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0個種族隔離 最嚴重的城市

美國10個種族隔離 最嚴重的城市美國中文網張衡君編譯:美國反對種族隔離的運動結束數十年後,第一位黑人當選美國總統的三年後,美國仍然是一個明顯的種族分化的國家。

最新的人口普查局公佈的數據,證實這是一個事實,美國的白人和黑人仍傾向於生活在自己的社區,經常彼此隔離甚遠。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報告顯示,種族隔離只是緩慢地下降,分界線正轉變為中等收入的黑人,拉美裔和亞裔人口遷移往白人的郊區,於是當有其他族裔遷入,白人往往會搬走。

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種族隔鄰問題,是發生在南部的地區,當年的餐廳內,黑人分區進食,巴士抵制黑人和三K黨的恐怖主義。但是,新的普查數字提醒人們,美國北部的城市,早已比南方地區種族分離率更高。以下是全國最嚴重種族隔離的大都市地區,主要針對超過 500,000人口的城市。這項是基於相異指數,即社會科學家用于衡量居住隔離的指數。它反映了一個種族的人口,在這一項調查下,只針對白人或黑人,指數是 1的,代表完美的融合現象,相反指數是100 ,代表完全隔離。排名由密歇根大學的社會科學數據分析網路和人口調查網的約翰保羅德威特(John Paul DeWitt)編製的。

第十位 洛杉磯主要城市的人口:3,792,62大都市人口: 12,828,837隔離指數: 67.84洛杉磯是明顯多元化的城市,但也是嚴重種族隔離的地方。雖然黑人和拉丁裔的人口越來越住在鄰近,但是他們和白人社區仍然存在分離,事實上,洛杉磯是一個少數的大都會,出現與拉美裔人口隔離高指數的地區。這也是出現在排行榜上,唯一一個美國西部大湖地區的城市。社會學家卡米爾查爾斯(Camille Z. Charles)說:「有趣的是,一些歷史上較低隔離的地方,往往是規模較小,只有較少的黑人人口,或中等規模的大都會地區。所以,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這是洛杉磯出現種族隔離的原因,在鳳凰城自1990年以來,才開始有黑人遷入,相反,洛杉磯超過 100年前,已經有大量的黑人存在。」像其他北部和西部的城市,黑人移居到洛杉磯,主要是尋找工作。在洛杉磯港口,船塢及軍工業等行業的蓬勃發展,提供許多的就業機會,以前這些職位均保留給白人。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批的黑人遷入洛杉磯,種族隔離的黑人繼續被限制在該地區最危險的街道,那一區也是學校最差的區域。查爾斯指出:「我們可能永遠不會達到一個的地步,種族隔離指數是零,美國人融洽相處和通婚,主要隔離的問題也是貧困人口集中在一起,生活質素也相對低,明顯的是,如果一個社區集中貧窮人口,將會出現更多的犯罪,健康問題和學生成績差的學校。」查爾斯說,如果黑人隔離與亞裔隔離的問題相比,將有改善黑人生活質量的巨大機會。因為在美國,亞裔的隔離指數低於20,大部份是新移民聚居的短暫隔離的情況。在60年代後期,在許多城市出現暴亂,導致白人社會分隔貧困的黑人聚居區。凱爾Kerner 委員會指出:「我們的國家正在走向兩個社會,一個黑人,一個白人,隔離和不平等。」1992年的洛杉磯暴動,如1965年瓦特暴亂,引起了警方的反暴行動。近20年後,失業貧民區的黑人和拉美裔依然在洛杉磯存在,然而因為地區大,很難說清楚它的邊界在那裡。

第九位 費城

主要城市的人口: 1,526,006大都市人口: 5,965,343隔離指數: 68.41據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家托馬斯 (Thomas Sugrue)指出,在1946年至1953年間,費城地區建成的12萬個住宅房屋,只有347個開放予黑人。在戰後的歲月里,工人階級的白人激烈地對所在的社區划出界限,1990年代,中產和上層階級的白人早已逃往郊區。今天,在費城北部和肯辛頓,工人階級的白人和黑人社區之間,由波多黎各族裔分隔開。 托馬斯說:「這些住房隔離的模式,是昔日歧視性的公共政策和房地產的做法所遺留下來的,造成今日費城地區的面貌,雖然現在歧視是非法的,這些模式的分離卻是如此根深蒂固,許多人也視為正常的現象。」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1990年代,在費城地區的黑人和白人分隔區,有慢慢下降的趨勢。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黑人家庭遷入,白人居民紛紛逃往郊區,當黑人和拉丁裔移往郊區時,白人再搬往遠郊地方。 當地媒體報導,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強調,費城為 50年來首次人口上升,主要因為不斷增長的拉美裔和亞裔人口。但是,持久性的隔離問題,並未有提到。明確的是,白人主導的增長出現在賓夕法尼亞州遙遠的切斯特(Chester)縣,新澤西州的格洛斯特(Gloucester)和海洋(Ocean),馬里蘭州的塞西爾(Cecil)。然而,最明顯的是所有黑人,拉美裔和亞裔搬到的郊區,白人人口就會減少。在1950年至1960年代期間,費城是一個積極推動社會改革的中心點,民權活動家和房屋開發商莫里斯米爾格拉姆(Morris Milgram)在領導全國性的運動時,建立他自己的綜合社區。第一個發展的是協和公園,在當時只有白人居住的地區萊維敦(Levittown)成立。

取消種族隔離在南新澤西州的特拉華河,曾一度成為極大的爭議,在那裡的郊區甚為分散,富人和白人的社區,跟窮人的倉庫,各不相連的。在費城,有關於種族問題的討論通常會出現震耳欲聾的反彈,當地的白人居民史蒂夫阿洛(Steve Arlo)最近回應:「我和妻子有三份的工作,我們盡量住在距離黑人的社區,我不想他們住在附近,我不想讓任何接受任何類型政府援助生活的人,靠近我們。我一年交付數千元的聯邦,州,市和物業稅,我會這麼說,他們不值得住在我家附近。我們何時可停止這個免費拿政府補助的心態呢?我不管他們居住的環境有多惡劣。記住,生活質素良好的社區是由鄰近的居民組成。」對於當地的白人來說,美國夢意味著可自由地從社會上把窮人和黑人分隔出來。

第八位 辛辛那提Cincinnati主要城市的人口: 296,943 大都市人口: 2,130,151 隔離指數: 69.42 在大遷徙的開始之時,大量住房的擁有者都是白人,辛辛那提的黑人分隔住在白人社區的外圍。在1930年代,第一個黑人聚居區,出現在城市的西區,當時白人開始遷出。萊茵(Rhine)一個歷史悠久,由19世紀德國移民建造的社區,後來成為該城市標誌性的黑人聚居區。水牛城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亨利路易斯泰勒(Henry Louis Taylor)說:「在30年代和40年代,作為遷移時代的開始,白人開始離開城市中心,搬入山頂的社區,在 19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當白人離開辛辛那提,種族隔離居住的現象加劇。」自1980年以來,黑人佔全市人口已從百分之34增加至百分之46。辛辛那提大學歷史學家大衛斯特拉德林(David Stradling)表示:「白人試圖逃離一個城市,潛在許多方面的原因,最明顯的是種族主義,有些白人家庭決定要麼抵禦黑人家庭的到來,或簡單地逃離,放棄防守。這兩項的戰略均不利於取消種族隔離的問題。」據斯特拉德林指出,相對規模較小,在辛辛那提比周圍的郊區,使人們更容易維護全白人的社區。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黑人遷往郊區,許多白人的反應是搬往更遠的地區。泰勒說:「這是關於房屋價值,許多白人仍然認為,黑人搬入之後,對街道和社區將產生負面影響,房屋價值隨即下跌。」因此,黑人仍然集中在城市的中心,與白人社區分隔。斯特拉德林說:「在30年代中期,聯邦資金用於拆除中央西區的黑人貧民區和興建公共房屋,企圖改變城市中心的面貌,最大的打擊來自於1950年代末,當中央西區被完全摧毀,街道重新改變,重建地點預計引入低層工業區,政府逼令數千名黑人搬離市中心,可悲的是,城市的中心重建計劃,根本吸引不到白人重新搬入,造成數千人流離失所。」2001年,黑人貧民區萊茵爆發一宗嚴重的騷亂,起緣於警察殺害一名手無寸鐵的黑人少年。新上任的共和黨州長約翰(John Kasich)沒有考慮種族分離的城市問題,斯特拉德林說:「他的興趣是擴大公路的開支,而不是花費在市區的核心。」

第七位 聖路易斯

主要城市的人口: 319,294大都市人口: 2,812,896隔離指數: 72.3愛荷華大學歷史學教授科林戈登(Colin Gordon)指出,直至 1960年代,全縣的界線嚴格劃分了聖路易斯,黑人在城市,白人在外圍。他說:「兩者之間的邊界,如同德國的柏林圍牆,基本上以財富和種族來劃分的。」實際上,有一些指定的黑人聚居區被拆除,居民被迫搬入城市的公共住房。現時,許多人也離開聖路易斯。戈登說:「我們傳統認為白人會搬離,現時黑人也決定遷出聖路易斯,這座城市幾乎是清空的,在縣鄰近的地方,也是黑人主要的聚居區。」東聖路易斯是更加沮喪的,在1917年7月,在美國歷史上,發生最嚴重的種族暴亂,一群暴徒襲擊,造成39名黑人死亡,燒毀了整個黑人社區。在20世紀下期,黑人和白人停止進攻,只是搬到遠離地方。現時,城市幾乎百分之97的人口是黑人。然而,大城市很快忘記過去的歷史,戈登說:「當你開車到聖路易斯,最明顯可見的是一些百無禁忌的脫衣舞俱樂部的廣告。」

第六位 水牛城

主要城市的人口:261,310 大都市人口:1,135,509 隔離指數:73.24 直至1940年代,大批的黑人還未移居到水牛城,比較底特律和費城的城市更晚,在鋼鐵和汽車行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吸引大批的黑人湧入,早期的黑人和白人共同生活在繁華的社區,其後新移居的黑人卻被逼進入貧民窟。水牛城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亨利路易斯泰勒說:「水牛城的主要黑人區,也算是一個多種族的社會,因他們會與波蘭,義大利和俄羅斯的新移民,甚至是少數的愛爾蘭人,居住在同一個社區。不僅如此,他們實際上住在同一個公寓樓。」然而,新政策卻推動黑人和白人的隔離,從此,黑人被視為威脅到房屋的價值,白人紛紛離開,當地的工業正在迅速消失。泰勒說:「接連其他州省的公路興建,促使白人搬離城市中心。即使在城市擁有房屋的白人也開始劃分區域,白人區域的房價上升,令貧窮的黑人或其他族裔無法負擔得起房子,造成嚴重的分化。」水牛城大學城市研究的教授羅伯特西爾弗曼(Robert Silverman)說,房地產經紀人都迫不及待地想在熱潮中賺錢,地產代理商進入一個白人社區,告訴業主許多少數族裔人士不斷搬入,鼓勵他們賣掉房子,然後再高價轉賣予黑人,數年下來,該區成為黑人聚居地,房價卻大幅下降,因銀行貸款不會批予一個黑人為主的社區。西爾弗曼發現,窮人的權利一直被剝奪,因為水牛城有限的公共交通,官員缺乏溝通和歧視問題,無法在水牛城的郊區負擔得起住房。他說:「在過去的50年,雖然在大都會區的人口一直停滯,郊區人口實際上已經增加,只是非裔美國人沒有加入這些房地產市場。」或許最令人不安的是,在郊區發現最多黑人人口的地方,達百分之3.7以上,竟然是在該區的監獄裡。事實上,郊區正在經歷似乎是一個穩定的整合社區,西爾弗曼說:「白人並沒有逃離這些地區,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黑人正搬入這些地區,企圖為孩子尋找更好的教育機會和生活質素。這是跟以往有明顯的分別的,不過,一些留在水牛城市中心貧窮地區的,仍然是處於嚴重的種族隔離,階級分化的現象。」

第五位 克利夫蘭

主要城市的人口: 396,815大都市人口: 2,077,240隔離指數:74.14美國歷史研究教授金伯利菲利普斯(Kimberley Phillips)說:「非裔美國人,搬到克利夫蘭之後,只有極少數的房屋選擇,所以,他們只能搬到那些白人留在東城的老房子里。對於其他族裔群體,也有類似的隔離模式出現過,早在20世紀,黑人,猶太人和義大利人都是高度隔離的。一些工人,窮人往往擁有最少的住房選擇,持久性的種族隔離,幾乎是這裡的特色。」工作階層的白人,認為最大的資產是他們的家園,他們認為黑人是一個具影響性的危險。他說:「這裡有一個笑話,你需要一本護照,走到城市的另一面。」現在,這些資產的價值正在下降,從 2000年開始,克利夫蘭發布了百分之十七的人口虧損,跌破40萬。現在的城市人口小於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Omaha)。

克利夫蘭州立大學的城市事務教授馬克薩靈(Mark J. Salling)指出,黑人正遷入鄰近郊區,白人搬到更遠的地區。他說:「我不會形容為白人的大遷移,有許多新房子建在市中心的邊緣地區,只是沒有人遷移到該地區。」

第四位 底特律

主要城市的人口: 713,777大都市人口: 4,296,250 隔離指數:75.25新的人口普查數字顯示,城市的人口下降25個百分點。早在20世紀,城市的房地產是有價值的,並由白人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在汽車及國防工業蓬勃發展的期間,幾十萬的黑人遷移到城市工作。在1920年代,1930年代和1940年代,工人階級的白人購買房子,並開始確定為白人主要區域,意味著把黑人趕走,造成黑人極端的住房短缺,遠離白人區和就業機會大的地方。隨著限制性公約,禁止出售住房給非白人,歧視性的公共和私人貸款的做法,底特律發生多次廣泛的種族暴動,暴力對待黑人和破壞其財產,逼使他們搬出城市,在下東城聚居於貧民窟。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湯姆(Tom Sugrue)說:「在美國20世紀,底特律是種族隔離最嚴重的城市,這個城市一方面變成了大批黑人移民涌人的地區,另一方面,又是白人激烈捍衛自己地盤的城市,抗拒黑人新移民湧入。」有發展商甚至築起了一道6英尺高的水泥牆,隔離開白人與黑人社區。湯姆說:「在許多居民區,白人用暴力和恐嚇阻止黑人新移民。接近250宗暴徒的事件,直接針對和破壞搬入的黑人家庭,白人還形成數以百計的"鄰里改善協會",把黑人列為"不受歡迎的人" 。 房地產經紀人和抵押貸款機構,也發揮了關鍵作用,創造了一個反黑人的不自由的房屋市場。」底特律各行業下降的趨勢,黑人被困在一個日益擴大的失業和貧民窟。1980年,黑人失業率上升至百分之22.5。白人的產業移向郊區,1972年,大多數白人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萊士(George Wallace),曾宣稱:「現在隔離,明天也隔離,永遠的種族分離。」獲得許多白人的共鳴。新的人口普查數字顯示,大量的黑人遷往郊區,有趣的是,底特律自2000年以來,種族相異的指數下跌10點,這可能是一個好消息,也有可能是因為底特律的經濟災難,造成許多黑人正逃離該城市。湯姆指出,事實上,許多白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屋市場,無法移動,因此種族隔離率下降。在底特律市,拉美裔是唯一增長的人口。

第三位 芝加哥

主要城市的人口: 2,695,598 大都市人口: 9,461,105 隔離指數: 76.43在芝加哥,白人示威者舉行反對開放住宅區的遊行,有人曾用磚頭擊中馬丁路德金的頭部。他後來說,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人對種族有仇恨和敵意。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研究的教授林肯奎安(Lincoln Quillian)指出,大約在 1915年前,開始有大批黑人遷移到芝加哥,自此,種族隔離的現象明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黑人從南方大遷徙往北方的工廠,情況更加嚴重。當時在芝加哥只有南面一些地方,開放給黑人的。」像其他所有的移民一樣,黑人往往居住靠近親戚和朋友之間的地區。但是,一旦安定下來,他們移動到鄰近的白人社區,創造出芝加哥歷史學家阿諾德赫希(Arnold Hirsch)所謂的「第二貧民區。」後來,一些工業的搬遷,工人階級的黑人也跟隨轉到城市南部和西部的貧民區,成為哈佛大學社會學家威廉朱利葉斯威爾遜(William Julius Wilson)所說的「失業貧民區。」威爾遜說:「導致種族隔離的主要原因,是白人有組織地反對黑人的擴大,包括有步驟地消除他們在住宅區和就業機會的競爭力。自1980年以來,超過三分之二的就業增長,出現在城市中心的外圍地區。」芝加哥的標誌性公共房屋,現在經已拆除,代表著昔日貧困黑人的集中地。種族隔離的公共房屋,事實上,是白人積極保持自己社區的成果。同時,威爾遜說:「州際公路的選址,也是隔離黑人社區的政策,14號瑞安丹高速公路,正是創造了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屏障。」然而,隨著拉美裔人口增加百分之25,芝加哥城市是越來越多元化,有一些融合的社區出現,包括羅傑斯公園的北部,那裡有混合白人,黑人,亞洲人和拉丁美洲人生活的社區。奎安說:「這可能有幫助,因為沒有一個單一的族裔完全管理該社區。」然而,在芝加哥的郊區也曾經出現反對融合社區的生活。在西塞羅(Cicero)位於城市西邊的郊區,於 1951年成千上萬的白人襲擊一個搬進了公寓大樓的黑人家庭。一位活動家指出,當在密西西比,白人焚燒黑人教堂時,在芝加哥,他們燒毀黑人家園。今天,在西塞羅的主要人口是拉丁裔,佔百分之87。

橡樹園區住房中心行政主任羅布(Rob Breymaier)協助促進西塞羅南部綜合住房計劃,他說:「1960年代,人們恐慌發生於芝加哥市西面的種族暴力衝突事件,他們會告訴房地產經紀人,在住房價格下跌前,想賣掉房子搬離開黑人社區。」橡樹園住房區,是一個極少數可融合黑人和白人一起的地區,在芝加哥地區,這絕對是一個例外。如今,許多中等收入的黑人也搬往芝加哥的郊區,許多社區也開始出現有種族融合的現象,但是白人的社會仍然是很抗拒的。

第二位 紐約主要城市的人口: 8,175,133大都市人口: 18,897,109隔離指數:78.04 紐約是美國第二個種族最嚴重的城市。取消種族隔離是很難克服的。1940年,大都會(MetLife)拒絕黑人租住曼哈頓的史岱文森鎮的公寓。1980年,洋基郡幾乎陷入破產,因企圖在城市東部的白人社區建設經濟適用的房屋而引起的爭議。紐約是洛杉磯以外,另一個城市,成為拉美裔最多的聚居社區。紐約大學城市規劃和公共政策教授英格麗古爾德艾倫(Ingrid Gould Ellen)說:「紐約市是最密集的城市,遠遠超出數據所顯示的,紐約市比周邊地區,亞特蘭大和休斯頓的面積少10倍。因為公共交通系統的完善,平日乘坐交通工具時,往往是一個多元化的經驗,每天上下班的紐約客,可有助減少種族隔離的現象,因此統計不能在紐約市具有代表性。」艾倫說:「紐約與洛杉磯的比較是,我住在紐約辦公室鄰近,我每天也坐地鐵上班,但是,如果我住在洛杉磯,我必須要開車,離開我所住的白人社區,再開車到另一個社區上班,這是非常不同的。」

第一位 密爾沃基Milwaukee主要城市的人口: 594,833大都市人口: 1,555,908 隔離指數:81.52一直以來,密爾沃基是被評為美國種族隔離最嚴重的都市地區。跟底特律和其他榜上有名的大多數地方一樣,密爾沃基一直飽受非工業化,城市黑人種族隔離,就業機會少的問題。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大學歷史和經濟發展教授馬克列文(Marc Levine)說:「在芝加哥,克利夫蘭,甚至巴爾的摩的歷史很相似,每個地區都有分區條例,然後由房地產經紀人限制性規定分化不同的種族。這幾乎是標準的歷史。不過,到底是什麼讓密爾沃基不同於其他地方,成為榜名第一位?因為這裡比較任何的城市,擁有最低的非裔郊區的比率。」從全國範圍來看,黑人都集中在市中心,遠離創建的新工作機會地區。密爾沃基更是極端的,百分之九十的黑人生活在城市中心。更糟的是,郊區的白人明顯的敵視於任何連接城市的人到郊區工作的交通建設,進一步加劇分化。威斯康星州州長史葛沃特(Scott Walker)率先在整治公共交通連接郊區和城市時,提出反對的意見,他認為這些資金應該運用在高速公路上。馬克列文曾經做了一些研究,發現全國30個最大的都會區,密爾沃基在城市和郊區之間的差距是最大的。密爾沃基大學公佈的一項研究,認為這種的差距是基於「種族偏見」。

當全美國各地的人們談討種族問題時,密爾沃基的白人卻很少討論的,這扭曲的思維方法,是令人驚訝的。馬克列文指出,「在密爾沃基地區,這不是真的有爭議的。因為沒有人認真地懷疑過自己生活在高度隔離的地方。」

推薦閱讀:

加拿大哪個城市最危險
如何評價福州?
到達一座新的城市,應該怎樣去了解它?關注哪些方面?
調查:35%城市居民體重嚴重超標
留在大城市,究竟圖什麼?

TAG:城市 | 美國 | 種族 | 種族隔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