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緒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文化思想精華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認識什麼是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
2、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特色。
3、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現代價值。
4、知道怎樣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果。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現代價值。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選擇
多媒體要點板書、同內容相關的圖示,討論。
四、教學內容
第一節 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
一、什麼是文化
現代漢語的「文化」一詞,是一系列歐洲語言中相應詞語的直接翻譯,而這些詞都派生於cultura這個拉丁詞。實際上,「文化」就是cultutra的漢語表述。它是一個完整而獨立的詞,同古代漢語中的「文」和「化」兩個詞沒有直接聯繫。
我國古代將「文」與「化」聯繫起來,首見於《易·賁(bēn)·彖(tuān)傳》:「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文」來教化天下。「文」與「化」組合成「文化」一詞,現代辭書一般分廣義和狹義來釋其含義:
一為文治與教化。
二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具有的書本知識。
三指人們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本書所涉及的「文化」,主要指這一種,即精神財富的文化。
二、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
「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中國」,不僅指今天地理版圖的中國,也包括歷史上的中國,以及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其它地域。傳統是什麼?古代指帝王的事業或者學說的世代相傳。《後漢書·東夷傳》:「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南朝梁沈約《立太子恩詔》:「守器傳統,於斯為重。」 這是指傳承帝王的事業。春秋末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戰國時的孟子、荀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往後漢董仲舒、唐韓愈、宋朱熹等代代相傳,這是學說的傳承。現代的「傳統」,則指世代相傳的具有特色的風俗、道德、思想、藝術等等。傳統文化的「傳統」,屬於此類。
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
這個問題,針對其中物質的部分很好理解。因為凡是古物,時代已經久遠,保存下來不容易,所以都成了古董,當時可能不是精華,然而時間使它成為了精華。一座廟宇早已廢棄,只留下殘垣斷瓦,有的甚至只是蛛絲馬跡的記載,現在搞旅遊開發也要把它恢復起來吸引遊客,搞活經濟。你修一棟普通的房子,沒有人肯花錢來看,如果你修一棟據說是唐代某詩人、宋代某學者曾經住過的房子,就可以賣門票啦。很多人去過鳳凰,買票進過
任何物質的東西,一旦集中體現了某種文化的精神,其價值就無與倫比。
當然,我們要講的傳統文化思想精華,是屬於精神財富方面的,相對物質方面來講,有些精華糟粕之間界限不是那麼清楚,其價值也不是具體值多少錢能夠衡量,這首先就需要我們去分辨。僅就儒家文化精華來講,就包括對生生不息的渴望、對生存樂趣的演繹、對社會的責任、對自然的親和、對友誼的追求、對親情的眷戀、對道義的持守、對信息文化手段的運用、對智慧和知識的尊重等等。除此,還有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兵家文化和佛教、道教文化等等思想體系中的精華部分。這些精華滲透到我們的血液、我們的靈魂,其社會效益是無法估量的,這是前人的思想成果,值得我們十分珍視。
傳統文化中也存在許多糟粕或不合時宜的成分。
其中突出的就是奴性文化,其實質就是人身依附,它是以犧牲個性的發展和張揚而換取的苟且偷生。它存在於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學校和家庭。在上級面前,下級往往沒有尊嚴;在老師面前,學生沒有獨立見解;在父母面前,子女沒有發言權。這種奴性文化的社會代價,主要是專制的社會管理,以及民族創新精神的萎縮甚至磨滅。
因此,我們要正確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傳統文化當中對於促進改革開放有益的部分,對促進我們自身的健康人格培養有益的部分,對提高人們的現代生活質量有益的部分,我們都要繼承和發揚,爭取做一個遵紀守法、積极參与社會生活且個人心理健康的合格公民。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特色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時代,都有著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文化又是一種地域現象,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著各自的特徵,而且相互交融和滲透。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從而也產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同其他民族相比,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意識方面具有如下三個主要特徵。
一、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文化,一直處於《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繼承和變易的對立統一發展之中:舊的形式不斷被新的形式所代替,而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著持久恆常的民族精神。自從先秦諸子開啟了中華民族智慧之門,往後各個時代都湧現了不少著名的大思想家,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領域繼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並憑著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對傳統進行了開拓和創新。由此可見,文化的本質,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變的過程。
二、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
人們生活實踐的複雜多樣,文化也相應具有不同的內容、形式和層次。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數千年以前,中國就以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而聞名。其後,經過炎黃子孫長期的創造和積澱,中華文化愈加豐富多姿,其成就和影響,舉世罕見。中國歷史上各種文化形式之間相互貫通,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了傳統文化鮮明的整體性。只有在全面了解中華文化各個門類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其總體特徵與實質獲得較深入的理解。事實上,整體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三、中國傳統文化吐故納新
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吐故納新、自我完善的過程。我國自周秦以來,除個別分裂割據時期外,大多數時間保持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政治結構。因而,在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系之中,既有源自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作為主體,也有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補充,相得益彰。在許多方面,中華民族的祖先又曾勇敢地、毫不猶豫地吸收外來文化,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例如意識形態方面,接受了從印度傳來的佛教,這是世界主要文明體系之間最大規模的交流之一。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積澱型文化,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民族精神。我們今天的許多傳統節日與習俗,都是傳統文化的凝結,都有著特定的思想內涵。在中華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傳統文化。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思想成就,可以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感情,並激勵我們繼承和創新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與創新精神,去創造更大的輝煌。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現代價值
一、從「三個代表」的提出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現代價值
人類社會進入新世紀之後,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急劇變化,經濟全球化浪潮撲面而來。知識經濟發展勢頭方興未艾,科技領域革命性的突破層出不窮。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正在蓬勃發展。在機遇和挑戰並存條件下,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也出現了新的情況,面臨著新的挑戰。「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取決於我們黨。」時代的發展向中國共產黨人又一次提出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是從正面對此給予了明確地回答。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對黨的80年歷史經驗的高度總結、對當今世界和中國發展變化趨勢和特徵認真分析研究、對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所擔負的使命,和對執政黨的性質與宗旨進一步認識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其中「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與時俱進」的姿態、「執政為民」的號召,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
「三個代表」思想的提出,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精華中以民為本、與時俱進思想發展的必然趨勢,也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今中國的新境界,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國共產黨新世紀的宣言書,同時也是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根本指針。
二、怎樣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現代價值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體是儒家文化,但是也不排除諸如道、法、兵、佛等其他各家學說當中有價值的成分。怎樣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待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目前各位專家有不同見解。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向世陵認為: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對其它文化具有開放性。
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家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
《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
再次,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的精神需求。
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地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繫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中國文化的核心範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則是最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同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特質。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在於一個「和」,而西方文明剛好相反,在於一個「爭」。
西方文明強調突出個人,強調物質財富,而強調突出個人,務求一枝獨秀,必然導致人與人的爭鬥;強調物質財富,追逐奢侈豪華,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的爭鬥。對於這種「爭」的哲學,其利弊可以用14個字來概括:獲顯利而伏隱患,得近利而播遠憂。正是這種「顯利」和「近利」的驅動,包含「爭」的特質的西方文明得以盛行於世。經過三百多年工業文明的發展,歷年所伏的「隱患」漸漸顯化為「明患」,歷年所播的「遠憂」漸漸進逼為「近憂」,於是造成了目前這種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以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可以斷言,只要人類依舊熱衷於爭鬥,人類就絕不可能從危機的泥潭中解脫。而要想徹底化爭鬥為和解,就必須高揚東方文化(尤其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固有的「和」的精義。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價值所在。這同時說明,中華傳統文化並非夕陽文化,而是生機不竭的朝陽文化。
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與現代社會生活
根據時代的需要,綜合創新傳統文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傳承和延續,而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化和重塑,是從內涵到外延的不斷綜合和開拓、創造和更新。中國歷史文化有著優良傳統,即「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傳統。此外,還有「以德治國、修身為樂」的重德精神;「重人輕神、人貴物賤」的人文精神;「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等等。所有這些,經過改造都可以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有兩種錯誤傾向值得注意:一種是文化虛無主義,認為傳統文化一無是處,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全盤西化;另一種是文化保守主義,把傳統文化說成至善至美,而西方文化則一錢不值。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第四節 怎樣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果
繼承傳統,深化改革。
我國正處於一個深化改革、進一步開放的歷史性大轉折時期,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且發展很不平衡的國家,進行如此深刻的轉向市場經濟和調整結構的巨大變革,這是人類史上從未遇到過的重大課題。人們的利益關係面臨新的調整,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受到衝擊,各種思想異常活躍,同時,對外我們還長期面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科技佔優勢的壓力和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我們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剔除糟粕,汲取精華。
對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要十分珍惜、愛護,並不斷地發揚光大。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任何一種優秀的文化傳統,只有隨著時代的前進,不斷地揚棄、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當代生活,並給現實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動力。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農耕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為基礎,以血緣宗法關係為紐帶而發展起來的,不可避免地帶來歷史的、階級的局限。因此,對傳統文化不能毫無批判的兼收並蓄,必須進行認真的清理。
保持特色,不斷創新。
繼承優秀文化傳統,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既要廣收博採、熔鑄萬物,又必須保持其鮮明的個性和獨立的品格。江澤民同志指出:「國家要獨立,不僅政治上、經濟上要獨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獨立。」這是一個十分有針對性的警示。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發展的新形勢下,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是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各種思想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激蕩,競爭日趨激烈。文化領域的競爭,不僅表現在文化產品的市場覆蓋上,更表現在文化價值觀的滲透上。外來文化的不良影響不容忽視,我們要大力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努力提高民族文化產品的質量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民族文化自身發展的活力;旗幟鮮明地反對和堅決抵制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吐故納新,就能使民族文化之樹常青。
目前,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一是為了掌握知識,二是要促進健康人格的養成。也就是說,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自己培養成為有著高尚道德情操的新世紀知識分子。《中國青年報》
有專業人士指出,大學生在求職時,要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修養和學識二者缺一不可。學識是從小學到大學逐步積累起來的,修養理應也是如此。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思想品質、道德修養的形成卻往往不是如此,而是走下坡路,年齡越大品德越差。例如,小時侯父母親或者老師教導我們,要講究衛生,不隨地吐痰;要尊老愛幼,對人有禮貌;要謙虛謹慎,有錯就改等等。這些我們小時侯或許都做得到的事情,上大學後卻慢慢忘記了,做不到了。更可悲的是,明明是自己錯了,卻不以為是錯,這就是是非標準混淆了,思想意識變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大多是面對現實人生,講做人的道理,大學生必須上好這一課,使自己從思想上真正樹立高尚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
思考題:
1、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在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成立慶典暨「孔子與當代」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拉動不同民族、國家去遵循同一經貿規則,參加經濟全球和科技全球以及金融等領域大循環,形成全球統一的大市場以促進發展。另一方面,它又可消弭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個性,喪失自我發展的內涵支撐。特別是會引發單一文化的危險性。所以我們要注意在經濟全球化中因勢利導、趨利避害,避免強勢經濟對弱勢經濟的文化侵吞。關於這個方面的問題,無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還是最近在南非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都強調『越是加速經濟全球化,越要重視和促進文化多元化』,這一看法已被國際社會所認同。」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在這樣的國際大環境下,我們該怎樣做自己的工作?
2、有一年除夕之前,清康熙皇帝命大臣李光地寫「一百春聯」,李不敢推辭,只是時間太緊,有些犯難。恰好其弟李光坡來京,聞聽此事,願為代勞。李光地了解他的才學,便交由他去做。除夕之夜,康熙要御覽這「一百春聯」,李光坡拿出的卻只有一副。李光地戰戰兢兢,等候譴責。誰知康熙看過,哈哈大笑,極贊「奇才所為!」聯語是:「天上二十八星宿,宿宿皆春;地下七十二大賢,賢賢易色。」請你運用文史常識解讀聯語。
推薦閱讀:
※請把佛道儒三家思想精髓分別用一句話概括?
※何謂「陰陽五行」——對陰陽五行思想的詮釋
※命理縱橫談(84)專業命理師眼裡的《周易》思想
※怎麼評價哥倫布和鄭和?以及中國這個民族?和外國民族相比?
※邏輯縝密和思維跳躍有衝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