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貝爸:昨天發布了「教會孩子邏輯的重要性」,那麼如何培養這種思維方式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愛因斯坦認為,所謂教育受益,應是在學校知識全部忘光後,仍能留下的那部分東西------思維能力。人的思維能力是可以培養和開發的,人的思維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因此,學校教育,無論是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還是「學會合作」,只有「學會思維」,才是最重要的。好奇與較真生下的孩子叫"邏輯思維",理解力和興趣決定這個孩子能長多大!那麼很多的家長會問了,我家孩子不喜歡理工科是否就不好培養邏輯思維了?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在孩子閱讀的過程中,沒有必要非要求孩子只讀偏理的書籍,而應該讀的雜一些,下面分享的文章中很多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小時候非常愛讀文學書籍而不喜歡理科的書籍,更重要的是他們從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的習慣習得了非同尋常的思維能力,也就是俗稱的「得方法」。因此孩子閱讀什麼不是最重要的,閱讀過程中的思維習慣才是我們家長應該關注的。
——————————
理工科學生更善於邏輯思維嗎?
2009年起,上海交大管理專業正式停招本科生,轉為從全校大三工科、理科專業學生中選拔讀研究生。對此,管理學院院長王方華解釋說,有理工背景、邏輯思維強的畢業生更受企業歡迎。很明顯,王院長及很多企業都認為理工科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更強。在中國,這種認識很普遍,很多人都認為文科用的多是形象思維,理科用的才是抽象邏輯思維。果真如此嗎?
前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1897-1969)被稱為「文學天才,數學白痴」,考大學時數學考了零分,卻被北京大學錄取,成為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他的邏輯思維能力絕對不差。很多著名的學者數學都不好,或者沒受過現代數學的訓練,但邏輯思維能力卻強於多數人。這說明,一個人即使缺乏數學等理科的訓練,對其邏輯思維能力的影響並不是確定的,他的邏輯能力仍然可以很強。
有很多著名的學者,都沒有經過理工科的訓練,他們照樣有很強的思維能力。甚至,錢偉長中學時一直學文科,理工科很差,上了大學才改學物理,結果成了大物理學家。
可見,理科更有利於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這種觀念只在中國流行,沒有哪一本心理學著作曾經有過這樣的論斷,也沒有什麼切實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一點。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中國人形成理科生善於邏輯思維、文科生善於形象思維的認識?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一些人誤認為文科只是文學藝術,如詩歌、小說、繪畫,那確實需要形象思維。但這只是人文社會學科中的極小一部分,很多人文社會學科如哲學、邏輯學、法學、經濟學都需要強大的抽象能力與邏輯思辨能力。
要說形象,我看理工科的形象更多,因為他們研究的對象就是自然界的或人造的物質,甚至是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生物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在很多時候面對的都是眼前的、實實在在的物質,而所有的實驗都要求眼見為實,都是通過觀察得出結論的,即使肉眼看不到,也要用儀器觀測到。而許多人文社會學科面對的並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而是人的不可捉摸的精神世界以及複雜多變、難以把握的社會現象。所以,文科更需要抽象邏輯思維。
數字和文字,本身都是抽象符號,數字本身就是文字的一種。漢字雖然是從象形字發展而來,但是漢字中的象形字已經極少,並且變形極大,早就不再象其所代表的事物了,漢字同樣是抽象符號。至於西方語言的字母文字,則更是抽象的。所以,不能說整天接觸數字,他的思維就會抽象。
第二,一些人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當文、理兩種背景的學生在一起討論問題時,他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傾向於把思維的差別歸結於文理的差別,但實際上,這種差別在文科生之間、理科生之間都同樣存在。試想,如果高中不分文理科,學生之間的思維差異同樣會存在,但人們不會想到把這種差異歸結於文理科的不同。
第三,很多人把男女之間思維方式的差別等同於理科生與文科生之間的差別,當然是不準確的。很多理科男生談到文科生的思維方式時,實際上是拿文科女生做例子的;同樣,很多文科女生談理科生的思維式,也是拿理科男生做例子的。他們所談的思維差別實際上是男女之間的差別,而不是理科生與文科生的差別。
更荒謬的是,人們在談論理科生邏輯思維能力更強時,拿出的證據卻都是文科類型的問題,比如對文藝作品的理解、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對政府政策的討論等等,這些問題本來就是文科研究的東西,文科生天天研究的就是這些東西,難道他們的理解與看法還不如理科生?這是很荒唐的。如果說文科生做數學題不如理科生,這很正常;但如果說文科生連解決人文社會學科的問題都普遍不如理科生,無疑是荒謬的。
人本身就很複雜,人類對於自身的認識並不比對自然的認識更清楚。這些都使得很多人文學科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全面深刻地分析社會問題和分析數學難題一樣困難重重。這種困難表現在,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結論。比如哲學上,人們對客觀世界有不同的認識;史學上,人們對相同的事件或人物卻有著不同的評價;文藝學上,對作品有著不同的理解;經濟學更是如此,對中國當前的經濟問題,經濟學家眾說紛紜,甚至觀點完全相反。
所以,中國人所謂「學理科的人更聰明,邏輯思維能力更強」的觀念是毫無道理的,更是沒有任何證據的。當然,這種觀念發生在中國人身上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中國人由於文科學生掙錢少、對文科的性質認識不清、文科的教材及教法不科學等原因,造成人們不願意學文科,聰明的學生就不會選擇文科。勿庸諱言,就中國來說,學理科的聰明人多是有道理的。但在發達國家,就不是這樣了。經濟學家郎咸平說:中國的一流人才,基本上是念理工科,像我都是當初比較差的,才去念商科、經濟,我在高中的時候,我如果稍微聰明一點的話,我也去念理工科去了,因為我的父母告訴我,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們有沒有想到,這句話就是錯的,胡說八道。你們想到的幾乎都是錯的,我跟你講,為什麼中國人到美國去,和美國人競爭,你這麼優秀呢?我可以跟你講,因為中國的一流人才是念理工科的,而美國的一流人才是不念理工科的,念什麼?法,商,醫,他們是三流人才才去念理工科,……
郎咸平在這篇演講中國還談到,中國的教育培養的只是解題高手,而不是有創造力的人才。筆者對此深表同意,中國把很多聰明的孩子都培養成了理工科的解題高手,卻很難培養出思辨力和創造力都比較強的人才。雖然我們是最聰明的人學理工科,美國是三流人才才去念理工科,但是我們的科技水平仍然比人家差一大截,只能說明我們的教育太差了,把許多天才都培養成了庸才;而美國正好相反,把庸才培養成了人才。
我想,這正是中國教育輕視文科的結果,他們錯誤的認為文科不需要高智商。沒有認識到文科在培養人的思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再聰明的學生,如果沒有經過充分地文科課程的訓練,他的思維能力就不能獲得良好的發展。即使他學的是理工科,由於受思辨能力不強的限制,也很難取得出色的成就。這一點,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有認識,但是這個認識並沒有被普遍接受,學校里更沒有採取有效的措施。
「感性思維」是心理學中不存在的概念,是部分中國人編造出來的模糊語言。所謂文科生是「感性思維」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在心理學中,只有「感性認識」這個概念,與「理性認識」相對應,指的是人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對事物一些個別特徵與表面特徵的認識,是認識活動的低級階段。而理性認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繫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在心理學中,「感性」一詞與感情沒有任何關係,完全是兩個概念。而在中國人的日常話語中,感性成了另一個概念,指的是重感情的、情緒化的言行方式。所謂「感性思維」的說法是混淆了「感性認識」與「感情」這兩個毫無關係的概念。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感性思維」這個概念,這正是一些思辨能力極低的中國人杜撰出來的。這正說明了很多中國人不善於辨析概念的缺點,中國人的很多概念都是糊裡糊塗,很不精確。
文科只需要背誦嗎?
在很多中國人眼裡,人文社會學科似乎是只需要背誦知識點的學科,只要記憶力好,就能學好文科。在高中分科時,很多人不願意學文科,除了將來不好找工作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因為文科需要背誦很多的東西,學起來枯燥乏味。對於許多男孩子來說,文科是無聊的東西,他們沒有興趣。而女孩子相對更有耐心,更刻苦,更認真,不象男孩子那麼懼怕背誦,再加上女性在學習理科時有點先天的劣勢,選學文科的學生中女孩子佔了多數。在很多中國人看來,能學好理科是聰明的表現,而學好文科則不過是死記硬背的結果。
有位學理科的男生,在談到高中時學文科課程時說:「對於理科生而言,上政治歷史地理等課,簡直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從抽象的公式、實驗中解脫出來,放鬆一下。因為理科生學習文科是比較簡單的。」這種認識非常常見,許多理科生都認為文科課程是些簡單的、虛幻的、無用的東西。甚至還有一些人說什麼文科的課程使得學文科的學生浪漫、不切實際、虛幻甚至是愚笨。
毫無疑問,中國人對文科的這些認識是非常偏頗和錯誤的,文科絕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學好的學科,人文社會學科如哲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邏輯學、經濟學、管理學、文藝學等等都需要強大的邏輯思辨能力。
中國人之所以對文科形成了這種死板的印象,是老師們教出來的,中國的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育部門的決策者難辭其咎,他們自己就沒有能夠深刻地理解文科的真正作用。我們的教育中,文科教材的制定、教學的方式方法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教師自己都認為文科是死記硬背的學科,對學生提出的也是死記硬背的要求,學生當然也這樣認為。
其實,對於中國教育來說,文理科靠的都是死記硬背,不同的是,文科背的是知識點,理科背的是定理、公式、解題方法而已。
而在發達國家,文科不是背誦來學習的。
發達國家基礎教育以文科為主
我想,數學題當然能夠鍛煉人的思維,但數理方面的邏輯和我們社會生活中的邏輯有巨大的差異,甚至是兩回事情。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數學家,但每個人都要生活。一個善於證明數學題的人不一定能對生活問題和社會問題有正確的看法。我們能夠看到,一些理科高才生在實際生活時存在許多問題,不善交際,不善表達,對社會問題難以正確客觀地評價。
不是每個人都要做數學家、物理學家,但是每個人都要生活,並且要在社會中生活。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文科更為更要。
人文社會科學就是研究人類自身的學問,它與人自身的關係無疑更加緊密,它與我們的生活更是息息相關,人們時時刻刻不能離開它。比如語言、政治、法律、社會、經濟、管理、歷史、文學、藝術等學科,都是我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常接觸到的。我們更需要人文社會科學。
我們也注意到,很多著名的科學家,他的文科修養都非常深厚,甚至足以稱得上是文學家或是藝術家。而很多著名的學者、作家,他們的理科能力卻很一般。沒有文科很差的科學家,卻有理科很差的文學家、學者。這足以說明,文科訓練對於思維能力的發展更為重要。
特別是語言的訓練,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
在基礎教育上,中國的中小學生花費了大量時間在數、理、化上,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中小學生卻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文科上,按理說,我們的科學技術應該很發達,但結果恰恰相反,美國是科技強國,中國是落後國家。我們的學生做的數理化習題已經夠多了,但這沒有能夠培養出中國人的思維能力。
美國中小學數學課與我們相比要簡單得多,近年美國大學在中國招生,很多中國考生覺得其數學試題簡單得可笑。然而,他們的語文、閱讀、寫作試題卻讓中國學生深感困難。他們的寫作重視思想的深刻、邏輯的周密和行文的流暢,讓很多中國考生無從下筆。很多在中國讀了小學後到美國讀中學的孩子,在學習數理化方面非常輕鬆,但在學習語文、閱讀、寫作等方面卻非常艱難,可見美國孩子在文科方面的水平遠高於中國孩子。但美國並沒有因為中小學數學難度低,而失去科技強國的地位,依然是人才濟濟,領先世界。反觀我們,中小學生深陷數理化的題海,考試成績上來說確實不錯,在國際奧賽中經常獲獎,但他們最後卻很難成為突出的科技人才,中國的科技水平更是遠遠落後。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美國人清楚地看到了文科教育在提高學生思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從小學開始便加強文科教育,美國孩子在中小學的大部分學習時間都用在了文科的學習上,其中語文課又最受重視。美國小學生花在語文上的時間遠遠多於其他課程,文科的教學時間佔據了絕對的多數。而在學習數學、科學等課程時,也會要求學生寫作研究報告、論文等,同樣有閱讀和寫作的內容。
法國高中生畢業時,有一場世界有名的「哲學大考」,18歲的中學畢業生必須毫無選擇地面對試卷上關於「自由」、「權利」、「慾望」、「國家」等問題的題目作答,這是思想的教育,更是思維的訓練。
挪威也是如此,《中國青年報》2009年2月9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挪威中學生:不忙考試整天思考人類問題》(作者:人大附中特級教師靳忠良)。文章說,中國的中學生在不斷地背誦大量的知識點,而挪威的中學生卻在「享受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思考如何做出「產生重大影響的人類行為」。作者感慨道:「這對於我來說無異於一次教育觀念的地震——是對幾十年堅定不移、以刻苦讀書為己任的教育觀念的根本性質疑。」我們的學生天天背誦知識點,人家的學生天天自己思考問題,未來誰的思維能力會更強是顯而易見的。
在寫作方面,美國學校對孩子的要求比中國要高得太多。中國現行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小學以學寫記敘文為主」;初中「能寫記敘文、簡單的說明文、議論文和一般的應用文」;高中才開始進行較多的議論文寫作訓練,但已經太晚了。中國在中小學主要是進行記敘文的訓練,所以中國的學生總是感覺到寫議論文困難;而美國學生則是從小學開始就寫論文,一直在進行思辨的訓練。
美國小學生從一年級就寫劇本、寫研究報告,二年級開始寫傳記,三年級開始寫勸說性論文,這些寫作訓練特別是議論類文章的寫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得他們的思維更加嚴密、條理,邏輯性強。一些中國學生到美國之後,在寫作方面困難重重,他們寫的論文美國老師都看不懂,不是因為語言的問題,而是因為這些論文邏輯混亂、表達模糊、條理不清,這正是從小缺乏訓練的結果。
目前,中國國內高中學生在議論文寫作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有調查表明,90%以上的學生有「恐議症」,不想寫議論文,害怕寫議論文,更寫不好議論文。許多記敘文、散文寫得不錯的同學,卻很難寫好議論文。很多同學寫出來的議論文千篇一律,毫無新意,或者有論點不明、論據不足、論證不力等諸多問題。寫不好、不想寫,使得高中議論文寫作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到了大學同樣如此,我們的很多本科生不能寫出一篇象樣的畢業論文。他們走上社會之後,思考問題就會傾向於程式化、表面化、單一化,不能夠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地看問題,也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在討論問題時往往不能展開,不能深入。
說了這麼多,我們並不是要討論文科生和理科生誰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強,只能說是各有千秋。筆者只是對流行的認為「理工科更利於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說法進行反駁。
筆者更想說明的是,在中小學階段,要把學生從繁重的數理化習題中解放出來,數理能力不是一種必須從小就高強度訓練的能力,而語言能力和運用語言思維的能力則必須從小就訓練。《中國青年報》有一篇文章談到,數學家蘇步青孫女上小學,蘇認為小學數學太難,並且認為小學數學沒有必要這麼深。中小學,特別是初中和小學,教學內容方面,文科應該更多一些。
--------------------------------------
推薦閱讀:
※學習就是提升信息處理能力的過程
※乾貨|沒有母語環境,怎樣培養溝通,邏輯思維、運動感知、人際交往等英語思維?
※怎麼培養孩子的能力
※想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先把這5本書熟讀完
※喪失了喜歡人的能力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