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釋經講道系列(3):神學思考

第三章 神學思考

我們在上一章的末尾看到,釋經講道如果只停留在釋經的步驟,就會變成單純知識性的講道或是過度命令性的講道,學術化或是道德主義是我們要避免的兩個極端。講章的預備還需要下一個步驟:神學思考。如果沒有這一步,你就還沒有作好講道的準備。

什麼是神學思考呢?簡單來說,這是一項帶著禱告的心進行的嚴格操練,要花時間思想我所要處理的經文,以及這段經文如何關聯於神的救贖計劃。這是一種練習,要詢問這段經文如何與整本聖經相關聯,尤其是與神在耶穌里所施行的拯救行動的關係。

用耶穌的方法讀聖經

耶穌復活之後,悄悄加入了幾個門徒的隊伍,徒步去往一個名叫以馬忤斯的小鎮,有七英里的路程。在路上,他向門徒解釋了摩西和眾先知——即整本聖經——是如何指向他的(路24:25-27)。那天晚間,他加入到剩下的十一名使徒中,再次作了同樣的教導;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明白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他的話,都必須應驗(44-45節)。他還告訴使徒們,他們要為他作見證,從耶路撒冷起頭,把這信息傳遍萬邦。這項宣告在福音書、使徒行傳和書信中都有記載。

在耶穌此處的教導中,可以得出一項原則。整本舊約和新約,都是指向他,以及與他相關的特定事物。第46-47節指出了是哪些事:「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里復活,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參路24:26中的「受害」與「榮耀」)。當然,在這短短的一句話中,含義極為深刻。「彌賽亞」一詞中所隱含的天國統治,以及接納「萬國」加入都是含義極其豐富的觀念。這句句子構成了福音的核心。福音,至少對耶穌而言,在聖經中俯拾皆是。福音將聖經各部分串聯在一起,也向我們揭示了應當如何處理這個話題。

用保羅的方法讀聖經

重要的是,這種從整本聖經證實基督的做法,並不是到耶穌為止。保羅也效法了這個方法。在使徒行傳中,我們讀到:「保羅照他素常的規矩進去,一連三個安息日,本著聖經與他們辯論,講解陳明基督必須受害,從死里復活,又說:『我所傳與你們的這位耶穌,就是基督』」(17:2-3)。使徒行傳中還記載了保羅類似的說法,包括在雅典(17:17)、哥林多(18:4)和以弗所(18:9;19:8)。

保羅在講論時的方法,是有意識且嚴格的。因此,這對我們如何讀聖經就有指導意義。首先,保羅從整本聖經傳講基督的時候,運用了推理、證明和說服等技巧。這些辭彙在希臘道德哲學中都有豐富的背景,表現為一種嚴格、深思熟慮的做法。其次,他在不同的處境中運用這些工具——在會堂和市場,在猶太人和希臘人中。對於不同的聽眾,都沒有捷徑可走。第三,保羅找到了在無法以聖經知識為前提的環境中,宣講這同一個福音的方法。要向那些不了解聖經背景和辭彙的人群傳講福音,是有辦法的。

保羅,和耶穌一樣,相信聖經都是指向耶穌的死與復活。並且,保羅在事工中所表現的這三個要素也表明了神學思考是一項需要付出艱苦勞作的任務。

用司布真的方法讀聖經

來看一下一位比較晚近的人物也會有幫助,他同樣採用以基督為中心的方式讀經。偉大的浸信會講道者——講道王子——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HaddonSpergeon)這樣說:

年輕人,你知不知道,從英格蘭的每一個村、每一個鎮、每一個寨子,無論哪裡,都有一條路通到倫敦?照樣,從每一段經文,也都有一條路通向基督。並且,我親愛的弟兄,你的任務是,當你來到一處經文面前,就要說,好,哪條是通向基督的路呢?我從未發現有任何一處經文是沒有一條路通向基督的,並且,除非在其中展示出基督,我從來沒有講過什麼好的道。①

① CharlesHaddonSpurgeon,「ChristPrecioustoBelievers」 (sermon, MusicHall, RoyalSurreyGardens, March13,1859), http://www.spurgeon.org/sermons/0242.htm

司布真是對的。他所問的是,我要講的這段經文如何指向或關聯到了福音?儘管我並不總是同意他在講道中從主題經文聯繫到福音的方法,但他的問題是正確的。並且,我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學習從耶穌和福音的角度去思考你要宣講的經文,要求結合至少三種獨立而互有影響的學科,否則你就無法成長為一名釋經講道者,這三個學科是:歷史鑒別學、聖經神學和系統神學。

歷史鑒別學

如果你處在與我類似的學術環境中,在本章第一段讀到「神學的」這個詞時,你的腦海里可能會亮起一盞紅燈。它是應該要亮的。畢竟,神學引發了歷史問題。遭遇歷史性挑戰的難處在於,我們常常並沒有對我們工作中釋經的那一部分給予適當的尊重。我們屈服於過分簡單化的神學思考,在講道中要麼是把一個淺薄的福音粘貼在經文上,要麼是講論教義而非經文。這是非常糟糕的狀況,至少當我們每周都如此講道時。這樣做,就把基督教從歷史中剝離。

如果我們在講道時不認真對待舊約經文的歷史環境,認為這無關緊要或者只是一塊通向福音的跳板,那麼我們就是在教導說,聖經實際上與歷史並不相關。歷史成了神學教義的陪襯。到這個時候,只消再過一代人,我們對復活的看法就會從歷史性觀點變成一種抽象和靈性的觀點。再過一代人,我們就會把聖經看作道德性的神話,而不再是真理。

換句話說,完全可能出現一種新式的福音派講道者,他們以從整本聖經傳講基督的目標出發,結果卻是拆毀基督教講道的根基。

這種對歷史性的擔憂並不是新鮮事。1661年,約翰·歐文(JohnOwen)在他的拉丁文版《聖經神學》(BiblicalTheology)初版時,就提出了這個問題。該書的前三章批評了將「神學」凌駕於聖經經文和歷史之上的觀點。到如今,我們仍然有這個擔憂。一些著名的學術性神學院(包括我家附近的一間)仍然因為這個理由拒絕神學家擔任教職。

在對基督徒盼望透過耶穌解讀一切的做法提出批評的人中,詹姆斯·巴爾(JamesBarr)是論述最清晰、最有能力的一位。他是一位舊約學者,其著作大多出版於二十世紀後半葉。他用懷疑的眼光看待基督教(或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認為這種講道常常不允許舊約為自己說話。相反,基督教向舊約灌輸、甚至強加意義——其力度如此之強,以至於舊約被禁言了。按巴爾的說法:「如果基督教向舊約灌輸、甚至強加意義,其結果實際上是降低了舊約對於基督教的價值及其影響力。舊約應該產出基督教的成果,但不應該被基督教化。可是,這能做到嗎?」①

①JamesBarr,TheConceptofBiblicalTheology: AnOldTestamentPerspective(London:SCMPress, 1999), 253-54.

即便是像他這樣的懷疑論者,巴爾還是把這個衝突表述為一個問題。這能做到嗎?從舊約中選取的經文,可以作為基督教的經文來傳講,同時又不減損其在原始文本中的含義嗎?巴爾提出的是一個重要問題。

我可以想像,巴爾可能認為某些基督教講道者對哈巴谷書3章中神的異象的處理方式就是過分簡單化。在這一章中,神在大光中顯現,穿戴好像得勝的勇士。神從天降臨,為那些在地上遭受敵人殘暴統治的子民施行神跡般的拯救。對於那些釋經講道的初學者——就是那些盲從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的人——這段經文在耶穌身上得到了應驗,耶穌為罪人施行了偉大的拯救。但是,巴爾會問:「基督教的釋經講道者,你有什麼權利宣稱,神就人世間的敵人向以色列所作的應許,實際上是指為所有人擊敗屬靈上的仇敵?」這位年輕的講道者是不是出於一種屬靈化的信心而拋棄了歷史?他是不是對經文作了去歷史化的處理?

哈巴谷書3章的例子把我們帶回到問題,講道者能否將舊約經文聯繫到基督,同時又不損害其對於歷史上原始聽眾的含義。有沒有一種前進的方法,遵循耶穌在路加福音24章所確立的原則——整本聖經都指向他的福音——同時又不造成經文的去歷史化?當然,我們也可以對新約問同樣的問題。我們很容易會迷失在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教或是希臘-羅馬世界的歷史背景中,永遠想不起詢問一段經文如何真正地與福音相關。歷史鑒別學的挑戰成為了一個「如何」的問題。我們如何對一段聖經經文作神學思考,同時又不損害其歷史完整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這個神學思考問題必須從禱告開始。也就是說,神學思考的「工作」只能通過禱告完成。在關於基督身份的啟示——將他視為整本聖經的成全——與禱告的寧靜時刻之間,有一種密切的聯繫。

路加在多處指出了這種聯繫。當耶穌問「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是神所立的基督」,而就在此前,讀者剛剛知道,耶穌在獨自禱告(路9:18-20)。換句話說,路加希望他的讀者明白,神向彼得啟示關於耶穌的事,是在一個禱告的上下文中。耶穌改變形象,在榮耀中顯明他是聖子、被揀選的那一位,也是在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上山禱告之後(路9:28-36)。回到這部福音書的開頭,年邁的西面和亞拿都被稱為敬虔禱告的人——緊接著神向他們啟示耶穌的宣告之後(路2:27, 37;參路2:28-32, 38)。甚至在耶穌受洗、神顯明其身份時,路加也記載天開了、神說話,宣告耶穌是他的兒子。按路加的記載,正是在耶穌禱告之後,天開了(路3:21-22)。

路加說得再清楚不過了:神向他的子民啟示耶穌時,表現為禱告的結果。所以,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耶穌在我們的講道中被顯明出來——如果我們真的希望揭示耶穌是整本聖經的中心——那麼我們就必須在預備的時候從禱告開始。只有在此之後,我們才能啟動嚴肅的神學思考。也只有在此之後,我們才能進入到聖經神學和系統神學的工作。

聖經神學的益處

聖經神學要求我們後退一步,觀察神說話行事的大圖景,並看到這一切如何關聯到他啟示的核心:他兒子的死與復活。有時我將這門學科定義為:一種順著神在基督里的救贖計劃不斷展開的次序閱讀聖經的方法。

聖經神學對講道者頗有助益。它可以防止單純知識性或道德主義的講道。用積極的話來說,它——合理地——從特定的經文將你帶到基督教福音的中心。它將主要內容呈現為主要內容。

那麼,聖經神學是怎樣起作用的呢?在釋經講道的過程中,我們怎樣合理地使用它?在預備講章時,我們怎樣使用聖經神學?我認為,有三件事是我們必須要做的:

1. 掌握一種聖經神學。

2. 跟隨新約的帶領。

3. 建立好的福音性聯繫。

1. 掌握一種聖經神學

你無法使用你沒有的東西,所以,第一步必定是掌握一種聖經神學。最好的方法就是連續、完整地讀聖經。能夠使你預備好作聯繫,最好的方法就是對整本聖經有深入內部的了解。要養成帶著禱告的心定期通讀聖經的習慣。讀每一卷書的時候,尋找其中的旋律。你付上更多的時間觀察這個大圖景,也就能更好地掌握這個大圖景。

聖經神學也有許多很好的資源。我是從霍志恆(GeerhardusVos)的《聖經神學》(BiblicalTheology)入門的。根據他的理解,聖經是在各個時期中不斷運作的(摩西、先知和新約)。讀完霍志恆之後,我開始讀愛德華茲的《救贖歷史》(AHistoryoftheWorkofRedemption)。他也把故事線索分成三個歷史時期:墮落到道成肉身,道成肉身到復活,復活到世界的末了。接著,我讀了高偉勛(GraemeGoldsworthy)的《福音與國度》(GospelandKingdom)。他認為「國度」是將整本聖經串聯在一起的核心主題(我推薦各位從高偉勛的書開始讀)。如果你想找簡明的讀物,推薦沃恩·羅伯茨(VaughanRoberts)的《上帝的藍圖》(God』sBigPicture)。如果你還需要更簡單一些的——好比六歲兒童的讀物——請讀《新舊約聖經啟蒙故事》(TheBigPictureStoryBible)。

當然,隨著你對聖經神學的了解越來越多,你還是需要在每周準備講道的過程中做聯繫的工作。但是要記得,我們採用的方法必須尊重聖經的歷史和文學。這可不像單純問「在我的這段經文中,耶穌在哪裡呢?」那麼簡單。他不是藏在每一塊石頭下面,也不是躲在每一棵樹後面。我們需要用更細緻的問題來開始。例如,你可以從這樣的問題入手:

l 福音如何影響了我對於這段經文的理解?

l 這段經文如何指向或反映了福音?

不過,好問題並不能完成全部的工作。

2. 跟隨新約的帶領

最早的一批聖經神學家——在將新舊約統一起來看待的意義上——是新約各書卷的作者。打開新約,幾乎難以找到哪一頁沒有明確引用舊約中的某些內容,更不用提數不清的舊約典故了。顯然,這對於任何想要進入聖經神學領域的人都是一個巨大的幫助。新約就好像是一個聖經神學方法的大金礦。如果你的經文提到或者聯繫到另一處經文(在新舊約中的同一部分,或者跨越新舊約),那麼你就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我幾乎每周都要使用一個非常便捷的工具,就是第28版Nestle-Aland新約希臘文聖經的索引。即便你不懂希臘文,這個索引也有幫助,因為其中列出了每一處新約對舊約的引用及用典。

在本章上文中,我指出保羅在使徒行傳中的方法表明,他是深思熟慮且嚴格地將聖經與耶穌之死和復活的歷史事實相聯繫。不過,我覺得略微看一下使徒行傳17:22-31所記載他在雅典的演講,能夠讓我們明白一些如何進行這樣的聯繫。儘管這篇論說並不是在解釋一段特定的經文,但確實顯示出聖經中對福音的表達。這個表達在保羅對幾個神學範疇進行闡述的過程中尤其顯著。

導言

保羅將偶像文化的對象轉變為一個關於神的談話(22-23節)。

主體

保羅在開頭說,神創造宇宙和萬物(24節上半)。

他表明,人類普遍的問題是偶像崇拜(24節下半-25節)。

他強調了神的永恆,以及他希望與我們有關係(26-28節)。

他宣告人類有罪,並呼籲悔改(29-30節)。

結論

保羅指出,那復活了的耶穌是我們唯一應當效忠的那一位(31節)。最後表示神審判世人乃是公義的(31節)。

保羅僅僅用了八節經文,就闡述了從創世記到啟示錄的內容。他毫不費力地從開始到末了,從創造到完全——談論神的創造,人的墮落,基督已經復活,以及基督要在神所定的日子回來施行審判。因此,這篇講章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樣版,如何在簡短的篇幅中貫通整個聖經歷史,作富有效果的講道。無論我們要講的是聖經中哪一處的經文,保羅都有許多可供學習之處。

在預備講章中使用聖經神學的前兩種方法打好了一個重要的基礎。你需要了解一點聖經神學,對整本聖經及其如何串聯在一起有所認識。你也需要理解新約如何與舊約發生關聯,以及舊約如何指向新約。但是——這點很重要——你還需要有些工具來進行特定的聯繫,尤其當新約的引文不能完全開通這條道路時。

3. 建立好的福音性聯繫

如果我在上文中所提出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從你要傳講的經文出發,建立好的福音性聯繫。以下是我認為有助於你進行聖經神學思考的四類聯繫:

l 先知預言的應驗

l 歷史發展的軌跡

l 主題

l 類比

需要承認,這些類別之間存在嚴重的交叉重疊。先知預言可能通過一個主題或是一個類比而應驗。一個類比也可以利用某一主題。一個主題可以包含某種歷史發展的軌跡。同時,還可以有其他類別存在。重點不在於分類,而在於合乎情理。這些分類只是一個起點。

尋找先知預言的應驗

最清楚的聯繫可能是那些明確提到的內容。毫無疑問,你知道在舊約中的某些時候,神就那將要到來的彌賽亞作了應許。而在新約中,各書卷的作者們挑出了這些先知預言的段落,表明它們在耶穌基督的身份和行動中得到了應驗。

先知預言應驗最簡單的例子之一,就是馬太福音對「應驗」一詞的使用。在這部福音書中,馬太有十次或十一次打斷敘事,表示耶穌應驗了某位舊約先知曾經說過的話。從逃離埃及到耶穌對比喻的使用(太2:14-15; 13:35),耶穌的大部分人生都直接應驗了舊約先知的預言。事實上,耶穌本人在非常接近這部福音書高潮的地方也這樣說:

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當時,耶穌對眾人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訓人,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一切的事成就了,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當下,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太26:53-56)

馬太在舊約與耶穌之間直接指出先知預言應驗的方式再簡單不過了。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也使用了這種方法。並且,這也成了初代教會時使徒開展事工的方式之一。例如,使徒行傳第3章記載的彼得的講章,其中就有一個重要的論辯:「但神曾藉眾先知的口,預言基督將要受害,就這樣應驗了」(徒3:18;參13:27)。雅各談到亞伯拉罕因信稱義的時候也使用了這種方法(雅2:23)。

當然,這種聯繫方法也可以換一個方向。你可以從舊約開始,然後在新約中看見應許明確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例如,摩西告訴以色列,神會興起另一位像他的先知,那人會帶來神的話;後來彼得告訴我們耶穌應驗了這個應許(申18:15-22; 徒3:22-26)。

尋找歷史發展的軌跡

將經文聯繫到福音的第二種方法是尋找歷史進程或歷史發展的軌跡。神漸進地向我們啟示祂自己,因此救贖歷史的發展有一個方向或軌跡,並在十字架上達到了高潮。與先知預言的應驗一樣,尋找經文的歷史發展軌跡也依賴於這一觀念。不過,這種特定的方法要求我們尋找救贖歷史中的某一種特定歷史情節或故事,並識別出關鍵的要點。①例如,我們可以把救贖歷史概括為:創造→墮落→救贖→新創造。一段聖經經文可能指向其中之一,使我們可以將經文放置在救贖歷史之中。將經文聯繫到福音就很簡單,只要表明它落在故事線索的哪個地方就行了。

①SidneyGreidanus,PreachingChristfromtheOldTestament: AContemporaryHermeneuticalMethod(GrandRapids,MI: Eerdmans, 1999), 234-40.

這種方法相當簡單。要在電腦上畫一段弧線,你至少需要三個參照點。這是個幾何學的問題。同樣,要畫出聖經中的歷史發展軌跡,看見它如何與福音相關聯,我覺得你也需要有三點。我發現最容易的事就是把經文拿過來,找到與這段經文有關聯的、在救贖歷史中的前點,以及在救贖歷史中的後點。這樣,我就有了一個歷史發展軌跡,向我顯示這段經文如何與福音關聯。

舉個例子,傳道書12:1-8強調了記念創造主。羅馬書1章也是。這兩處經文都指向了救贖歷史中的同一個點,從這個起點開始,救贖歷史繼續發展。你可以回到聖經中對創造的敘述(創世記1-2章),或者前進到新創造的觀念(林後5:17);兩者都是可以把你聯結到救贖中心的救贖歷史階段。如果講道的經文有末世論的內容或者帶有天啟文學色彩,這種聯繫經文的方法就特別有用。新創造本身包含了基督再來的完全及其所有的相關隱喻。

尋找主題

另一種將整本聖經聯繫到福音的方法是通過聖經中的神學主題。神按照一些貫穿整本聖經的特定主題、意象漸進地啟示他自己。我們通常至少可以辨識出幾十個,其中較大的一些主題包括國度,約,聖殿/祭司/獻祭,以及出埃及/被擄/安息。

理解主題是如何起作用的非常重要。例如,出埃及一方面是記載在出埃及記中的一個歷史事件,另一方面它也引進了一個在整本聖經中反覆出現的觀念:神將自己的子民從被奴役的狀態中拯救出來,經受試煉,進到受祂祝福的地方。當先知們開始描述被擄和被擄歸回時,他們就將其描述為一個「新出埃及」。而這個出埃及的主題,在基督的死亡和復活中得到了最終的成就(參路9:30-31)。

我記得有一次研究路加福音22:14-30。在這段經文中,國度的主題看起來非常明顯。畢竟,這個詞出現了四次,並且這也是路加福音下文的核心主題。但是我繼續讀的時候,注意到了另一個主題:約。想一下,「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20節)。

在路加福音中,「約」只出現了兩次,這裡和1:72。於是我開始研究聖經中提到的諸約。從挪亞到亞伯拉罕,再到大衛,「約」是一個重要且內涵豐富的主題。當然,路加福音這裡提到的更特別。這裡可不是隨便什麼約,而是一個「新約」。這個新約也聯繫到林前11:25的最後晚餐,不過,它卻將我帶到聖經中第一次使用這個短語的地方,是在耶利米書31:31-34: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我雖作他們的丈夫,他們卻背了我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

認識到這個新約與耶利米書31章有聯繫很有幫助,因為它把我帶向至少三個其他聯繫,是有助於我講道的。第一,路加福音的重點是天國的倫理。而在耶31:34,神論到了這個新約所帶來好處的完滿性,包括了「至大的」和「最小的」。在路加福音中,耶穌常常提到這個意象(參7:28和9:48;在13:30; 14:11和17:7-10也出現了這個主題,提到「在後的」與「在前的」,以及謙卑的天國倫理)。並且就在我研究的路加福音22章的經文中,耶穌將新約的好處與做門徒服事人的倫理聯繫在一起——要做最小的,而不是最大的(24-27節)。

第二個加強講道內容的聯繫是參與的主題。神不僅立了一個約,他還通過約賜下了一個國。耶31:31-34中關於約的措辭,尤其是「立」這個動詞與路22:29的動詞「賜」有關聯。「我在磨鍊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我將國賜給你們,正如我父賜給我一樣,叫你們在我國里,坐在我的席上吃喝,並且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

第三,與門徒一樣,我們也不需要為誰是最大這樣的事情費心(路22:24)。耶穌在22:30向我們應許了他施行統治的狀態。有趣的是,耶利米書31章的重點是以色列統一,各支派被當作一個整體,對整個世界施行審判(尤其見耶25:17-29)。

通過約的主題將路加福音22章與耶利米書31章聯繫起來,使我傳講路22:14-30的能力大大加強。這篇講道不是僅僅關於主餐,而是關乎我們自己餐桌的倫理;不僅是關於神為我們的救恩所立的約,而且還表明了一個我在其中有參與、施行統治的約。

尋找類比

講道者最常使用,也是最常誤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類比。從某個角度看,聖經神學可能令人望而生畏,因為這門學科要求在類比(analogy)、預表(typology)、象徵(allegory)、隱喻(metaphor)以及一大堆其他術語之間作出區別。當然,我要提醒你,不要沉溺於術語之中,因為不同的學者和講道者會用不同的方式下定義。

還有,人是很容易走極端的。一旦你熟習了行話,比如,預表,你可能用預表一類的辭彙去框定所看見的一切,而你所宣講的所有內容則統統被塞進一件不合身的預表套衫,無論那實際上是不是預表。

類比是一個寬泛的類別,指對兩件事物的比較或對比。好的故事多少有這樣一種特徵,就是作者賦予早先出現的人物或物件某些特點或功能,在後來的故事中具有重大意義。正是這一特色,使我們想要重讀一本書,或者再看一遍某部電影。早先出現的細節,第一次遇見時無意地略過,只有在作者隱藏的意圖最終顯現出來之後才會顯出重要性。正如箴言所說:「將事隱秘,乃神的榮耀;將事察清乃君王的榮耀」(箴25:2)。我們看到,神在他無限的智慧中,向以色列歷史中的特定的人、物和事件賦予了類比性的意義,並且這些意義都在基督里得以完全。學會辨識聖經中的這些相似性,對好的釋經而言非常重要。

這些相似性可以是寬泛的——我們稱之為類比,也可以是狹義的。當聖經中的某個人、事件、制度或物在狹義上指向耶穌基督的某些特性,我們就稱之為預表。預表有先知預言的性質,並且其重要性不斷增加。①舉個例子,如果說大衛是基督的一個象徵,那麼大衛(稱為「預表」[type])就在王權這方面與耶穌基督(稱為「預表本體」[antitype])產生了聯繫,在其中王權的意義不斷升高。耶穌好像大衛,但耶穌比大衛更偉大。

① G. K. Beale, HandbookontheNewTestamentUseoftheOldTestament:ExegesisandInterpretation(GrandRapids, MI: BakerAcademic, 2012), 14.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我的教會在芝加哥的海德公園社區,邊上就是芝加哥大學,我們按照學年安排講道。由於暑假期間太多人離開,所以我們就在夏天安排特別的講道系列。有幾個夏天,我們決定講撒母耳記上下。我有幸講一段我認為聖經中最黑暗的章節:撒母耳記上28章。

正是這一章結尾處出現的類比點醒了我:

掃羅猛然仆倒,挺身在地,因撒母耳的話甚是懼怕。那一晝一夜沒有吃什麼,就毫無氣力。婦人到掃羅面前,見他極其驚恐,對他說:「婢女聽從你的話,不顧惜自己的性命,遵從你所吩咐的。現在求你聽婢女的話,容我在你面前擺上一點食物,你吃了可以有氣力行路。」掃羅不肯,說:「我不吃。」但他的僕人和婦人再三勸他,他才聽了他們的話,從地上起來,坐在床上。婦人急忙將家裡的一隻肥牛犢宰了,又拿面摶成無酵餅烤了,擺在掃羅和他僕人面前。他們吃完,當夜就起身走了。(撒上28:20-25)

掃羅的生命快要到頭了。他剛剛讓隱多珥的靈媒把撒母耳的魂招上來,如此撒母耳就可以宣布神對掃羅的審判,就像他在15章中所作的那樣。撒母耳告訴掃羅,第二天他就要死。接著,掃羅與他的僕人和那靈媒一同擘餅用餐。起初掃羅還有些猶豫,但最終因為對神的話感到絕望,就聽了靈媒的話。他們吃了無酵餅和肥牛犢。第二天,掃羅伏在自己的刀上死了。

這個類比意味深長。一方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反向的逾越節晚餐。掃羅與他的眾子看到了一個不可撤銷的死刑判決。同時,我們又看到了一個與最後晚餐的對比。掃羅在被殺的前一夜,與一小群跟隨者坐下來吃飯,就像後來耶穌與他的門徒所做的那樣。他們在一起擘餅。在這一點上,類比是清楚的。掃羅是基督的預表——或者實際上是一個敵基督的預表。通過對照的方式,他生命中的這一晚指向了耶穌與門徒擘餅的那晚,也就是他作為「多人的贖價」被殺的前一晚。有些人可能會指出掃羅與基督之間存在一種預表性質的聯繫,另一些人可能認為這裡是一個逾越節的主題或象徵。無論你將這裡的聯繫如何歸類,兩個情況之間的類比極大地加深了我們對撒上28章以及它最終如何在耶穌基督的榮耀獻祭中反轉的理解。

有了這些工具,你就可以看見,對於從整本聖經傳講基督而言,聖經神學是多麼有力。請記得,在使用聖經神學的過程中,你必須做三件重要的事。第一,掌握一種聖經神學作為基礎;第二,只要可以,就依循新約的帶領解釋舊約經文;第三,開始使用上面提到的四項工具建立更好的福音性聯繫。

系統神學的角色

聖經神學是神學思考極好的起點。如果你勤加操練,為講道而不斷提高聖經神學技巧,就可以基本滿足講道預備階段的需要。同時,另一種神學的分支在神學思考中也扮演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系統神學。

如果說聖經神學是幫助你辨識神在基督里不斷展開的救贖計劃,那麼,系統神學則是以教義的形式幫助你系統化聖經所說的全部內容。它按照邏輯和層級組織聖經知識,而不是以歷史或編年的方式(正如聖經神學所做的)。卡森(D. A. Carson)對系統神學所作的定義是:「神學的一個分支,尋求闡明聖經的整體和各部分,說明其邏輯(而不僅是歷史的)聯繫。」①

① D. A. Carson,「UnityandDiversityintheNewTestament: thePossibilityofSystematicTheology,」 inScriptureandTruth,ed. D. A. CarsonandJohnD. Woodbridge(GrandRapids, MI: Baker, 1983), 69–70.

同時,我想謹慎是有必要的。因為,儘管我贊同講道應當有系統性,但這與教導系統又是不一樣的。西緬這樣說:「神並沒有以一個系統的方式啟示他的真理;聖經並沒有這樣的系統。」接著,這種信念的結果就很簡單:「請把系統放在一邊,奔向聖經;以單單的順服接受它的話語,不要去看任何的系統。做聖經的基督徒,而不是系統的基督徒。」①西緬是對的。我們不要做系統的講道者。不過,在你的神學思考中融合系統神學仍然有三個實際的好處:

①這兩句引文出自A. W.Brown的筆記,他回憶了當時參加西緬的「劍橋學生座談會」的情況。AbnerWilliamBrown, RecollectionsoftheConversationPartiesoftheRev.CharlesSimeon, M.A: SeniorFellowofKing』sCollege,andPerpetualCurateofTrinityChurch, Cambridge(London: Hamilton, Adams, &Co,1863), 269.

1. 它可以堅固你的信仰。

2. 它幫助你從特定的文體聯繫到福音。

3. 它可以鍛煉你向非信徒講話的能力。

1. 它可以堅固你的信仰

在講道預備過程中思考系統神學,最大的好處之一是它可以提供一種限制,幫助你保持信仰的純正。做釋經的工作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疑難的經文,迫使你作出艱難的釋經選擇。同時,因為我們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一定會犯錯誤。當你開始與這些涉及經文的艱難結論摔跤時,純正的教義會是一個指導。

例如,對雅各書2:14-26作淺薄的解釋,可能使你認為雅各削弱了保羅「唯獨因信稱義」的教義。通過使自己對這段經文的分析服從於系統神學思考,你就不得不開始摔跤,要搞清楚保羅對救贖工作的表述是如何與雅各的說法協調而非相悖的。即便你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至少也會努力嘗試理解如何以經解經,而不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使聖經經文彼此矛盾,後一種做法否認聖經無誤的正統理解。

2. 它幫助你從特定的文體聯繫到福音

事實是,有些時候在特定的文體中要運用聖經神學會遭遇更大的挑戰。聖經神學的性質——一個大故事——與主要採用敘事文體的經文聯繫起來比較好。同時,舊約中的詩歌可能無法向你提供一個合適的窗口,以你所希望的方式進入聖經的大故事。新約書信中有許多邏輯性的論辯,可能也比較難通過聖經神學進行聯繫。

然而,包含大量講論或詩歌內容的文體,通過系統神學可以更容易地聯繫到福音。這類問題傾向於更頻繁地談論基本概念,比如信心、恩典、稱義、罪,等等。所以,如果一首詩篇論到從罪中悔改,或者保羅談到信心與行為,我們就有一個恰當的窗口進入到福音的神學概念。

3. 它可以鍛煉你向非信徒講話的能力

我猜,絕大多數走進我們教會的非信徒不像那個衣索比亞的太監——強烈而真誠地渴慕更深認識彌賽亞。相反,我打賭他們更可能問一些關於罪惡、神、罪咎、救贖之類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來自於系統神學領域,源源不絕。所以,在講道過程中適當地聯繫經文與系統神學,或許確實是把非信徒吸引到神的話語面前來的最佳方法。例如,假設有一位非信徒聽你講道,他對經文中提到的「罪」的概念有疑問。對「罪」作教導的有益方式,可能是考察這個系統神學的範疇,你會發現關於罪主要有三種比喻:重擔、債和污穢。所以,儘管你的聽眾起初無法理解在你宣講的特定經文中「罪」的概念,但你可以在講道中加入更詳細的有關罪的教義,以此來幫助他。

還有一步

我們已經在本章中談了許多內容。我盼望你明白為什麼不要直接從釋經進到應用,也不要僅僅停留在釋經。相反,我希望你明白,花時間思考這段經文的觀點可以如何把你引向福音,這是很有意義的。對歷史鑒別學以及聖經神學和系統神學的工具有正確的認識,可以幫助推進你的工作。

不過,當然,我們還沒有完工。面前還有今日的挑戰和需要在等著我們。

本文選自《釋經講道》----未完待續

歡迎再文章下方的留言中分享你的觀點和領受。


許可聲明:你可以各種形式使用、複製與分發本文,但不允許修改文中內容(更正翻譯錯誤除外),不允許收取超過複製成本的費用,並且分發不得超過1000個拷貝。如果要在網路或郵件中轉貼,請務必保留譯文鏈接。任何例外需徵求九標誌中文事工的許可。

請在分發時保留本許可聲明和以下信息:9Marks網址:http://cn.9marks.org,電子郵件地址:chinese@9marks.org

基督教微團契微信公眾帳號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學習系統神學?
神本心理學 開篇 天上的父
什麼是真理?
神學
歸正神學講座 唐崇榮牧師(22)當代基督門徒

TAG:思考 | 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