、茯苓、炒扁豆、荊芥、防風、蟬衣、山藥、苡仁、陳皮、砂仁、乾薑、川芎、胡麻仁、首烏、炙甘草、大棗5枚、生薑2片。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3)苓桂術甘湯加味,藥用:茯苓、桂枝、白朮、地膚子、炙甘草、首烏。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4)指迷茯苓丸加減,藥用:党參、茯苓、陳皮、蜂房、紫草、制首烏、清半夏、大胡麻、炒白朮、風化硝、炒枳殼。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當然,痤瘡的臨床辨證還可以分出其他分型,如腎水不足等,但很少見,不必一一俱論。
(二)中醫對痤瘡的辨治方法:
中醫認為,粉刺乃腠理不密,外邪上蒸,肺氣不清,外受風熱,膏梁厚味,胃熱上蒸,脾濕化熱,濕熱夾炎,或月經不調,淤滯化熱所致。想徹底治癒建議採用中醫療法,運用針對性的中成藥內部綜合調理是可以治癒的。治當辨證,對症下藥,具體方法如下:
1、清泄肺胃治療法:適用丘疹性痤瘡或膿包性痤瘡,痤瘡彼此混雜而生,舌質紅,苔黃、脈浮數,代表方劑為白虎湯(知母、石膏、甘草、糯米)合枇杷清肺飲(枇杷葉、桑白皮、黃連、黃柏、人蔘、甘草)化裁。如:石膏、知母、銀花、赤勺、生地、白鮮皮等。
2、解毒散結法:適用於膿皰、結節痤瘡。舌紅、苔薄黃、脈細數。代表方劑為痤瘡平(金銀花、蒲公英、虎杖、山楂)。 如:白花舌草、公英、地丁、桃仁、黃芪等。
3、調理沖任法:這使用女性的經前痤瘡,主要「癥狀」是經前加重,常伴有痛經或瘀塊,舌淡紅、苔少、脈細澀。方選益母勝金丹(益母草、茺蔚子、當歸、熟 地、白芍、川芎、丹參、白朮、香附)合二仙湯(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當歸、黃柏、知母)。如:香附、知母、地黃、當歸、銀花、黃柏等。
4、舒肝清熱法:適用膿皰或經前痤瘡、伴乳脹不適,心煩易怒,脈弦數,舌紅、苔黃。選代表方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生薑、薄荷、炙甘草-加減-肝鬱氣滯:香附、鬱金、川芎、肝鬱化火:丹皮、梔子)。如:白花舌草、公英、山梔、山楂、當歸、生地等。
5、活血散結法:適用與聚合性痤瘡和痤瘡愈後遺留色素沉著或瘢痕,舌暗紅、苔少、脈細數。代表方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 熟地)加減。如:桃仁、紅花、公英、桔梗、歸尾、蜈蚣等。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1305391972/blog/1305506196
推薦閱讀:
※引發痤瘡的不當護膚方法和誤區
※小柒老師分享脖子上長痘痘怎麼辦
※祛痘絕招大揭秘!痘痘 痘印都滾了!
※【實用科普】痤瘡的常規治療
※女子面部痤瘡久治不愈,顧伯華脂溢性皮炎方諸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