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末改革史話之一 東南互保與庚子變法

清末改革史話之一 東南互保與庚子變法

作者:范福潮

2014-06-27 08:16:17 來源:南方周末

庚子事變,聯軍佔領京城,慈禧太后倉皇西逃。 (維基/圖)

  • 標籤
  • 慈禧太后
  • 庚子變法
  • 光緒
  • 新政
  • 清末
  • 前年才扼殺了戊戌變法的慈禧太后,竟下詔變法,實在匪夷所思。是什麼原因促使她的思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從一個保守的統治者變成了新政的推動者?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庚子,公曆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名義於西安行在下詔變法,揭開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就在前年,她扼殺了戊戌變法,軟禁了光緒皇帝,第三次垂簾聽政;就在去年,廢帝建儲受到多國使臣的干預,緝拿康梁又受到外國的庇護。庚子年春夏,義和團為禍直隸,燒教堂、殺教民、殺洋人,招致外國干涉,她惱羞成怒,遷怒外人,下令攻打外國使館,終釀巨禍,引來八國聯軍佔領北京,遂倉皇西逃,避難關中,驚魂未定,竟下詔變法,實在匪夷所思。是什麼原因促使慈禧太后的思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從一個保守的統治者變成了新政的推動者?

    帝、後爭奪變法的領導權

    甲午戰敗,割地賠款,日本既得台灣,又占遼東,俄、德、法眼見日本有獨吞中國之勢,一面壓迫日本還遼,一面步其後塵,加緊攫取在華利益。

    朝野有識之士都在思考戰敗的原因,維新與自強,成為一種影響廣泛的社會思潮,深入民心。

    當時,國人在思想和行動上主要有兩種態度:以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實力派督撫繼續走洋務運動的老路,力圖通過推行新政,興辦實業,發展教育,振興經濟,造福民生;以康、梁為首的知識分子和開明士紳掀起維新運動,期望仿效日本明治維新,改革官吏、教育、法律和軍事制度,引進西方的憲政體制。

    眾口嘵嘵,皆曰維新,變法已是大勢所趨。有著數十年執政經驗的慈禧太后豈能不知?光緒帝親政不久,即遭敗仗,急於借變法挽回聲譽,激勵國人,慈禧太后也並非不願改革,戊戌變法初期,光緒帝頻繁去頤和園向她請益,許多舉措都是他們協商制定的。之所以出現日後的局面,是因為她對維新派的激進妄為有意見,急欲矯正,而缺少政治經驗的光緒帝受到康、梁的調唆,不僅未能及時調整策略,彌合分歧,反而鋌而走險,預謀政變,終致帝、後決裂。

    細究變法失敗的原因,慈禧太后固然負有重大責任,而光緒帝及康、梁等人,也難辭其咎。在帝制時代,憲政改革必然會削弱皇權,對統治者來說,改革是一劑猛葯,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痛快服下,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光緒皇帝想要變法,慈禧太后未嘗不想變法,帝、後所爭者,不是該不該變法的問題,他們爭奪的是變法的領導權——只要能決定改革的內容和次第,主導改革的進程,誰都可以成為變法的推動者。

    兩年來,剷除帝黨,己亥建儲,慈禧太后已經牢牢掌控朝政,時機成熟,她完全可以繼續變法,成為中興之主,但突然暴發的義和團運動,把她推下了驚濤駭浪的深淵。

    義和團的興起

    與洋務派、維新派相反,社會底層的民眾則訴諸暴力手段,直接反抗外國瓜分、資本入侵和宗教傳播。

    19世紀末,隨著山東曹縣等地大刀會掀起的反洋教運動,義和團再度復活。起初,朝廷的政策是嚴厲禁止,堅決剿辦,這與歷來處置邪教匪會的政策是一致的。1899年,義和團在山東活動,巡撫張汝梅鎮壓不力,頓成燎原之勢,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後,率領他一手訓練的新建陸軍,嚴查痛剿,數月之間,便將大股拳民消滅。被袁世凱掃蕩出境的山東拳民向直隸流竄,與當地拳民匯合,迅速蔓延至京、津一帶。

    庚子年三月,北京城內發現有義和拳活動,英美德法四使照會總署,請於兩月內剿除義和拳,否則將派兵代為剿平。三月十六,《京報》刊登禁止義和拳之上諭。四月十一,上諭命步軍統領衙門設法除盡,毋任聚眾滋事,致啟畔端。四月二十,總署照會英美公使,決心力平拳亂。四月二十三,義和團敗易州官軍,殺副將楊福同;各國公使商調兵入京保衛使館。

    楊福同戰死,義和團逼近京畿,朝廷害怕剿辦失敗,局勢失控,政策開始在剿與撫之間搖擺,命裕祿、袁世凱通籌妥議,可否派員辦理團練。袁世凱明確回奏,拳會實難改為團練,但裕祿善於揣摩,先行改剿為撫。

    五月八日,保定外國工程師駐地被義和團攻掠,傷亡三十餘人。朝廷見連月鎮壓未有效果,反而引起拳民激烈反抗,攻擊官軍,遂改為剿撫並施,以撫為主。

    五月九日,朝廷命軍機大臣刑部尚書趙舒翹、順天府尹何乃瑩前往涿州良鄉宣撫拳勇,趙抵涿州,晤義和拳首領,其後,剛毅亦赴涿州,晤義和拳首目。直隸總督裕祿、山西巡撫毓賢及一些府縣官員見朝廷政策有變,唯恐忤逆懿旨,紛紛與拳民首領接觸,稱兄道弟,暗通款曲。朝廷軟弱,官吏循情,義和團其勢大張,開始向京城內聚集,燒殺活動日趨升級,形勢急轉直下。

    十九日,義和團焚北京宣武門大教堂,天津教堂亦被全毀;

    二十日,義和團焚北京前門外商鋪民宅千餘家……此時的京城,拳民搖旗喊殺,沿途焚燒,持械尋仇,濫殺無辜,官兵任其猖獗,城門任其出入,董福祥甘軍甚至與拳民會合劫掠,皇宮之外,已成義和團的天下。

    朝廷向各國宣戰

    義和團在京城燒殺搶掠,各國一再要求派兵進京保護使館。要阻止聯軍入京,必先剿滅義和團,恢復京城秩序,慈禧太后命步軍統領及神機營、虎威營、武衛中軍會同彈壓;命李鴻章迅速來京,收拾危局;命袁世凱帶兵迅速來京,剿辦拳會。

    但僅過幾天,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折,朝廷下詔向各國宣戰!

    那幾日,京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慈禧太后如此瘋狂,採取這種盡乎自殺式的行動?官史語焉不詳,野史倒有許多說法,雖未必可靠,卻在情理之中,比較流行的版本是:

    五月二十至二十三日,慈禧太后召集了四次御前會議,商議和戰。

    第一次會議,端王、剛毅竭力主張收撫義和團,向各國宣戰,滿人多數主戰,漢大臣之贊同者,除徐桐、李秉衡、趙舒翹三人外,多數皆反對,會議無果而終。

    於是剛毅、啟秀兩人,與總理衙門章京勾結,偽造英國公使之照會,內有要求那拉氏勿再干政,將政權交與光緒之語。剛毅、啟秀兩人,均是在總理衙門行走的人,那拉氏信以為真,怒不可遏,於是又開第二次御前會議。

    第二次開會時,光緒帝亦在座,侍郎徐景澄見情勢迫切,走近御座,竭力陳說,向英國一國開戰已無把握,向各國開戰,尤無理由。又說:義和團決不可恃,如此蠻幹,恐有亡國之禍。言時聲淚俱下,光緒聽了,不知不覺,拉了徐景澄的手大哭起來。那拉氏大怒,高聲喝道:這是什麼樣兒。遂由其他大臣將徐景澄拉開,叫他出殿。那拉氏見到這種情形,愈益相信,英國公使果然有袒護光緒的證據。一不做,二不休,遂決意宣戰,令剛毅、啟秀擬旨。(劉厚生:《張謇傳記》,上海書店,1985,p90-91)

    此事如果屬實,剛毅、啟秀偽造英國公使的照會,可真是擊中了慈禧太后的要害。康、梁流亡海外後,一直都在遊說外國政府向清廷施壓迫使太后還政,如今,聯軍大兵壓境,直取京師,難道沒有借剿義和團之名逼她還政的陰謀?已經被拳民鬧得六神無主的慈禧太后,連通過外交渠道核實照會的真偽這麼簡單的事都不去做,就輕信了剛毅、啟秀的謊言,五月二十四日召見王公軍機大臣,決定對外宣戰。

    就在這天上午九時,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崇文門大街被殺;下午四時,董福祥甘軍在義和團協助下開始圍攻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及西什庫教堂;是夜,奧國使館被攻破。

    五月二十五日,朝廷下詔向各國宣戰,一場拳民引起的內亂演變成了清政府對各國的戰爭,自此,大局糜爛,不可收拾。

    從拒不奉詔到東南互保

    宣戰上諭發布之後,只有直隸總督裕祿、山西巡撫毓賢及滿州幾位將軍奉詔,其他督撫多持觀望態度,他們盯著疆臣中最有實力的三個人: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看他們如何行事。

    李鴻章已做好進京的準備,後因京城通訊中斷,情況不明,遲遲不肯動身,朝廷宣戰後,他致電出使英、法、俄、日大臣,探詢各國意圖,如可商量停戰,迅即北上,先平內亂,再與外國商議善後之事。

    作為湘軍系的戰將,劉坤一素以穩健著稱,他在朝中的地位和疆臣中的聲望,僅次於李鴻章。光緒二十五年(1899),當慈禧太后立端王載漪之子為大阿哥時,他致書大學士榮祿,明確反對立儲廢帝。據一位消息靈通的英國人告訴《泰晤士報》駐京記者莫理循,劉坤一參與了慶親王和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小田切萬壽之助策劃的推翻慈禧太后、恢復光緒帝位的密謀。拳民作亂後,劉坤一與李鴻章、張之洞一樣,都是堅定的主剿派。

    五月中旬,京津形勢惡化,電報中斷,滬寧一帶,謠言四起,有傳聞說義和團數百人飛渡上海,引起市民和外國人的恐慌,商人與教民聞信紛紛遷避內地,外國軍艦也集結浦江,隨時準備採取軍事行動保護僑民。

    五月十八日(6月14日),英國駐上海代總領事霍必瀾致電外相索爾茲伯利:「我沒有收到關於北方局勢的準確情報,但消息似乎愈來愈壞。我深信,如果有同北京政府終於斷交的任何可能性,我們應當立即與漢口及南京的總督達成一項諒解。我完全相信,如果他們可以指望得到女王陛下政府的有效支持,他們將在所轄地區內儘力維護和平。」

    第二天,索爾茲伯利回電:「我們正與海軍部進行聯繫,派遣一艘軍艦前往南京,並向南京和漢口的總督交遞你所建議的函件,保證他們在維護秩序時將得到英國的保護。同時,我們授權您通知南京的總督,如果他採取維護秩序的措施,他將得到女王陛下軍艦的支持。你應通知女王陛下駐漢口總領事,他可以向總督提出一項同樣的保證。」二十日,英艦「仙女」號開往南京,「紅雀」號開往漢口,向兩江、湖廣總督傳達英國的建議。

    二十二日,霍必瀾向索爾茲伯利轉發了一封英國駐漢口代總領事法磊斯的電報,張之洞在會談時表示,他對兩江總督和他本人維護秩序的能力抱有信心,並為此目的而採取必要措施,他同兩江總督保持著聯繫。

    同日,張之洞致電劉坤一:「昨日英領事來見云:英政府電令渠來告,欲派水師入長江,幫助彈壓土匪,鄙人力阻之,謂鄂已添重兵,出告示飭州縣禁謠拏匪,敢有生事,立即正法,所有洋商教士,力任保護,並雲,已與台端商妥,意見與我同,長江以內上下游,有我與劉峴帥(劉坤一)兩人,當力任保護之責,必可無事。若英水師入江,內恐民間驚擾生事,外恐各國援例效尤,轉為不妙,若慮他國佔先,吳淞外英艦甚多,英艦不進,他國不敢,似此鎮靜密防,最為上策,我與峴帥,皆極願與英聯絡等語。英領首肯,已允轉告英政府。」(《張文襄公全集》卷一六○)

    二十三日,「仙女」號指揮官致電海軍部,報告他和劉坤一會談的情況,劉聲稱,如果發生任何騷亂,他和張之洞完全能夠維持秩序,他斷言騷亂是極不可能的。二十四日,劉坤一複電張之洞:「滬道電,遵即密商英領,渠以長江一帶商務有兩制軍保護,極為放心。」同日,英駐漢口代總領事法磊斯致電索爾茲伯利:「總督向我保證說,他和兩江總督正採取可能措施維持秩序,而且毫不懷疑他們的力量。」此時的劉、張二督,已與英國達成了保護東南的共識,也表達了他們有能力維護轄區和平的信心。

    三十日,劉坤一致電李鴻章,直抒苦衷,徵詢意見:「北直已經糜爛,南方必須圖全。所有長江一帶地方,坤與香帥力任嚴辦匪徒,保護商教並飭上海余道與各領事妥籌保護租界之法。立約為憑,以期彼此相安。尊處情形相同,計已布置周密,此外有無方略,尚祈電示為荷。」李於當日回電:「長江一帶,公與香帥必須嚴辦匪徒,保護商教。庶免外人攙奪。鴻在粵當力保疆土,群匪覬覦,竊發一動即危矣!」

    與此同時,盛宣懷與張謇、趙鳳昌等人亦在遊說劉坤一、張之洞,五月下旬,南京武昌,說客盈門,函電交馳,經過一番密議,劉、張各派代表會同上海道余聯沅與各國領事訂約保護租界及長江商教。

    六月七日,余聯沅與各國領事訂立「保護南省商教章程」九條,及「保護上海租界城廂章程」十條。

    同日,劉、張宣布不承認此後之北京上諭,負責保護外人生命財產,二人又致電榮祿將各國公使全數保護回津。

    總督撇開朝廷,直接與外國交涉、訂約,在清朝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上從未有過,朝廷亂臣當權,禍國殃民,地方官與外國訂約,一為阻止外軍以保護僑民之名進入長江各省,二為保境安民,也是迫不得已的事。

    劉坤一、張之洞在籌劃保護南省條約時不乏隱憂,他們深知自己所轄之地僅為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即使訂約,東南諸省若有一省奉旨對外宣戰,必牽動他省,兩江、湖廣的和平局面勢難維持,因此,必須將東南各省全部納入條約範圍,才能真正實現東南互保,後經努力,互保的範圍擴大到了閩浙、兩廣、四川、山東,直到和議簽訂之時,東南各省基本維持了安定的局面。

    從中國議會到自立軍起義

    就在義和團猛攻使館、三總督聯手保護東南之際,流亡海外的康、梁策劃的自立軍起義也在上海緊鑼密鼓地進行。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梁日趨躁進,他們意識到在慈禧太后與保守派掌控了朝政之後,康式變法已無可能,便把希望寄托在武裝勤王,企圖通過軍事手段先取一省或數省,最後率軍打進京城,解救被軟禁的光緒皇帝,繼續變法大業。

    1899年夏,康有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會,並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地設立分會,籌集款項,委託在日本的梁啟超與唐才常策動勤王事宜。

    義和團為禍京津,朝廷對外宣戰,北方大亂,南方不穩,康、梁以為有機可乘,急欲起事。七月一日,唐才常等八十餘人集會於上海張園,商討挽救時局的策略,宣布不承認通匪矯詔的偽政府,聯外交,平內亂,保全中國自主,組織中國議會,推舉容閎、嚴復為正副會長。

    三日後,中國議會舉行第二次會議,推唐才常、汪康年等為幹事,會後,唐才常啟用「中國議會(國會)督辦南部各省總會」關防(即印鑒)。七月十五,自立軍前軍統領秦力山在安徽大通舉事,張貼告示,以討賊勤王、清君側而謝萬國為號召,同日,右軍統領沈藎在湖北新堤起義。不久,事機敗露,張之洞捕殺唐才常等二十餘人,湖南巡撫俞廉三亦捕殺百餘人,自立軍起義徹底失敗。

    從下詔罪己到下詔變法

    宣戰未及兩月,聯軍佔領北京,七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攜光緒帝,換便裝倉皇西逃。二十六日,兩宮抵宣化境,下罪己詔,後兩日,又下詔求直言。兩宮一路西行,途經大同、太原、潼關,九月四日抵西安,在逃難的七十三天(作者註:庚子年閏八月)里,京城和國內、國際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義和團在清軍和聯軍的嚴剿下,繳械潰散,業已肅清。朝廷授慶親王奕劻、李鴻章、榮祿為全權大臣,與劉坤一、張之洞會辦議約事宜,准其便宜行事。閏八月十八,李鴻章自上海抵京,在與各國議和之前先電告西安,申明開議的前提是,先將致亂諸王大臣從嚴治罪。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九位督撫聯名電請明降回京諭旨,以定人心而安大局。

    各國都對議和開出了條件,也對清廷提出了要求:俄、德提出,皇帝回京,自秉大權,嚴懲禍首,方可開議;美國提出,嚴懲禍首,即可開議;日本勸清廷勿用守舊頑固之人,應任命中外重望有為者為大臣,另立一新政府,並望兩宮勿幸陝西,迅即回京;而英國明確提出,新政府要實行新政。

    就在兩宮逃到西安的第二天,各國公使一致通牒,要求嚴懲載漪、剛毅、毓賢、董福祥等十一人。奕劻、李鴻章也電請朝廷將各公使點名的十一人立即正法,速定迴鑾日期,因為李鴻章接到駐俄使臣楊儒密電,俄國希望早日了結和議,否則明年春將截斷陝西交通,在北京另立政府,九月三十日,李將楊電轉給了西安行在。

    十月五日,英提督西摩到漢口晤張之洞,也談到各國擬派兵來漢,斷陝西交通之事。除了美國政府,俄、德、英、日所提開議條件,都有干涉朝政的企圖,這讓李鴻章等議和大臣十分為難,只得如實呈報,委婉請求太后適當接受外國的要求,以免影響議和。

    遠在兩千里外的慈禧太后,內外交困,面臨生死抉擇。東南互保之後,朝廷諭旨凡不利於各省安定者,督撫一律視為矯詔,概不奉旨,而且經常借重外國勢力向朝廷提出一些近似要挾的主張,半壁江山已然是獨立王國。各國領事撇開朝廷,直接與李、劉、張談判,和議成敗,操於三人之手;抵禦康、梁的復辟行動,有賴於三人;兩年來倚靠的親信重臣,絕大多數成了被各國點名懲辦的禍首,殺了他們,自己必成孤家寡人,日後還京,政柄也必操於三人,而不殺又不能開議。

    和議不成,聯軍不退,聯軍據京,不敢迴鑾,拖延回京,日久必生變故,外國沒準真的會封鎖陝西,在京擁立新政府。趁眼下各國還沒逼她還政的表示,除了答應他們提出的條件,儘快簽約,早日回京,還必須在內政上有一番大作為,讓外國政府和朝臣督撫相信她仍有扭轉乾坤的能力,才可起死回生。

    十月初十,朝廷詔命內外大臣督撫條呈朝章國政,凡吏治民生、學校科舉、兵政財政等改革事項,限兩個月內具奏,旨在徵求李、劉、張、袁等督撫對改革的建議。

    兩月期滿,十二月初十,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下詔變法,昭告天下,康、梁變法,是包藏禍心的假變法,她今日推行的新政,才是真正的利國利民的真改革,她將開拓一條不同於戊戌變法的改革之路。此舉或為示好外人,籠絡臣心,既滿足他們的政治訴求,又給國民一點變法圖強的希望。可以說,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慈禧太后拉開了新政的序幕,也可以說,那些在戰亂中保全了半壁江山的督撫們,把岌岌可危的清政府,推上了改革的快車道。(作者註:文中日期,未加括弧註明者,均為農曆;日期前未加年號者,均為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推薦閱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受到了哪些外部因素什麼影響?
    台州喪俗改革一探·台州日報
    區劃改革與路徑依賴
    在改革創新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假設中國在1957年完成五年計劃後,進行新經濟政策與改革開放的改革,那現在會如何?

    TAG:改革 | 變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