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184,上海名人故居(十二):文壇宿將(原創)

184,上海名人故居(十二):文壇宿將(原創)

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安徽績溪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胡適是第一位提倡白話文、新詩的學者,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與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胡適在1891年12月28日生於上海大東門瑞馨茶葉庄內。早在清嘉慶年間,他的高祖在浦東川沙開設了茶葉庄,店號「萬和」,胡適14歲離開績溪到上海郊區川沙梅溪學堂求學。學雜費用均由川沙店支付。胡適母子被安置到離老萬和很近的 「內史第」居住,租屋為「內史第」前進廳室東側臨街的廂房。

後來,胡適又轉入創辦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的澄衷學堂求學。該學堂現為澄衷中學,校址在今虹口區唐山路455號。1926年5月間,胡適在上海寓居滬西極司菲爾路49號。接受光華大學教授聘任,同時又與徐志摩、梁實秋、邵詢美等籌辦《新月》雜誌和新月書店。所租住的這幢小洋房。樓下是客廳、廚房、餐廳和衛生間。樓上大間是胡適和夫人江冬秀的卧室,旁側小間是其兩位公子胡祖望、胡思杜的卧室,另一側是胡適的書房。胡適寓所的馬路斜對面(40號),住著商務印書館經理、版本目錄學家張元濟,當時,胡、張「時相過從」。1927年4月30日,他就任母校中國公學校長,又兼文理學院院長。胡適素有好客之名,魯迅曾諷刺過那時的胡府,說是「大門對誰都敞開著」。1960年沈從文也說,那時「胡適每天要接見許多客人,外國的多,中國的也不少,談論天下古今。我去拜訪那所舊居,問了周邊的老年居民,說:當年的「極司菲爾路49號」,就是如今的萬航渡路320弄42號。42號是個獨門獨院的小洋房,舊得幾乎看不出以前的顏色。小院子里還有幾棵大樹,雜草叢生,凌亂不堪,一派衰敗景象,很難想像它曾經的門庭若市。

1948年3月,蔣介石要組閣新一屆國民政府,打算提名胡適為總統候選人,胡適反覆思襯覺得不行,決定到他在北京大學執教時的學生徐士浩家中暫避,徐是上海的名律師,並經營著數家公司。還是個殷實的實業家。徐士浩的舊居就在淮海西路,即宋慶齡故居隔壁的一條弄堂內,弄堂內枝葉婆娑,濃蔭密布。現在此房是一家房地產公司。

張元濟(1867—1959),號菊生,浙江海鹽人。中國出版第一人。出生於名門望族,書香世家。清末中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後在總理事務衙門任章京。1902年,張元濟進入商務印書館歷任編譯所所長、經理、監理、董事長等職。解放後,擔任上海文史館館長,繼任商務印書館董事長。著有《校史隨筆》等。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

張元濟在上海的居處在淮海中路上方花園,原為英籍猶太人沙發的私人花園,內西洋格式布局。建有74幢三層高的花園裡弄住宅,五十年代改名為上方花園,寓意幽靜美好,其建築風格多樣,有獨立式、兩戶聯立式、多戶聯立式等。建築形體主要為西班牙式建築,柵門、窗柵、陽台、欄杆都用鑄鐵精製而成,室內寬敞明亮,硬木打蠟地板,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張元濟所居住的24號為新式三層里弄房子,每層有兩間並排的大房間,屋前有一個院子,內植雪松、紫藤架、花草樹木等。該建築現為民居。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現代詩人、散文家。出生在浙江省海寧市硤石鎮,是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留國時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1926年任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教授。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1年開始寫詩,1922年回國參加文學研究會,同時又與胡適等在北京成立新月社。1923年參加文學研究會,同時又與胡適等在北京成立新月社。1925年任北京《晨報》主編,提倡新詩格律化。1928年任《新月》總編輯。

徐志摩的第一次婚姻是按父母之命與張幼儀成婚,1922年,他不顧家庭反對,與張離婚,苦苦追求才女林徽音,從英國追到中國,終因林徽因嫁於梁思成而作罷。不久,他在北平上流圈子裡認識了陸小曼,墜入愛河,於1926年與陸小曼結婚。

婚後,初住在上海環龍路(今南昌路136弄)花園別墅11號,這是一幢三層洋房。

後又遷入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923號,每月租金銀洋100元左右。那是一幢上海灘老式石庫門洋房。一樓是會客室和陸小曼父母的卧室,二樓是徐志摩夫婦的卧室,與卧室相連的是以「眉軒」命名的書房。現代文學史上的名人如:胡適、梁實秋、郁達夫等,都是這兒的常客。印度大詩人泰戈爾還在這屋裡住過三天。在此誕生了鼎鼎大名的《愛眉小札》、《媚軒瑣記》、《小曼日記》等篇。並與陸小曼共同創作了劇本《卞昆岡》,這是徐志摩與陸小曼合作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徐志摩創作的唯一一部劇本。日後,陸小曼過著奢靡的生活,經常出入於酒宴舞會,揮金如土。徐志摩感到經濟的壓力,不得不奔波於上海、南京、北京等幾所大學上課,還在新月書店、中華書局兼職,應付繁重的生活開銷。1931年10月19日,為了節省開支,搭乘免費的郵機,從南京飛往北京,因飛機失事在濟南遇難。

四明村在延安中路上海展覽館(解放以前是哈同花園,解放後造了樓宇叫中蘇友好大廈)對面,徐志摩在四明村的房屋是沿街的第一排,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城市改造時被拆去。造了延安中路高架路。四明村還在,徐志摩的舊居已不再了,好在這條弄堂里的房子,各戶都是一樣的,拍了幾張該里弄的房子,也可知道徐志摩舊居的格局了。

四明村對面的高架路和上海展覽館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於浙江富陽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普通家庭。三歲喪父,家庭窘迫。七歲入私塾。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學堂(與徐志摩同學),後又到嘉興府中學堂和美國教會學堂等校學習。因參與學潮被校方開除,1913年,9月隨長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學。1914年7月考入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科部。畢業後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三部,1916年改讀法學部政治學科。1917年7月畢業,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學習。1921年6月,郁達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組織成立創造社,擔任《創造季刊》、《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編輯,7月,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發表。同年10月,出版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由此奠定了郁達夫在新文學運動中的重要地位。1926年3月16日,郁達夫、成仿吾、馮乃起等一群年輕孤傲的創造社作家發起創刊了自己的刊物《創造》,用以發表他們自己的文學主張和實驗作品。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郁達夫為發起人之一。1933年4月移居杭州後,寫了大量山水遊記和詩詞。看了郁達夫的一些小說和遊記後,我感到郁達夫在左翼作家群里有一種特有的浪漫氣質和小資情調,把他和徐志摩放在一起似乎比歸入無產階級的吭唷吭唷派一類更恰當。郁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郁達夫在文學創作的同時,積极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並曾赴台兒庄勞軍。1938年底,郁達夫應邀赴新加坡辦報並從事宣傳抗日救國,星洲淪陷後流亡至蘇門答臘,因精通日語被迫做過日軍翻譯,其間利用職務之便暗暗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在蘇門答臘失蹤,終年四十九歲。1952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

郁達夫1913年到1922年留學日本。1917年暑假,奉母命從日本回家與孫荃(1897-1978)訂婚,郁達夫對孫荃的印象是「其貌不揚。談吐風流,也有可取之處」。郁達夫返回日本後,二人常有魚雁往返。郁達夫在信中和她談詩,談書法,指導她讀書、臨帖,感情日增。1920年暑假,二人完婚。他們共同生活了八年,生了二女一子。1927年1月,郁達夫到霞飛路尚賢坊去探望朋友孫百剛。孫就住在尚賢坊43號,(現在已成為一個食肆)這裡,常有文化人去他家聚會,然而經過這次拜訪以後每隔幾天郁達夫就要到孫家來,但卻不是找朋友聊天,而是來找從杭州來的一位20歲的大家閨秀王映霞。當時王映霞就住在孫家的亭子間里。郁達夫對她可謂是一見鍾情、一往情深,由此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生生死死的愛情。至1928年,郁達夫與王映霞相愛結婚。婚後,他們生了四個孩子。

原配妻子孫荃如遭晴天霹靂,痛不欲生,但她有子女,必須活下去。為免受社會歧視、打擊,她提出,離異不離婚,帶著子女再次回到富陽老屋,開始了她五十年凄苦悲涼的孤獨生活,吃長素,念佛誦經,沒有再嫁,隻身把三個孩子拉扯成人。1978年孫荃逝世,享年82歲。1937年8月,日本侵華大軍南下進攻上海,杭州不保。王映霞攜子避難,與國民黨浙江省黨政機關一起撤到浙西山區的麗水。郁達夫意識到他和王映霞之間有人插足,此人是時任浙江教育廳廳長,名叫許紹棣,至此,郁達夫和王映霞摩擦不斷,愈演愈烈。最終離婚。郁達夫出走南洋,也是和感情受挫折有關。看來,郁達夫和徐志摩命運上有不少共同處,兩人都是具浪漫氣質的文人,兩人都是浙江人,還同過學。兩人都娶了一位漂亮的太太,兩人最後的遇難都與不幸的婚姻有關。兩人身前就是好朋友,當徐志摩住在四明村時,郁達夫就住在一步之遙的赫德路(今常德路)嘉禾里前弄1476號,幾乎天天這兩家都會走動來往。嘉禾里也因造延安路高架拆除了。現在這裡已是高樓林立的一個時尚地區了。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現在該處地址為:康定東路87號。這座房子成了「石門二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920年出生以後,她一直居住在那裡,度過近二十年時光。張愛玲當時的卧室已改造成社區圖書館的一部分,尚保留著一間書房,讓來拜訪的喜愛她的讀者聊以懷念之情。

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那時,她十八歲。由於和繼母發生口角而被父親毒打軟禁,父親又一度揚言要殺死她,逃出家後和母親、姑姑生活在一起,張愛玲的母親是一個西化了的女性,她曾經希望把女兒培養成一個標準的西方淑女,離開父親的張愛玲和母親、姑姑在武定西路1375號的開納公寓租住了一年。

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爆發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現在所說的張愛玲故居就在常德路195號,一幢過去叫做」愛丁頓」現在叫」常德公寓」法式的建築,已掛牌。愛丁頓公寓是張愛玲和姑姑住得最長久的公寓,張愛玲曾於1939年住在這幢樓51室幾個月,又於1942年在這幢樓的60室生活了5年左右。這是1942年張愛玲在上海開始小說創作,發表作品旺盛時期的住處。張愛玲在此完成了小說《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金鎖記》《封鎖》《心經》《花凋》……等。

她是上海孤島時期的重要作家。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是大紅大紫的,此期間還發生了另一段重要的故事,就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相愛到秘密結婚。胡蘭成是在敵偽時期汪精衛漢奸政府文化部服務的。抗戰勝利後人民反日情緒高漲,全力捕捉漢奸。胡蘭成潛逃溫州,結識新歡范秀美。當張愛玲得悉胡蘭成藏身之處,千里迢迢找到他的時候,他對她的愛之火早已熄滅了。

胡蘭成1952年張愛玲去了香港,後移居美國。在加州大學中文柏克萊分校研究中心任職。此後,張愛玲在美國又有過一次婚姻,她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相識於1956年,對方是個左派作家,兩個人於同年8月14日在紐約市政府公證結婚。直到1967年賴雅逝世。1967年一度去英國,擔任劍橋雷德克里芙女校駐校作家,後仍回美國加州大學。1995年09月0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傅雷: 1908年誕生在浦東南匯縣漁潭鄉(今南匯區下沙鎮)王樓村。父早亡,1919年母親帶他入周浦鎮小學,第二年考入上海南洋附小四年級,1921年轉至上海徐匯公學,因為反迷信天主教,被學校開除,五四運動時,他參加在街頭的講演遊行。北伐戰爭時他又參加上海大同大學附中學潮,在國民黨逮捕的威脅和恐嚇之下,被寡母強迫1927年冬離滬赴法,在巴黎大學文科聽課;同時專攻美術理論和藝術評論。1931年春訪問義大利時,曾在羅馬演講過《國民軍北伐與北洋軍閥鬥爭的意義》,猛烈抨擊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1931年秋回國後致力於法國文學的翻譯,受聘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辦公室主任及講授美術史和法文等。1932年傅雷與青梅竹馬的朱梅馥結婚。1933年辭去美術專科學校教務,1934年秋與葉常青合辦《時事彙報》周刊,任總編輯。抗日戰爭期間,傅雷在上海一面從事外國文學譯著工作,一面積极參与各種抗日文藝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為反對美蔣發動內戰的陰謀,傅雷奔走呼號,與馬敘倫、陳叔通等發表宣言,籌備成立了「中華民主促進會」,併當選為第一屆理事。傅雷學貫中西、文學、美術、音樂、外語,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和傑出的翻譯家。他一生翻譯外國文學名著33部,著譯約500萬字。他的譯作嚴格遵循「信、達、雅」原則。他以翻譯與研究巴爾扎克著作的卓越成就,被聘為法國巴爾扎克研究協會會員。他以其辛勤勞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翻譯史上樹立起一塊金光閃閃的豐碑。

傅雷在上海寓居多年,施蟄存在紀念傅雷的文章中說:「1943年,我從福建回滬省親,在上海住了五個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呂班路(今重慶南路)巴黎新村去看過傅雷。」那時候傅雷就住在巴黎新村4號。在這條弄堂里,還住著蔣介石的第一任妻子陳潔如。

從1949年起就一直定居在長寧區江蘇路284弄(安定坊)5號。這是一幢英國鄉村式假三層樓的花園洋房,磚木結構,斜屋面使用木屋架。房前是一片庭院,栽種著主人喜愛的果樹花木。住宅門窗略帶扶券,衛生、水電設備齊全,外牆面有干粘鵝卵石作面層。傅雷全家在這裡生活了17年。

傅雷是一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自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以後,他深居簡出,閉門著譯,仍然為祖國的文化事業而日夜筆耕。1961年,傅雷摘去右派分子的帽子,但在「文革」中又遭受迫害。1966年9月2日,傅雷夫婦因不堪忍受紅衛兵的毆打、凌辱,在寓所底樓客廳內雙雙上吊自殺,年僅58歲。1979年4月26日,上海文聯和作協為傅雷夫婦平反昭雪,並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傅雷是一個嚴厲、盡責的父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傅聰長大成人、留學海外成為世界著名鋼琴家之後,傅雷仍通過書信的方式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悉心指導。這些家信編匯成冊,就是著名的《傅雷家書》。小兒子傅敏,是一位教師。
推薦閱讀:

《老吳手機報》164:小平故居,為何遊客量一直在增加
醇親王府花園宋慶齡故居(上)
名人祖墓故居風水(十八)?蔣介石故居祖屋風水
考察孫中山故居及其祖墳風水

TAG:上海 | 名人 | 原創 | 轉載 | 故居 | 名人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