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藥四氣五味引葯歸經精華

查看文章

中藥四氣五味引葯歸經精華2009年12月09日 星期三 10:46 A.M.

中藥四氣五味引葯歸經精華

中醫學的藥物「歸經」,是歷代醫家長期用藥實踐的經驗總結。按學科類別,是中藥學的一部分。但是,藥物「歸經」涉及「經」和臟腑,可以體現「經」和臟腑組織器官的關係,也可以體現經絡學說的作用。通過藥物「歸經」的具體方法和具體內容,可以充分說明,藥物「歸經」和臟腑組織器官「歸經」都是以「經」為論理工具,經絡學說不僅是對人體生理和病理進行研究的具體科學方法論,也可用於藥物學研究。在藥物學的研究領域,把藥物「歸經」,完全是根據藥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而不是藥物對「經」本身有治療作用,經絡學說純粹是為藥物學研究提供論理工具和方法論。在經絡學說指導下,中醫學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都歸了「經」,每一「經」都有所屬的臟腑或組織器官,所以,根據藥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可以確定藥物的「歸經」。其具體方法,是把臨床常用藥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進行總結和歸納,然後,按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確定藥物的歸「經」,從而更加明確藥物作用的定位和趨向,突出藥物治療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便於臨床應用。若某種藥物對某臟腑組織器官的病症具有針對性或選擇性,療效顯著,便可依照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確定藥物的歸「經」。比如,麻黃、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歸肺經;蒼朮、厚朴、砂仁善調脾胃,既歸脾經又歸胃經。再如,復盆子能治遺尿,病在膀胱,屬腎失氣化,故歸腎經。每一種藥物的「歸經」,都是根據藥物對臟腑或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總結出來的。這說明,必須先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歸「經」,然後,才能根據藥物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確定藥物的歸經。並且,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和藥物的「歸經」,都是以「經」為論理工具。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歸經」,主要是為了闡釋生理和病理,指導診斷和治療。把臨床常用的藥物「歸經」,是為了更加明確藥物作用的定位和趨向,突出藥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便於臨床應用。所以,經絡學說對中醫學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學和中藥學都有指導作用。一,藥物歸經的歷史概況

中藥的發現與應用以及中藥學的發展,如同中醫學的發展一樣,經歷了漫長歷史時期的實踐過程。藥物歸經的理論,是《內經》以後逐漸形成的,但在《內經》已有萌芽。如《素問·宣明五氣篇》已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的記載。《靈樞·九針論》也有「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的記載。這些記載表明,《內經》雖沒明確提出藥物歸經,但已根據藥物的性味總結用藥規律,為後世形成藥物歸經的理論,奠定了基礎。FFrE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用「六經」概括外感傷寒病錯綜複雜的臨床表現,歸納為「六經證」,對每一「經」的證候,都有治療原則和方葯,已經有了藥物歸經的芻形,為藥物歸經的形成以及在臨床實踐的應用,提供了方法和經驗。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農本草經》,論述藥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大多以主治病症為主,如,常山抗瘧、黃連治痢、苦楝子驅蟲、麻黃定喘、當歸調經、阿膠止血、烏頭止痛等,把藥物作用與臟腑結合起來的論述還很少,如「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唐、宋時諸家本草,把藥物性能和治療作用與臟腑相結合的論述日益增多,如某葯「補肺」、某葯「益脾」、某葯「安心」等。北宋的寇宗爽,在論述澤瀉的功效時,已有「引葯歸就腎經」的說法。這說明,北宋時,明確提出了「歸經」的概念。金元時代,隨著醫學的發展,推動了藥物學的研究。著名醫家張元素對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和補瀉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闡說。金太宗時(相當於南宋宣和5年--端平3年)撰成《珍珠囊》一書,書中最早創立藥物歸經學說。該書對每味葯幾乎都有「歸經」和「引經」的記載。並且認為,根據藥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而各歸其經,則療效更顯著。若歸經不明,無的放矢,則難以獲得確效。張元素所創的藥物歸經,還有引經、使葯等說法,進一步豐富了藥物歸經的理論,對處方用藥確有很大幫助。李時珍曾對他高度評價,認為他「大揚醫理,靈素之下,一人而已。」並且,對張氏的歸經理論,李東垣和王好古都特別推崇。如王好古著《湯液本草》,論述歸經的藥物已達81種。歷史表明,金元時代,盛行藥物歸經之說。

到明代,藥物歸經已成為本草書籍的專設條目,如劉文泰編著《本草品彙精要》,論述每一種藥物都設24個條目,其中,專設了「走何經」一項,明確指出了藥物的歸經。《本草綱目》不僅全部繼承了以前的歸經內容,而且對藥物的「入氣分」、「入血分」都有比較詳細的論述,進一步體現了藥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比如,同歸某一經的藥物,再區分「入氣分」或「入血分」,更能體現藥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

清代中期,沈金鰲對藥物歸經作了比較全面的總結,把歷代本草書中論述歸經的名稱,如「引經」、「響導」、「行經」、「入」、「走」、「歸」等名詞,統稱為「歸經」。在他編著的《要葯分劑》書中,每一種葯都列出了「歸經」。因此,後世學者大多採用了他的這一提法。至此,藥物歸經的理論,基本上趨於完備了。

二,藥物歸經的具體方法m藥物歸經是歷代醫家長期用藥實踐的經驗總結,在藥物歸經逐漸形成理論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g1,按五行的理論歸經A"許多藥物的歸經是根據藥物本身的色、味、性能,按五行屬性確定的。《靈樞·九針篇》說:「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按五行屬性確定藥物的歸經,主要依據這種理論。例如,青皮色青、酸棗仁酸,五行皆屬木,故歸肝、膽二經。赤小豆色紅、苦參味苦,五行皆屬火,故歸心、小腸二經。生薑色黃、甘草味甜,五行皆屬土,故歸脾、胃二經。杏仁色白,木香味辛,五行皆屬金,故歸肺、大腸二經。羌活色黑,鹽炒知母味咸,五行皆屬水,故歸腎、膀胱二經。當然,按五行理論歸經並不是絕對的,仍需根據藥物的性能和對臟腑組織器官的治療作用。例如,麻黃色黃,但不歸脾經,而是取其味辛善治肺部病變而歸肺經。白朮色白,但不入肺經,而是取其味甘善治脾部病變而歸脾經。總之,五行的理論不是藥物歸經的主要依據,必須根據藥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Pu2]2,按藥物的特點歸經~8{8有的藥物歸經是結合藥物本身的特點確定的。例如,結合藥物的形狀,蓮翹外形頗似心臟,故歸心經。再如,結合藥物的質地,燈草輕浮,故歸心、肺二經。磁石沉重,故歸肝、腎二經。但是,這種方法也不是絕對的,只適用於一小部分藥物。M3,根據臨床實踐經驗歸經根據臨床實踐確定藥物的歸經,是最常用的歸經方法。它克服了按五行理論和藥物特點歸經方法的不足,完全建立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所以是最主要的歸經方法。比如,杏仁、桔梗能平喘止咳,故歸肺經。柴胡、青皮能疏肝理氣,故歸肝經。生薑、半夏能降逆止嘔,故歸胃經。硃砂、棗仁能安神定志,故歸心經。麻黃、桂枝善解太陽之表,故歸太陽經。石膏、知母善清陽明之熱,故歸陽明經。總之,這種方法適用範圍最廣,凡臨床常用的藥物,都適用這種歸經方法。84,病因歸經法所謂「病因歸經法」,是以藥物所治病證的病因為藥物歸經的依據。如驅蟲葯,具有驅蟲或殺蟲的功效,但中醫認為「蟲因濕生」,「脾主濕」,故將驅蟲葯大多歸入脾經。再如,暑邪傷人,直犯陽明氣分,所以,善祛暑邪的藥物,一般歸胃經。

5,定向歸經法所謂「定向歸法」,是以某些藥物的特異功效為藥物歸經的依據。此類藥物對某一「經」所屬的臟腑組織器官具有特殊的選擇性,並且,還有特異功效,可以引諸葯直達病所。例如「十二經瀉火藥」,它是針對十二經所屬系統的熱證而使用的藥物。i  6,相關歸經法某些藥物治療的病症,與某臟或某腑相關,則按相關的臟腑歸經。如續斷,有續筋接骨之功,因「腎主骨」,「肝主筋」,所以,歸肝、腎二經;白芷主散陽明經風濕之邪,因陽明經隸屬於胃,故歸胃經。  三,藥物歸經的實用價值}藥物歸經理論以五行學說和經絡學說為方法論,把臨床常用的藥物都歸屬各「經」,既發展了藥物學的基礎理論,又擴大了經絡學說和藥物的臨床應用。通過藥物歸經,系統歸納藥物的性能和治療作用,進一步明確了藥物作用對臟腑組織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為臨床辨證論治,選擇用藥,合理組方,提高療效,提供了更豐富的藥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正如《醫學源流論》所說:「治病者,必先分經絡、臟腑之所在……然後擇何經、何臟對病之葯而治之……自然見效矣……不知經絡而用藥,必無捷效。」t

在藥物歸經形成理論以前,藥物只有「四氣五味」之分。「四氣」主要反映藥物的陰陽屬性,「五味」主要反映藥物的味別和功效。其治療作用,一般都是某葯治某症。如某葯治痢、某葯治瘧、某葯治泄、某葯止嘔吐、某葯止頭痛、某葯止血等,但沒體現藥物對某一臟或某一腑以及某種組織或某一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比如,黃芩、黃連、知母、木通均屬苦寒藥物,皆可清熱瀉火。根據藥物歸的理論,才能更明確:黃芩歸肺和大腸經,清肺與大腸之火;黃連歸心和胃經,清心、胃之火;知母歸肺和腎經,瀉肺、腎之火;木通歸心和小腸經,瀉心、小腸之火。因此,通過藥物歸經,更加明確藥物治療作用對臟腑組織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

通過藥物歸經,可以指導藥物的加工炮製。藥物炮製,是藥物學的重要內容。加工炮製方法得當,對引葯入經,提高療效,都有很大裨益。比如,香附歸肝經,為增加其疏肝理氣的功效,常常用醋炒。再如,黃芪、甘草都是健脾良經,歸脾經,為加強健脾益氣之功效,常以蜜炙,稱炙黃芪或炙甘草。總之,根據藥物的歸經,經過加工炮製,既能提高功效,又可直達病所,有利於提高藥物的治療作用。,通過藥物歸經,便於臨證選擇用藥。由於藥物歸經進一步明確了藥物的針對性和選擇性,所以,便於臨證選擇用藥。比如,白芷、羌活、柴胡、吳茱萸皆治頭痛,但白芷入陽明經,故陽明頭痛選白芷;羌活入太陽經,故太陽頭痛選羌活;柴胡入少陽經,故少陽頭痛選柴胡;吳茱萸入厥陰經,故厥陰頭痛選吳茱萸。中醫臨證,有同病異治或病同治,實施這些治則,都離不開選擇不同歸經的藥物,如能在辨證的基礎上加用歸經或引經的藥物,可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通過藥物歸經,進一步完善了「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經絡學說形成以後,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中醫學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辨證和論治,是中醫理、法、方、葯在臨床上具體運用時的兩個重要環節。其中,論治的精髓是治「證」,而不單是對「症」治療。「證」即證候。證候不同於癥狀,而是綜合分析了各種癥狀、體征,並對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各方面性況的病理概括。因此,對「證」的治療,比對「症」的治療更進一步,必須根據藥物作用的針對性和選擇性。藥物歸經,就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總結和歸納藥物作用對臟腑組織器官的針對性和選擇性,然後,根據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確定藥物的「歸經」。所以,通過藥物「歸經」,可以進一步完善「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比如,治療傷寒太陽病的麻黃湯和桂枝湯、治療太陰病的理中湯、和解少陽的小柴胡湯、疏肝理氣的四逆散、滋補腎陰的六味地黃丸等,都是對「證」治療的組方。`.

四,臨床常用藥物的歸經臨床常用藥物的歸經,是歷代醫家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的。由於各家的用藥習慣和臨床經驗有所不同,對藥物歸經的認識也有一定差別。現將臨床常用藥物的「歸經」綜合、整理如下,供臨床參考。?1,手太陰肺經桔梗、杏仁、半夏、貝母、白芨、白前、百合、百部、天冬、麥冬、前胡、紫苑、紫蘇、蘇子、皂莢、銀杏、馬勃、射干、麻黃、麻黃根、瓜蔞、天花粉、旋復花、白芥子、天南星、膽南星、桑白皮、款冬花、枇杷葉、馬兜鈴、辛荑、生薑、乾薑、蔥白、細辛、升麻、白芷、荊芥、桂枝、桑葉、菊花、薄荷、蟬蛻、山藥、粳米、阿膠、芍藥、胡荽、檉柳、香薷、牛蒡子、淡豆豉、浮萍、木賊、瓜蒂、食鹽、常山、藜蘆、牽牛子、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石膏、知母、梔子、黃芩、蘆根、生地、玄參、地骨皮、絲瓜、銀花、板蘭根、魚腥草、山豆根、橄欖、厚朴、白豆蔻、砂仁、白茯苓、車前子、苡仁、藿香、冬瓜子、防己、木通、通草、燈芯草、石葦、椒目、澤漆、半邊蓮、蒼耳子、花椒、丁香、冰片、遠志、僵蠶、陳皮、木香、烏葯、檀香、香緣、薤白、仙鶴草、茅根、側柏葉、百草霜、藕節、棕櫚、鬱金、延胡索、瓦楞子、人蔘、党參、太子參、黃芪、黃精、飴糖、蜂蜜、蛤蚧、紫河車、冬蟲夏草、胡桃、沙參、西洋參、石斛、玉竹、胡麻仁、萊菔子、葶藶子、益智仁、猴棗、礞石、胖大海、浮海石、海蛤殼、荸薺、榧子、大蒜、、烏梅、訶子、五味子、五倍子、罌粟殼。2,手陽明大腸經:白芷、升麻、葛根、麻黃、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大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生首烏、牽牛子、巴豆、石膏、黃芩、黃連、黃柏、苦參、胡黃連、秦皮、連翹、紅藤、敗醬草、白頭翁、馬齒莧、鴉膽子、厚朴、砂仁、肉豆蔻、冬瓜子、冬葵子、澤漆、秦艽、胡椒、蓽撥、大腹皮、木香、薤白、地榆、槐實、槐花、側柏葉、百草霜、伏龍肝、棕櫚、桃仁、甘草、蜂蜜、肉蓯蓉、皂莢、旋復花、、瓜蔞、胖大海、荸薺、杏仁、馬兜鈴、赤石脂、禹餘糧、烏梅、訶子、蓮子肉、金櫻子、五倍子、罌粟殼、剌蝟皮、檳榔、雷丸、榧子、大蒜、石榴皮。vk/@3,足陽明胃經:白芷、升麻、葛根、防風、辛荑、生薑、蔥白、胡荽、檉柳、香薷、牛蒡子、蔓荊子、淡豆豉、瓜蒂、食鹽、藜蘆、人蔘蘆、大黃、芒硝、蘆薈、大麻仁、巴豆、石膏、知母、寒水石、梔子、竹葉、蘆根、谷精草、犀角、玄參、白薇、銀柴胡、絲瓜、黃連、苦參、胡黃連、金銀花、大青葉、板蘭根、蒲公英、敗醬草、紅藤、白頭翁、白蘚皮、土茯苓、白蘞、漏蘆、山慈姑、橄欖、西瓜、荷葉、綠豆、藿香、蒼朮、厚朴、砂仁、草豆蔻、白豆蔻、白茯苓、茵陳蒿、滑石、冬瓜子、通草、萆薢、木瓜、秦艽、蠶砂、乾薑、肉桂、吳茱萸、花椒、胡椒、丁香、蓽撥、蓽登茄、高良姜、小茴香、代赭石、地龍、陳皮、大腹皮、枳實、木香、烏葯、沉香、檀香、甘松、薤白、三七、柿蒂、白芨、百草霜、茅根、藕節、伏龍肝、血餘、瓦楞子、穿山甲、皂剌、王不留行、乾漆、白朮、扁豆、粳米、飴糖、生地、沙參、西洋參、麥冬、石斛、玉竹、萊菔子、山楂、麥芽、谷芽、雞內金、阿魏、半夏、白附子、旋復花、瓜蔞、天花粉、竹瀝、竹茹、昆布、海藻、枇杷葉、赤石脂、禹餘糧、烏梅、肉豆蔻、剌蝟皮、使君子、蕪荑、檳榔、雷丸、榧子、大蒜、石榴皮、苦楝根皮。

4,足太陰脾經:紫蘇、防風、生薑、乾薑、葛根、柴胡、升麻、大黃、火麻仁、郁李仁、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白蘚皮、荷葉、藿香、佩蘭、茵陳蒿、蒼朮、厚朴、白豆蔻、砂仁、草豆蔻、白茯苓、赤茯苓、苡仁、椒目、木瓜、蠶砂、海風藤、附子、肉桂、吳茱萸、花椒、丁香、蓽登茄、高良姜、小茴香、麝香、冰片、蘇合香、酸棗仁、合歡、代赭石、地龍、陳皮、大腹皮、枳實、木香、烏葯、沉香、檀香、香椽、甘松、仙鶴草、大薊、小薊、艾葉、伏龍肝、乳香、薑黃、三棱、莪術、澤蘭、延胡、瓦楞子、蘇木、劉寄奴、人蔘、党參、太子參、黃芪、山藥、白朮、當歸、龍眼肉、胡麻仁、鱉甲、萊菔子、山楂、肉豆蔻、欠實、蓮子、明礬、使君子、蕪荑、貫眾、大蒜、馬錢子。;5,手少陰心經:麻黃、桂心、細辛、檉柳、常山、梔子、竹葉、熊膽、犀角、牛黃、生地、熟地、丹皮、紫草、黃芩、黃連、苦參、金銀花、連翹、大青葉、紫花地丁、馬齒莧、白蘞、山豆根、西瓜、綠豆、白茯苓、赤茯苓、茯神、木通、澤瀉、燈芯草、矍麥、赤小豆、獨活、葫蘆、半邊蓮、絡石藤、附子、乾薑、麝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硃砂、磁石、虎珀、珍珠、龍骨、牡蠣、遠志、酸棗仁、柏子仁、合歡、夜交藤、玳瑁、代赭石、薤白、乳香、鬱金、丹參、紅花、蘇木、劉寄奴、桃仁、人蔘、党參、黃芪、甘草、紫河車、骨碎補、白芍、當歸、阿膠、龍眼肉、桑椹子、麥冬、百合、龜板、貝母、竹瀝、猴棗、五味子、蓮心、蓮須、蓮子肉、浮小麥、紫石英。

6,手太陽小腸經:羌活、防風、蒿本、蔓荊子、郁李仁、生地、黃芩、黃柏、苦參、砂仁、茴香、赤茯苓、車前子、冬瓜子、木通、燈芯草、矍麥、冬葵子、海金砂、赤小豆、澤漆、葫蘆、半邊蓮、大腹皮、金鈴子、白朮、甘草、雞內金、赤石脂。

7,足太陽膀胱經:羌活、防風、蒿本、蔓荊子、麻黃、桂枝、黃柏、大黃、白朮、白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滑石、茵陳蒿、防己、木通、矍麥、扁蓄、萆薢、石葦、地膚子、海金砂、金錢草、椒目、獨活、威靈仙、蓽登茄、虎珀、木香、烏葯、金鈴子、水蛭、甘草、雞內金、葶藶子、金櫻子、桑螵蛸。8,足少陰腎經:細辛、獨活、羌活、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續隨子、知母、寒水石、熟地、玄參、丹皮、地骨皮、黃柏、敗醬草、砂仁、白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苡仁、金錢草、五加皮、海桐皮、豨薟草、絡石藤、千年健、松節、虎骨、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花椒、丁香、蓽登茄、小茴香、磁石、龍骨、牡蠣、柏子仁、遠志、合歡、地龍、橘核、烏葯、沉香、檀香、艾葉、地榆、雞血藤、牛膝、黃芪、山藥、白朮、甘草、鹿茸、海狗腎、蛤蚧、紫河車、冬蟲夏草、肉蓯蓉、鎖陽、巴戟天、胡桃、補骨脂、葫蘆巴、益智仁、仙茅、淫羊藿、蛇床子、杜仲、狗脊、續斷、骨碎補、兔絲子、韭菜子、沙苑蒺藜、陽起石、何首烏、阿膠、枸杞子、桑椹子、天冬、石斛、胡麻仁、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龜板、鱉甲、海蛤殼、桔梗、昆布、海藻、山茱萸、五味子、烏賊骨、欠實、蓮子肉、蓮須、桑螵蛸、復盆子、金櫻子、五倍子、罌粟殼。

9,手厥陰心包經:柴胡、大黃、丹皮、黃芩、敗醬草、代赭石、勾藤、青皮、金鈴子、白朮、甘草、熟地、沙參、蒲黃、川芎、丹參、益母草、凌霄花。

10,手少陽三焦經:

柴胡、細辛、連翹、大黃、芒硝、石膏、附子、青皮、香附、川芎、黃芪、白朮、甘草、熟地、砂仁、白豆蔻、地骨皮。11,足少陽膽經:柴胡、木賊、膽礬、梔子、夏枯草、決明子、熊膽、黃芩、黃連、龍膽草、苦參、秦皮、連翹、青蒿、茵陳蒿、金錢草、秦艽、牡蠣、酸棗仁、青皮、川芎、鬱金、半夏、甘草、猴棗、代赭石。12,足厥陰經肝經:t

柴胡、羌活、荊芥、防風、蔓荊子、薄荷、蟬蛻、桑葉、菊花、木賊、膽礬、常山、大黃、蘆薈、續隨子、梔子、夏枯草、決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箱子、夜明砂、熊膽、犀角、牛黃、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地骨皮、白薇、銀柴胡、絲瓜、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苦參、胡黃連、秦皮、青黛、紫花地丁、薄公英、敗醬草、土茯苓、山慈姑、射干、荷葉、青蒿、車前子、茵陳蒿、矍麥、萆薢、金錢草、半邊蓮、五加皮、木瓜、秦艽、蠶砂、海桐皮、豨薟草、海風藤、絡石藤、桑枝、千年健、松節、虎骨、白花蛇、烏蛸蛇、烏頭、肉桂、吳茱萸、小茴香、石菖蒲、磁石、虎珀、珍珠、龍骨、牡蠣、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羚羊角、玳瑁、石決明、代赭石、天麻、勾藤、白蒺藜、地龍、僵蠶、蜈蚣、橘核、橘葉、青皮、金鈴子、香附、烏葯、香椽、荔枝核、蒲黃、仙鶴草、三七、白芨、大薊、小薊、茜草、地榆、槐實、槐花、側柏葉、艾葉、藕節、降香、花蕊石、血餘、棕櫚、川芎、乳香、沒藥、鬱金、薑黃、三棱、莪術、丹參、益母草、雞血藤、澤蘭、紅花、月季花、凌霄花、延胡索、五靈脂、瓦楞子、牛膝、蘇木、自然銅、穿山甲、皂角剌、王不留行、桃仁、乾漆、水蛭、虻蟲、白朮、甘草、鹿茸、紫河車、鎖陽、淫羊藿、杜仲、狗脊、續斷、兔絲子、韭菜子、沙苑蒺藜、熟地、何首烏、白芍、當歸、阿膠、枸杞、桑椹子、胡麻仁、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龜板、鱉甲、山楂、天南星、猴棗、礞石、昆布、海藻、山茱萸、烏梅、烏賊骨、桑螵蛸、復盆子、鶴虱、貫眾、馬錢子、紫石英、苦楝根皮。13,任脈:蒼朮、吳茱萸、香附、木香、川芎、丹參、白朮、甘草、當歸、枸杞、龜板、鱉甲、檳榔、鹿茸、鹿銜草、巴戟天、紫河車、白果、山藥、欠實、復盆子、五不留行。14,督脈:細辛、蒿本、蒼耳子、附子、肉桂、黃芪、狗脊、羊脊骨、鹿茸、鹿角霜、鹿龜膠、鹿銜草、白果、枸杞、川椒、蛇床子、益智仁、補骨脂。)15,沖脈::蒼朮、吳茱萸、香附、木香、川芎、丹參、白朮、甘草、當歸、枸杞、杜仲、肉蓯蓉、紫河車、黃芩、黃柏、山藥、扁豆、蓮子、蘆薈、檳榔、龜板、鱉甲、鹿茸、鹿銜草、巴戟天、紫石英、王不留行。16,帶脈:升麻、當歸、熟地、白芍、白朮、山藥、甘草、黃芩、黃柏、艾葉、乾薑、龍骨、牡蠣、烏賊骨、續斷、車前子、五味子。

17,維脈:當歸、川芎、白芍、黃芪、桂枝。18,蹺脈:肉桂、防己、虎骨、穿山甲。以上是歸屬於「十二經」和「奇經八脈」的主要藥物。其中,歸屬於「十二經」的藥物,主要根據臟腑的歸經。若某種藥物對某一臟或某一腑以及所屬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則按臟腑的「歸經」確定藥物的「歸經」。「奇經八脈」不與五臟六腑相配,所以,歸屬於「奇經八脈」的藥物,都是按「奇經」聯結的臟器和組織器官歸經。若某種藥物對「奇經」聯結的臟器和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則歸奇經。比如,對「女子胞」具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可歸沖脈或任脈。具有強筋壯骨作用的藥物,可歸督脈或蹺脈。歸屬「奇經」的臟器和組織器官相對較少,所以,歸「奇經」的藥物也少。總之,每一種藥物的「歸經」,都是由藥物的治療作用和臟腑組織器官的「歸經」決定的,並不是說藥物對「經」本身有治療作用。比如,歸屬於手太陰肺經的藥物,都是對「肺」和「肺」所屬的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而不是對「手太陰經」本身具有治療作用。歸屬於「奇經八脈」的藥物,都是對歸屬於「奇經八脈」的臟器或組織器官具有治療作用,而不是對「奇經八脈」本身具有治療作用。凡藥物的「歸經」都是如此。如果把藥物「歸經」誤解為是藥物對「經」本身具有治療作用,就歪曲了藥物的治療作用,根本沒有臨床意義。2rs

1.十二經用藥

手太陰肺經: 南星 款冬花 升麻 桔梗 檀香 山藥 粳米 白茯苓 五味子 天門冬 阿膠 麥門冬 桑白皮 杏仁 蔥白 麻黃 丁香 益智 白豆蔻 知母 縮砂(檀香 豆蔻為使) 梔子 黃芩 石膏

足太陰脾經: 代赭石 赤茯苓 麻仁 甘草 半夏 益智 黃芪 蒼朮 白朮 膠飴 草豆蔻 茱萸 縮砂(人蔘 益智為使) 防風 當歸

手陽明大腸經: 升麻 白芷 麻仁 秦艽 薤白 白石脂 縮砂(白石脂為使) 肉豆蔻 石膏

足陽明胃經: 半夏 蒼朮 升麻 白芷 蔥白 知母 白朮 神曲 葛根 烏葯 丁香 草豆蔻 縮砂 防風 石膏

手少陽三焦經: 川芎 柴胡 青皮 白朮 熟地黃 黃芪 地骨皮 石膏 細辛 附子

足少陽膽經: 半夏 龍膽草 柴胡

手厥陰心包經: 沙參 白朮 柴胡 熟地黃 牡丹皮 敗醬

足厥陰肝經: 青皮 羌活 吳茱萸 白朮 山茱萸 代赭石 紫石英 當歸 甘草 龍膽草 蔓荊子 阿膠 瞿麥 桃仁

手太陽小腸經: 白朮 生地黃 赤茯苓 羌活 赤石脂 縮砂(赤石脂為使)

足太陽膀胱經: 澤瀉 桂枝 黃柏 羌活 麻黃 蔓荊子 滑石 茵陳 白茯苓 豬苓

手少陰心經: 麻黃 桂心 當歸 生地黃 黃連 代赭石 紫石英 梔子 獨活 赤茯苓

足少陰腎經: 知母 黃柏 地骨皮 阿膠 豬膚 牡丹皮 玄參 敗醬 牡蠣 烏葯 山茱萸 天門冬 豬苓 澤瀉 白茯苓 檀香 甘草 五味子 茱萸 益智 丁香 獨活(或用桂) 桔梗(或用硝) 豉 縮砂(黃葯 藁本為使) 附子 沉香 黃芪

2.奇經八脈用藥

督脈用藥: 附子 蒼耳子 細辛 羊脊骨 鹿角霜 鹿角膠 藁本 杞子 肉桂 鹿銜草 黃芪

任脈,沖脈用藥: 龜板 王不留行 巴戟天 香附 川芎 鱉甲 木香 當歸 白朮 檳榔 蒼朮 吳茱萸 杞子 丹參 甘草 鹿銜草

帶脈用藥: 當歸 白芍 川斷 龍骨 艾 升麻 五味

陰陽蹺脈用藥: 肉桂 防己 穿山甲 虎骨

陽維用藥: 桂枝 白芍 黃芪

審視引經葯 引經,又稱「引經報使」,是指某些藥物能帶引其它藥物直達病所而起嚮導作用。它是在歸經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的一種用藥經驗。善用引經葯,能提高用藥的準確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藥量,從而改善療效。 一、引經葯的種類 有關文獻記載的引經葯分類較亂,認定也不統一,經整理可分為如下兩類:一為按十二經記述,如手太陰肺經為桔梗、升麻、蔥白、辛夷,手陽明大腸經為白芷、石膏,足太陰脾經為升麻、蒼朮,足陽明胃經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陰心經為細辛、黃連,手太陽小腸經為木通、竹葉,足少陰腎經為肉桂、細辛,足太陽膀胱經為羌活,手厥陰心包絡經為柴胡、丹皮,手少陽三焦經為連翹、柴胡,足厥陰肝經為柴胡、川芎、青皮、吳茱萸,足少陽肝經為柴胡、青皮。二為按六經記述,如太陽經用羌活、防風、藁本,陽明經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朮,少陰經用獨活,厥陰經用細辛、川芎、青皮。 二、引經葯的功用 關於引經葯的功用,前賢有許多精闢論述,而就臨床運用來看,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引葯歸經脈 指引經葯在方劑中先驅先行,引葯入經。如左金丸為清瀉肝火之劑,方中吳茱萸辛熱入肝,黃連苦寒入心,吳茱萸為肝經引葯,可引黃連之寒來清肝火。白虎湯主治陽明經熱盛,石膏用以引諸葯入陽明經而收清熱生津之效。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細辛可引導少陰經寒邪出於太陽之表等。頭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經各異,《丹溪心法》在治療時即注重引經葯的運用,指出:「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葯,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二)引葯至病所 一些引經葯具有明顯的作用趨向,可引導它葯作用於病所。如補中益氣湯,以升麻、柴胡為引,升提下陷之中氣。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諸葯清瀉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葯上行,牛膝引葯下行,桔梗載葯上達,肉桂引火歸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選牛膝、獨活等,均為實踐所得,已為醫者慣用。此外,治療頭痛時,無論外感內傷,常佐用風葯,如羌活、蔓荊子、防風等,實亦寓引經之意,李中梓對此解釋為:「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陰中之陽,自地升天也,在風寒濕固為正用,即虛與熱亦假引經。」 三、運用引經葯的注意事項 (一)引經作用,並非不變 炮製可改變藥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鹽炒入腎,醋制入肝,蜜制歸肺,酒炒上行。引經葯的引導作用隨炮製不同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二)辨證使用,有的放矢 運用引經葯,應以辨證為前提,充分考慮其本身的藥性與功能,儘可能功能與導向統一,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如手少陰心經引經葯黃連與細辛,清心火時選黃連,通心陽時用細辛。再如痛瀉要方中的防風,既能引葯入脾,又能散肝鬱,舒脾氣,勝濕止瀉;龍膽瀉肝湯之柴胡,既能引葯入肝膽,又能舒暢肝膽。 (三)重視功能,不拘引經 臨床辨證用藥組方,重要的是看藥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強調某葯的引經作用。實際上在眾多的方劑中,選用藥物的依據主要是功能與歸經,而選藥引經的則為數較少,這就是說,引經的作用是重要的,但並非是必須的。因此,不能過分誇大引經葯的作用。 四、引經學說中的疑點 引經概念的提出,是中藥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飛躍,實際上有關歸經及引經的理論已蘊含了西藥受體學的思想。這一學說在發展過程中未能深化與細化,至今還顯得過於粗糙,仍處於經驗用藥的層面上,理論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釋,缺乏嚴謹性,實踐上不能直觀量化,缺乏客觀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引經葯的條件應是首先對某經具有選擇性,其次應具引導力,即既有治療作用,又有載體功能。而實際對引經葯的認定、選取及應用並無一個統一、具體的標準,大都屬於個人體會。 (二)作為引經葯,應該有與該經有著親和力的、強於其它藥物的物質,否則怎能說明它能引導它葯而不為它葯所引?而這種特殊物質至今還只是一種推測,並未得到確切的驗證。 (三)數藥引至一經尚可理解,一藥引數經(如柴衚衕時為足厥陰、足少陽、手厥陰、手少陽經的引經葯)則未免失之牽強,似帶有一廂情願的人為跡象。 (四)若遇數經同病,法當數經同治,而方中藥有多種,引經葯是只引某葯歸某經,還是引諸葯同歸某經? 儘管目前用同位素示蹤等先進技術已證實了經絡的存在,但引經研究並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方面是由於經絡所屬臟腑具有物質與功能的雙重性,引經葯的引導定位(或曰受體)很難確定,另一方面是由於引經葯與所引葯之間發生的反應難以計數和控制,引經葯的導向成分也因而難以測定。 == 引經葯一般解釋為「引諸葯直達病所」, 即將不歸該經的藥物接引到該經病所的藥物。歷代醫家論述的引經藥物甚多,根據其引使的範圍和性質可分為三類:十二經引經葯、病證引經葯、局部、穴位引經葯。其應用在內科雜症中較少,而在外感病和外傷科病中較多。各類引經葯又有各自特點。 十二經引經葯 此類葯為臨床所常用,多為治療外感六經病症各方的主葯,如桂枝、白芍、細辛、黃連、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經辨證中六經主方的主葯。其它如羌活、獨活、蔥白、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來醫家治療外感表證常用方劑中的主葯。這些引經葯既有引葯入經之效,又能在方中發揮其主要治療作用。但在內科雜病中應用這些藥物時,多為引經報使之用。 病證引經葯 這類藥物大多分散記載於本草、醫方中,多為臨床經驗總結。多數病證引經葯是對某些病證或某些處方具有特殊作用藥物。有些是對某些病證有明顯療效,有些是可增強或擴大某一方劑的作用。這類藥物雖然號稱引經葯,但實際上與臨床辨證論治中隨證加減葯是相似的。由於此類葯是從臨床中總結出來的,因而比十二經引經藥針對性更強、實用性更大。 局部、穴位引經葯 其應用多見於外科與傷科病證中,如, 「十三味總方」、「少林秘傳內外損傷主方」等都是傷科常用方。這些方劑總結的一些局部、穴位引經葯受到了臨床醫家的重視。 一般認為引經葯就只起「引經報使」的作用,其實不然,很多引經葯都可作為方劑中的主葯,既是君葯,也是使葯。 引經葯不像歸經理論那樣被人重視。因此不是所有的病證和方劑都用引經葯,故引經葯的臨床應用有待深入研究。 ==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葯歌 心經 問君何葯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硃砂連翹並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肝經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並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經 補脾人蔘綿黃耆,扁豆白朮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朮甘草宜。 瀉脾葯,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經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薑乾姜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 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 腎經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並附子,鹿茸故紙海沈香, 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 胃經 補胃需用蒼白朮,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 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葯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膽經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製半夏,更加生薑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 大腸經 問君大腸何葯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並蓮肉。 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乾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葯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 小腸經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要求溫, 大小茴香烏葯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 膀胱經 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 溫用烏葯並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三焦經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並澤瀉;溫用姜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別,葯與肝膽無差異。 心包經 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葯並枳殼;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葯

推薦閱讀:

治療白帶增多,中醫經典方葯完帶湯!
偏頭痛痛得要爆炸!中藥 針灸 西藥,總有一法能見效
脫髮的中藥治療驗方五則 中醫治療脫髮的方法
補陽的中藥有哪些
降血糖中藥研究進展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