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別等到11.14世界糖尿病日,才開始了解糖尿病

糖尿病

目前,全球約有 4.2 億糖尿病患者,

其中中國糖尿病患者數達1.1億,

居全球首位。

據世界衛生組織預計,

預測到2040年,

全球將會有6.42億人患有糖尿病,

而中國糖尿病患者也將達到1.51億。

與此同時,《糖尿病診療標準(2016)》、《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6)》、《中國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新版《2型糖尿病綜合管理指南》等指南的不斷發布,似乎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原來糖尿病離我們這麼近……

作為上海市醫學會主辦的一本服務家庭的健康讀物,我們也不斷收到患者的來信,信中詢問如何控制血糖,如何通過飲食、運動良好的控制血脂血壓,以及如何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去面對糖尿病等。這些都是糖友們熱切關心的話題。

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緩,恰逢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由此,我們邀請了糖尿病的相關專家一起來說說糖尿病的那些事。

指導專家高鑫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師學會內分泌代謝分會副會長,《中國糖尿病雜誌》編委。

馬恰怡 · 全國名老中醫邱佳信工作室成員、學術傳承人,全科醫學專家。現任上海市「治未病」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天山分院副院長。

趙家軍 · 山東省臨床醫學研究院內分泌代謝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內分泌科及糖尿病足診療中心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血糖關血糖控制 最好做到「分層達標」

我們知道糖尿病的治療有「五架馬車」,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是血糖監測。然而,很多老年糖友「熱衷於」嚴格依照參數比對,稍稍超過一點,就開始擔心害怕。血糖值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呢?

例分享 ?老李一直對自己的糖尿病病情存在有這樣的疑惑:「我今年七十六了,是Ⅱ型糖尿病患者,目前的治療方案是每天注射4單位長效甘精胰島素,餐前半片拜唐蘋。血糖控制情況一直保持在空腹6.0~7.0毫摩/升,餐後血糖在9~11毫摩/升左右。不知目前血糖控制情況是否可以,這樣的血糖情況算不算高?」

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想了解自身的血糖水平,及時發現低血糖和高血糖,從而制訂飲食、運動及優化藥物治療方案,幫助血糖達標並預防和延緩其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那就必須進行血糖監測。而血糖應該控制在怎樣的範圍才算合理,其實有多種標準。

經典標準

目前我國醫學界比較公認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發布的2013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美國糖尿病學會(ADA) 發布的2016年版《糖尿病診療標準》中對非妊娠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標準是一致的:糖化血紅蛋白<7.0%,空腹血糖4.4~7.0 毫摩/升,餐後血糖<10.0 毫摩/升。

分層標準

既然這是權威而經典的標準,那麼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須朝這一標準努力嗎?

並不盡然。指南在血糖控制目標值之後往往列出了補充說明,「應根據患者不同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降糖目標值」。這些具體情況主要指糖尿病患者的年齡、病程長短、預期壽命、有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微血管併發症、有無反覆低血糖或無意識的低血糖,以及個別患者的自我要求。所以,我們一般建議在經典血糖控制標準的基礎上,再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相對嚴格或寬鬆的血糖目標值,做到「分層達標」。

嚴格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一般病程較短,無頻繁低血糖發生,無明顯心腦血管疾病,預期壽命較長,血糖控制標準應當更嚴格:糖化血紅蛋白<6.5%(盡量達到6.0%),空腹血糖4.4~6.1毫摩/升,餐後血糖<8.0毫摩/升。

略寬鬆 70 歲以上、病程相對較長、無嚴重低血糖、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標準可以相對放寬:糖化血紅蛋白<7.0%,空腹血糖6.1~7.0毫摩/升,餐後血糖8.0~10.0毫摩/升。

寬鬆 80 歲以上、病程較長、有晚期微血管和大血管併發症、經常出現低血糖、預期壽命有限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標準更為寬鬆:糖化血紅蛋白<8.0%,空腹血糖7.0~9.0毫摩/升,餐後血糖8.0~11.0毫摩/升。

飲食關兩類糖友的科學飲食

今年5月,由中國營養學會編著的《中國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正式發布,旨在為患者合理膳食、防控疾病提供科學指導。然而,雖同為合理膳食,肥胖型和消瘦型患者的策略卻完全不同。因此,糖友們還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飲食方案。

肥胖型糖友的減重飲食計劃

臨床上,大約60~70%甚至更多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肥胖或超重史,因而肥胖可視為糖尿病的首要誘因。在治療肥胖型糖尿病時,減體重成了飲食治療的核心內容。減體重後不僅能降低患者對胰島素的需求量,還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達到從根本上控制血糖水平、穩定病情和預防相關併發症的目的。

減體重飲食的關鍵是控制總熱量的攝入,但許多糖友並不知道自己每天到底該攝取多少熱量並且應該控制在何種程度。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個熱能參考攝入量計算公式:

E(kcal)=[(H-A)×6 500÷WI]×AF×CF

式中E代表熱能需要量。單位為千卡(kcal);

H代表身高,單位為厘米(cm);

A代表年齡;WI代表體重指數,由患者實際體重(公斤)÷標準體重所得。標準體重=身高(cm)-105;

AF代表活動係數,即勞動強度,卧床休息為1.15,輕體力1.3,中體力1.45;

CF代表地區氣候因素,以華南地區為1.0,華中地區為1.08,華北地區為1.15。

【專家提醒】計算出每天應控制攝入的熱量後,必須將熱量換算成各類食物的數量。然後,結合平日的實際攝入量逐漸減至目標攝入量,但在實施減重飲食過程中應注意:

控制食鹽的攝入量

口味重不僅會增進食慾,影響減肥,也能直接影響血糖水平。一般而言,患者每天攝入食鹽量應小於6克。

合理運動

患者可根據體質、年齡、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或健身活動,並持之以恆,定會達到理想目標。千萬不可急於求成,盲目聽信減肥產品廣告宣傳,病急亂投醫。

流行的飲食減肥法或減肥藥因人而異

如吃肉減肥法、水果減肥法及辟穀減肥法等,任何所謂的快速減肥措施均不適宜糖尿病患者。減肥藥的使用必須在專科醫師指導下正確選用,千萬別自行主張。而且要提醒的是,無論多好的減肥藥,均需配合飲食控制和增加運動從根本上保障其減肥效果。

消瘦型糖友的增重飲食計劃

儘管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均存在體重超重或肥胖的問題,但也有極少數患者體重低於正常BMI的下限,即18.5kg/m2,我們稱之為「消瘦型糖尿病」。對於這類患者,首先應積極查找可能導致消瘦的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腫瘤、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阿狄森病、胃腸疾病以及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如神經性厭食症等。

在排除上述其他疾病因素後,糖尿病本身導致的消瘦就只有兩種可能了,即病情未得到控制導致的代謝紊亂,以及飲食控制過於嚴格或運動消耗過多導致營養不良。如果屬前者,降低和穩定血糖為其突出的問題,那麼就應找內分泌專科醫師調整降糖葯;而如果是營養不良所致的消瘦,則可以通過正確的飲食營養治療達到增重的目的,期間注意合理、逐步增加飲食中總熱量的攝入。

【專家提醒】除增加膳食熱量攝入外,糖友還應注意運動量。有時患者的熱量攝入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計算所需要的總量,但體重就是不增,這就要考慮是否因運動過量所致。雖然適量運動對糖尿病康復有益,但過量運動反而有害。

當能量、蛋白質滿足患者代謝與活動所需時,還要注意保證微量營養素,如礦物質、維生素的充足,這些營養素的富足有助於蛋白質等合成代謝的順利進行,從而有利體重增加。故給患者適當補充鈣、鋅、鐵等礦物質元素及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也是必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患者食量特別小,如果按照計算的總熱量換算的食物分配為三餐可能無法吃完;即使勉強吃完,也可能會帶來腹部飽脹不適或血糖居高不下等一系列問題。這種情況可採取定時定量、少吃多餐的進餐方式。根據食量不同,每天可進食4~6餐或更多,但必須密切掌握血糖與進餐之間的變化關係,並據此調整降糖藥物的種類、用量及服藥時間。

用藥關糖友用藥的四條法則

去年12月,《糖尿病最新用藥指南》出爐,其中提出了糖尿病用藥的不少禁忌。然而,仍有不少糖友正在犯著用藥錯誤:亂用藥、隨意增加藥量、擅自停葯……

王先生算是事業小成,不過人到中年的他兩年前患上了Ⅱ型糖尿病。

今年過年,王先生回老家,受到了親戚朋友的熱情接待,過年短暫的幾天,幾乎天天都有飯局。

盛情難卻,這樣便很難控制好飲食,怎麼辦呢?王先生有自己的「高招」,那就是把口服藥加量!

作為慢性病,糖尿病治療需要長期服藥甚至終身服藥,但患者由於缺乏科學認知而出現諸多用藥誤區。像王先生這樣,隨意加大藥量的辦法是不可取的。如此不僅會增加藥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會增加胰島細胞的負擔,導致降糖藥物繼發性失效,對病情的長期控制十分不利。

親朋聚會可以選擇去茶館喝茶或採用其他的形式,不一定非得聚餐,對於推不掉的應酬,我們還是應該嚴格控制,可以用節前胃腸炎犯了等借口逃避熱情的勸菜和勸酒,自己便只吃些清淡、不油膩的食物,這樣也減少了美食對我們的誘惑。

另外,在這裡給大家總結關於糖友用藥應注意的四條法則:不要亂用藥;不要怕吃藥;不要擅自停葯;不要把保健品當葯。

門診中,常常遇到很多患者、特別是家裡已有糖尿病患者的人,通常是家人吃什麼葯,他就吃什麼葯。然而,降糖葯有幾大類,作用機制也各不相同,必須由醫生根據患者自身情況來決定。還有不少老人擔心對藥物有依賴作用,不敢吃藥。

對此,要提醒的是,高血糖如果不用藥物控制,會導致眼底出血、腎病、神經病變等併發症,甚至大血管病變如心肌梗死、卒中等。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按時按量服藥是必須的,而且不能因為血糖指標降下來了就擅自減葯、停葯。另外,不少老人把保健品當葯吃的做法也是錯誤的。保健品並非藥品,不能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運動關運動誤區知多少

很多糖友雖做到了「邁開腿」,但卻收效甚微。原來,他們邁錯了腿,不小心邁進了治療誤區。此時,《中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解讀的出現,無論在運動治療的理論上,還是運動方案的實施上,都給予糖友正確的指導及幫助。

誤區一:時間隨意,未能堅持

42歲的劉先生,已確診Ⅱ型糖尿病1個月,平時喜歡清晨空腹慢跑半小時,但運動時間不固定,有時連跑好幾天,有時又3~4天不運動。一天早上,劉先生鍛煉時突然暈倒,一同鍛煉的人發現後趕緊將他送到醫院,這才發現是低血糖惹的禍。據劉先生回憶,他已不是第一次出現低血糖,不過前幾次癥狀不重,所以沒引起重視。

清晨時空腹鍛煉,機體維持血糖的能力有限,易誘發低血塘,尤其是正使用降糖葯的患者。另外,清晨的血液黏度高,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增加,也是心臟病發作的高峰期。所以清晨空腹運動是誤區,更是禁區。

《中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2016)》解讀里表明,進食後1小時左右血糖相對較高,不易發生低血糖,因此在餐後1小時進行(從第一口飯開始計時)運動為宜。 

除了飯後才運動,還得循序漸進。剛開始運動治療時,可每次5~10分鐘,隨機體對運動的適應,逐漸延長至每次20~30分鐘甚至60分鐘。運動前應進行5~10分鐘的準備活動,運動後進行至少5分鐘的放鬆活動。建議肥胖患者每次運動30~60分鐘,消瘦、妊娠糖尿病及70歲以上患者每次運動20~30分鐘。

同時,運動應該持之以恆。如果運動間歇超過3天,運動效果及積累作用就會減少;如果每次的運動量較大,可適當間隔1~2天,但最多不要超過3天;如果運動量較小且身體允許,則每天運動1次最理想。

誤區二:強度無「度」可循

糖尿病患者王女士,今年56歲,以打羽毛球為運動方式,運動時呼吸急促,心率甚至達到128次/分鐘,經常受不了,需要不時停下來休息,運動後疲勞感也強,很不舒服。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強度,其實有「度」可循。強度較低的運動,以消耗脂肪為主;強度中等的運動,則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中等強度運動最適宜2型糖尿病患者。

衡量中等強度運動有3個「度」:(1)運動時呼吸不急促;(2)能持續運動10~30分鐘,微微出汗,稍感累但能堅持;(3)第2天起床無疲勞感。中等強度運動通常包括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游泳、打太極拳等。其中步行應作為首選。  另外,運動時的心率也是衡量的「度」。用170減去年齡,常作為運動中的適宜心率,運動時的心率最好達到或接近此心率。患者56歲,所以運動適宜心率為170-56=114次/分鐘,而其運動時心率達128次/分鐘,並伴有呼吸急促、疲勞感強,所以羽毛球對於她屬「過度」運動,應放棄。

誤區三:方式單一乏味

宋女士患Ⅱ型糖尿病多年,一直堅持規律服用降糖葯,輔以散步作為運動方式。長期以來,血糖控制倒是不錯,但在宋女士看來,散步枯燥無味,效果也不好說,便沒有一直堅持下去。奇怪的是,在她停止散步後,自己覺得降糖葯的效果似乎也差了一些……    運動時,當氧氣的供給與需求處於平衡狀態,稱為有氧運動,大多數中等強度運動屬於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形式單一,如慢跑、散步、騎自行車、游泳等,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消耗脂肪,改善心肺功能,但長期堅持難免枯燥乏味。

如能結合抵抗性訓練,可增加運動樂趣。所謂抵抗性訓練,是指肌肉在克服外來阻力時進行的主動運動。可利用啞鈴、彈力帶和盛滿水或沙子的礦泉水瓶來進行抵抗性訓練,關節狀況較好的患者還可考慮登樓梯或跳繩。抵抗性訓練每周進行3次即可,每次20~30分鐘,與有氧運動間隔進行。如《中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2016)》解讀中所說,混合運動對血糖有著更好的控制作用,也可更大程度地改善代謝紊亂

推薦閱讀:

從「基督徒一定要嫁給基督徒嗎」這個問題開始剖白
中國遊客在日本的「爆買」開始退潮
30條感悟人生的句子:幾乎所有的失去,都是從害怕失去開始的。
炎炎夏日仍舊手腳冰涼?那現在開始喝它還不算遲。

TAG:世界 | 分享 | 糖尿病 | 了解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