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譯文, 例證, 注釋, 原文, 提示續4
卷五 豹韜林戰第四十三
【提示】本篇論述了森林地作戰的戰術和方法。在森林地作戰,要達到「守則固」、「戰則勝」的目的,在兵力部署上,要將部隊部署為「四武沖陣」,將弓彎部署在外圍,栽盾在裡層。並斬除草木,開闢道路,以便於戰鬥。命令三軍保守秘密,不讓敵軍了解我軍情況。在作戰指導上,應以矛戟隊作為攻擊主力,並將其分成若干小分隊,相互應援。林木稀疏,則以騎兵為輔,戰車居前,見到有利時機就戰鬥,不利時立即停止。林內險阻之處,應將主力部隊部署為「四武沖陣」,以防備敵人從前後左右襲擊。與敵接戰後,應速戰速決,各個分隊輪流作戰,輪流休息,即可取勝。
【譯文】武王問太公說:「率軍深入敵國境內,遇到森林地,與敵人各占森林一部相對峙。我要防禦就能穩固,進攻就能取勝,應該怎麼辦?」
大公答道:「將我軍部署為沖陣,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方,弓弩布設在外層,戟盾布設在裡層,斬除草木,廣開道路,以便於我軍戰鬥行動。高掛旗幟,嚴格約束全軍,不要讓敵人了解我軍情況,這就是所說的森林地作戰。森林地作戰的方法是:將我軍使用矛敦等不同兵器的士兵,混合編組為戰鬥分隊。森林中樹木稀疏,就以騎兵輔助作戰,把戰車配置在前面,潑現有利時就戰鬥,沒有發現有利時就停止。森林中多是險阻地形,就必須部署為沖陣隊形,以防備敵人攻擊我軍前後。故斗財務必使全軍迅速勇猛地進行戰鬥。這樣,敵人即使人數眾多,也會被我擊敗逃遁。我軍在戰鬥過程中要輪番作戰,輪番休息,各部均按編組行動。這就是森林地作戰的一般原則。」
【原文】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大林,與敵分林①相拒,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大公曰:「使吾三軍分為沖陳②,便兵所處③,弓弩為表,鎖盾為里,斬除草木,極廣吾道,以便戰所。高置旌旗,謹敕④三軍,無使敵人知吾之情,是謂林戰。林戰之法,率吾矛戟,相與為伍。林間木疏,以騎為輔,戰車居前,見便則戰,不見便則止。林多險阻,必置沖陳,以備前後。三軍疾戰,敵人雖眾,其將可走。更戰更息⑤,各按其部。是謂林戰之紀⑥。」
【注釋】①分林:使敵我雙方各佔據一部分森林地帶。②沖陳:即網武沖陣。③便兵所處:指便於部隊進行戰鬥行動的處所。④謹敕:嚴格地約束。⑤更戰更息:輪番戰鬥,輪番休息。⑥紀:原則,準則。
【例證】森林地的自然地理特點是林密草深,部隊通行、機動、展開困難。但同時,隱蔽條件好,便於秘密接敵和突襲,利於包圍、迂迴、穿插分割,各個殲滅敵人。在森林地作戰中,還應該防備敵人火攻。昭莫多之戰中,清軍就是利用森林地的地理特點取勝的。明末清初,我國北方的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厄魯特又分為四部,其中準噶爾部勢力最強。到噶爾丹執政時,隨著準噶爾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噶爾丹分裂割據的野心愈益膨脹。在沙餓的唆使下,噶爾丹終於發動了一場旨在分裂祖國的叛亂。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噶爾丹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喀爾喀向清廷告急,二十九年(1690 年)六月,康熙在警告無效後,決定親征,在烏蘭布通擊敗噶爾丹。噶爾丹在逃脫之後,分裂叛亂之心不死,繼續招集散亡人員,企圖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爾丹又率三萬騎兵東進,揚言借得俄羅斯鳥槍兵六萬,大舉內犯。在此形勢下,康熙決定再次親征。次年二月,調集九了軍隊,分東中西三路進擊。東路九千人,由黑龍江將軍薩市素率領越興安嶺西進,出克魯倫河實行牽制性側擊。西路四萬六千人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為主將,分別出歸化、寧夏越過沙漠,北上切斷噶爾丹西逃之路。康熙自率中路北上,與其他兩路約期夾攻。噶爾丹見康熙親率精銳前來,又聞西路清軍己過土刺河,有遭夾擊的危險,便連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軍進抵土刺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距噶爾丹叛軍十五公里紮營。昭莫多,蒙語為大樹林,位於肯特山之南,土刺河之北,汗山之東,「其地有小山,三面皆距河,林木茂薈,可設伏」。費揚古以一部依山列陣於東,一部沿土刺河布防於西,將騎兵主力隱蔽於樹林中;振武將軍孫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頂。騎兵皆下馬,待聽到號角再上馬衝擊敵陣。清軍先以四百騎兵前往挑戰,誘使噶爾丹至昭莫多入伏。噶爾丹果然中計,率兵進擊,企圖攻佔清軍控制的山頭。孫思克率兵據險防守,雙方激戰一天,未分勝負。此時費揚古指揮沿河伏騎分兵一部迂迴敵陣,另一部襲擊其陣後家屬、輜重;據守山頭的孫思克部也奮呼出擊。噶爾丹軍大亂,奪路北逃。清軍乘夜追擊三十里,大敗叛軍,擊斃噶爾丹之妻,噶爾丹僅率數十騎西逃。此戰,清軍利用昭莫多的地理條件,以逸待勞,設伏截擊,迂迴包抄,終於贏得了勝利。
突戰第四十四
【提示】本篇論述了反擊敵軍突然襲擊和誘敵攻城而突襲敵人的戰法。首先論述了敵人長驅直入攻我城池,要「守則固」、「戰則勝」,必須針對敵軍遠道而來,攜帶糧草不多的弱點,今我遠方精銳部隊截斷敵人退路,同城肉被圍部隊約定會攻日期,選擇月光晦暗的黑夜,對敵實行內外夾擊,這樣「敵人雖眾,其將可虜」。接著進一步論述了在敵人分路來襲、侵掠我營、有的已攻至城下而大軍尚未到來的情況下,應先弄清敵情,預作準備,並在城外設置伏兵。同時,完善城防設置,裝作極力守城的樣子,引誘敵人來攻。這時我可速發伏兵,以四面包圍戰法,迅速投入戰鬥,即可大敗敵軍。
【譯文】武王問太公說:「敵人長驅直入,侵掠我土地,搶奪我牛馬,敵人大軍蜂湧而來,迫近我城下。我軍士卒大為恐懼,民眾被拘禁成為俘虜。在這種情況下,我想進行防守能夠穩固,進行戰鬥能夠取勝,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象這類敵軍,叫做突襲性的敵軍。它的牛馬必定缺乏飼料,它的士卒必定沒有糧食,所以兇猛地向我發動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應命令我駐紮在遠方的其他部隊,挑選精銳的士兵,迅速襲擊敵人的後方,詳細計算並確定會攻的時間,務必使其在夜色昏暗時與我會合,全軍迅速猛烈地同敵戰鬥。這樣,敵人雖然眾多,敵將也可被我俘虜。」
武王問:「如果敵軍分為三、四部分,以一部向我發動進攻以侵佔我方土地,以一部駐止以掠奪我牛馬財物,其主力部隊尚未完全到達,而使一部兵力進逼我城下,以致我全軍恐懼,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應仔細觀察情況,在敵人尚未完全到達前,就完善守備,嚴陣以待。在離城四里的地方構築營壘,把金鼓旌旗,都布列張揚起來,並另派一支部隊為伏兵。令我營壘上的部隊多集中強弩,每百步設置一個可供部隊出擊的暗門,門前安置拒馬等障礙物,戰車、騎兵配置在營壘外面,勇銳士卒隱蔽埋伏起來。如果敵人來到,先派我輕裝部隊與敵交戰,旋即佯裝不敵退走,並令我守軍在城上豎立旗幟,敲擊鼙鼓,作好充分的防守準備。敵人認為我主力在防守城邑,因而必然進逼城下。這時我突然出動伏兵,突人敵軍陣內,或攻擊敵人陣外。同時再令我全軍迅猛出擊,勇猛戰鬥,既攻擊敵人正面,又攻擊敵人後方,使敵人勇敢的無法格鬥,輕快的來不及逃跑。這種戰法稱為突戰。敵人雖然眾多,其將領也必定由於戰敗而逃走。」
武王說:「好啊!」
【原文】武王問太公曰:「敵人深入長驅,侵掠我地,驅我牛馬,其三軍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繫纍①,為敵所虜。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大公曰:「如此者,謂之突兵②。其牛馬必不得食,士卒絕糧,暴擊而前。令我遠邑別軍③,選其銳土,疾擊其後,審其期日,必會於晦④,三軍疾戰,敵人雖眾,其將可虜。」武王曰:「敵人分為三四,或戰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馬,其大軍未盡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軍恐懼,為之奈何?」
大公曰:「謹候敵人未盡至,則設備而待之。去城四里而為壘,金鼓旌旗皆列而張,別隊為伏兵。令我壘上多積強弩,百步一突門⑤,門有行馬,車騎居外,勇力銳士隱伏而處。敵人若至,使我輕卒合戰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擊鼙鼓,完為守備。敵人以我為守城,必薄我城下,發吾伏兵,以沖其內,或擊其外。三軍疾戰,或擊其前,或擊其後,勇者不得斗,輕者不及走,名曰突戰⑥。敵人雖眾,其將必走。」
武王曰:「善哉!」
【注釋】①繫纍:拘禁、縶縛。②突兵:擔任突擊作戰任務的部隊。③遠邑別軍:駐紮在遠處的另一支部隊。④晦:陰曆每月的三十日為晦日。此處意為無月光的黑夜。⑤突門:在城牆或壘壁上預先開設的便於部隊出擊的暗門。一般由城牆內向外挖,外面留四、五寸不挖透。部隊出來時,臨時將其推倒,突然出擊。⑥突戰:突然出擊。
【例證】在城池被敵包圍的情況下,要取得守城戰的勝利,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城內部隊頑強防守,爭取時間,疲憊攻城敵軍;二是必須有外援。這樣,裡應外合,內外夾擊,即可擊敗攻城的敵軍。第一次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是以此擊敗宋軍的進攻而取得勝利的。太平興國四年(979 年)五月,北宋滅亡北漢後,宋遼直接對峙。宋太宗企圖挾戰勝的餘威,一舉奪取燕雲地區。但宋軍「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士卒疲乏」,因此大多數將領不贊成立即向遼進軍,但無人敢直言諫阻。宋太宗以幽州為主要作戰目標,數十萬大軍迅逮自太原轉移兵力東進,越過山巒重迭、溝壑縱橫的太行山,企圖乘遼無備,實施突然襲擊,一舉奪占幽州,然後乘勝收復全部燕雲地區。五月二十日,宋軍從太原分路東進,翻越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一路順利,六月二十三日黎明便進抵幽州城南.遼南院大王耶律斜珍看到宋軍兵鋒甚銳,不敢正面交鋒,遂率兵進駐治沙河北(今北京清河鎮一帶),以聲援幽州,同幽州結成犄角之勢,因而堅定了幽州城遼軍固守待援的決心。宋太宗認為耶律斜珍只能憑險固守,不足為慮,便以一部牽制其軍,以主力從四面圍攻幽州。遼幽州守將韓德讓、耶律學古一面加強防守,一面安定人心,以待援軍到來。遼景宗耶律賢在得到宋軍合圍幽州的消息後,即派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和南京宰相耶律沙率兵越過燕山增援幽州,宋軍圍攻幽州堅城不下,「將士多怠」,士氣低落。七月初六,正當宋太宗督軍攻城時,耶律沙的援軍抵達幽州城外,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畔同宋軍展開激戰。戰至黃昏,耶律沙不支,向後撤退。恰在這時,耶律休哥的騎兵趕到,數萬人各持兩個火把,宋軍不測虛實,軍心震恐。耶律休哥到達幽州城北後,即與原集結在清沙河北的耶律斜珍合軍,分左右兩翼向宋軍展開猛烈反擊,宋軍被迫撤出圍城部隊。駐守幽州城內的耶律學古見機開城列陣,四面鳴鼓吶喊助威。宋軍陣勢大亂,失去指揮而大敗。宋太宗中箭負傷,乘驢車南逃。遼軍乘勝逐北,繳獲宋軍沿途遺棄的大量兵器輜重,宋遼第一次幽州之戰至此結束。此戰宋軍的失利不是偶然的。宋軍移師幽州,僅是一個方向的進攻,既未從幽州北面出兵牽制遼軍,又未控制一定的預備兵力,一開始便將主要兵力投入戰鬥,企圖速戰速決,一舉成功,以致一遇挫折,便無力挽救。其次是對幽州城的防禦力量估計不足。幽州是遼的戰略要地,遼必定會以重兵防守。宋軍遠程急進,無攻堅準備,以致頓兵堅城,陷於師老兵疲的困境。最後是缺乏打援部署。幽州既為遼戰略要地,在受到圍攻時,必以重兵增援。但宋太宗計不及此,未作任何阻援部署,只顧全力攻城,終為遼援軍所乘,導致全軍潰敗。反觀遼軍,雖在宋軍突襲初期遭到一些挫折,但能採取一些有效措施。固守待援,為調集援兵贏得了時間。在援兵到達後,又成功地運用兩翼包圍的戰法,終於取得了解圍幽州、大挫宋軍的勝利。
敵強第四十五
【提示】本篇論述了對付敵人夜間襲擊的戰法。首先闡明了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敵人乘夜間突然對我發起攻擊,即所謂「震寇」,對此不能消極防禦,而應採取以攻對攻的戰法。選用精銳的材士、強弩、輕騎為左右翼,「疾擊其前,急攻其後,或擊其表,或擊其里」,便可取得勝利。接著進一步論述了我已被敵包圍,部隊處於即將潰敗的緊急關頭,應「明號審令」,鼓勵士氣,派出勇銳將士,大造聲勢,以弱示強,弄清敵情,向敵人展開猛攻,使」中外相應,期約皆當」,即可破敵。
【譯文】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敵國境內,與敵軍突擊部隊正面接觸,敵眾我寡,敵強我弱,而敵人又利用夜暗掩護前來攻擊,或攻我左翼,或攻我右翼,使我全軍震恐。我想進攻能夠取勝,防禦能夠穩固,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這樣的敵人叫做震寇。對付這樣的敵人,我軍利於出戰,而不適宜防守。應該挑選材士強弩,以戰車、騎兵為左右兩翼,迅猛地攻擊敵人正面,急速地攻擊敵人側後。既攻擊敵人陣外,又攻擊敵人陣內。這樣,敵人士兵必然混亂,敵人將帥必然驚恐駭懼而被打敗。」
武王問:「敵人如果在遠處阻截我的前方,急速地攻擊我的後人,遮斷我精銳的部隊,阻我應援的材士,使我前後方失去聯繫,以致全軍擾亂,散亂逃走,士卒沒有鬥志,將官無心固守,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高明啊!君王提出的這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明審號令,出動我勇猛精銳的士兵,使每個人手持火炬,兩人同擊一鼓,必須探知敵人的準確位置,然後發起攻擊,或攻擊敵人的外部,或衝擊敵人的內部。攻擊時,部隊都佩帶暗號,便於互相識別,並撲滅火炬,停止擊鼓,之後內外互相策應,各部按預先約定的計划行動。全軍迅猛出擊,英勇奮戰,敵人必然失敗滅亡。」
武王說:「好啊!」
【原文】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沖軍①相當,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敵人夜來,或攻吾左,或攻吾右,三軍震動。吾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謂之震寇②。利以出戰,不可以守。選吾材士強弩,車騎為之左右,疾擊其前,急攻其後,或擊其表,或擊其里,其卒必亂,其將必駭。」
武王曰:「敵人遠遮我前,急攻我後,斷我銳兵,絕我材士,吾內外不得相聞,三軍擾亂,皆散而走,士卒無鬥志,將吏無守心,為之奈何?」
太公曰:「明哉!王之間也。當明號審令,出我勇銳冒將之士,人操炬火③,二人同鼓,必知敵人所在,或擊其表,或擊其里。微號④相知,令之滅火,鼓音皆止,中外相應,期約皆當,三軍疾戰,敵必敗亡。」
武王曰:「善哉!」
【注釋】①沖軍:擔任突擊任務的部隊。②震寇:使我軍感到震恐的敵軍。意為在夜間對我實施強襲之敵。③炬火:火把。④微號:暗號。
【例證】夜戰,歷來是以寡擊眾、出奇制勝的手段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擊敵無備,殲滅其有生力量,或擾敵不安,相機破敵。其主要條件是必須將勇兵精,行動神速,熟悉地形,深曉敵情。而防禦敵人夜襲的方法,首先是加強戒備,使敵無隙可乘。其次是在得知敵人夜襲後,將計就計,設置埋伏,殲滅來襲之敵。狄青奪取崑崙關就是夜襲戰的典型戰例。十一世紀四十年代,在豈州左、右江流域的羈縻州壯族中有一大姓儂氏,首領叫依智高,他經過多年的準備,於皇祐元年(1049 年)九月起兵反宋。皇祐四年五月,依智高攻陷廣南西路的政治、軍事中心邑州(今廣西邕寧),並進圍廣州。宋軍多次征伐,都遭到失敗。宋皇祐四年九月,仁宗任命名將狄青領兵出征,前往討平濃智高叛亂。十月初八,狄青率軍出發,第二年正月初三抵達賓州(今廣西賓陽縣)。這時依智高因久攻廣州不下,已經還據邕州。邕州城防堅固,城北百里處是崑崙關。此關為邕州天然屏障,居高臨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宋軍進攻邕州的必經之地。宋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如不能儘快奪占崑崙關,將會給宋軍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狄青決定出其不意迅速佔領這一軍事要地。此時,正趕上一年一度的元宵節臨近之際。狄青下令部隊就地休整十天,並大宴將士三天,同時要賓州準備十天的糧秣。儂智高根據哨探所得到的情報,認為宋軍十天後才會前來進攻,於是放鬆了戒備。狄青卻暗中進行了偵察,把崑崙關內外的地形和軍事設施以及守關的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正月十六日晚,風雨大作,伸手不見五指,狄青親率先鋒部隊,冒著風雨,踏著泥濘的道路,神不知鬼不覺地直趨崑崙關,經大半夜急行軍到達關下。守關叛軍以為宋軍還在聚眾歡宴,加上風雨交加,因此毫無戒備,宋軍順利攻取了崑崙關。正如後來狄青所言:「賊不知守此,無能為也。彼謂夜半風雨時,吾不敢來,吾來,所以出其不意也。」宋軍攻取崑崙關後,乘勝向邕州進發,儂智高發覺後,倉促派兵迎截,被宋軍擊敗,儂智高落荒而逃,宋軍大獲全勝,迅速平定了叛亂。此戰宋軍的勝利,關鍵在於出其不意,利用夜襲,迅速奪取了戰略要點崑崙關。而依智高則由於放鬆戒備,給對手以可乘之機,終於導致失敗。
敵武第四十六
【提示】本篇論述了遭遇戰的戰法。首先論述了突然同敵遭遇,敵軍「甚眾且武,武車驍騎,繞我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如處理不當,即可能遭到失敗,因此稱之為「敗兵」。要取得作戰的勝利,必須將武車驍騎布列在兩翼,同時將材士強弩埋伏在道路兩側。誘敵人伏,再行出擊,即可將敵擊敗。接著進一步論述了在「敵人與我車騎相當,敵眾我少,敵強我弱,其來整治精銳,吾陣不敢當」的情況下,應將材士強弩埋伏在左右,車騎堅陣而處,等敵人入伏時,左右前後進行夾擊,「敵人雖眾,其將必走」。
【譯文】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敵國境內,突然與敵遭遇,敵軍人數眾多而且勇猛兇狠,並以武沖大戰車和驍勇的騎兵包圍我左右兩翼。我全軍震恐,紛紛逃跑,不可阻止。對此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這樣的軍隊叫做敗兵。善於用兵的人,可以因此而取勝;不善於用兵的人,可以因此而敗亡。」
武王問:「面對這種局面應該採取什麼辦法處置?」
太公答道:「應該埋伏我的材士強弩,並把威力大的戰車和驍勇的騎兵配置在左右兩翼,伏擊地點一般放在距離我主力前後約三里的地方。敵人如果前來追擊,就出動我的戰車和騎兵,攻擊敵人的左右兩側,這樣,敵軍就會陷於混亂,我逃跑的土卒就會自動停止逃跑。」
武王問:「敵我雙方的戰車和騎兵相遇,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敵人前來進攻,陣勢整齊,士卒精銳。我要與敵對陣而戰,卻難以抵擋,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在這種情況下,應挑選我軍的材士強弩,埋伏在左右兩側,並把戰車和騎兵布成堅固的陣勢進行防守。當敵人通過我埋伏的地方時,就用密集的強弩射擊敵人的左右兩翼,並出動戰車和騎兵以及勇銳十卒猛烈地攻擊敵軍,或攻擊敵人的正面,或攻擊敵人的側後。這樣,敵人雖然眾多,也必定會被我打敗。」
武王說:「好啊!」
【原文】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卒遇敵人,甚眾且武。武車驍騎,繞我左右,吾三軍皆震,走不可止,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謂之敗兵。善①者以勝,不善者以亡。」
武王曰:「為之奈何?」
太公曰:「伏我材士強弩,武車驍騎,為之左右,常去前後三里。敵人逐我,發我車騎,沖其左右。如此,則敵人擾亂,吾走者自止。」
武王曰:「敵人與我車騎相當,敵眾我少,敵強我弱,其來整治②精銳,吾陳不敢當③,為之奈何?」
太公曰:「選我材上強弩,伏於左右,車騎堅陳而處,敵人過我伏兵,積弩④射其左右,車騎銳兵疾擊其軍,或擊其前,或擊其後。敵人雖眾,其將必走。」
武王曰:「善哉!」
【注釋】①善:善於用兵打仗。②整治:整齊不亂。③不敢當:無法匹敵,難以抵擋。④積弩:集中弓弩。
【例證】遭遇戰是敵對雙方在運動中相遇而發生的戰鬥,一般可分為預期遭遇戰和非預期遭遇戰。其特點是:戰鬥觸發時對敵方情況不大明了,組織戰鬥的時間倉卒,雙方都有暴露的翼側,戰鬥行動緊張急促,戰鬥樣式轉換迅速。遭遇戰的基本作戰原則是爭取主動,先機制敵。在軍隊運動過程中,組織不間斷的偵察,儘可能提前發現敵人。發現敵情後,迅速果斷地定下決心,先敵展開,佔領有利地形,先敵發起衝擊,大膽向敵翼側實施突擊。在非預期遭遇戰中,狹路相逢勇者勝。而在預期遭遇戰中,應盡量採用佯退誘敵,設置伏兵,誘敵入伏,再行出擊戰法。雞父之戰中,吳軍就是運用這一原則戰勝楚軍的。
春秋後期,諸侯爭霸的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淮河流域,吳、楚兩國展開了長期的爭戰。周敬王元年(前 519 年),吳王僚率公子光等,興兵進攻楚國控制的淮河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鳳台)。楚平王聞訊後,即命司馬薳越率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前往救援,並命令尹子瑕帶病督軍。吳軍見楚聯軍力量強盛,來勢兇猛,遂迅速撤去對州來的包圍,將部隊轉移到鍾離(今安徽風陽東北),暫避敵鋒,伺機行動。
楚軍在進軍途中,子瑕病死。楚軍失去主帥,士氣頓時沮喪低落。司馬薳越見狀,被迫回獅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吳公子光聽說楚軍統帥子瑕身亡,楚聯軍不戰而退,認為這是擊破敵人的良機,便向吳王僚建議乘機尾追,奇襲取勝。吳王採納了他的建議,揮軍前進,於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此舉完全出乎楚司馬薳越的意料,倉猝之中,他讓胡、沈、陳、蔡、頓、許六國軍隊列為前陣,掩護楚軍。吳王以左、中、右三軍主力預作埋伏,以不習戰陣的三千囚徒為誘兵前往攻擊胡、沈、陳諸軍。剛一接戰,吳誘兵即佯作潰退,胡、沈、陳軍見狀貿然追擊,進入吳軍伏擊圈。吳軍從三面突然出擊,很快戰勝了胡、沈、陳三國軍隊,並俘殺胡、沈國君和陳國大夫齧,爾後故意縱俘卒逃走。這些士卒狂奔逃回,口中叫嚷國君己被殺死。許、蔡、頓三國軍隊見狀,頓時軍心大亂,陣勢不穩。吳軍乘勝擂鼓吶喊而進,許、蔡、頓軍不戰而潰。楚軍未及列陣,受到猛烈衝擊,迅速潰敗。吳軍大獲全勝,乘勝攻佔州來。此戰,吳軍以寡敵眾,又處於「後據戰地而趨戰」的不利處境,最後卻打了勝仗,原因在於正確地判斷了敵情,利用「晦日」不宜作戰的傳統牙慣,突然出現在戰場,示形動敵,誘敵冒進,設伏痛擊,乘勝猛攻。而楚軍在這次遭遇戰中的失利,關鍵在於士氣低落,內部步調不一,對吳軍的動向缺乏了解,臨陣時指揮笨拙,缺乏機動應變能力,終於導致慘敗。真正是「善者以勝,不善者以亡。」
鳥雲山兵第四十七
【提示】本篇論述了山地防禦的戰法。首先指出,軍隊駐紮在山下、山上的弊端:「處山之高,則為敵所棲;處山之下,則為敵所囚。」接著進一步論述了軍隊駐紮在山上時,應布成鳥雲之陣,即控制機動部隊、支援各方作戰的陣勢。其方法是:加強警戒,山的前後左右四面都要派出警戒;凡是敵人有可能侵入的地段,都要派兵把守,並以戰車阻絕交通要道和谷口;高樹旌旗,加強聯絡;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戰鬥。這樣,就構成了牢不可摧的「山城」。當敵來攻時,即可將敵人擊敗。
【譯文】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敵國境內,遇到高山巨石,山峰高聳,沒有草木,四面受敵。我全軍因而恐懼,士兵迷惑惶亂。我要想進行防守就能穩固,實施進攻就能取勝,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凡是把軍隊配置在山頂之上,就容易被敵人所隔絕孤立;凡是把軍隊配置在山麓,就容易被敵人所圍困囚禁。既然是在山地環境中作戰,就必須布成鳥雲之陣,所謂鳥雲之陣,就是對山南山北各個方面都要戒備。軍隊或者駐守山的北面,或者駐守山的南面。駐紮在山的南面,要戒備山的北面;駐紮在山的北面,要戒備山的南面;駐紮在山的左面,要戒備山的右面;駐紮在山的右面,要戒備山的左面。凡是該山敵人所能攀登的地方,都要派兵守備,交通要道和能通行的谷地,要用戰車加以阻絕。高掛旗幟,以便聯絡;整飭三軍,嚴陣以待,不要讓敵人察知我軍情況,這樣就成了一座山城。部隊的行列已經排定,士卒已經列陣,法令已經頒行,奇正的運用已經確定,各部隊都編成沖陣,配置在山上比較突出的高地便於作戰的地方。然後把戰車和騎兵布成鳥雲之陣。這樣,當敵來攻時,我全軍猛烈戰鬥。敵軍雖多,必被打敗,其將領也可被我俘獲。」
【原文】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高山磐石①,其上亭亭②,無有草木,四面受敵,吾三軍恐懼,士卒迷惑。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軍處山之高,則為敵所棲③;處山之下,則為敵所囚④。既以被山而處;必為鳥雲之陳⑤。鳥雲之陳,陰陽皆備。或屯其陰,或屯其陽。處山之陽,備山之陰;處山之陰,備山之陽;處山之左,備山之右;處山之右,備山之左。其山敵所能陵⑥者,兵備其表,衢道通谷,絕以武車,高置旌旗,謹敕三軍,無使敵人知我之情,是謂山城。行列已定,士卒已陳,法令已行,奇正已設,各置沖陳于山之表,便兵所處,乃分車騎為鳥雲之陳。三軍疾戰,敵人雖眾,其將可擒。」
【注釋】①磐石:巨石。②亭亭:山峰高兀聳峙的樣子。③棲:鳥類歇宿於樹上。言為敵所逼而不能下來。④囚:囚禁,為敵所圍困。⑤鳥雲之陣:如鳥雀之聚散無常,行雲之流動不定,時分時合的陣形。⑥陵:攀登。
【例證】山地作戰,因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給機動、聯絡和後勤補給帶來困難。無論是攻和守,都有利有弊。對於守方而言,可以據險阻扼,以逸待勞,但一旦補給和水源被切斷,則容易「為敵所棲」。對於攻方而言,有利於隱蔽接敵,迂迴、包圍和滲透。但由於敵人佔據了有利地形,控制了道路、谷地、險隘,則容易「為敵所囚」。因此,對於攻守雙方來講,都應該趨利避害,根據不同情況,靈活用兵,去爭取勝利。馬謖街亭之敗就是由於「為敵所棲」的結果。
太和二年(228 年)春,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諸葛亮的進攻部署是,揚言由斜谷進攻郿城(今陝西眉縣北),令趙雲、鄧芝率部為疑兵,據箕谷(今陝西寶雞東南),自率主力出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奪取隴右。正月,諸葛亮「揚聲由斜穀道取郿」,聲東擊西,「身率大軍攻祁山」,魏朝野震恐。天水、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安定(今甘肅涇川)三郡叛魏應蜀。魏明帝曹叡急命大將張率步騎五萬,西拒諸葛亮,並於二月十七日親去長安督戰。於是,蜀魏雙方為爭奪隴右展開一場激戰。蜀軍一方面準備進攻尚未降服的廣魏(今甘肅天水東北)、隴西(今甘肅隴西)二郡,企圖奪取整個隴右,同時集中一定兵力,準備迎擊魏的援軍。魏軍張郃部則迅速西進,越過六盤山與隴山之間的穀道,轉鋒南下,橫渡渭水,直趨街亭(今甘肅天水縣東南街子口),威脅蜀軍側後,企圖擊敗蜀軍,奪回隴右,諸葛亮為保障主力翼側的安全,便於進兵,命馬謖率前軍進駐街亭。街亭位於渭河與麥積山之間,是關隴間的通道之一,地位十分重要。馬謖抵達街亭後,驕傲輕敵,違背諸葛亮依山傍水部署兵力的指示,不據隘守險,反而「舍水上山」,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於提出:「街亭山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我軍則不戰自潰。」因此請求按原計劃依山傍水紮營。但馬謖高傲自大,認為「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佈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的秘訣。」王平再三勸阻,馬謖都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將大軍佈於山上。
張郃進逼街亭,偵知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斷其水源、糧道,然後將馬謖部圍困于山上,並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耐,軍心渙散,不戰自亂。張郃乘勢進攻,蜀軍大敗,街亭失守,馬謖之敗,使諸葛亮大軍「進無所據」,繼續奪取隴右的戰機已失,且翼側受到威脅,只好撤軍,導致第一次攻魏失敗。而馬謖也因損兵失地被軍法處斬。
鳥雲澤兵第四十八
【提示】本篇論述了河川戰的原則和方法。首先指出,在同敵人「臨水相拒,敵富而眾,我貧而寡,逾水擊之則不能前,欲久其日則糧食少」,器械不備、補給困難的情況下,應「索便詐敵而亟去之,設伏兵於後」。即設法欺詐敵人,趕快脫離險區,並設置伏兵,防止敵軍追擊。接著進一步論述「敵人知我伏兵,大軍不肯濟,別將分隊以逾於水」的情況下,應以「鳥雲之陣」殲敵。即等到敵先遣隊渡河後。向其發起猛烈攻擊。此時,敵大部隊見先遣隊形勢危急,必然波河前來支援,這時我伏兵和車騎從四而圍攻,敵人必敗。最後指出,用兵作戰,必須靈活機動,鳥散雲合,變化無窮。
【譯文】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入敵國境內,與敵軍隔河對峙,敵人資材充足,兵力眾多,我軍資材貧乏,兵力寡少。我想渡河進攻,卻無力前進;我想拖延時日,又缺乏糧食。而且我軍處於荒蕪貧瘠的鹽鹼之地,附近既沒有城邑又沒有草木,軍隊無處可以掠取物資,牛馬無處可以放牧,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軍隊沒有戰備,牛馬沒有飼料,士卒沒有糧食,在此情況下,應當尋找機會,欺騙敵人,迅速向別處轉移,並在後面設置伏兵,以阻擊敵人的追擊。」
武王問:「如果敵人不受我的詐騙,我軍士卒迷惑恐懼,敵人進全我軍前後,我全軍潰退敗逃,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這時尋求退路的方法,主要是用金銀財寶引誘敵人前來掠奪,同時賄賂敵方使者。此事必須精密細緻,不使敵人察覺最為重要。」
武王問:「敵人已偵知我方設有伏兵,大軍不肯渡河,另派一支小部隊渡河向我進攻,我全軍震恐,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在這種情況下,我軍應部署為四武沖陣,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方,待敵軍全部渡河後,發動我方伏兵,猛烈攻擊敵人側後,強弩從兩旁射擊敵人左右。同時把我戰車和騎兵布列為鳥雲之陣,戒備前後,使全軍猛烈戰鬥。敵人發現我軍與它的小部隊交戰,其大軍必會渡河前來。這時就發動我的伏兵,猛烈攻擊敵軍側後,並用戰車和騎兵衝擊敵軍兩翼,這樣,敵軍雖然人數眾多,定會被打敗,其將領也必然逃走。大凡用兵,其基本原則是,當與敵對陣面臨作戰時,必須把軍隊布列為沖陣,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方,然後再把戰車和騎兵布成鳥雲之陣,這就是出奇制勝的方法。所謂鳥雲,就是象鳥散雲合那樣,靈活機動,變化無窮。」
武王說:「好啊!」
【原文】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臨水相拒,敵富而眾,我貧而寡,逾水擊之則不能前,欲久其日則糧食少。吾居斥鹵之地①,四旁無邑,又無草木,三軍無所掠取、牛馬無所芻牧②,為之奈何?」
太公曰:「三軍無備,牛馬無食,士卒無糧,如此者,索便詐敵而亟去之,設伏兵於後。」
武王曰:「敵不可得而詐,吾士卒迷惑,敵人越我前後,吾三軍敗亂而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為主③。必因敵使,精微為寶④。」
武王曰:「敵人知我伏兵,大軍不肯濟,別將分隊以逾於水,吾三軍大恐,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為沖陳,便兵所處,須⑤其畢出,發我伏兵,疾擊其後,強弩兩旁,射其左右。車騎分為鳥雲之陳,備其前後,三軍疾戰。做人見我戰合,其大軍必濟水而來,發我伏兵,疾擊其後,車騎沖其左右,敵人雖眾,其將可走。凡用兵之大要,當敵臨戰,必置⑥沖陳,便兵所處,然後以車⑦騎分為鳥雲之陳,此用兵之奇也。所謂鳥雲者,鳥散而雲合,變化無窮者也。」
武王曰:「善哉!」
【注釋】①斥鹵之地:鹽鹼地帶。此處指荒蕪貧瘠的地方。斥,鹼。鹵(lǔ),鹽。②芻牧:割草放牧。③金玉為主:以金上財寶為欺誘敵人的主要手段。④精微為寶:指謀劃或行動時,把精細秘密,作為最寶貴的手段。⑤須:等待,等到。⑥置:底本作「宜」,疑誤,今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⑦車:底本作「軍」,疑誤,今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
【例證】河川戰是古代常見的作戰樣式之一。河川戰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渡水和反渡水。渡水的方法一般有暗渡、分渡和強渡。反渡水的方法有立足於自保的阻水而守,立足於殲敵的半渡而擊,立足於相機進取的越水而軍。笠澤之戰中,越軍就是利用暗渡而擊敗吳軍的。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 494 年),越被吳擊敗。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積聚力量,伺機滅吳。吳王夫差恃勝而驕,急欲圖霸中原,連年對外用兵,對越不加戒備。三十八年,勾踐趁吳王赴黃池(今河南封丘)會盟之機,襲擊吳都姑蘇(今蘇州),給吳以沉重打擊。四十二年,吳國大旱,倉廩空虛,勾踐認為滅吳的時機已經成熟,遂興兵再次伐吳。
三月,越王勾踐和大將范蠡率越軍五萬人進入吳境。吳工夫差聞訊,亦率六萬人迎擊越軍,雙方於笠澤(今江蘇蘇州南,與吳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隔江對陣相持。入夜後,勾踐從左、右兩軍中各派出一部兵力,令左軍逆江而上,進至上游五里處;令右軍順江而下,進至下游五里處。夜半時分,左、右兩軍鳴鼓吶喊,佯為進軍。夫差突聞江面上、下游鼓聲大作,誤認為越軍乘夜渡江前來夾攻吳軍,分兵兩路馳往堵擊,僅留中軍接應。越軍探知吳軍分兵出擊後,以中軍六千銳卒為先鋒,偃旗息鼓,銜枚渡江,秘密接近吳軍大營,突然向吳中軍發起猛烈的攻擊,遭突襲的吳中軍大亂敗退。兩路吳軍聞大營被襲回救,又遭越左右兩軍追擊,亦隨即潰敗。越軍乘勝猛追,再戰於沒(今蘇州南),三戰於郊(今蘇州郊區),連續大敗吳軍,迫使夫差退守姑蘇,最終滅吳。
此戰,越軍利用夜暗,兩翼佯動,誘敵分兵,乘虛偷渡,實施中央突破,終於取得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渡江奇襲戰的勝利。
少眾第四十九
【提示】本篇論述了以少擊眾、以弱勝強的作戰方法。首先指出,以少擊眾,要在夜暗、草叢、險隘的條件下,採取伏擊、截擊等戰法殲滅敵人。以弱擊強,則必須同大國結成聯盟,得到鄰國的支持和援助。接著進一步論述了在「我無深草,又無隘路,敵人已至,不適日暮;我無大國之與,又無鄰國之助」的情況下,要以少擊眾,以弱勝強,首先應虛張聲勢,示形動敵,誘使敵軍經過深革、險隘之地,伏擊敵人。同時,利用各種外交手段,「事大國之君,下鄰國之士,厚其幣,卑其辭」,這樣就能夠得到「大國之與,鄰國之助」。
【譯文】武王問太公說:「我要以少擊眾,以弱擊強,應該怎麼辦呢?」
太公答道:「要以少擊眾,必須利用日暮,把軍隊埋伏在深草叢生的地帶,在險隘的道路上截擊敵人。要以弱擊強,必須得到大國的協助,鄰國的支援。」
武王問:「如果我方沒有深草地帶可供設伏,又沒有險隘道路可以利用,敵人大軍到達時又不在日暮時候;我方既沒有大國的協助,也沒有鄰國的支援,又該怎麼辦呢?」
太公答道:「應用虛張聲勢、引誘詐騙手段迷惑敵將,誘使敵人迂迴前進,使其必定經過深草地帶;引誘敵人繞走遠路,延誤時間,使其正好在日暮之時同我交戰。乘敵人先頭部隊尚未全部渡水,後續部隊來不及宿營時,發動我伏擊部隊,迅速猛烈地攻擊敵人的兩翼,並令我戰車和騎兵擾亂敵人的前後。這樣,敵人雖然眾多,也會被我打敗。恭敬事奉大國的君主,禮遇下交鄰國的賢士,多送錢財,言辭謙遜,這樣就能夠得到大國的支持,鄰國的援助了。」
武王說:「好啊!」
【原文】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以少擊眾,以弱擊強,為之奈何?」
太公曰:「以少擊眾者,必以日之暮,伏於深草,要之隘路;以弱擊強者,必得大國之①與,鄰國之助。」
武王曰:「我無深草;又無隘路。敵人已至,不適日暮,我無大國之與,又無鄰國之助,為之奈何?」
太公曰:「妄張詐誘,以熒惑其將;迂其道,令過深草;遠其路,令會日暮②。前行未渡水,後行未及舍,發我伏兵,疾擊其左右,車騎擾亂其前後。敵人雖眾,其將可走。事大國之君,下鄰國之士,厚其幣,卑其辭。如此則得大國之與,鄰國之助矣!」
武王曰:「善哉!」
【注釋】①之:底本作「而」,疑誤,今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②暮:底本作「路」,疑誤,今據《武經七書匯解》校改。
【例證】以少擊眾,以弱勝強,在戰爭史上屢見不鮮.要做到以少擊眾,以弱勝強,必須以奇用兵,出奇制勝。充分利用天時、地利,在夜暗、草叢、險隘等天時地形條件下,採取伏擊、截擊等戰法,是以少擊眾常用的戰法。渭曲之戰中,宇文泰就是運用這一原則而戰勝高歡的。
西魏大統三年(537 年),東魏丞相高歡親率二十萬大軍進攻西魏,企圖乘西魏丞相宇文泰南攻恆農(今河南三門峽市)之機,一舉攻佔西魏都城長安。高歡的幕僚勸阻說:「西魏連年災荒,我們只要派兵把守關卡,等其秋收無著,不用交戰,他們就會束手就擒。」但高歡以為勝券在握,拒不採納。閏九月,高歡率軍自壺口(今山西吉縣西)經蒲津(今陝西大荔東)渡黃河,過洛水,進屯許原(今陝西大荔南)西,兵鋒直指長安。
宇文泰得知東魏大軍壓境的消息,親率近萬人自恆農回師渭水南,並征諸州兵迎戰。諸將以寡眾不敵,請求等待高歡進一步西進而已方大軍雲集時再出擊。但宇文泰認為:「如果高歡至長安,那麼就會導致民心震恐,軍心渙散。今其新至,可擊之。」於是不待州兵齊集,即令部卒在渭水設浮橋,攜帶三日糧秣,輕騎渡渭。十月初一,進至沙苑(今陝西大荔南),與東魏軍相距僅六十里。這時,宇文泰一面派人偵察敵情,一面與諸將商議,大將李弼認為:「敵眾我寡,不可與其爭鋒。此東十里的渭曲,是設伏的好地方,可據以待敵。」宇文泰於是進至渭曲,以部將趙貴、李弼分置左右,其餘的部隊都偃旗息鼓埋伏在蘆葦之中,背水列陣等待敵軍到來。
東魏軍聽說宇文泰到達渭曲,有人勸阻高歡:「宇文泰來勢不善。渭曲蘆葦深密,道路泥濘,大隊人馬無法展開。不如只留一部人馬在此牽制,秘派大部偷襲長安,一旦得手,宇文泰也就成了喪家之犬了。」但高歡自恃兵多將廣,置若罔聞。次日午後,東魏軍進入西魏軍設伏地域。見西魏軍少,未等列陣便爭相前往進攻,導致陣形大亂。宇文泰當即下令出擊,伏兵驟起,奮力衝殺。李弼率鐵騎橫擊,將東魏軍截為兩段。大將軍于謹率軍配合,大破東魏軍,殲敵人萬人,余皆潰散,高歡僅率數騎逃脫。
此戰,宇文泰判斷準確,根據地形特點,從容設伏,終於以少勝多,大獲金勝。
分險第五十
【提示】本篇論述了山水隘險地帶的作戰方法。敵我雙方在山、水交錯的險隘地形上形成相持狀況的情況下,在作戰指導上,首先要加強戒備,「處山之左,急備山之右」,以防被敵人包圍,使敵無隙可乘。接著分別論述了由水路、山路向敵發起進攻的方法。從水路發起進攻時,當先頭部隊渡河之後,應立即「廣吾道,以便戰所」,將式沖戰車配置在前後,以材士強弩布列正面,阻絕其他道路,建立起穩固的灘頭陣地,以掩護主力部隊渡河。從山路發起進攻,兵力配置以武沖戰車為前導,大盾戰車為後衛,材士強弩配在左右兩翼,以步兵為主力從正面進攻。戰鬥時,左、中、右三軍齊頭並進,「合攻而前」,即可取勝。
【譯文】武王問太公說:「引兵深入敵國境內,同敵人在險阻狹隘的地方相遇。我軍所處的地形是左依山右臨水,敵軍所處的地形是右依山左臨水,雙方各據險要,相互對峙。在此情況下,雙方都各想進行防守就能穩固,進行進攻就能勝利,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當我軍佔領山的左側時,應迅速戒備山的右側;佔領了山的右側時,應迅速戒備山的左側。險要地區的大江大河,如沒有船隻可以利用,就應用天潢等浮渡器材渡過我軍。已經渡過江河的先頭部隊,要迅速開闢前出道路,搶佔有利地形,以便主力跟進。要用武沖戰車掩護我軍的前後,布列強弩,以使我軍行列和陣形穩固。對交通要道和山谷的谷口,要川武沖戰車加以阻絕,並高掛旌旗,這樣就構成了一座用戰車連接起來的車城。大凡險要地帶作戰的方法是,把武沖戰車配置在前,以大盾牌為防護,用材士強弩保障我左右兩翼。每三千人為一屯,編成進攻性的陣形,配置在便於作戰的地形上。戰鬥時,左軍用於左翼,右軍用於右翼,中軍用於中央,三軍並肩攻擊,向前推進。已戰的部隊回到原屯駐之處休整,未戰的依次投入戰鬥,輪番作戰,輪番休息,直到取得勝利為止。」
武王說:「好啊!」
【原文】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相遇於險厄①之中。吾左山而右水,敵右山而左水,與我分險相拒。各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處山之左,急備山之右;處山之右,急備山之左。險有大水無舟揖者,以天演濟吾三軍;已濟者,亟廣吾道,以便戰所。以武沖為前後,列其強弩,令行陳皆固。衢道谷口,以武沖絕之。高置旌旗,是謂車城②。凡險戰③之法,以武沖為前,大櫓為衛,材士強弩翼吾左右。三千人為屯,必置沖陳,便兵所處。左軍以左,右軍以右,中軍以中,並攻而前。已戰者還歸屯所,更戰更息,必勝乃已。」
武王曰:「善哉!」
【注釋】①厄:險隘。②車城:通過連結戰車而構築起來的營寨。③險戰:險隘地帶的戰鬥。
【例證】地形是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之一。佔據了有利地形,有利於爭取主動。但是,佔據了有利地形,並不等於贏得了作戰的勝利。能夠善於利用地形才能取勝,不善於利用地形則有可能失敗。剡家灣之戰就是這樣的一個例證。
紹興九年(1139 年)秋,宋金和議,宋向金稱臣,輸貢銀二十五萬兩,納絹二十五萬匹,金將黃河以南和陝西地區歸還宋朝。紹興十年,金兀朮撕毀和約,分路南侵。八月,金西路軍統帥完顏果在攻取陝西部分地區後,派部將蒲察胡盞、完顏習不祝率軍五萬餘人,進據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東北劉家圈,伺機南下入川。宋將吳璘率軍二萬八千人,自河池(今甘肅徽縣)北上,抗擊金軍,收復秦州等地。吳璘攻克秦州後,移師至劉家圈南。劉家圈地處高原,前臨峻岭,背靠臘家城(今甘肅秦安東),易守難攻。金將自恃人多勢眾,且「據險自固,前臨峻岭,後控臘家城」,進可攻,退可守,自信宋軍不敢前來進攻。面對勁敵,吳璘召聚諸將,商討對策。姚仲認為:「戰于山上則勝,山下則敗」,這一建議被採納。最後,吳璘在察看地形後,為避免金騎兵自上而下衝擊宋軍,決定上原列陣。經過周密細緻的準備,二十一日,吳璘派兵向金軍挑戰,金兵依仗佔據有利地形,以為宋軍此戰必敗,根本不作防備。吳璘乘敵放鬆戒備之機,於當天夜晚派姚仲、王彥二將率精兵越嶺上原,並約定上嶺之後舉火為號,發起進攻。同時,令部將張士廉繞至原後,控扼臘家城,斷敵退路。二將撲上山嶺後,即布列陣勢,在剡家灣組成「疊陣」,以持不同兵器的步兵多層配置,以騎兵居於側後。陣成之後,萬炬齊發,誘金軍出戰。胡盞恃勇率兵出擊,吳璘指揮「疊陣」中的弓弩手輪番射擊,連續打退金軍數十次衝擊。金軍不支後退,吳璘乘機派騎兵追擊,金兵大敗,被殺數千人,降者萬餘人。只是由於張士廉誤期,致使胡盞、習不祝率殘部逃入臘家城。此戰,金軍在人數上佔據優勢,且佔據了有利地形,但由於指揮失誤,麻痹輕敵,導致了失利。而宋軍在人數上處於劣勢,且地形不利,但由於指揮得當,攻敵不備,出敵不意,最終取得了勝利。
推薦閱讀:
※千古奇文《荀子修身篇》原譯文「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必讀收藏!
※《聖教序》譯文 - 朝暉舍人 - 朝暉舍人 - 和訊博客
※《壽康寶鑒》譯文
※《荀子·法行 》原文與譯文(三百九十一)
※寫好書法的秘訣,歐陽詢楷書結字三十六法帶譯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