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為什麼劉邦勝,項羽敗?
楚漢相爭,可以說是決定了中國後來兩千多年歷史發展的一場戰役。裡面涉及到的謀略、兵法、外交、治國等,都成了後人研究的對象。這場戰役中,平民出身的劉邦,成了最後的勝利者。這也成了後來被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在楚漢相爭中,劉邦能夠取勝,而項羽卻走向失敗呢?因為這個問題,涉及的面很廣,我只講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對,但一定是最真實的觀點。
第一點:戰略方向的錯誤。我們都知道,再精確、努力的戰術,也很難挽回戰略上的失誤。項羽集團最大的失誤在於,當項羽帶領諸侯軍推翻秦朝,被尊為「西楚霸王」後,沒有趁機削弱其他諸侯王,而是給了他們封地。算上項羽的話,總共分封了18個諸侯王。這些諸侯王的手上,都握有自己的槍杆子。這些有槍有糧的諸侯王,就極有可能再次爆發動亂。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曾跟大臣之間有過一次對話。當時談到了要不要把秦始皇的子孫分封到各個地方當諸侯王的問題。最後丞相李斯站了出來,向秦始皇說明了,正是因為周朝搞分封諸侯,才會有春秋戰國的禍亂。所以力勸秦始皇使用郡縣制。秦始皇最後聽從了李斯的建議,秦帝國採取郡縣制。當然,也正是因為沒有分封諸侯王,這才導致秦朝末年時期,沒有諸侯王能拱衛皇室。不過,在當時的情況,只有郡縣制才能給天下重新帶來安穩的生活。如果恢復諸侯國時期,就無異於會把中國重新拉回春秋戰國時期的動亂。
後來漢朝時期,吳王劉濞就曾聯合七個諸侯王,起兵反對皇帝,結果帶來兵禍戰亂。
項羽現在重新分封諸侯王,無異於把中國倒退回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而且,分封諸侯王,就相當於分割蛋糕。這本來就是一件難度極高的事情,稍微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會招來別人的仇恨。所以,當項羽分封完諸侯王后不久,就立刻有人起兵反叛。而且不止一處,其中還包括劉邦。這就意味著,項羽要遭受許多人一起圍繞。好漢難敵四手。項羽雖然能打,也扛不住那麼多人對他的輪番進攻。時間一長,楚軍肯定會疲憊。時間長了,戰鬥力也會下降。
第二點:人才。人才問題,一直是一個大問題。能創下基業的人,肯定需要有別人的幫助。楚漢雙方,都有一批人才。項羽有范增、英布、龍且、季布、鍾離眛等人。劉邦有韓信、張良、蕭何等人。但對於人才,項羽跟劉邦有不同的做法。項羽自己能力強,很多事都是自己乾的更多一些。比如解彭城之圍的時候,打齊國的時候,項羽都是親力親為。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別人給項羽提意見的時候,項羽都不怎麼聽。而且,項羽跟手底下的人交流得不多,很容易產生矛盾。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只需要做一些小事,就能輕易離間范增跟項羽之間的關係。
而劉邦不同。雖然劉邦這個人,脾氣臭,動不動就罵人。但劉邦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對於不同的意見,他都會讓他們試一試,即使這個人身份可能不高,劉邦也會聽。當年決定漢朝國都的事情,就是因為劉邦聽了一個小卒的意見,才改了決定。而且,劉邦對於人才,該提拔的提拔,改重賞的重賞,這才有了韓信登壇拜將的事情。
對於項羽在人才的問題上的失誤,劉邦曾給過一個答案。劉邦說:『自己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用了蕭何、韓信、張良這三個人,而項羽有一個范增卻不能用,怎麼能不失敗呢?「。
推薦閱讀:
※美國是項羽,殘暴必然滅亡
※自從放了太公和呂雉,項羽便丟棄了楚漢爭雄的最後籌碼
※「盜嫂受金」者陳平,果真既勾二嫂又受賄嗎?
※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
※楚霸王項羽分封18路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