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單元比較閱讀教學」行動研究方案-教育科研-乳山市教育網

「全單元比較閱讀教學」行動研究方案 2008-10-29 10:56:02作者:於麗華簡介:「全單元比較閱讀教學」行動研究方案 計劃。語文教材篇目的編排是有目的、有規律的。例如現行高中課本,每冊六個單元,每單元四篇課文,同個單元的文章基本是屬於同類的。以前當學生時是一篇一篇聽下來 ...

計劃。語文教材篇目的編排是有目的、有規律的。例如現行高中課本,每冊六個單元,每單元四篇課文,同個單元的文章基本是屬於同類的。以前當學生時是一篇一篇聽下來的,現在從事教學多年也都是這麼一篇一篇教下來的,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固定的教學流程,難道語文的教學就一定要這麼循規蹈矩么?為什麼不能把《記念劉和珍君》和《五人墓碑記》(第三冊)放在同一堂課中教呢?為什麼不能把《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合在一課中進行比較閱讀呢?理論上把整個單元的課文綜合起來進行比較教學應該可行。首先,同一單元的文章應該具有可比性;其次,全單元比較閱讀應該能夠讓學生視野和思路更開闊;第三,嘗試新的教學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提升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本次計劃以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為「全單元比較閱讀教學」的試驗課。選擇本單元理由有三:一是因為學生對閱讀小說比較有興趣;二是因為四篇課文都是中國古典小說,跨度不大,教師容易把握;三是因為第二單元的教學在上半學期,即使出現其他情況也能及時糾正。本單元四篇文章分別是選自《紅樓夢》的《林黛玉進賈府》、選自《水滸傳》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選自《三國演義》的《失街亭》、選自《三言二拍》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我計劃用八個課時來完成此單元的教學。計劃如下:

第一課時:組織學生通讀四篇課文,並通過多媒體播放四個故事的電視劇影音片段,讓學生對四個故事有較為深刻的了解。

第二課時:比較四部古典名著及其作者。將《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三言二拍》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每部小說的特點、大致情節、藝術成就及意義。然後分別介紹四位作者:曹雪芹、施耐庵、羅貫中和馮夢龍,比較他們的生平和創作經歷。

第三、四課時:比較四篇文章中的人物塑造。分別找出每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進行比較:林黛玉、王熙鳳、林沖、陸謙、馬謖、諸葛亮、杜十娘、李甲等。分析他們的人物性格,比較他們的描寫手法。並讓學生評選出他們最喜愛人物。

第五、六課時:比較每篇文章的特色手法,找出他們的異同之處。例:《林黛玉進賈府》中的人物肖像描寫、人物的出場;《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失街亭》中的戰爭場面描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口語化的語言。

第七課時:比較四篇文章所體現出來的主題思想,並對本小說單元作一個總結。學習單元末的「古代小說鑒賞」。

第八課時:從上面四篇文章當中,任選兩位不在同篇文章中的人物,由學生設置一個場景,不限主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課堂上展開小組討論,課後進行寫作。

討論。我將此計劃和本備課組三位老師一起商量了一下,大家認為可以一試並提出幾點意見和看法:第一,四篇文章在一堂課中應該有機的結合,不應是簡單的相加;第二,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有限,課堂上有可能會出現思維跟不上的現象;第三,這種跨度大的教學可能會產生知識點的遺漏,應及時發現並另安排課時彌補。

行動。從第五周至第六周,用了近兩周的時間實施本計劃。學生們有較強烈的反應,因為是實驗課的原因,學生們沒有太大的壓力,發言較以往更為自由、積極;學生們對古典名著的探討比預期更為深入,還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為什麼《西遊記》沒有入選本單元,諸葛亮較司馬懿誰更厲害,杜十娘為什麼不用那麼多財寶將自己贖出去;實踐過程中,第七課時學生們不大活躍,可能是因為歸納文章思想內容較為枯燥的原因。

從課後收上來的作文看,學生對四篇文章的人物特點掌握較好,虛構的故事中人物的語言比較符合原作中人物的身份。評選出來的最喜愛人物是林沖和林黛玉,也是同學們作文中出現得最多的兩位,刻畫得也最精彩。

兩位同組的老師聽了部分課時,表示課堂教學設計總體上感覺流暢,局部有待改進,比方說在比較四篇文章的人物時,每個人物顯得相對獨立,缺乏很強的聯繫。

觀察。「全單元比較閱讀教學」對於老師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它要求教師不拘泥於教材的編排和傳統的教學進度,它要求教師必須對教材進行全新的梳理、聯繫和比較。在此次嘗試中發現幾個問題,一是並非是每個單元都能進行這類的比較閱讀教學,有些課文聯繫不大,比如第三冊的第三單元《燈下漫筆》、《漫話清高》《巴爾扎克葬詞》《短文兩篇》這四篇文章;二是課堂組織難度較大,如何讓學生的思維跟得上節奏的確是個突出的問題;三是在聯繫不大的情況下勉強進行比較閱讀將使課堂顯得零散無序,重點不突出,最明顯的就是第七課時,每篇文章的主題缺少實質的聯繫,因而講起來就只能是簡單的組合,學生們不愛聽。四是學生在一節課內的閱讀量增加了,他們不得不經常性地翻書去找所講內容,做筆記也顯得較為無序。

反思。比較閱讀能夠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文章,這是無庸置疑的。但如何能夠在課堂內很好地組織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達到上述效果呢?本次的嘗試基本達到預期目標,所出現的問題也能夠及時發現,接下來便是如何改進的問題了。

在課文聯繫與跨度的問題上,需要老師在備課時深入研究和挖掘。上述四篇文章的主題思想上雖然各個不同,但如何歸納主題思想的方法上還是統一的;他們雖然故事差別很大但仍可以聯繫起來,比如林黛玉的愛情和杜十娘的愛情就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也可將林沖在山神廟的小型打鬥和街亭的大型戰爭一起比較。

要解決「學生的思維跟不上老師節奏的問題」和「課內閱讀量增大的問題」就必須讓學生充分做好預習工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通過布置課前思考題的形式讓學生預先思考,課堂上便能從容一些。至於做筆記的問題,讓學生準備好專門的筆記本,記課堂筆記和寫聽課心得。

再計劃。

…… ……

這是一個完全按照行動研究流程編排的語文教學研究案例。首先是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發現了問題,決定打破常規,計劃實施「全單元比較閱讀教學」方案,經過了思考和討論,然後根據計劃實施設想的方案,觀察實施過程中的優勢和缺陷並進行反思,根據反思得出的結論制定下一輪的行動方案……如此循環,最後得到最佳的教學方案。

通過這個行動研究的案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行動研究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進行的反思性教學的提升。「教師做行動研究並非在教學之外另外抽出時間來做研究,教學過程本身就是研究過程,所以行動研究的基本途徑之一是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解決。」(《校本行動研究》 劉良華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事實上大部分的語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都在不斷地規避自身的缺陷,探尋最佳的教學方式,也即是在進行研究。但這種對自身教學的研究長期以來處於不自覺狀態。而行動研究把這種不自覺的研究狀態變成自覺的研究行為。

二、行動研究降低了語文教學研究的門檻。

語文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多年,許多老師卻仍在徘徊在教改的門外,沿襲著舊法教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傳統的教學研究對普通教師的要求較高,它需要教師具備相當的教育理論。然而大多數教師根本無法達到。行動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目標,並不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使得普通教師能更容易地參與研究。

三、行動研究能夠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真實個性與自我價值。

「教師應遵循教學基本規律,並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新課程鼓勵語文教師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而行動研究給所有的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體現個性、展現價值的舞台。


推薦閱讀:

【美國研究】秦伊:國務卿提名參院外委會涉險過關,蓬佩奧日後將如何主導美國外交?
見智研究 | 退歐「獨裁者」崛起 梅姨的四大謊言
現代探索.理論研究
褲頭研究所
愛你,而不抓住你-北京今雨來心理健康研究中心 舒唱-搜狐博客

TAG:閱讀 | 教育 | 科研 | 比較 | 教學 | 方案 | 行動 | 研究 | 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