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之一:趙錢孫李
"趙錢孫李"為百家姓的第一句話,是《百家姓》首列四姓,那麼甚至可以代替代表《百家姓》這個書名或者文章名,比如說我讀過《百家姓》,也可以說我讀過「趙錢孫李」。
由於幾乎全中國人都能說出這一句話來,那麼這句話演變到現在就可以是指「任何人」的意思了,比如可以說,不管趙錢孫李,都歡迎來關注我的百家號!
那麼百家姓為什麼以這四姓開頭呢?《百家姓》完書於北宋年間,趙是宋朝的國姓,所以以趙開頭,在浙江地區的錢鏐稱王吳越國,在金陵的李煜稱後唐,所以把此二姓也排在了前面,由於《百家姓》的作者是錢塘人,所以把錢鏐的正妃孫姓也拍在了前面,就是這個原因。
下面從這些姓氏的來源已經歷史人物說一下這個四姓:
趙 (ㄓㄠˋ)。(zhào)
【姓氏來源】
來源自嬴姓:歷史記載上古五帝之一-少昊裔孫-伯益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得到此姓。伯益的裔孫-造父為周穆王之駕車大夫,因在平定徐偃王的叛亂中立下大功,被賜以趙城(在今山西省洪洞縣北)作為食邑。造父之子孫也以封地名為氏,造父也被視為趙姓的始祖。
春秋戰國之際,晉國當政大夫趙氏家族聯合韓氏、魏氏三家分晉,創立趙國,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後遷都邯鄲(今屬河北),為戰國七雄之一。
公曆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創立宋朝,宗室繁衍,並隨南宋王室南遷,逐漸遍佈於大江上下,五嶺南北,成為全國的主要大姓之一。
【歷史名人】
趙匡胤
趙匡胤(西曆927-西曆976),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趙匡胤是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間從西曆960至976年。
西曆927年3月21日,趙匡胤生在洛陽里的夾馬營軍人家庭。相傳,趙匡胤出生很奇特,「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月不變。」趙匡胤出生的時候,紅光環繞整個家裡,身體發出的奇特香味遲遲沒有消失,而且皮膚還帶有金色,三個月的時間都沒有改變過。趙匡胤從小受家庭的薰陶,自幼愛好騎射和練武,並練出—身的好武藝。趙匡胤是所謂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創太祖長拳,整套拳路演練起來,充分表現出北方的豪邁特性,為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
趙匡胤雖是一名武將,膽識過人,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即使在繁忙的戰鬥中,他仍然不忘記讀書。他跟隨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忌妒他,向周世宗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沉重的東西,可能是搜括來的金銀財寶。世宗派人去察看,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世宗問他: 「你是武將,要書有什麼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增加自己的見識、增長智慧謀略。」周世宗頻頻點頭,認為他回答得很好。
趙匡胤稱帝後,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疑難問題,問宰相趙普,趙普回答不出。再問學士陶轂、竇儀,他們準確地給出了答案,趙匡胤感慨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對於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趙普正是在他的鼓勵下變得手不釋卷的。
據說陳摶(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在趙匡胤和趙匡義還是兒童時,就看出這哥倆日後能當皇帝。當時他們的母親杜太后,為避兵禍,用扁擔挑著這哥倆逃難,途中遇見隱士陳摶。陳摶見匡胤、匡義兄弟倆坐於籮筐之中,詳觀片刻後,說:「莫道當今無天子,都將天子擔挑。」
錢 (ㄑㄧㄢˊ)。(qián)
【姓氏來源】
錢姓源出彭姓,其說有二:
1、相傳上古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曾孫,名為彭祖,是彭姓的始祖。西周時,彭祖之裔孫-彭孚任「錢府」的上士,經理財政,其後代遂以官命氏,世稱錢氏。
2、有一方說彭祖姓籛名鏗,子孫便去掉「竹」字頭而為錢氏。
附註:歷史上,錢、彭二姓每自認為一家,所以有遇難相助、互不通婚等約定。
【歷史名人】
錢棨
錢棨(西曆1743-西曆1799)字湘舲,一字振威,清代江蘇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出身於一個世代書香的門第。錢綮自幼飽讀詩書,勤學不輟,以才華過人遠近聞名。乾隆四十四年(西曆1779年),以鄉試第一的成績中舉為「解元」。相傳他這次及第頗為神奇,當時主考官謝墉深夜閱卷,困頓入夢,恍惚中見到一位仙人授給自己一支巨筆,筆上赫然刻有「經天緯地」四個大字,筆端飾以孔雀毛,光焰奪目。一覺醒來,案上正好放著錢棨的試卷,謝墉想想夢中神仙所授之筆必定就是此人,於是便把他的試卷放置「解首」,即第一名。
乾隆四十六年(西曆1781年),錢棨進京參加會考,途中夢見蒼龍彩雲在他面前凌空飛舞,於是他左手按住龍角,右手取筆在龍頭上寫下「奎壁凝暉」四個大字,字剛寫罷,龍即騰空飛去。同年緊接著在殿試中,他便連續摘取了「會元」和「狀元」的桂冠。從而成為清代第一位連中三元的狀元,也是中國科舉史上唯一奪得六個第一的狀元(考秀才奪得的「小三元」加上考進士奪得的「三元」,共計六個第一,合稱「六元」)。
錢棨連中「三元」的消息傳出,一時轟動朝野,舉國歡慶,乾隆皇帝認為這是滿清開國以來的大喜事,是為「太平盛世」的瑞兆,傳臚三日,乾隆皇帝更親筆揮毫作《御制三元詩》以示慶賀。其詩云:
龍虎傳臚唱,太和曉日暾。國朝經百載,春榜得三元。
文運風雲壯,清時禮樂蕃。載咨申四義,敷奏近千言。
詎求止端楷,所期進讜論。王曾如何繼,違弼我心存。
此詩曾刻碑樹立於蘇州文廟內,至今拓片猶存。
乾隆不僅讚賞錢棨的殿試對策好,文章雖只「近千言」,而內容切實,表述完整,且書法端正,清秀有力。在京的士大夫及四方詩人紛紛賦詩祝賀,「和者數百家」,副主考官翁文綱一人就曾作有《三元花歌》、《三元喜宴》詩等四首。後來,翁文綱還將數百人的讚頌詩收集起來,彙編成《三元詩集》,並付梓傳世。
孫 (ㄙㄨㄣ)。(sūn)
【姓氏來源】
1、出自子姓:為商湯王后裔。商末貴族比干,因為犯顏直諫暴君商紂王,被剖心處死。其子孫便隱姓避難,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所以改為孫氏,奉比干為始祖。
2、源自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文王少子-康叔受封於衛,建立衛國。春秋中,康叔九世孫名惠孫,惠孫之孫武仲因崇尚尊敬其祖父,便以「孫」為氏。世世代代相傳,便成為孫姓的大宗。
3、源自羋姓:春秋初,楚王蚡冒之曾孫、令尹蒍叔,字孫叔,曾幫助楚莊王建立霸業。其後裔去「叔」為孫氏。
4、源自媯姓:周武王滅商後,封商均之後裔-媯滿於陳。春秋時,陳厲公之子-陳完避難到齊國,改稱田氏(古時陳、田同音通用)。田完之裔孫-田書為齊國大夫,因為討伐莒有功勞,被封為樂安,賜姓孫氏。著名軍事家-孫武便是其後代。
5、出自於荀姓:荀況後裔。漢代劉荀稱帝,因避諱下令荀姓子孫改為孫,並將戰國時代荀卿都改為孫卿。
6、出自於夏侯:根據《漢書·夏侯嬰傳》載:「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
7、賜姓和改姓:如三國時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被賜姓孫,因稱孫河;鄆城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後來因遭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所以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複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
8、源自於少數民族姓氏:如孝文帝遷洛後,鮮卑族拔拔氏改姓「孫」;唐代安祿山部將孫孝哲,本為契丹族人;滿洲孫佳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木依庫氏、木如氏、堵引氏等漢姓為孫;朝鮮、景頗、佤、苗、阿昌、哈尼等民族均有孫姓。
【歷史名人】
孫武
孫武也就是孫子,出生大約在西曆前535年,字長卿,後人又尊稱孫武子,齊國樂安人。漢族。他就是被後世並稱為山東文武兩聖人之一的武聖,也稱「兵聖」孫武。
孫武的的先祖,既不姓孫,也不姓田,而是姓陳,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西曆前527年,年僅25歲的孫武完成曠世聖書《孫子兵法》。
孫武到了吳國,被伍子胥引薦給吳王闔閭,他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向吳王介紹孫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幹,稱讚孫武是個安邦定國的蓋世奇才。可是,孫武自從來到吳國後一直隱居著書,吳王連孫武這個名字都不曾聽說,認為一介農夫不會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覆推薦,僅一個早上就推薦了7次,吳王才答應接見孫武。孫武帶著他剛寫好的兵法進見吳王。吳王將兵法一篇一篇看罷,嘖嘖稱好。通過斬姬練兵,孫武取得了吳王的賞識。在伍子胥,孫武的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吳王極為倚重二人,把他們兩人視為左臂右膀。
吳王讀過《孫子兵法》,也想深入討論。一天,吳王同孫武討論起晉國的政事。吳王問道:「晉國的大權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韓,魏,趙六家大夫手中,將軍認為哪個家族能夠強大起來呢?」孫武回答說:「范氏,中行氏兩家最先滅亡。」「為什麼呢?」
「根據他們的收取租賦以及士卒多寡,官吏貪廉做出判斷的。以范氏、中行氏來說,六卿之中,這兩家的田制最小,收取的租稅最重。公家賦斂無度,人民轉死溝壑;官吏眾多而又驕奢,軍隊龐大而又屢屢興兵。長此下去,必然眾叛親離,土崩瓦解!」
吳王見孫武的分析切中兩家的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著問道:「范氏、中行氏敗亡之後,又該輪到哪家呢?」
孫武回答說:「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范氏、中行氏滅亡之後,就要輪到智氏了。智氏家族租稅卻同樣苛重,智氏與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幾乎完全一樣:畝小,稅重,公家富有,人民窮困,吏眾兵多,主驕臣奢,又好大喜功,結果只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轍。」
吳王繼續追問:「智氏家族滅亡之後,又該輪到誰了呢?」
孫武說:「那就該輪到韓、魏兩家了。他們兩家仍是畝小,稅重,公家聚斂,人民貧苦,官兵眾多,急功數戰。只是因為其畝制稍大,人民負擔相對較輕,所以能多殘喘幾天,亡在三家之後。」
孫武不等吳王再開問,接著說:「至於趙氏家族的情況,和上述五家大不一樣。六卿之中,趙氏的畝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不僅如此,趙氏收取的租賦歷來不重。畝大,稅輕,公家取民有度,官兵寡少,在上者不致過分驕奢,在下者尚可溫飽。苛政喪民,寬政得人。趙氏必然興旺發達,晉國的政權最終要落到趙氏的手中。」
孫武論述晉國六卿興亡的一番話,就像是給吳王獻上了治國安民的良策。吳王聽了以後,深受啟發,高興地說道:「將軍論說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國的正道,就是要愛惜民力,不失人心。
李 (ㄌㄧˇ)。(lǐ)
【姓氏來源】
1、源於嬴姓:相傳李姓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以顓頊之裔孫-皋陶為始祖。堯帝命皋陶任「理」(掌管刑法之官)其子-伯益因幫助大禹治水成功,獲得此嬴姓。其子孫世襲「理」職,並以官命氏,稱理氏。後裔-理利貞因逃避紂王而流亡於伊侯之墟,靠採摘李子充饑才得以存活。為了不忘李子救命之恩,便改為李氏。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3、賜姓改姓:唐朝大規模賜姓,是李氏宗族龐大的轉折點。受唐朝賜姓者,見諸史籍之人頗多。據《路史》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於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賜國姓李氏
【歷史名人】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西曆599-西曆649),唐朝第二位皇帝,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人(今甘肅靜寧成紀鄉人)。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登基後,統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
貞觀二年,京城長安附近鬧蝗蟲。有一天,唐太宗進入禁苑中,看到蝗蟲,就拈起幾隻,默許說:「百姓們是靠這些穀物活命,你卻吃掉了莊稼。如今我寧願讓你吃我的肺腸,也不希望我的人民因為你們而餓肚子。」說完就想把蝗蟲吞下去時,身邊的臣子看到唐太宗如此的舉動,便說:「吃這壞東西下去是會生病的。」他說:「我寧願代替百姓們受災,也不希望他們的穀物因為這蝗蟲而餓肚子。就是要替他們受災了,我還怕什麼疾病呢?」結果還是把它們吞下去。據說這一年雖有蝗蟲,穀物卻沒有因為這些蝗蟲而受損。
貞觀二年,關內地區發生旱災與饑荒,有很多百姓賣掉子女來換取衣服和食物,唐太宗不僅下令開倉濟民,而且將皇家倉庫中的金銀絲綢拿出來,替災民贖回小孩,還給他們的父母。他在詔書中說:「如果能讓年成豐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災禍移到我的身上也甘心情願。」不久天降大雨,緩解了旱情,百姓都很高興。
貞觀十七年(西曆643)四月,太子李承干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並對太子嚴加教管。見他乘船,便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將來會成為君主,想想水與舟的關係,能不畏懼嗎?」見他在樹蔭下乘涼休息,便說:「這棵樹的軀幹雖然彎曲,但經木匠的繩子量過以後,就可以鋸成筆直的木板。作君主的雖然無道,但只要善於接受諫言,就可以成為聖明天子。」
就是因為唐太宗的作為,在他登基的二十三年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軍事力強大。太宗深信「君臣共事,有如同魚水相輔,則海內可太平安樂。」,所以唐太宗主張君臣共理天下。貞觀時期君臣的納諫和直諫是歷史上十分罕見的,歷史上著名的諫臣魏徵就出現在此時。後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最後希望大家關注我,發現有什麼錯誤的話請及時反饋給我,下一篇我將寫的是:[中國姓氏文化]:之二:周吳鄭王
推薦閱讀:
※孔子思想比法家墨家更受推崇的原因是?
※出版業亂象觀察:以「嫖客」心態搞文化
※如何看待易中天被大四學生懟其"刷存在感"一事?
※中國孝文化網站
※NJLJ01的文件夾【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