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10)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以甚深禪慧,開導眾生。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明了諸國,供養諸佛。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壞裂魔王,解諸纏縛]

  好,先看這一段,這繼續談到與會的這些大菩薩自利利他的行業,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然而如來這樣的性德卻掩蓋在無明煩惱裡面,所以菩薩就得要給他一種方法,把佛性引發出來。這個方法就是止觀,這裡表述為禪慧,禪就是定,有止才能有定,有觀才會有慧。我們常常講三無漏學:戒、定、慧,那麼定慧是獲得如來藏性的重要的方法,所以無論是小乘還是大乘,止觀是非常被推崇的方法。那麼小乘也有止觀,無論是數息觀,觀鼻,用不凈觀來止貪,有種種的方法,那麼這裡講甚深的止觀,是大乘的止觀,是圓頓的止觀,就不是一般泛泛的這種止觀,那麼圓頓的止觀在我們天台宗裡面特別加以詮釋,在智者大師那裡形成了一個非常有組織性的體系,所以作了一部《摩訶止觀》,這個圓頓止觀就是以實相作為對象,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那麼這個止觀方法,這個止就是對我們的妄想雜念,以及妄想雜念所延伸出來的外部環境要止住它,然後一心關注在某一個特定的對象上,這就叫止,那麼對這個對象加以智慧的觀照,這就是觀。那麼如果用這種圓頓止觀以實相作為對象的話,那麼我們凈土法門,念佛一法確實是非常單刀直入的,那麼這一點我們在探討《往生論注》的時候,曇鸞大師對『奢摩他止』和『毗缽舍那的觀』有個很好的詮釋,比如我們念這個佛號,這個佛號就是實相,那麼我們能念的心也是實相,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能念和所念都是實相,那麼這樣它體現在止觀方面,就是非常直接,當我們一心專念這個萬德洪名的時候,那麼這個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止我們身口意三業的一切惡,然後我們帶業往生西方凈土,它超過了三界的輪迴,只要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自然那個法性土就把我們身口意三業的惡完全止斷了,止住。然後有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的加持,自然就使得求聲聞緣覺的心直入大乘正定聚,所以這樣一個止的功夫,是從阿彌陀佛名號實相功德所產生出來的,所以天親菩薩把它表述為『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念佛就是一個圓頓的止。那麼這個觀呢,當我們在這裡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時,那麼這個依正莊嚴的功德是從阿彌陀佛實相的願心流露出來的,所以由於國土依正莊嚴的真實功德故,令我們觀想者也能得到這樣的如實功德,這種如實功德的獲得,直接表明它能夠決定往生西方凈土,這樣一旦成就往生西方凈土,就使我們這些帶業往生的凡夫,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獲得了部分的這種涅槃的常樂我凈,得到了六種神通,他馬上跟八地菩薩這種清凈心的菩薩一樣,很快證到清凈平等法身,這就表述為『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那麼這些參加這個法會的這些菩薩,就是以這個圓頓甚深的止觀來開導一切有緣眾生的。這個「甚深」表明他不是聲聞緣覺或凡夫的止觀,他以大乘圓頓的止觀來開導引導一切眾生,這樣的功能作用跟佛無異,無有兩樣。那麼這些菩薩以他的觀照的力量能夠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通就是通達諸法的體性。菩薩他有兩種智,一種是如理智,就是理體上的這種根本智,能夠觀察諸法的實相,他的空性,不生不滅,不一不異,這樣的空性,這叫通諸法性,一切諸法的性體是平等的;然而在這種智慧當中他有一個後得智,如量智,能夠照見種種眾生的差別相,這叫達眾生相。屬於我們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一,這個眾生相就是:色受想行識這種五蘊法本身它是空的,但眾生他用妄想計較它的真實性,形成這種眾緣和合的這種相狀,不斷的生生死死。那麼這些菩薩能夠達眾生相,能夠明了諸國,諸國包括凈土穢土種種成立的相狀,是由眾生種種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所以知道諸國的差別相,又知道諸國的這種變幻的平等相,所以這樣的菩薩對這種凈土穢土的這種境界不會生優劣差別之想,所以他以平等心來遍游無量的剎土,對凈土的佛、穢土的佛做平等的供養,供養諸佛。這些菩薩在因地修行當中,對供養諸佛這種無上福田是非常注重的。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當中也供養了很多佛呀,他在第一阿僧祇劫就供養了七萬五千尊佛,在第二阿僧祇劫供養了七萬六千佛,第三阿僧祗劫供養了七萬七千尊佛。在燃燈佛世的時候,以五支青蓮花供養燃燈佛得授記。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無論示現種種身份:剎帝利、婆羅門、忉利天、夜摩天,無論什麼身份都要去在佛田去作供養,那麼我們一般會理解這個供養諸佛就是已經成佛的,這樣的一個狀態,那麼這裡他是修普賢的十大願王,普賢的供養諸佛,這個諸佛是包括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佛,於是這個供養諸佛裡面也是包含著未來佛,三世諸佛,那麼以象供養過去現在佛一樣的平等的心去供養未來佛,這是難能可貴的,那麼這些菩薩也都平等的去做。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因地,曾經有一世他在畜生道裡面,是一個兔子,示現一個兔子,然而這個兔子帶有幾個徒弟,一個是水獺,在水裡面的,一隻狼還有一隻猴子,這三個是他的徒弟,不叫人了,這三個動物都是他的徒弟,他們也受八關齋戒,這四個動物在受八關齋戒發了心,今天如果誰來了我們都要作供養,當時忉利天啊就知道這四位有這個發心,而且當時這個水獺,狼和猴子的供養它都有它的方法:水獺作供養,它要在水裡面隨便抓幾條魚就可以作供養;這個狼也有辦法,弄點肉啊,弄點什麼;猴子可以摘果子來供養,唯有這個兔子,它想到我怎麼作供養,它就出了個念頭,如果什麼人需要的話,我就把身體來供養,這一念心忉利天就知道了,就勘驗它,就變化成一個婆羅門,真的過來哭哭啼啼好象很飢餓的樣子,這個兔子他真的就要做這個供養,於是這個婆羅門就變化成一個火坑,那麼這個兔子就要跳到火炕把自己烤熟嘛,燒焦嘛,這不就作了供養嗎,正往裡面跳的時候,這個帝釋天就變化成天身了,就把他拖起來,拖起來就很讚歎啊,就把它送到天宮裡面去展覽啊,說這個兔子了不起啊,所以還留下很多照片,影子,月球上的那個兔子就是這位。我們看到這月兔,這它都有這個供養的心。那麼這些菩薩在無量的世界觀察種種眾生根機的成熟,然後用變化身在一念間同時態,沒有前後的差異,象電光一樣的,快速的示現種種身份,來作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的佛事,這些菩薩就是很有這樣的德能和悲心,報身不動而應化身如光速一樣的過去,這些菩薩他雖然作這樣無量的佛事,然而他善學無畏之網,就是他住在象佛一樣的如幻的智慧,在如幻的智慧裡面,對一切對境無所畏懼了,所以他學這個幻智之法,就是善學了。了解一切法都如幻如化。用這個網來表示,網有覆蓋的意思,用這個無所畏懼的智慧啊,無畏智,象大樹一樣的給眾生提供一個覆陰,覆蓋。這個網還能夠撈漉眾生,救度眾生,所以他從體和相上都明白一切幻化之法。我們在般若系經典當中,講這個法如夢、如幻、如化、如電、如影、如焰,有種種比喻,那麼對這一點,我們學佛的一定要把這個幻化好好的把握住,諸法都是幻化,不要去當真。我們看到有這麼一個公案,這是《西域記》裡面記載,有一個學仙道的人啊,他有一種法,就是要築一個檯子,法台啊,然後他在上面持一種咒,手按著刀持一種咒,如果一個夜晚,十二個小時能夠把它持完,見到黎明的話,他就能夠登仙,成就仙道,但他需要一個條件,需要找到一個人在這個壇的這個角邊,手裡拿著刀,一動不動,一夜不能說一句話,他要這麼一個條件。但是就這種人很難找啊,一夜一動不動,在那不說一句話,所以他到處物色,果然給他物色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他就給他很多好處,孝養他的父母,給他蓋房子啊,給他提供種種五欲的享受啊,這個男同胞本身是給大富長者做保鏢的,得到人的幫助,如果小幫助可以去回報,如果得到了這麼大的恩德的時候,那已經不談回報問題,就是你要我的命我都可以給你。他能夠收買人,使人拿命搭進去都干,到了這程度。他說我也不要你的命,我只要你給我做件事,就是我在上面作法的時候,你就站在那裡不能講話,從黃昏開始到第二天黎明的時候,你做完這件事情了,我就非常感謝你,你的任務就完成了。這個男的說這個這好辦啊,他認為這沒有問題。這個仙人就在上面作法,開始比較順利,結果就在天快亮的時候,那個男的,烈士啊,稱為烈士,忽然叫起來了,這一叫整個的天空就火焰落下來了,雷聲大作,一下子起火了,火焰大作,這個仙人感到不妙趕緊下台,把這個烈士趕快拖到一個水池裡邊去避難,才僥倖逃了一命,逃過以後這個仙人說,我叫你不要講話,你怎麼又講話了!唉啊,他說我也沒有辦法啊,我站在那裡的時候,剛剛天一暗,就出現境界了,出現什麼境界:這時候他原來的主人來找他,叫他回去,他不答應,由於他想到不能講話,就不講話,那個主人就把他殺了,殺了他也沒有講話,然而他的中陰身還能看到他的屍體,哎,結果中陰身又投生了,投生到一個婆羅門家,他出生下來都沒有哭,不講話,上學不講話,給他娶老婆,他也不講話,他就記住不能講話不能講話,他這整個過程,他左鄰右舍都覺得很奇怪,怎麼不講話啊,最後慢慢的他到了六十歲了,成家立業到了六十歲呀,到了晚年得了一個兒子,到了這時候,他的妻子跟他把那個兒子叫過來,她說:你再不講話我就把這個兒子殺了。這時候他想,唉啊我好不容易老年得個子啊,這再不說話她就把我這個兒子殺了,他就趕緊說你不要殺,一下子就破了,唉啊。這仙人說:唉啊這都是魔的干擾啊,變幻了這些境界,你就說在這麼短的時間當中出現了兩世的生活,而且這麼樣的險相環生,這個人還算不錯,很多情況都沒講話,最後過不去了就講話了。那這些都是變幻出來的,凡夫在這個狀態當中,他就認為是很真實的。如果這位烈士也知道這些都是變幻的是假的,你殺就殺吧,殺了反正也是假的,就好象一個禪師說昨晚上做夢那個老虎要咬自己,他就說既然知道這是夢,昨天晚上就應該做個人情就餵給老虎吃啦,做個人情。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幻化之法的本質特點掌握住,包括現在,當下也都是幻化之法,我們可憐就可憐把一切如夢如幻如化的東西看成是真實的,於是去執著它,這些我們都要以菩薩的智慧來了達這些,[善學無畏之網]。那麼[壞裂魔網,解諸纏縛],這個魔網是世間上種種有煩惱有漏的法,它總的都叫魔網,我們的五蘊,六入,十二大,十八界,包括十善,四禪定,四空定,這些都是有漏之法。尤其生活在欲界裡面,善導大師有個偈子,就講「歸去來兮魔鄉不可停」啊,這整個稱為魔鄉啊。那用這個網呢,把眾生都網住了嘛,你出不去嘛,那麼菩薩看到這個情況,他就要以無畏的智慧來壞這個魔網嘛,衝破它,解開一切纏縛。纏一般有十種纏,纏就是纏綿在我們的心裡,縛就是把我們捆綁住,離不開,這都是煩惱。一般講十纏就是無慚、無愧,無慚就是沒有內疚感,無愧沒有羞愧感,這都在纏縛著我們,睡眠、後悔、慳貪、嫉妒、掉舉、昏沉、瞋恨,這些都纏縛我們的心,然後把我們系縛在這個三界裡面,那麼菩薩針對我們的纏縛,我們的如來藏性就隱藏在這裡面,被它覆蓋住了,所以把這個纏縛解開了,如來藏性就出來了,這叫出纏如來藏。所以菩薩都在為眾生做這樣的工作。

  好請看下面:

  [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三昧,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化終,而現滅度,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諸根智慧,廣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宣揚演說一切經典]。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與會的菩薩,他們是以大乘佛法來自任的。無論是自己的修學,還是救度眾生,都不會停留在聲聞緣覺的狀態當中,所以他能夠超越。他為什麼能夠超越呢?這些菩薩他能善巧的入到如幻的智慧,就能夠游入三空門。這裡談到的空是無相無願三昧。在般若經典中對這三個概念常常表達,就是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門都可以入:第一是空門。什麼叫空,能夠觀照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這個法自性本空,沒有我的主宰意義,沒有我所擁有的,這叫空,空三昧。所以常常講的有十八空,空空亦空,自性本空,畢竟空無所有,一空到底,這就空三昧。諸法的畢竟空性把握了以後,就一法不立,沒有男相女相,是非美醜這些相狀都沒有了,一和異的相狀都平等了,一切相不可得,就叫無相三昧。既然一切相都不可得的話,你在這樣的三界裡面,就不會有所希求了,它都是空的嘛,都是無相的嘛,無所希求這就叫無願三昧。願是我們行為的動力機制啊,它想立一個目標,現在能立和所立都沒有,它就不會立。所以沒有這個願,他也不會造生死的惡業嘛,不造惡業有時就叫無作,無作三昧。所以通過這三昧都能進入涅槃城,所以又叫三解脫門。那麼在這個三解脫門當中,又不能沉空滯寂,又要以悲心救度眾生,所以菩薩救度眾生需要方便,是無量的方便善巧,這裡的無量善巧方便,就是顯示三乘。在《法華經》裡面我們看到種種比喻:火宅喻,這個大富長者,看到自己的子女們都在火宅裡面遊玩,不知厭離,所以要把他救出來,怎麼辦?你直接說哎呀你所呆的地方已經是燃上火啦,整個房屋腐朽了,趕快出來,你跟他說真相,他不相信,他在裡面玩得正高興呢,所以就知道他平時有些願望,好樂,知道喜歡羊車鹿車牛車,於是就跟他說,哎呀你們出來吧,出來我給你們羊車,給你鹿車,給你牛車,這些子女們聽說有好玩的玩具啊,高檔玩具,就趕快出來了。出來了就好辦了,就免掉了生命的危險了,這時大富長者很高興,這小孩一出來哎呀你說要給我們羊車鹿車牛車,你得趕快給我們啊,那這大富長者趕緊把倉庫打開,用金銀珠寶來做,這時候已不是羊車鹿車了,無量莊嚴的車,然後用大白牛車全都給他們。這些子女得未曾有啊,遊行四方,自由自在啊。所以這三車就表明三乘,這就火宅喻。然後化城喻也是表達這種善立方便顯示三乘的,那麼開始要到達大珍寶處,就是成佛的地方,是在五百由旬,你跟他說成佛目標五百由旬,這些力量不夠的,而且小根機的這些弟子們,他一聽就害怕了,覺得太遙遠,我到達不了,到達不了他就說我不去了,我也沒有能力了,就不動了,佛就要悲憫啊,不能讓他不走啊,所以就變化成一個城,在三百由旬的地方,讓他看得到,啊並不遠,一去就能得到種種安樂,這些人一看還能看得到,就很歡喜的開步走了,到了化城,這就表明以聲聞之法,讓他斷見思惑,到這個化城,解脫了分斷生死問題,離開了三界,到了這個時候,他通過修行走的過程,他的信心上來了,力量也增進了,所以佛再跟他說真話,成佛還在前面,這是中間的化城,只是證到阿羅漢。這就要法華會上要把真相說出來,廢權顯實,化城是權巧,再往前面走,這時候回小向大,再看五百由旬它就不是太遙遠了,他就繼續往前走。所以佛最想說的是一乘法,然而眾生的根機陋劣,貪著五欲,所以在這裡要顯示三乘,甚至等而下之要顯示五乘,天乘、人乘來循循善誘。那麼這些佛菩薩他並不是涅槃了,是為中下根機的人示現涅槃,業報身在這裡終結之後,示現涅槃。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其它的菩薩,也都在他方世界用種種的身份來示現教化眾生的手段,八相成道也有種種的名稱,示現[而現滅度],他滅度到哪裡去呢,滅度到如來的寂靜的境界,這裡講,[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這就是如來涅槃的境界,無作三昧,空三昧,但又不是斷滅,清凈寂定的平等法,也是阿彌陀佛所證的無量壽,無量壽的另外一個指稱就是清凈平等覺,那麼他在這種空三昧當中,為什麼能顯示三乘?是他的善巧方便,悲心救度眾生,這一點就超越了聲聞緣覺之地了,聲聞緣覺,定性的他是灰身滅智,取證偏真涅槃,墮無為坑,飲三昧酒,對莊嚴凈土,對善巧救度眾生,對捍勞忍苦的菩薩行沒有好樂,所以菩薩行要超越二乘的境界。在這種平等的法身當中,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救度眾生也是在度化自己,那麼[總持],總持就是陀羅尼了,陀羅尼跟三昧有不同之處,陀羅尼叫總持,持一切善,不散不失,也能夠遮一切惡,不讓它生起來。所以這個總持,它是以定慧為體性的,那麼在五法當中,三昧叫正受正定,它是心相應法,如果心相應了進入三昧狀態;那麼陀羅尼呢,它可以是心不相應法,心不相應就是你在發脾氣嗔恨的時候,這個陀羅尼總持它也不會失去,乃至於你命終投生了,生生世世這個總持都是伴隨著菩薩。那麼三昧的情況它不一樣,如果當時你的心不在正受正定狀態,他就入不到三昧的境界,或者你一轉生這三昧也就失去了,所以總持陀羅尼它的境界功能更高。那麼這些菩薩具足無有邊際的總持陀羅尼,而且能夠入到百千三昧。那麼這些菩薩諸根智慧,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凡夫也有六根,但凡夫的六根他都是在心意識裡面,在能所對待裡面,所以它是識不是智。那麼菩薩知道六根的空性,這個空性就轉化為智慧,所謂六根清凈,六根就可以互用,所以他們是有諸根智慧,能夠遍照,以這個六根清凈的智慧遍照法界,如鏡子能夠照法界的一切諸物,這叫廣普;能夠寂定就是三昧,廣普寂定。深入到這個菩薩的法藏,這個菩薩的法藏就是一個菩薩因行到果覺的過程當中所修的一切法,主要是指六度萬行,深入到這樣的諸法的寶藏,得到華嚴三昧,這就是指修行普賢十大願王,它所證到的德性與諸佛等,普賢菩薩所入的三昧境界就叫佛華嚴,那麼佛華嚴境界,它超越時間,一念可以延拓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濃縮在一念;超越空間,大小相容,在普賢菩薩的一個毛孔裡面,具有十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佛剎,所以由因感果,一切自在,不可思議,這就華嚴三昧境界。具體體現在六相十玄門,這些菩薩都能隨時進入這種華嚴三昧,由於有這個華嚴三昧的力量,所以能夠開發智慧辯才,就能演說無量的經卷,微妙第一。

  好,請看下面:[住深定門,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濟諸劇難,諸閑不閑,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這一段還是描述菩薩救度眾生的方便道,住在甚深的這種禪定狀態當中,這個深定門,是指住的三昧境界:微妙、幽遠、玄奧。那麼甚深的禪定就能夠引發一種智慧的觀照,所有一切境界都能夠遍觀,他住在這個深定門,遍觀是能夠顯現無量的諸佛。在善財童子去參訪德雲比丘的時候,他也談到進入到念佛三昧的時候,能夠見到無量的諸佛,只要動了念頭,哪尊佛就現前,佛不來這個地方,自己不去那個地方,但是感應道交,都能見到。那麼這是什麼原理?這就表明十方諸佛他所證的是同一法身,那麼這個同一法身跟我們眾生介爾一念的心也是同構的,同體的,所以諸佛所證的法身是無不周遍,那麼我們一念的心也是無不周遍,所以我們透過這種甚深禪定的門,契入到諸法的同一法身,就能見到一切佛。所以這樣的三昧實際上也可以稱為是念佛三昧。這樣就建立一即一切的這種華嚴的理念,這個理念在我們凈土法門也常常展示它,比如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佛身觀,談到『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在《般若三昧經》裡面,也就是一切諸佛在前悉立,也就是阿彌陀佛在前悉立,那麼十方諸佛證到同一法身,他可以互為主伴的,當我們以阿彌陀佛為主的時候,十方諸佛就為伴,於是阿彌陀佛就稱為法界藏身,見到阿彌陀佛就等於見到十方諸佛,一即一切,同時生到西方凈土,這個西方凈土也就法界藏土,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生到了十方微塵數的佛剎。同一法身,同一真如自性,所以這要在甚深禪定寂定的狀態當中才能夠契入的,這樣在一念之頃無不周遍,一念表明極短促的時間。對這個一念,各種經典所表述的有不同的說法,那麼我們取用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的說法,就是一百個生滅就為一剎那,六十個剎那就為一念,那麼這個念是很微細的。我們的念頭每一念的生住異滅之快象急流水,就是天人用天眼來觀察凡夫眾生的念頭,都沒辦法數清,所以我們修止啊,修奢摩他,首先對境就是念頭,為什麼修止很困難?百萬佛號閉關以後總是聽大家來介紹十天念佛的體會,普遍感覺自己妄想雜念非常多,有時候被這個妄想雜念牽著走,他就念不下去。所以我們修行當中這個念頭是我們對治的第一關,平時我們的念頭它的快速啊,就好象懸崖峭壁的水啊,瀑布啊那麼迅猛,修行就是對治它,一定要通過修止的功夫,比如我們念佛,念佛用這一念來止住所有的念,修止,如香象過河,這個香象截斷這種意識流,這樣就使急流、懸崖峭壁的水慢慢減弱它的力量,變成了象山谷裡面的水,但山谷的水仍然還是比較湍急,但比瀑布要好一些,然後我們要加固再修止的功夫,使它再變成江河裡面的水,它也在流,但是不是那麼迅猛的,你在岸邊看,它還是會流得比較急,然後我們要使它的這個水啊,要緩慢下來,然後變成象大海裡面的水,它就不是太迅猛,但是水還是動相,最後就使這個心的止,止的象山一樣的。就象《無量壽經》後面講的三昧如須彌山王穩固,這時候才是止的功夫成就了。有止就必定會有觀的智慧,這個是《楞嚴經》講的,「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凈就是止的功夫,你止得清凈到了極點,它自然智慧的光明就出來了,在這個定慧的光照之下,定慧的極至就是寂照,這個寂照就是我們實相的心,這個實相的心一旦顯現出來,那麼虛空微塵數的世界包括西方極樂世界都含裹在我們寂照的內心,不在心外,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距離十萬億佛剎之遙遠,這是指我們的心意識而言,但是在自性層面,它是不在心外的。所以契入到這個自性本體,就在很短的時間當中就能夠到無量的剎土去,分身廣作佛事。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裡面以及在西方凈土的菩薩裡面都有這種能力。《阿彌陀經》講到:「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諸佛」,然後很快又回來,都是這樣的境界。[濟諸劇難,諸閑不閑],這些菩薩真的是充滿著悲心,他是以救度眾生作為他唯一的一個目標,救濟劇難這個難,我們是表述為八難啊,對我們三界的眾生來看,令我們不能修學聖道佛法、不能解決生死輪迴問題,這就是最大的苦難。那麼這個難的八種:首先在三途,就是地獄、惡鬼、畜生,他是三種難,他們這三惡道的眾生受苦都來不及,沒有聽聞聖道的可能,也沒有修行佛法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障礙,三途為難;在人道裡面有四種障難:盲聾喑啞六根不全,即:瞎子、聾子、啞巴六根不全;第二是世智聰辯,就是機心太重,世間的智慧啊,世間的聰明狡詐很具備,但是這種人心不淳樸,不正直,所以聽到這些佛法,清凈的東西,他很難產生相信,他會懷疑,所以世智聰辯構成他的障難。第三是佛前佛後,沒有生在佛世,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生,他就先在這個世間走了一趟,離開了這個世間。或者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這也算障難,我們還算僥倖,不幸的是沒有生到佛世,僥倖的是還能生在佛的遺法的時代——末法,還能夠看到經卷。第四就是郁單越難,太享福了,享痴福,所以佛法三洲感應,不到郁單越界即北俱盧洲,不去。這是人道的四種。天上有一種,就是色界天的長壽天,構成障礙。那麼菩薩對這種八難的眾生也得給他們提供救度的因緣啊,所以在三惡道裡面要隨形結緣,對這些有障難的情況,怎麼也得提供諸多的因緣,濟諸劇難。[諸閑不閑],怎麼理解這個詞?閑就是閑暇,閑曠。現在一般人價值觀念很顛倒啊,認為很忙就是很有出息,你最近在忙什麼呀,啊呀,他說在忙什麼啊,唉啊,你了不起啊。如果最近你什麼事情都不幹很閑,都閑了,閑了你就沒有出息啦。他不知道閑人是貴人啊,閑下來才能修行啊,閑下來才能開發智慧啊,所以在這個人道和天道裡面,不屬於這八種難的這種天人就叫諸閑,他有閑暇,他能夠回歸自己內心,他還能夠聽聞佛法,還有機會修行聖道,這種人你說不是有福德的人,有善根之人嗎?那麼墮到八難裡面的人他叫不閑,現代人被生存壓得喘不過氣來,睜開眼睛就是搏鬥,回來拖著疲乏的身體就是睡覺,睡完覺又趕緊拼搏,他沒有閑暇,你說他是不是很可憐,從生到死就是為了一點衣食去奔波,生活就是這麼個目標啊,他就沒有辦法去把自己的這種生命當中最真實的需要把它提出來。很多人活得很盲目,很本能的,他認為生活就是這麼回事。現在連童年都慢慢縮短,小孩子都顯得很老練了,說成年人的話了,非常有手段,那就是拼搏些功利嘛,然後到了中年,人生閱歷也很豐富,然後看看滔天之下都這樣子,所以他很豁達了,豁達什麼?唉人就是這麼回事,老油條了,就這麼浪費了這一世這麼寶貴的生命。所以我們真的要學這些菩薩,對這些諸閑不閑的眾生都要想辦法救度,尤其使他的心在閑曠的狀態當中提供人生的真實目標。現在也有些眾生他也想閑下來,但是閑下來他就適應了他的一種懈怠的放逸的心。現在有個地方,那些比較有錢的小康富人搞了個懶人村,懶人村裡面什麼都不幹,跟自然界融為一體,當然是也有不錯地方了,但還是沒有提供一個崇高的生命目標。很多人在這種生存壓力之下,其實人還是希望有一種閑暇,為什麼旅遊這麼熱,現在各地成立許多休閑中心,其實他心也閑不下來,你看這休閑中心「哎只有我有錢的人才能來,這裡消費這麼高檔,多麼舒適」,然後帶著手機,公司出了什麼事,馬上他就定不下來,趕緊要跑。他也閑不下來。所以真正要把這個暇滿的人生,閑曠的心胸,去修行一個生命真實的目標,那麼休閑就會變成修行。所以我們看看,我們作為佛教徒叢林寺院,能不能給現在這些人提供這樣一個條件,比如我們的五一國慶節的佛七,它就給他提供一個修行的機會,黃金周,原來都琢磨去哪裡玩,哎現在給他們提供你念七天佛,那真的是把心內的黃金給運出來了,這不是很好嗎?所以這個諸閑不閑,我們要把自己的心閑曠下來。為什麼很多人都閑不下來?我們看到尤其中國大陸,由於對宗教的這種價值觀太陌生了,對新興的精神價值的這種認可度沒有,所以他就不能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怕孤獨,於是他就要製造很多事情去做,這樣生活充實,其實在外面去弄這些東西,正是表明他精神非常空虛,很可憐的狀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是被這些不閑的人給他弄的事情太多。所以讓他回歸到自性的寂定,讓他在寂定當中品嘗那份自性的快樂充實,由這份快樂充實他會引發他的道德感,他的審美意識,他的超越的意向,他對生命對行為深刻的反省,懺悔意識,如果大家都能這樣的做,我們個體就會充實,這個民族就會提高他的文明程度。你看這些菩薩們都在做這個工作,我們雖然能力有限,這個心還是要有的,隨分隨力的去做一點,尤其在中國大陸,顯得非常有必要的。

  那麼這些菩薩在救濟這些眾生的過程當中,順應著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機,[分別顯示真實之際],為什麼要分別呢?眾生有上中下各種根機,不同的好樂根性,所以要隨著他的特點加以引導,加以教化。但無論是怎麼分別教化,其目的是讓他歸到真實之際,這個真實之際就是實相,就是佛性,就是涅槃城,就是不二的法性,就路回家,本地風光。這次我們八月底夏令營的主題就是回歸家園,這個家園就是真實之際,讓他回來啊,所以菩薩教眾生,「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呀,你在這靜坐四十幾分鐘,你的功德超過建造一個七寶的寶塔啊,為什麼?你靜坐是回到自性裡面來啦,不生不滅的自性啊,它的功德是永恆的,一切外面建立的東西都是生滅法啊。所以我們通過這些菩薩的教化的原則就能夠了知,我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法供養,就是讓眾生顯發法身慧命,救命啊,這項工作要趕緊去做,所以[分別顯示真實之際]。菩薩只要一發這個心,把救度眾生作為他的唯此為大的一件事情,他就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在這個世間救度眾生一定要講經說法,因為這個世間眾生耳根最利嘛,耳根圓通。那麼你要講經說法,要有辯才啊,一般的辯才還很難哪。在前面總釋名題的時候,我們談到佛的四無礙辯,四種無礙辯:義無礙辯,法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這是九地菩薩才能夠圓滿的辯才。如來的辯才還有七種,常常講有四、七兩種,我們來看看如來的辯才,簡單看看:捷辯,捷就是反應非常敏捷,比如與會的聽眾提出問題,提出問題馬上作出反應,不需要思惟。不能說人家提個問題,啊等一等,等一等,我考慮一段時間再回答,這不成,馬上做出反應,而且回答得非常到位,就叫捷辯。第二是無斷辯,就是這種辯才他能夠相續,連續而沒有中斷,如來講《法華經》可以連續講六十小劫,他不會中斷,不象我們講兩個小時疲勞了得吃點喝一點,沒有,不斷辯。第三是迅辯,迅這也是快速反應。就是如來的辯才,他知道諸法的理體和事相,心裡明明白白,所以他所反應的語言音聲,就非常快速的出來,叫做口若懸河,拈來就是啊,左右逢源,地涌金蓮啊。這都表明這些辯才。如果沒有這個辯才,講幾句就卡住,一字一字蹦,蹦得人家難受,那就不行了。第四是隨應辯,隨應就是隨著眾生的根機,以及當時特定的時空,能夠非常精巧的進行開導,如撞鐘,一撞就有聲音出來,而且他所作出的反應正是跟那個眾生的根機一絲都不差,隨應辯。第五是無謬辯,就是所說的道理沒有絲毫的差錯。第六是豐義辯,就是他的義理非常豐富,我們有時候會講到一個教師在一個課堂當中,信息量多,它對於名相、概念、理體、事相,包含著無量的義理在裡面,能夠語言簡潔,而信息量大,衝擊力大,引發你的內心的功能大,你能在這個短時間當中,得到甚深的收穫。就好象講,「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你讀書十年,不如你上他一個小時的課,他很豐富。這個豐富這個不是很簡單的,你給學生一瓢水,自己必需具備一桶水。那如來無量劫積功累德的智慧濃縮在一個時間去講,他就太豐富了,豐義辯,無量啊,無有邊際。第七是一切世間最上妙辯。就是在一切世間裡面,這種如來的微妙的辯才是無以倫比的。這無以倫比體現為五種德性:

  第一,他所說的話啊、語言啊,音聲很深沉,就象雷一樣的,西方凈土往生者講經說法都象雷一樣的,雷,就是用這個比喻,表明他第一是洪亮,第二他有震動人阿賴耶識的善根萌芽的作用,深沉,不是那麼膚淺。第二是清澈遠聞。這個音聲很清凈,很有穿透力,很遠的眾生都能聞到,佛的音聲無論多遠的地方他都能聽得到,而且就好象佛跟他一個人在講話,一對一的來講,所以這種音聲就是他的實相音聲的表達,因為實相的是無所不在的,所以音聲也無所不在。第三是其聲哀雅。這種音聲有悲哀,因為佛是悲憫一切眾生,所以體現在音聲當中有哀感,然而佛講經說法,是讓眾生顯發自心超越的意向,出世的本懷,他高雅,不是人天福報,庸俗的東西,哀雅。第四就能令眾生愛敬。這是由於跟眾生有緣啊,慈悲,眾生接受這個音聲,實際就是接納這個講經說法人的心,如果講經說法的人他有一個慈悲心,大家就會接受這種音聲的慈悲,於是他就對這位講經說法的菩薩產生恭敬心,有一種親和的力量。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弘法的人員有沒有法緣,跟他的音聲很有關係,聽眾是不是願意聽到這個音聲,如果接受這個音聲他很難受,聽得很難受,很折磨,他可能下次就不來了。你看那些主持人,包括音樂家,能夠有知名度,能夠受歡迎,這也是他修來的,因為觀眾喜歡他的聲音,那麼喜歡他的聲音這不是簡單的,他一定是有因緣的,所以令眾生能夠生起恭敬喜愛的心。

  第五是聞到這種音聲,能夠歡喜,能夠不疲厭,聽你兩個小時課,好象是兩分鐘一樣,如浴春風;如果聽你一個小時課,怎麼度日如年,那你就讓人家難受,在這受煎熬了。所以我們一般在學校也都是覺得選修課比較好,他願意來上就上,如果你非得要必修課,他又不願意上,又必須在那裡,那整個氣氛也不好啊。

  所以你看這個辯才之智啊,這七種辯才都是智慧的表現。一個弘法人員一定要有這種辯才,但這個辯才在我們凡夫層面確實很難啊,所以就得仰靠佛力加持。這裡為什麼講如來辯才智慧,如來是我們的性體,我們內心就有這種辯才的智慧,所以這樣我們就得裡應外合:一方面祈禱佛菩薩加持開發我們的智慧,另一方面我們要念佛。一個能專心念佛的人,能夠開發辯才智慧。我們也看到有些居士,他原來沒有學佛之前啊,口頭表達能力很差的,語無倫次的,學了三五年佛,念佛念得比較好,再一聽,不一樣了,他能夠講得很有條理,還很雄辯。這些智慧都是慢慢通過念佛啊,誦經啊得到的,修行人能夠得到辯才智慧。所以當菩薩想為一切眾生分別顯示如來的這種實相的時候,他就能夠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得到辯才的智慧。

  那麼[入眾言音,開化一切],入就是能夠了解的意思。從人道的眾生來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國籍,不同的種族,他有不同的語言方言,那麼這些佛菩薩他都能理解眾生種種的語言,來用他所理解的語言來宣說,這就入到了語言音聲三昧了。那麼開化一切,開就是開蒙啊,我們雖然有如來性德,但蒙蔽在裡面,所以要開蒙,開蒙就要教化,來止惡揚善。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前面談到的口業口輪的弘法,下面就是用他的身業來做了。對於菩薩來說,深知三界六道的虛妄,它的敗壞相,它的無常相,這敗壞無常,只要是不常住的,是能夠毀壞的,都叫世間。世間有依報的環境,有正報的眾生,有善惡之因,以及他的福報之果,這些有為的諸法,那麼菩薩以他的智慧都能夠了達,而且深契諸法的空、無相、無願這樣的本體,就超過了世間諸所有法。我們在世間諸所有法當中認為真實,菩薩契證到他的空性,我們在夢中菩薩醒夢了,對夢外的人來說,他就超越了這個夢境,對在牢獄的這個囚犯來說,他在那裡受苦,離開牢獄的這些人他就自在了。雖然超過了世間諸所有法,但是他不離世間,他以慈悲心安住在出世無為之道,還要去度化一切眾生,以他的菩薩行法來教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心。他觀於空性,但不住在無為,以他的悲心是不舍有為,這叫慈悲和智慧相輔相成,作為菩薩安心立命教化眾生的仁宅,這叫諦住。那麼這樣的菩薩就通達一切世間所有的法,如夢如電如影,這些法都沒有定性的,既然沒有定性是空的,他就能夠由心迴轉,心能轉一切物,他就得到自在了,也不為物所累,這就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

  好,請看下面:[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好,我們先看這幾句。菩薩對一切眾生,就是庶類,作不請之友,這就表明這個菩薩的大慈大悲,真正的朋友是不等待請的。就好象慈悲的母親她對嬰兒的幫助,不需要自己的嬰兒去要求的。為什麼要作不請之友呢?由於這些所教化的眾生,他自己沒有這種好樂,他自己不知道求聖人來幫助,這叫不請嘛,無感之機嘛。但是菩薩還是給他強作因緣,為他作之師作之友,來安頓他的法身慧命。那麼這種悲心,你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他就進一步說這個眾生是以煩惱作為他的重擔的,沉重的擔子啊,那麼菩薩是以眾生作為重擔的,是要發願荷負一切苦難的眾生出離三界的輪迴,他要做這項工作。在《地藏本願經》裡面,講地藏菩薩就有這種狀況,地藏菩薩在這個法會上跟佛稟白:「世尊,我觀察這個閻浮提眾生,他舉心動念都是罪惡,剛剛修點小的善因,得到善的利益,得到點福報,他馬上把他修行的道心又退失了,如果遇到不好的惡緣,他念念都是惡的東西在增長。」這是閻浮提的眾生的普遍情況。所以這樣的人就有個比喻,就好象他走在一個爛泥坑的道路上,污泥道上,陷在污泥裡面,肩上又背著一塊沉重的石頭,表明他造的惡業嘛,就背著石頭,他走在這個泥巴上,泥地上又有石頭,所以他越走就越沉重,越走就越困難,腳步就慢慢邁不動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能遇到善知識,替他減負,原來他背了一百二十斤,背不動,這時候你給他減掉一半,他可能陡然輕鬆了,如果你悲心全部接過來,那他就更輕鬆了。那麼這樣的善知識就是菩薩了,他有悲智也有威神願力,他就對這樣的眾生要幫助要扶持,令他在這個泥路上,泥路打滑啊,不要讓他滑倒,就是不要到三惡道裡面去啊,然後引導他到康庄大道平地上去,引導到平地上,再告訴他你要注意你剛剛背上重石,在泥巴上走,隨時會滑倒,再也不要進入這樣的道路。這地藏菩薩都在做這樣的事情,所以菩薩是在代眾生受苦供養啊。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在五濁惡世示現成佛,這就是他的大悲願力,五濁惡世的眾生太苦了,煩惱太重了,所以他要示現八相成道,替我們減負,甚至替我們全負,然後告訴我們有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的願力,這個四十八大願就是在給我們全負,我們只要登上彌陀的大願船,我們所有的業力都完全被阿彌陀佛所減輕了,我們在三界六道的這種泥路上,這種非常滑、陷的很深的情況下,馬上就離開了。所以就象一個大富長者,他要把他一切功德啊,一切功德法財全都給他的獨生兒子啊。所以菩薩教化眾生也就是把所有的菩薩的功德智慧全都給眾生,讓眾生進入無餘涅槃,這就是荷負重擔。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如來甚深法藏是指大乘圓頓的經典,這不是從理上說如來藏性。那麼自己要受持,讀誦書寫禮拜宣說,也要叫眾生去書寫禮拜讀誦,依教奉行。那麼這部《佛說無量壽經》就是如來甚深法藏,只要能受持,為他人說的這些善知識,縱然這個世間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也能夠蒙佛願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自我受持都是得佛歡喜,得佛護念,得佛加持,那麼能夠受持大乘圓頓的這樣的教法經典,他就能夠使聽聞者知道自己煩惱無明當中具有佛性,具有如來藏的恆沙的功德,他就開發出來。菩薩講經說法開發眾生煩惱當中的佛性,就象污泥當中伸展蓮花出來,這就是紹隆佛種,這個佛種是以菩提心作為種子的,生命當中就有一個求佛果的目標出來,叫菩提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就是眾生能發之心。那麼具體到凈土法門,這個名號就是實相,這個名號的無量光壽,也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所以能夠聞信名號,執持名號,就是佛種。那麼菩薩以他的大慈悲心來保護、養育、滋長一切眾生本具的佛的種性。種是種子,能生的意思,性是不改的意思,超越時空永恆常在的意思。佛種顯發出來,使他燈燈相續,永遠的不要去斷絕他。所以佛的法身慧命,佛的智慧的種子在我們的手上不能斷滅,要象接力棒一樣的,一代一代傳下去,在魔界就有出離世間的智慧火把,照亮眾生,令有緣的眾生脫離輪迴,往生極樂世界。好,南無阿彌佛。

推薦閱讀:

海濤法師《輪迴之苦》
宏圓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第九講
凈空法師:海賢老和尚說,往生靠別人助念,那是不信佛、不可靠
<寬懷人生:延參法師的人生慧語>
覺真法師:徹悟人生 第十個故事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