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上肢部穴位

小兒推拿上肢部穴位

1、脾經【位置】拇指橈側緣或拇指末節羅紋面。【操作】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緣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亦可旋推拇指末節羅紋面),稱補脾經。將患兒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稱清脾經。若來回直推為平補平瀉,稱清補脾經。【次數】100~500次。【主治】腹瀉,便秘,食欲不振,痢疾,咳嗽等症。【臨床應用】①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多與推三關,運八卦、捏脊等合用。②清脾經能清利濕熱、化痰止嘔,用於濕熱熏蒸、皮膚髮黃、噁心嘔吐、痢疾等症。由於小兒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過,在一般情況下,多用補法,體壯邪實者方可用清法。③小兒體虛,正氣不足,患斑疹熱病時,推補本穴,可使隱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肝經【位置】食指末節羅紋面。【操作】用推法自食指末節指紋推向指尖,稱清肝經;反之為補肝經。【次數】100~500次。【主治】驚風,目赤,煩躁不安,五心煩熱,口苦咽乾等症。【臨床應用】①清肝經能平肝瀉火、解郁除煩、息風止痙,用於驚風抽搐、煩躁不安、五心煩熱等症,多與清心經、掐揉小天心、退六腑等合用。②肝經宜清不宜補,若肝虛應補時則補後加清,或以補腎經代之,為滋腎養肝法。

3、心經【位置】中指末節羅紋面。【操作】用推法自中指末節指紋推向指尖,稱清心經;反之為補心經。【次數】100~500次。【主治】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小便短赤,驚惕不安,心血不足等症。【臨床應用】①清心經能清熱退心火,常用於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熱神昏、面赤口瘡、小便短赤等症,多與清天河水、清小腸、退六腑等配合使用。②本穴宜清不宜補,恐動心火,若氣血不足而見心煩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補法時,可補後加清,或以補脾經代之。

4、肺經【位置】無名指末節指面。【操作】用推法自無名指末節指紋推向指尖,稱清肺經;反之為補肺經。【次數】100~500次。【主治】感冒,咳嗽,氣喘痰鳴,自汗,盜汗,遺尿,脫肛等症。【臨床應用】①清肺經能清肺瀉熱、化痰止咳,用於肺熱痰喘、痰鳴等症,多與清天河水、退六腑、運八卦等合用。②補肺經能補益肺氣,用於肺氣虛弱、咳嗽、氣喘、虛汗、畏寒等症,多與補脾經、推三關、揉二馬等合用。

5、腎經【位置】小指末節羅紋面。【操作】用推法自小指末節指紋推向指尖,稱補腎經,反之為清腎經。【次數】100~500次。【主治】先天不足,久病體虛。五更泄瀉,遺尿,虛喘,小便淋漓刺痛等症。【臨床應用】①補腎經能補腎健腦、溫養下元、常用於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虛喘、遺尿等症。多與補脾經、推三關、揉二馬等合用。②清腎經能清利下焦濕熱,常用於膀胱濕熱、小便短赤等症,多與掐揉小天心、清小腸、推箕門等合用。

6、大腸【位置】在食指橈側緣,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操作】用右手拇指橈側面,自指尖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反之為清大腸。【次數】100~500次。【主治】泄瀉,便秘,痢疾,脫肛等症。【臨床應用】①補大腸能澀腸固脫、溫中止瀉,用於虛寒腹痛、泄瀉、脫肛等症,多與補脾經、推三關等合同。②清大腸能清利腸腑、祛濕熱、導積滯,多用於濕熱留滯腸道、身熱腹痛、痢下赤白等症,常與清天河水、分陰陽等合用。

7、小腸【位置】小指尺側緣,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操作】用推法自指尖向指根直推為補,稱補小腸;反之為清小腸。【次數】100~500次。【主治】小便赤澀,水泄,口舌糜爛等症。【臨床應用】本穴多用清法,有清熱利尿、分清別濁的作用,主要用於小便短赤不利或尿閉、泄瀉等症。若心經有熱,移熱於小腸,可配合清天河水,加強清熱利尿作用。若陰虛水虧、小便短赤可用補法。

8、腎頂【位置】小指頂端。【操作】以中指或食指按揉,稱揉腎頂。【次數】100~500次。【主治】自汗,虛汗,解顱等症。【臨床應用】揉腎頂為止汗要穴,對自汗、盜汗、大汗淋漓者,均有良效。

9、腎紋【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處。【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稱揉腎紋。【次數】100~500次。【主治】目赤,鵝口瘡、熱毒內陷等症。【臨床應用】揉腎紋能祛風明目、散結熱,常用於目赤腫痛或熱毒內陷、瘀結不散所致的高熱、呼吸氣涼,手足逆冷等症,多與揉小天心、退六腑、清天河水等合用。

10、四橫紋【位置】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間關節橫紋。【操作】用拇指甲掐揉,稱掐四橫紋;四指併攏,從食指橫紋處推向小指橫紋處,稱推四橫紋。【次數】掐3~5次,推100~300次。【主治】氣血不暢,消化不良,疳積,腹痛,氣喘,口唇破裂等症。【臨床應用】掐四橫紋能退熱除煩、散結;推四橫紋能調和氣血、消脹。常用於疳積、腹脹、氣血不和等症,多與補牌經,揉中脘等合用。

11、掌小橫紋【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稱揉掌小橫紋。【次數】100~500次。【主治】痰熱喘咳,口舌生瘡,頓咳,流涎等症。【臨床應用】揉掌小橫紋能清熱散結、化痰止咳,常用於喘咳、口舌生瘡等症,為治療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對嬰兒流涎劇烈者,亦有良效。

12、胃經【位置】大魚際橈側赤白肉際,從掌根至拇指根部。【操作】用拇指或中指從掌根推至拇指根部,稱清胃經。【次數】100~500次。【主治】嘔吐,呃逆,衄血等症。【臨床應用】清胃經能清中焦濕熱、和胃降遞、瀉胃火、除煩止渴,亦可用於胃火上亢引起的衄血等症,多與推天柱骨合用。

13、板門【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操作】用拇指揉大魚際平面中點,稱揉板門;用拇指橈側從拇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次數】100~300次。【主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氣喘,噯氣等。【臨床應用】①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常用於乳食停積、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症,多與推脾經、運八卦等合用。②板門推向橫紋,功專止瀉;橫紋推向板門,功專止嘔。

14、內勞宮【位置】掌心中,屈指握拳時中指和無名指之間中點。【操作】用中指端揉,稱揉內勞宮。【次數】100~300次。【主治】發熱,煩渴,口瘡等症。【臨床應用】揉內勞官能清熱除煩,用於心經有熱而致口舌生瘡、發熱、煩惱等症,多與清天河水合用。

15、內八卦【位置】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畫一圓,八卦穴即在此圓上。南為"離",北為"坎",東為"震",西為"兌",西北為"乾",東北為"艮",東南為"巽",西南為"坤"。【操作】用運法,自乾宮起至兌宮止,周而復始,順時針方向,稱運內八卦。【次數】100~300次。【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嘔吐,食欲不振等症。【臨床應用】運內八卦能理氣化痰、行滯消食,常用於痰喘、乳食內傷、胸悶、嘔吐、腹瀉等症,多與推脾經、推肺經、揉板門、揉中脘等合用。

16、小天心【位置】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操作】用中指端揉,稱揉小天心,用拇指甲掐,稱掐小天心;用中指尖搗,稱搗小天心。【次數】揉100~300次,掐搗5~20次。【主治】驚風,抽搐,煩躁不安,夜啼,小便短赤,目赤痛等症。【臨床應用】①掐揉小天心能清熱、明目、利尿,常用於心經有熱而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驚惕不安、小便短赤等症,多與清肝經、清天河水等合用。②掐、搗小天心能鎮靜安神,用於驚風抽搐、夜啼、驚惕不安等症。

17、運土入水與運水入土【位置】手掌面,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邊緣一條弧形曲線。【操作】自拇指根沿手掌邊緣,經小天心運至小指根。稱運土入水,反之稱運水入土。【次數】100~300次。【主治】小便赤澀,腹瀉,便秘,痢疾等症。【臨床應用】①運土入水能清脾胃濕熱、利尿止瀉,常用於新病、實證,如因濕熱內蘊而見少腹脹滿、小便赤澀、泄瀉、痢疾等症。②運水入土能健脾胃、助運化、潤燥通便,常用於因脾胃虛弱而致完谷不化、腹瀉、疳積、便秘等症。

18、總筋【位置】掌後腕橫紋中點。【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稱揉總筋;用拇指甲掐,稱掐總筋。【次數】揉100~300次,掐3~5次。【主治】驚風,抽搐,口舌生瘡,潮熱,牙痛等症。【臨床應用】揉總筋能清心經熱、通調周身氣機,常用於口舌生瘡、潮熱等症,多與清心經、清天河水合用。治療驚風、抽搐,多用掐法。

19、大橫紋【位置】仰掌,掌後橫紋,近拇指端為陽池,近小指端為陰池。【操作】兩拇指自掌後橫紋中點向兩旁分推,稱分陰陽;自兩旁(陽池、陰池)向橫紋中點推,稱合陰陽。【次數】100~300次。【主治】寒熱往來,腹瀉,腹脹,嘔吐,食積,煩躁不安等症。【臨床應用】①分陰陽能平衡陰陽、調和氣血、消食積,常用於陰陽不調、氣血不和而導致的寒熱往來、煩躁不安等症。操作時,實熱證陰池重分,虛寒證陽池重分。②合陰陽能行痰散結,用於痰結喘咳,胸悶等症,多配合揉腎紋,清天河水以加強行痰散結的作用。

20、十宣(十王)【位置】兩手十指尖,靠近指甲處。【操作】用拇指甲依次掐之,稱掐十宣。【次數】3~5次。【主治】驚風,高熱,驚厥。【臨床應用】掐十宣主要用於急救,多與掐人中、掐老龍、掐小天心合用。

21、老龍【位置】中指背,距指甲根一分處。【操作】用拇指甲掐,稱掐老龍。【次數】3~5次。【主治】急驚風。【臨床應用】掐老龍主要用於急救,有醒神開竅的作用,對急驚風有效。

22、端正【位置】中指甲根兩側旁一分處,橈側為左端正,尺側為右端正。【操作】用拇指甲掐並揉之,稱掐、揉端正。【次數】掐5次,揉50~100次。【主治】痢疾,水瀉,鼻咽,嘔吐等症。【臨床應用】①掐、揉右端正降逆止嘔,用於胃氣上逆而致的噁心嘔吐等症;掐、揉左端正功能升提,用於水泄、痢疾。②掐端正多用於治療小兒驚風,常與掐老龍、清肝經等合用。另外,本穴對鼻衄有良效,方法是用細繩由中指第三節橫紋起扎至指端(不可過緊),紮好患兒靜卧即可。

23、五指節【位置】掌背五指第一指間關節。【操作】用拇指甲掐,稱掐五指節;用拇、食指搓揉,稱揉五指節。【次數】掐3~5次,搓揉30~50次。【主治】驚風,吐涎,驚惕不安,咳嗽等症。【臨床應用】掐五指節能鎮驚安神,用於驚惕不安、驚風等症,多與清肝經、掐老龍等合用;搓揉五指節功能祛痰、通竅,用於胸悶,痰喘、咳嗽等,多與運內八卦、推揉擅中等合用。

24、二扇門【位置】手背中指根兩旁凹陷中。【操作】用兩手拇指掐揉,稱掐揉二扇門。【次數】50~100次。【主治】身熱無汗,痰喘氣粗。【臨床應用】掐揉二扇門能發汗解表、退熱平喘,是發汗效穴,揉時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於外感風寒,身熱無汗。

25、二人上馬(二馬)【位置】手背第四、五掌骨小頭中間的後方凹陷中。【操作】用右手拇指和中指相對掐或揉二馬穴,稱掐揉二人上馬。【次數】掐揉100~500次。【主治】小便短赤,腹痛、牙痛、虛熱喘促等症。【臨床應用】揉二馬為補腎滋陰的要法,主要用於陰虛陽亢、潮熱煩躁、牙痛、便赤等症,可與其它補益穴合用。

26、外勞宮【位置】手背處,與內勞宮相對。【操作】用中指端揉,稱揉外勞。【次數】100~500次。【主治】風寒感冒,腹痛,腹瀉,脫肛,遺尿等症。【臨床應用】本穴性溫,為溫陽散寒,昇陽舉陷佳穴,兼能發汗解表。臨床上多用揉法,用於一切寒證,不論外感風寒、鼻寒流涕以及臟腑積寒、完谷不化、腸鳴腹瀉、寒痢腹痛等症皆宜,且能昇陽舉陷,治療脫肛、遺尿、與補脾經、推三關、揉丹田、揉二馬等合用。

27、外八卦【位置】掌背外勞宮周圍,與內勞宮相對處。【操作】拇指作順時鐘方向掐運,稱運外八卦。【次數】100~300次。【主治】胸悶,腹脹,便秘。【臨床應用】運外八卦能寬胸理氣、通滯散結,治療腹脹、便結、胸膈滿悶等症,多與摩腹、推揉膻中等合用。

28、一窩風【位置】手背腕橫紋中央凹陷處。【操作】用中指端揉,稱揉一窩風。【次數】100~300次。【主治】感冒,腹痛,關節痛。【臨床應用】揉一窩風能溫中行氣、止痹痛,常用於受寒、食積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症,多與拿肚角、推三關、揉中脘等合用。本法亦能發散風寒、宣通表裡,對寒滯經絡引起的痹痛或外感風寒等證也有效。

29、三關【位置】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操作】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次數】100~500次。【主治】腹痛,腹瀉,畏寒肢冷,病後體弱等一切虛寒證。【臨床應用】①本穴性溫,能補氣行氣、溫陽散寒,主治一切虛寒證。常用於治療氣血虛弱、命門火衰、下元虛冷、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無華、食欲不振、疳積、吐瀉等症,多與補脾經、摩腹、揉臍、捏脊等合用。②推三關能益氣活血、發汗解表,用於治療感冒、畏寒肢冷或疹出不透等症,多與清肺經、推贊竹、掐揉二扇門等合用。

30、天河水【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從腕推向肘,稱清天河水。【次數】100~500次。【主治】外感發熱,潮熱,煩躁不安,口渴,弄舌等一切熱證。【臨床應用】清天河水性微涼,能清熱解表、瀉熱除煩,用於治療熱性病症,清熱而不傷陰分,多用於五心煩熱、口燥咽干、唇舌生瘡等症。用於外感發熱、頭痛、咽痛等症,常與"四大手法"配合使用。

31、六腑【位置】前臂尺側,肘尖至陰池成一直線。【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肘尖推至腕橫紋,稱退六腑。【次數】100~500次。【主治】高熱,煩躁,口渴,驚風,鵝口瘡,咽痛,便秘等一切實熱證。【臨床應用】退六腑性寒涼,能清熱、涼血、解毒、對臟腑鬱熱積滯、壯熱煩渴、痄腮、腫毒等實熱證均可應用。

小兒五經推拿法[[開運(1918年~2003年)...]]

劉開運(1918年~2003年),苗族,著名推拿專家,曾任中華全國推拿學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推拿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百科全書》「小兒推拿分卷」主筆,湖南省首批審定的50名名中醫之一。劉老畢生致力於中醫推拿教學與臨床研究,學驗俱豐,造詣精深,創立了以五行學說的相生相剋理論和藏象學說為基礎,結合小兒五髒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點,以「推五經」為核心內容的劉氏小兒推拿療法。

推五經(五經推拿)是劉老推拿經驗的核心部分,主要用於治療小兒五臟病證(包括相應腑病)。五經是指與五臟相應的五個腧穴,各穴位置在相應手指的螺紋面,從拇指至小指分別稱脾經、肝經、心經、肺經、腎經。

推五經有推、旋推兩種手法。

直推:為瀉法(或清法),以大拇指螺紋面從小兒手指螺紋面向指根方向作直線推動,須連續而快速地推動,從指根退回螺紋面時不用力。直推法有清熱瀉實的作用,用於實證。

旋推:為補法。以大拇指螺紋面在小兒手指螺紋面作順時針方向推動,推動1圈為推1次,須連續而快速地推動。旋推法有溫陽補虛的作用,用於虛證。推動頻率為每分鐘200次左右.推動的節律要均勻,力度適中,以順利推動並保持規定的頻率為宜。

推拿五經時,劉老十分重視五行生剋的關係和小兒五髒的生理特性、病理特點和五臟病候的虛實,提出:脾經宜用補法不宜用清法(即瀉法),若用清法,清後要加補法;肝經、心經宜用清法不宜用補法,若用補法,補後要加清法;肺經既可用清法,亦可用補法;腎經宜用補法不宜用清法。

五經推治手次變化的基本原則是:年齡越大,病情越重,手次越多,補法手次宜多於清法手次;主清(補)經手次宜多於兼清(補)經手次。五經推治清補手法在各小兒年齡組的

基本手次列表如下:

手次(次)

手法:1月~1歲、1歲~3歲、4歲~6歲、6歲~9歲、10歲~12歲

補法:50~150、100~300、200~400、300~600、400~800

清法:20~60、50~150、100~200、150~300、200~400

脾宜補不宜清,清後應加補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屬陰土,脾氣常虛,脾陽常不足,旋推脾經(拇指)有補脾氣、溫脾陽、助脾運化的作用,脾的虛證,當然應予旋推補脾。直接清脾經有瀉實清熱之效,但脾乃陰土,陽常不足,故如寒濕困脾、宿食停滯等無熱象的實證。是絕對不能直接清脾而瀉其實的;即使是脾胃濕熱、大腸濕熱等有明顯熱象的實證,直接清脾之後,亦應加旋推補脾以調之。猶如白虎湯之用粳米、甘草。這是由小兒臟腑嬌嫩,脾胃最易受損的病理特點決定的。

清脾、補脾必清肝

脾與肝關係密切,脾虛恐肝木乘脾,故補脾必清肝;脾實則土壅木郁,故清脾亦當清肝。

肝只清不補

肝為剛臟,體陰用陽,病理現象多呈現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特點。直推(食指)清肝能瀉火清熱、舒肝解郁、鎮肝潛陽、涼肝息風,而旋推肝經,性偏溫補,有助火焚木、劫陰動風之虞,故肝經只可直推清瀉,不可旋推溫補。若遇肝血不足、肝陰虧虛之證,確須補肝時,據肝腎同源、精血互補的原理,以旋推小指「補腎經」代之。

心只清不補

心屬火,猶如離照當空,陽熱熾盛。旋推中指即是補心火,直推中指則能清心火,開心竅,寧心神。臨床心病雖有氣、血、陰、陽之虛,又有熱陷心包,熱(火)擾心神、痰迷心竅、瘀阻心脈等實證,推心經(中指)卻只能直推,而不能旋推,即使是心氣虛、心血虛,甚至是心陽不足的病證,旋推補心後常出現患兒煩躁啼哭,夜寐不寧等現象,所以旋推補心臨床很少用。若須補心,常以旋推脾經代之。若非用旋推補心的,亦宜旋推之後再加直推以調之,單純補心易動火,初學者謹識之。

肺可清可補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易虛易實,故肺經(無名指)可直推,亦可旋推。直推肺經有宣降肺氣,清瀉肺熱,祛痰化飲等效應;旋推肺經有益氣、固表、斂肺等作用。

清肺補肺均須清心肺與心同居胸中,兩者之間有「所勝」、「所不勝」的關係,肺虛則火乘,故補肺須清心;而肺有實熱常易逆傳心包,故清肺亦須清心。如此則心火不亢,肺金得寧。

腎只補不清腎為先天之本,小兒形氣未定,腎陰、腎陽、腎精、腎氣都有待充實發展,故有「腎無實證」之說。所以腎經(小指)只宜旋推,不宜直推。旋推補腎的具體作用,決定於機體陰陽精氣的虛衰狀況,若腎陰虛而有虛熱者,可加用小指尺側緣的直推法以清之。

五臟虛實證推五經的方案:脾虛證:主補脾,次補心,補後加清心,再補肺,並清肝,兼補腎。適用於脾氣虛、脾陽虛、寒濕困脾等證。

脾實證:主清脾,清後加補脾,次清心,再清肺,並清肝,兼補腎。適用於脾胃濕熱、大腸濕熱等證。肝虛證:主補腎,次補心,補後加清心,再清肺,稍清肝,略補脾。適用於肝血虛、肝陰虛的病證。

肝實證:主清肝,次清心,再清肺,略補脾,並補腎。適用於肝氣鬱結、肝膽濕熱、肝經實火、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證。

心虛證:主補心,補後加清心,次補脾,再補腎,兼清肝,略清肺。適用於心氣虛、心血虛、心陽虛等證。

心實證:主清心,次清肝,再清脾,清後加補脾,並清肺,兼補腎。適用於心火上炎、心陰虛內熱、熱陷心包等證。

肺虛證:主補肺,次補腎,再補脾,兼清心,並清肝。適用於肺氣虛、肺陰虛等證。

肺實證:主清肺,次清肝,再清脾,兼清心,並補腎。適用於風熱犯肺、痰熱壅肺、痰濕阻肺、燥熱傷肺、肝火犯肺等證。

腎虛證:主補腎,次補肺,稍清肝,略補脾。適用於腎陽虛、腎氣虛、腎精不足等證。

腎實證:主清後溪(代清腎),次清肝,再清肺,兼清脾,稍清心。適用於下焦濕熱、小腸濕熱、膀胱濕熱等證。

推薦閱讀:

中醫推拿特殊診斷法
推拿
氣血療法的推拿手法(一)
孩子遺尿,別擔心,試試這樣來推拿!
正骨推拿療法

TAG:推拿 | 穴位 | 小兒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