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極拳傳承現狀
06-29
作為太極拳的一種運動形式,武派(式)太極拳,從廣其創始人武禹襄起,到其傳人李亦畲,為有別於河南溫縣所流行的太極拳形式,從理論到技術,從練意練氣練功到實踐,都總結出一套代表武禹襄和李亦畲自己理解的拳理拳法,為後人舉起家派大旗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號廉泉,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人(今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廩貢生,受時風及家庭影響,誦讀經史同時也研習武技。他的太極拳得益於河南溫縣起堡鎮拳師陳清平(1795-1868)。 據傳,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舞陽鹽店偶獲王宗岳之《太極拳譜》,轉授於禹襄。武禹襄得王宗岳之《太極拳譜》後,漸得其奧,又經自己多年拳術研習實踐,並參以兵家奇正虛實之道、醫家經絡氣血之說、養生家吐納導引之功、技擊家蓄髮提放之巧,始創編了流傳到現在的「武派」太極拳。因此可見,「武派」太極拳與其他許多家派的拳術一樣,乃為某個歷史階段、某位對拳術頗有研究,實踐經驗頗為豐富,而又善於總結前賢拳理拳法的武術家的個人經驗體會的拳術體現。當然,這些武術家往往深深地影響著後輩學者傳人。成功的後輩學者傳人又不斷地滲以自己具個異性的經驗體會影響著此拳術家派的承傳發展,正如武禹襄的傳人李亦畲的拳理拳術著作與武禹襄的太極拳著作,今天還在影響著「武派」太極拳傳人,以及「陳派」、「楊派」、「吳派」、「孫派」的太極拳傳人和千千萬萬的太極愛好者們。 (一) 「武派」太極拳的歷史在近10多年間,已為許多拳家、學者研究整理並陸續在許多書刊中刊載,我不在此重複。今天,我們能看到武禹襄留給後人的也只有他的《十三勢行功要領》、《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十三勢略》、《四字秘訣》、《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拳論和習拳要旨。因沒有圖像的留存,今人甚為遺憾的是無法感知領略武禹襄的拳技拳風及武藝功夫。假如說武禹襄的歷代傳人都能將「武派」太極拳的武學精粹承傳三五而又能以身體運動語彙表達出來的話(其他武術家派均一樣),那麼,近代有代表性的武派太極拳家可提到河北的韓欽賢、李聖端、李香遠、郝中天、郝月如、閻志高等人,他們都是現代對「武派」 太極拳傳播推動頗有影響的,他們都是現代郝少如、馬榮、陳國安、吳文翰、浦公達、劉積順、姚繼祖、陳明潔等人的直接傳授者。 解放後最早見諸書籍出版的「武派」太極拳當為20世紀60年代由郝少如先生整理,並以他的照片動作繪製成套路圖刊出的《武式太極拳》一書。此書可說是代表郝月如支系的「武派」太極拳的一個總結。1982年我到上海採訪組稿時,曾經上海市武協同志的推介聯繫找過幾位太極拳的前輩,包括傅鍾文、馬岳梁、郝少如,後只聯繫到傅鍾文和馬岳梁先生,郝少如沒能聯繫上。不久郝少如去世。有幸的是我後來通過香港武術界的朋友,調出他們收藏的1964年在上海拍攝五家太極拳代表演練太極拳的錄像,其中武家的是郝少如演練的。錄像雖花了點,卻能領略到郝少如的太極拳拳風。 而體現到「武派」太極拳河北各系、東北系的其他「武派」、「武式」太極拳書籍,就直到80年代後期始見有出版,如由陳固安著的《武式太極拳新架》、《太極棍》(1988年出版),吳文翰著的《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2001年出版),姚繼祖著的《武氏太極拳全書》(1999年出版)等。 由於傳承拳師個人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的影響,「武派」太極拳承傳至今大致可分為四大支系,一是以韓欽賢、李聖端、李香遠等師兄弟們傳下的馬榮、陳固安、吳文翰等人,他們集中在河北、北京一帶;二是以郝為真之孫郝少如在上海一帶的傳人浦公達、郝向榮、劉積順等人;三是以李亦畲後人族人傳下的以姚繼祖為代表的河北廣府拳師;四是以郝為真的弟子閻志高傳至東北一帶的弟子。 對於武派太極拳的廣泛傳播起到重要作用的,應是郝為真先生。武禹襄創武派太極拳,其理論與功夫的主要承傳者公推為李亦畲。李亦畲不僅繼承了武禹襄的拳理,而且給予豐富、細化,這當然與李亦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不開。從李亦畲後,太極界將武禹襄與李亦畲的太極理論,與其他先賢的理論一起,視為太極之經典理論。而將武禹襄、李亦畲的理論實踐加以研究印證,廣泛與當時武術界各派交流的李亦畲傳人中,恐拍就算郝為真先生了。我們從郝為真的弟子中,看到了習形意八卦時在北平的孫祿堂,也看到楊澄甫高足之一的董英傑,還有自小習練形意拳,後期在東北發展的閻志高。另外,郝為真的弟子李香遠,也時常與楊澄甫的弟子交流,楊澄甫的高足之一的李雅軒晚年回憶太極高手的功夫表現時,提到李香遠「……一輩子的苦功,身勢的曲折柔軟很夠,尤其是他的發勁比任何人都充實。其勁能人里透內,確實是一把好手。」此評價出自習練楊派太極拳的李雅軒,可想像當年郝為真的弟子也時常與武術界朋友交流。由於郝為真的功夫為當時武林界承認,又大江南北交流傳藝,使武派太極拳流傳於祖國各地,武派太極拳的風采也為武林界所認識。 (二) 從文字上最先介紹武派太極拳特點的是20世紀30年代馬立伯先生著的《太極拳派別》。他寫道:「……郝派(即武派太極拳)尤長於應用,至練習方法亦簡捷。其所授架式最為緊湊,如干枝老梅,枝葉全去,圈兒小,路數最簡便,而又最經濟,詢不負武、李兩家之親授也。」郝少如先生(1908-1983)談武派拳特點是「以求太極(內勁)為主,走內勁,以意行氣,煉精氣神三者合一。」「每一勢均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穿始終」;「身法以中正為基礎……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強調由內及外;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手法以豎掌為主,出手不過足尖,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而不可隨便逾越;強調身法、步法、手法有機配合與統一;強調內外一致,以內形的變化來支配外形的運動」。姚繼祖先生(1917-1998)說武派拳的特點是開合隱現。走架時開則俱開,開為發,發力的神意。練功時用內氣潛轉和內勁的轉換支配外形,做到由開到合由合到開,互相轉換的漸隱漸現。吳文翰先生(1928- )分析得比較詳細,他說武派太極拳勢的特點是「外形簡樸,內蘊豐富;不尚花法,重在實用。」吳文翰認為武派拳套路的編排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繁簡適當,突出重點。拳勢運動講究起承開合,一身五弓,八法咸備,術法分明,緊湊縝密,圈小勁捷,內收外放,舒展大氣。行功走架軀體柔韌,舉止順遂,運轉靈敏,重心穩定,八面支撐;左右相系,護中用中;手隨腰轉,掌指舒展,悉任自然。在精氣神方面要求心靜體松人手,神舒體靜,用心意指導拳勢運作。走架打手要求做到神到、意到、氣到、形到,周身一家,內外合一。 郝少如是郝為真之孫。姚繼祖的啟蒙老師韓欽賢(1885-1958)是郝為真的人室弟子,而姚繼祖的業師李遜之(1882-1944)是郝為真的師弟,技藝多為郝氏轉授。1950年後姚繼祖又跟郝氏弟子張振宗(1882-1956)研習推手多年。吳文翰是郝為真的再傳弟子。他們三位代表著武派拳近代發展的三個支系,他們對武派太極拳的認識大致相同。而到靈活運用、實踐操作,那是太極拳修鍊的更高層次,這關鍵是各自修為、功深的表現了。 (三) 在20世紀80年代前,「武派」太極拳的承傳研練,大都局限於師傅在家裡或一些活動場所的不顯眼地方傳授技藝,學習的人也不多,能談到廣傳的恐怕要算在 「文革」前己任邯鄲市武協主席的馬榮先生了。馬榮先生(1912-]965)在邯鄲市大力推廣諸家武術,使「武派」太極拳在當地能得到傳播。陳固安先生在邢台一帶也先後教了不少徒弟與學生。在20世紀60-70年代,馬榮、陳固安、吳文翰等同門師兄弟,常在一起研習「武派」太極拳、械技藝及探討其理論。而郝少如也在上海一帶收了幾位弟子研習「郝」架太極,其中後來繼續傳播「武派」太極的有浦公達、利積順等人。姚繼祖則一直在永年工作,閑時也帶些弟子習拳。在東北,閻志高在傳播「武派」太極拳的同時,也教授形意、八卦等拳藝。 1.陳固安,吳文翰支系 20世紀80年代以前,除了郝少如因為有《武式太極拳》一書出版而廣為武術界了解外,就要算陳固安、吳文翰先生這一支系了。陳固安與吳文翰先生同出一門,都為河北韓欽賢、李聖端、李香遠的徒弟,是將武派太極拳廣傳於永年外的重要傳播者郝為真的徒孫輩。從郝為真的第二代弟子中,包括李聖端、韓欽賢、李香遠等師傅,教授的弟子已不僅限於漢人,同時也將功夫傳授給附近的回族人,陳固安先生是其中之一。陳固安先生與其他師兄弟在學藝時,因有李聖端、韓欽賢幾位太極功夫高手的親授,受益甚多,對他後來的發展影響很深。 陳固安先生年輕時,迷於武學。他學習和吸納八卦、形意、心意拳藝的長處,並將太極、八卦、形意、心意融會貫通為一體,使其技藝精純,成為當代武派太極拳傳人中有名氣的高手。在20世紀的30-40年代,即以其拳藝高超,多次制服蠻人和打敗輕視太極武功者而名聲大震。 在1988年在廣州舉辦的全國第二屆太極名家研討表演會上,陳固安先生是以身體語言、以其敏捷的身法、手法,身體的靈活運用來闡述武派太極拳的功夫,獲得了與會者的讚許。在那次的太極研討會上,太極功夫的繼承和太極功夫如何體現運用是其中一個內容。當時各位太極老師都在研討會上以各種方式表述自己的見解和方法,但以太極打手的實踐運用來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是練陳家的蔣家駿先生和練武家的陳固安先生,蔣家駿先生時年40多歲,而陳固安先生已是 75歲之老人了。在這樣的場合下以這種方式表述,是要有嫻熟的技藝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可。因此,這也成為了第二屆太極名家研討會的一個亮點。陳固安先生是以很深厚的太極內功,以武術家共有的氣質,以鬆柔靈活的身法變化,以冷脆的爆發勁力,以打倒對方而自己卻輕鬆自如、身步平穩來闡述太極功夫的運用、體現。可惜的是現場所拍的照片部分損壞,僅存的一時無法翻出。 陳固安先生傳人中目前也在傳業授拳的有陳樹義、高連成等人。 吳文翰先生是陳固安的師弟,少時同出一門,後吳文翰上京念書。「文革」期間,吳文翰有近10年返回故里,得與太極同門師兄們時常相聚,交流切磋拳藝,功力也得到很大提高。「文革」後,吳文翰先生返京工作。自此,吳文翰先生在工作之餘全身心投入到武派太極拳的宣傳推廣工作中。吳文翰先生正式收徒傳拳,是 20世紀90年代後。吳文翰先生的性格溫文爾雅,平時自己練功行拳,無意在外人面前顯露,故許多人不了解他對拳藝的掌握程度,只知他是武林一支筆。其實,經數十年的研練,吳文翰先生的功力不淺,由於他對拳學的理論研究很深,從另一方面又有助他的功法實踐。他很強調「走內勁,以意行氣,精氣神合一」,這些既是前輩同道的經驗體會,又是武術家們共同追求的境界。吳文翰先生在授拳時,強調身法、步法、手法有機配合與統一,強調內外一致,以內在的變化來支配外形運動。吳文翰先生在他所著的《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很詳細地敘述了他對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 在陳固安去世後,吳文翰先生成了他們這一系領軍人物,由於他為人謙虛,不自大妄為,故此也為其他支系的武派太極拳傳人所敬服。 2.郝少如的上海支系 解放後,武式太極拳為武術界所了解,有賴於郝月如、郝少如父子在上海的推廣,特別是1961年人民體育出版社組織出版了太極拳叢書,出版了以郝少如拳架為基礎的《武式太極拳》一書,刊載了郝月如、郝少如父子倆的武式太極拳體會文章及郝少如對武式太極拳架的動作要求,這對武式太極拳的推廣,特別是體育運動競賽的武式太極拳武術套路基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前文已談到過,近代武式太極拳在國內多個地方的傳播,郝為真起到巨大的作用。郝月如是郝為真的兒子,相信郝為真會將他掌握的東西傳給郝月如。郝月如在上海地區傳拳,教授拳藝的弟子大多為文化人,如徐震(哲東)等人,然徐震等人有業在身,未以教拳為生,故傳人不多。郝少如的兒子教有不少徒弟,並組織成立了上海武式太極拳協會,授拳給浦公達、劉積順、屠澎年等人。 郝月如與韓欽賢、李香遠、李聖端等同是郝為真再傳弟子,因此,上海支系與北京、河北支系,在太極拳的拳架要求、身法要求及拳理拳法上,是相同的。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差異,是承傳人的個體的學拳經歷、理解、體悟、掌握上的區別。 從郝月如的《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可以看出他習練太極拳的體會,如「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平日行功走架,須研究揣摩空松圓活之道,要神氣鼓盪,全身好似氣球,氣勢寬騰挪,身體有如懸空。」郝氏父子在授拳時,很強調含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松肩、沉肘、虛實分清,以及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等。至浦公達、劉積順任上海武式太極拳協會正副會長,繼續進行太極拳的傳播活動後,這些原則要求還一直承傳下來。對於「起、承、開、合」,郝氏的理解是「開」為發,「合」為收,開中寓開,合之再合,不丟不頂,處處恰合也。 「八面支撐」、「捨己從人」,是郝氏及其傳人時常強調的。郝月如說「習太極拳者必先求尾閭正中」,「用左胯托起右胯,則尾閭正中,能正中,則能八面支撐;能八面支撐,則能旋轉自如,無不得力。」「八面支撐」,是郝氏強調正確練習拳架,練好拳架,達到空松圓活、神氣鼓盪,自然靈活,應付自然的結果。浦公達和劉積順當年在解說他們理解太極拳的特點要求時,也很強調做好「八面支撐」的作用,並常示範如何做到「捨己從人」。 在1986年第一屆全國太極名家研討會上,浦公達和劉積順首次在眾多太極拳好手、太極拳的學者研究者面前,一同演示著「起、承、開、合」太極拳,展示著那種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八面支撐」的身法、拳架。記得在此之前,曾在全國太極拳觀摩邀請賽上見過有教練演練武式太極拳,卻和郝家傳人大有區別,為知曉理解上的差異。第一屆全國太極名家研討會,陳固安、吳文翰與姚繼祖都是受邀未到會的,因此,武派太極拳的拳藝就只有從浦公達、劉積順兩人身上體現出來,他們兩人的演繹受到與會者的關注,特別是他們兩人常是一齊表演,更能體現出郝少如傳拳的規範。直到1988年第二屆全國太極名家研討會,大家才有機會目睹武派太極上海支系的使用法。在第二次研討會上,劉積順先生為大家演示了武派太極捨己從人之用法,這是拳藝拳技的巧妙運用,是讓對方進而化之的應用法。如前所述,文化人練武的特色是拳藝拳技的妙用,郝氏父子及其傳人是玩得相當熟練的。據說郝月如在民國授藝時,曾與好武者切磋過拳技,說郝月如在一瞬間,表現出很深厚的功力讓對方跌倒,功、藝並用、非常精彩,只可惜無緣親眼看到他們的功夫。 3.永年地區支系 永年是武派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及重要發展者李亦畲的故鄉,在國內多地區廣傳武派太極拳的郝為真也是永年人。近代永年的拳師李遜之、李福蔭、范述圃、張振宗等均師從郝為真。現代永年習練武派太極拳者,大多為這些拳師的傳人。也因為近代永年主要拳師師從郝為真,因此從拳架套路的演繹風格來看,與上海郝氏後人大致相同。 姚繼祖是永年現代武派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從20世紀50年代後,永年與國內很多地方一樣,武術活動的開展受到了限制。到70年代後期,國家重新組織武術挖掘整理工作以後,永年的太極拳活動重又掀起了一個新高潮。姚繼祖先生因個人原因的巧合,都沒能應邀參加1986、1988年舉辦的兩屆太極名家研討會,但留下了他的幾封來函和幾幅照片,甚憾。姚繼祖先生在永年培養了不少武派太極拳愛好者,其中有現在較為活躍的鐘振山、翟維傳、李劍方、冀長宏等人。 在太極拳的理論上,姚繼祖稟承了武禹襄、李亦畲和郝氏的研究體系,也是要求後學者在十三勢的基礎上,做到「以靜制動」、「視動猶靜,視靜猶動」,「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然後再「將柔蓄到一定程度,隨著蓄勁的增加,最終由量變到質變一一積柔成剛,才能一擊成功。」從姚繼祖先生的敘述中,可看到他是認識到練太極拳的辯證法的。 4.東北支系 最早在東北地區傳播武派太極拳的,要算郝為真的另一個傳人閻志高了。現在東北地區的武派太極拳愛好者,大都為閻志高的再傳弟子。閻志高少時習少林、形意、八卦,後偶遇郝為真,為郝氏拳藝折服而改練太極拳。閻志高先生青年時可算是武迷,研習太極拳後,時常練單操勢,百千遍地練,他好學揣摸,深得太極精義。其後,閻志高出入京津河北一帶,以武會友,與當時的武術家李存義等人交往甚密。到20世紀40年代,閻志高應燕北武術界友人之邀,到瀋陽傳授武派太極拳,始將武派太極拳的拳械傳於東北一帶。據說閻志高在10多年間授徒600餘人,得其中技藝者幾十。較為突出的有陳明潔、卜榮生、劉常春等人。 從現代東北的武派太極拳傳人所練之拳架和掌握的拳藝看,與北京河北、上海系略有區別,這與閻志高將少林、形意、八卦的技藝融匯其中有關。據東北的閻氏傳人回憶,閻志高在拳術應用時,常很自然地使用上一些形意少林的經典用法。至閻氏的傳人也同樣,但郝為真所傳的技藝也保存得挺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大連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的現狀與進一步完善的思考
※汽車用碳纖維複合材料產業現狀和對策
※青綠山水畫的脈絡和現狀,以及在當下繪畫語境中的呈現——馮耀京青綠山水小議
※揭被踢出豪門女星現狀
※揭秘昔日十大星女郎而今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