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猴腮雷了,你更應知道這些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猿猴文化

中國古代推崇的到底是猿還是猴?孫悟空就是哈奴曼神猴嗎?那些名家畫卷中的猿猴形象所蘊含的絕妙寓意又是什麼?

文 | 沈沿 編輯| Agnes

猴年春晚發布的吉祥物 「康康」 ,在網上被調侃為 「猴腮雷」 ;中國台北燈節的 「福祿猴」 同樣未能讓人滿意。為什麼現代文明的今天,對於猿猴形象反而難以尋找一個靈動又妥帖的表達?即便在當代藝術中,抽象猿猴形象並予以運用的作品也多,但缺少文化根基,猿猴就只成為一個起裝飾作用,或被消費的圖像符號,幾乎沒有任何寓意。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就完全不同,日本京都大德寺收藏的中國南宋畫家牧溪所繪《觀音猿鶴圖》,分三個掛軸,觀音、猿和鶴自成一幅,似乎彼此間並無直接關係,像三個獨立的作品。

南宋,牧溪,《觀音猿鶴圖》

實際上, 「猿」 在中國古代經常與鶴一同出現,寓意長壽。關於猿猴的象徵意義,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語境中還有許多,這或許源自中國古代猿猴自然分布廣,人們很早就認識了猿猴。比如在寧東港市後窪遺址就出土了人猴頭像兩面雕,距今大約 6000 至 5000 年。

有趣的是,歐洲則相反,直到十七世紀,第一隻活體猴才被運抵歐洲,而古歐洲人對於猿猴的接觸,是來自古埃及的貿易。這全因猿猴在歐洲缺乏自然分布,猿猴對於古歐洲人,一直作為一種域外物種而存在。因此,猿猴在歐洲,並沒有多少文化含義,熟悉的猿猴,大多是攀爬在海盜船長肩上的寵物、神秘島嶼生態孕育出的金剛、原始叢林中人猿泰山,或者被火箭送上月球的猴子宇航員。

貴猿輕猴的中國古代

中國古人很早就分清猿與猴的差別。現代生物學中對於靈長類動物分為猿與猴,是由林奈在大約十八世紀才確立的,兩者的差別在於 「猴」 有尾巴,而 「猿」 沒有。中國古籍中,大約在先秦時代就有 「猿」 、 「猴」 的區分,如 「朝三暮四」 的出典《列子·黃帝》,提到的是 「狙」——猴子,而非《莊子·天運》中穿人衣服的 「猿」。

唐,陶十二生肖之猴

《吳越春秋》中也有越女跟隨老白猿學劍的故事,這一題材後來被金庸改寫成小說《越女劍》。白猿化身為袁公,傳授精妙劍法,相比《史記》化身黃石公教授張良兵法的黃石,白猿顯得仙氣十足。而在秦漢時代,猿也逐漸擁有了一種神秘特徵,「仙」 了起來。大約是古人認為,猿生長於山林,能以長臂在樹梢穿梭,食日月之氣,又長壽,故有仙風道骨;而猴則市井了許多,似人又學人樣,成為諷刺對象,如 「沐猴而冠」,或者乾脆被用來諷刺猥瑣的貴族子弟,稱為 「王孫」。

貴 「猿」 輕 「猴」 在魏晉之後越加明顯,大約是晉代崇尚 「竹林七賢」 ,歸隱於山林,故棲居于山林的猿,被寓意為君子,在葛洪的《抱朴子》中周穆王全軍覆沒後,君子變成了猿與鶴,而小人則變成沙蟲。

隋唐宋時也是如此,猴被進一步劣化,代表的文本有柳宗元的《憎王孫賦》,其中提到,「猿、王孫(猴)居異山,德異性,不能相容。猿之德靜以恆,類仁讓孝慈」 ;而王孫則 「德躁以囂,勃諍號呶,唶唶彊彊,雖群不相善也」 ,一副小人嘴臉。借猴子來諷刺小人,也流傳至日本,如高山寺《鳥獸人物戲畫》就是一幅借動物來喻人的諷刺畫作,其中就有一隻猴子穿著人類衣服,假模假樣受兔子等其他獸類的朝拜。

《鳥獸人物戲畫》

經過元明清,猿與猴之間的優劣變得模糊,其原因可能是《西遊記》中孫悟空形象的出現,「猴」 終於有了一個正面形象。當然,也可能是人類社會生活對自然造成的影響,讓猿猴的自然分布越來越少,因此對猿猴的認識也變得越來越模糊。對於猴的寓意,也有吉祥色彩。比如,猴音 「侯」 ,工藝品中出現了猴棲身於馬上的 「馬上封侯」 題材。

清,馬上封侯玉雕

馬和猴,經常被相提並論,比如猴也被稱呼為 「馬猴」,又比如傳說養馬處養一隻猴,馬就不會患瘟疫,以致於《西遊記》中玉皇大帝派孫悟空去做了弼馬溫(「避馬瘟」)。在十二生肖中並無六合或三合,馬猴相關聯,可能是出自古文中對猴的別稱——最初為「沐猴」,因猴子如人洗臉般會以手掌沐面,而後 「沐猴」 讀著讀著就成為了 「母猴」 「牡猴」 ,而最終變成了「馬猴」。

孫悟空是哈奴曼神猴嗎?

從佛本生故事中看,印度對於猿猴並沒有優劣的分別。如獼猴獻蜜的故事,依據《賢愚經》繪製,說一位婆羅門教徒邀請佛祖釋迦牟尼去他家,佛祖帶著弟子途中遇到一隻猴子,拿走了釋迦牟尼的缽,爬到樹上,將蜂蜜裝到缽里,然後把缽獻給了佛祖,佛祖沒有接受,猴子以為缽里有蟲,將缽用水沖洗乾淨,佛祖終於接受。猴子興奮得手舞足蹈,不小心掉進井裡淹死了。死後投生為婆羅門教徒的孩子,長大後證得羅漢果位。

印度的獼猴奉蜜題材雕塑

關於獼猴獻蜜的圖,敦煌里共有 4 幅分別繪製於莫高窟第 76 窟、第 98 窟;榆林窟第 3 窟、第 12 窟。除此之外,在一些佛本生故事的壁畫、釋迦摩尼的造像上,也經常會出現獼猴獻蜜的典故。《金剛經》雲,佛祖發願:「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胎生。若卵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在佛面前,眾生皆平等,成佛的關鍵在於有無慈悲心,而猿和猴的物種並無優劣區別。

莫高窟第76窟東壁門北側八塔變之第七塔,獼猴奉蜜

佛教傳入中國,自然也混合入漢文化,敦煌壁畫中有若干幅壁畫中有猴子形象出現,但只起裝飾性作用,或者寓意來自中國文化語境,而非佛經所記載內容。比如莫高窟第 249 窟中,壁畫所繪的阿修羅腳下的大海邊,同時出現了鹿和猴的形象,估計其象徵意義來自於中國世俗文化中的吉祥話——「百祿封侯」。又如莫高窟第 285 窟壁畫《沙彌守戒自殺品》中沙彌乞食場面,少女見到小沙彌後,內心感情的衝動,並沒有直接在少女形象上表現,而是以屋頂上一隻獼猴寓意「心猿意馬」,來烘托少女感情。

敦煌壁畫中猴子出現的第三種情況,來自 「唐僧取經圖」,該題材在敦煌石窟中出現六福,均繪於西夏統治瓜州晚期,分別在第 2 窟、第 3 窟、第 29 窟和東千佛洞第 2 窟內。

莫高窟第3窟,唐僧取經圖

其中榆林窟第 2 窟 「水月觀音圖」 中和第 3 窟 「菩賢變」 中的《唐僧取經圖》最為有名。其中猴子形象和現在人們熟知的孫悟空相去甚遠,只是一個猴子面容的行者,身邊雖有白馬,卻無豬八戒、沙和尚。而在日本奈良藥師寺繪於元代的《玄奘取經圖》,孫悟空連猴子都不是,而是一個書生模樣的弟子。

日本奈良藥師寺的元代《玄奘取經圖》

可以發現,寫於明朝的《西遊記》之前,就已有唐僧、孫行者等形象了,但至於唐僧師徒四人形象究竟是何時定型的,眾說紛紜,通說是元代形成的,以藏於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的元代畫家王振鵬所作《唐僧取經圖冊》為依據。圖冊中已有收復豬八戒、過女兒國、過火焰山等故事典故出現。悟空一名來自玄奘同時期的高僧,原本孫行者形象並非《西遊記》中的石猴,從元末雜劇《西遊記》來看,孫行者還是一個「好色」的猴妖,搶女人回來做夫人。

元,王振鵬,《唐僧取經圖冊》

孫悟空的形象,據考可能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如魯迅、金克木等學者所認為的,來自唐人李公佐《古岳瀆經》中的淮渦水怪無支祈,「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全目雪牙」,後被大禹治水時鎮伏。這和《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兵器金箍棒,來自於大禹治水用的「定海神針」有了聯繫。

另一種說法來自季羨林的考據,認為孫悟空形象來自印度的神猴哈奴曼。哈奴曼出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它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羅剎惡魔羅波那,救出妻子悉多。

神猴哈奴曼

從神猴哈奴曼的特性上看,擅變化、騰雲駕霧與孫悟空的 「七十二變」、「筋斗雲」 類似,且大鬧無憂樹園與大鬧天宮相似,從這些方面看,孫悟空就像是另一個時空維度中的哈奴曼。並且,季羨林考據出一本三國時翻譯的《六度集經》,其中記載的故事恰好是《羅摩衍那》類似,以證明印度神猴的故事在三國時就已傳入了中國。

哈奴曼變成宮殿保護羅摩兄弟

畫卷上的猿猴形象

唐代《歷代名畫記》中所載,東晉著名畫家戴逵就繪有《胡人弄猿圖》,這說明晉代時就有猿猴題材的繪畫了。而唐代時,記載的猿猴繪畫作品,則有邊鸞的《石榴猴鼠圖》等。宋代宮中畫院興起,花鳥畫發達,其中有名的是北宋易元吉,他深入山區,在樹上結巢而居,經年累月觀察猿猴獐鹿的習性。因此他筆下的猿猴活靈活現,《宣和畫譜》著錄易元吉的作品達 245 件,其中猿猴題材的繪畫比重相當重。

存世易元吉作品有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猴貓圖》、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的《聚猿圖》、保利曾拍賣過一張《山猿野麞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一張《三猿捕鷺圖》、北京故宮有一張《蛛網攫猿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有《樹上二猿圖》和《縛猴竊果圖》。

北宋,易元吉,《聚猿圖》

北宋,易元吉,《三猿捕鷺圖》

對比這些易元吉的畫作,可以清楚看到 「猿」 和 「猴」 的區別,如《猴貓圖》中,猴與家貓一同出現,而《縛猴竊果圖》中的猴子,被繩縛住,顯然猴子與人類生活更近。相反,猿多棲居于山林,與天地為伴。

北宋,易元吉,《猴貓圖》

北宋,易元吉,《縛猴竊果圖》

另一方面,易元吉畫猿猴,用筆墨功夫來呈現毛髮,並不像畫翎毛時,以工筆細細勾勒,這一筆墨技法,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南宋毛松的《猿圖》、大德寺藏南宋牧溪所繪《觀音猿鶴圖》中得以呼應。

南宋,毛松,《猿圖》

牧溪的畫對於日本繪畫藝術影響力很大,江戶時代的森狙仙的《秋山游猿圖》、狩野山雪的《猿猴圖》從某種程度上,都是對牧溪畫技的發展與繼承。而中國後世畫家,也不乏擅長猿猴的名家,如明宣宗朱瞻基也是畫猿猴的高手,其代表作品《戲猿圖》、清代沈銓,代表作有《蜂猴圖》、《鹿猴圖》等。

明,朱瞻基,《戲猿圖》

清,沈銓,《蜂猴圖》

從中國繪畫中的猿猴題材來看,除了寫生、長壽、富貴等吉祥寓意的題材外,還出現了表現人物遊戲趣味的畫作,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人作品《雍正皇帝行樂圖冊》中,就有一身戎裝的雍正皇帝,手持一桃逗弄樹梢上的猿猴。

清,佚名,《雍正皇帝行樂圖冊》

- THE END -


推薦閱讀:

略談中國傳統信仰
中國傳統內家拳揭秘 第6頁
中國傳統制度2000年沉澱的精華與公司治理結構改革
中國傳統婚俗面面觀
中國傳統吉祥服飾-唐裝

TAG:中國 | 藝術 | 文化 | 中國傳統 | 傳統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