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葡萄酒有多少「水份」?

進口葡萄酒有多少「水份」? 元旦剛剛過去,春節即將到來,酒類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峰期,隨著葡萄酒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除了本土的白酒黃酒之外,進口葡萄酒更成為了一個不錯的選擇,勢頭甚至高過白酒。

精美的禮盒,總是激發著消費者的購買慾,但是,知道其中「貓膩」的人不多。

也許你在餐廳享受的幾百元進口紅酒,在法國的出廠價只有1歐元;你收到的高檔進口紅酒,不過是法國人天天喝的便宜貨;而你家裡珍藏的引以為自豪的紅酒品牌,可能是在國內分裝後隨便貼的洋牌子。僅僅在法國就有上萬個酒庄,而每個酒庄有又數個品牌,光品牌就有幾十萬個,而在法國買普通紅酒的價格大概是一到兩歐元。

進口葡萄酒高價成風

在2010年秋季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上,一些出自世界名酒庄的葡萄酒標出每瓶10萬元以上的價格,這不僅讓普通參觀者咂舌,就連參展的部分葡萄酒生產經銷者也驚嘆不已。

多位進口葡萄酒經銷商坦言,近年來國內葡萄酒消費量大增,促使葡萄酒價格快速上漲,一些進口葡萄酒甚至以幾倍於國外的價格在國內銷售。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認為,進口葡萄酒價格高企的態勢仍在繼續。

一瓶產自法國的葡萄酒被貼上了8800元的標籤,與之相鄰的一瓶包裝更為精美的進口葡萄酒則要價12800元。在美國葡萄酒肯嘉尼酒庄展區內,幾瓶葡萄酒甚至被標出11萬元、13萬元和18萬元的價格。

不僅世界頂級名酒標出天價,普通外國知名葡萄酒價格近期也在飛漲。據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介紹,本年度波爾多期酒在國內市場的局面已經接近沸騰。在2010年6月,波爾多五大名庄之一的拉菲推出了其2009年波爾多期酒價格,450歐元一瓶,比經典年份2005年的300歐元高出50%。

而相比之下,一些民眾在超市裡隨隨便便就可以買到的餐酒,價格就很平易近人了,但是,正是這些平易近人的葡萄酒,來到中國之後也變成貴族,價格也是一翻再翻。

在外國的廉價紅酒,抵達中國超市後就要賣到八九十元。在本地進口葡萄酒業務的佳宸酒業董事總經理潘家佳對記者算了一筆賬,1歐元摺合10元人民幣,外加3元海運,再納稅48.2%(消費稅、附加值稅和關稅)後到岸成本為19.5元,之後倉儲和本地運輸、人工費用合計2元,售前成本最低也應是22元左右。

聽了這價格,可能不少人都會覺得吃驚。我們都知道,買的沒有賣的精,不讓他們賺錢是不可能的,誰都沒這麼傻,但是這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幾千倍的價格也太離譜了吧?!導致中國進口葡萄酒如此暴利的罪魁禍首是什麼呢?

價格不透明

國外葡萄酒的透明度太低,中國消費者根本無法估量其真正的價值,即使拿到假貨也無法分辨。

相對於國外知名葡萄酒品牌被資本熱炒,那些不知名的小酒庄、小作坊的普通葡萄酒也成為資本炒作的對象。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國內最為知名的葡萄酒品牌還沒有被炒作的跡象。

超高的利潤是資本和個人炒作普通甚至劣質進口葡萄酒的主要原因。國外葡萄酒的透明度太低,中國消費者根本無法估量其真正的價值,即使拿到假貨也無法分辨。於是,國內商人就會把國外小酒庄、小作坊的劣質葡萄酒弄到國內,高價交到經銷商手裡,再由他們隨便定價,可能十幾元的產品賣到消費者手裡就變成了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甚至還有人把國外原漿弄回來之後,加水和色素,或是根本就不用國外的酒。不少品牌的葡萄酒繳納關稅進入國內後,還能保證50%以上的利潤,即便是到了零售環節,一些進口品牌還可以給經銷商創造30%的利潤,這遠遠高於國產品牌葡萄酒和白酒的利潤。

監管不力

國內葡萄酒市場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並不成熟,所以國家還沒有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範這一市場。

商人惟利是圖的炒作,使得進口葡萄酒終端消費價格一片混亂,業內人士呼籲,進口葡萄酒經銷商和代理商應該進行行業自律,同時建議國家進行干涉,加強監管,並加大整治力度,對葡萄酒整個行業進行規範,使市場能夠良性循環。

但是,葡萄酒進口一般採用的是「原桶進口,勾兌分裝」的再貼牌模式。所以,有的代理商在分裝過程中通過勾兌、稀釋獲取更多利潤,甚至通過勾兌、添加甜味劑等掩蓋進口葡萄酒質量低下的問題,導致了進口葡萄酒品質良莠不齊的現象,同時也就使相關部門的監管力不從心。

為了規範葡萄酒進口申報,海關總署於2010年3月份發文,力圖治理這一亂象。規定要求,進口貨物收貨人及其代理人嚴格按照《海關進出口商品規範申報目錄》的要求填報進口葡萄酒的品名、品牌、容器容積、年份、產區和等級。同時,進口貨物收貨人及其代理人還須向海關提交內容完整、文字清晰的進口葡萄酒酒標(包括正標、背標)彩色照片或電子照片彩色列印件,以及原廠商發票(對於通過境外貿易商進口無法提交原廠商發票的,進口貨物收貨人及其代理人申報進口時應提交由境外貿易商制發的商業發票,發票上應當包括生產廠商名稱和原廠商發票的編號)。對於報關單申報的內容與酒標內容不符的,海關將按申報不實處理。

然而低價進入國內市場的葡萄酒,卻不能低價到達消費者手中。資料顯示,我國從1984年開始實行進口商品代理作價方式制定進口商品國內價格。按照規定,代理商銷售進口商品的價格根據市場供求和競爭狀況自行確定。

業內專家分析,國內葡萄酒市場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並不成熟,所以國家還沒有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範這一市場。雖然有些地方成立酒類行業協會,希望能夠起到規範酒類市場的作用,但是協會不是政府部門,並沒有法律效力,對企業沒有管理權力,單單靠協會,根本無法解決當前國內進口葡萄酒市場的紛亂局勢。

盲目追求

其實同等年份和類型的國產葡萄酒相比進口葡萄酒,無論從質量還是口感上,區別並不是那麼大。價格之所以相差那麼大,就在於其「進口」兩個字。

張裕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其實同等的年份和檔次的很多國產品牌的葡萄酒,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口感上,都不比進口葡萄酒差,甚至比他們更好,但在價格上要比進口葡萄酒實惠不少。只不過現在不少市民的消費觀還存在一些誤區,認為「進口就是好的,價格高就是好的」。從而推高了一些進口葡萄酒的價格。

另外,中國海關總署在其報告中也指出隨著進口葡萄酒大熱,大量流動性資金開始炒作葡萄酒價格。

資本炒作

在中國「物以稀為貴」的消費觀念下,進口價格就已經相當高了,現在又加入了資本炒作的元素,標出十幾萬元的價格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這樣發展下去,出現百萬元的產品也不是不可能。

對於進口葡萄酒高價成風、市場混亂的現狀,長城葡萄酒代理商北京盛華博源酒行銷售主管馬博認為,進口葡萄酒市場的混亂和價格的飛漲,與資本的炒作分不開,而在各種炒作的資本中,溫州資本是最為重要的,樓市調控加碼使得很多溫州資本撤出房市轉向葡萄酒市場。

其實,在早前舉辦的首屆全國酒類行業協會聯席會暨中國(國際)葡萄酒溫州論壇上,葡萄酒期貨(在葡萄酒完成發酵工藝後,剛剛放入橡木桶陳釀環節,客戶購買其所有權,這時客戶購買的葡萄酒即稱為葡萄酒期貨)即被作為一種投資方式,受到溫州酒商的關注,並被喻為「液體黃金」。溫州中小企業投資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證實,以前在溫州做進口葡萄酒的多為海外華僑和原來就從事酒類經營的商人,但現在很多老闆把原來從鞋服製造、煤礦等傳統產業遊離出來的資金,或者房地產、股市等資本市場退出來的資金,投進了進口葡萄酒市場。

國外著名品牌葡萄酒,特別是八大酒庄的產品,每年都是定量的,而且都有市場跟蹤,市場情況十分透明,賣掉一瓶就少一瓶,而每消費掉一瓶,廠家就有可能抬高剩餘產品的價格。這些名酒進入中國市場的數量本來就十分有限,在中國『物以稀為貴』的消費觀念下,進口價格就已經相當高了,現在又加入了資本炒作的元素,標出十幾萬元的價格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這樣發展下去,出現百萬元的產品也不是不可能。

看來短時間想解決高價餐酒是不太現實了,但是花上2,300元買的進口葡萄酒就是好酒么?

進口葡萄酒就「靠得住」么?

在中國進口的紅酒品牌高達上萬個,分為新世界葡萄酒(產自智利、美國、紐西蘭、澳洲等)和舊世界(產自法國、義大利等)兩種。價格從幾十元到幾萬元、幾十萬元都有。有的是原裝進口的,有的則是進口原料,在國內分裝。其實,進口的散裝酒、半成品基酒,在國內加工後分裝的都算作洋酒,但是是在國內分裝還是原裝進口價格差別就很大,而且消費者也更信原裝進口。因此大多數品牌都標榜自己是原裝進口的。

如果擺在面前是一瓶美國葡萄酒,從外表看很難界定價格,因為它不像法國那樣有區分等級,只是莊園有自己的評價體系。在沒有打開之前,很難判斷是否好酒。即便是法國進口的紅酒,其中文標籤等級一欄大都寫著正品,其實法國紅酒是分為三個等級的,這讓消費者難以判斷。

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副會長、廣州大德酒庄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惠東揭秘,業內不乏進口散裝葡萄汁國內灌裝後貼牌洋葡萄酒的情況,往往向夜場和二三線城市傾銷,售價嚴重偏離價值。

而一些低端進口原汁則被業內稱作「洋垃圾」。「叫它『垃圾』,是因為它可能是用發霉或者品質很差的葡萄釀造的。」業內人士說。只要用技術手段(如加入二氧化硫防腐,加入糖維持甜度)確保對人體無害,這種原汁在國外公開渠道就可以買到,但是品質很差。這些所謂的進口紅酒往往沒有中文標籤,除了看不懂的洋文之外,消費者很難從外觀上辨別好壞。

由此可見,進口葡萄酒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好,大部分的進口葡萄酒不僅價格很高,而且質量並沒有保證,所以小編還是給大家提個醒,不要以為進口葡萄酒就是好酒,事實上,中國也有許多不錯的葡萄酒,比如張裕,長城等,雖然中國葡萄酒不及世界頂級美酒,但是至少可以買到正品,喝的放心。


推薦閱讀:

日本種植的陽光玫瑰品種葡萄,算是頂級的了
鄭建穗 葡萄園裡的廚具大王
懂得了這些葡萄酒禮儀,你就可以自信地參加西式晚宴了
紫葡萄連皮吃抗氧化 轉載
葡萄籽油

TAG:進口 | 葡萄酒 | 葡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