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與養生】
06-29
經 絡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的原意是「縱絲」,有路徑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存在於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路」,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存在於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本質和規律「經絡」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人體經絡圖」的「經絡線」大部分是由一段一段的「直線段」組成的,而不是「弧線」?●其實各種「經絡」就是一些重要的,同一「血管、體液、神經系統」上的「穴位」的連線。也因此大部分才會是一段一段的「直線段」組成的,而不是「弧線」。您不信的話,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沒有了「穴位」還會有「經絡」嗎?●於是人們也將這些「血管、體液、神經系統」上所連接的比較「重要」的「器官」的名字給這些「連線」來「命名」,如: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等。●出自【全集然文明X檔案】什麼是經絡(分形)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服務當今。在兩千多年的醫學長河中,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經脈則「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故針灸「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由此可見,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儘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二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在這部典籍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並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療手段:一個是灸法,一個是砭術(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術),另一個就是導引術(一種古老的氣功),而經脈是這三種醫術施用時藉助的途徑。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製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並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分為兩部書,其中之一叫做《靈樞經》,也稱為《針經》,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黃帝內經》對經絡作了系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聯絡臟腑和表裡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由於《黃帝內經》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是中醫研究者的任務。經絡的作用聯繫臟腑、溝通內外《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繫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繫肢體筋肉皮膚;浮絡和孫絡聯繫人體各細微部分。這樣,經絡將人體聯繫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的聯絡溝通作用,還反映在經絡具有傳導功能。體表感受病邪和各種刺激,可傳導於臟腑;臟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於體表。這些都是經絡聯絡溝通作用的具體表現。運行氣血、營養全身《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溫養和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使臟腑組織得以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抗禦病邪、保衛機體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經絡「行血氣」而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在內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在外抗禦病邪,防止內侵。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裡,先從皮毛開始。衛氣充實於絡脈,絡脈散佈於全身而密佈於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衝發揮其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如《素問·繆刺論》所說:「夫邪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人舍於孫脈,留而不去,人舍於絡脈,留而不去,人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經絡系統組成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幹,「內藏於府藏(臟腑),外絡於支節」(【靈樞·海論】)。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奇經八脈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幹前的任脈、軀幹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幹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十二經脈概述十二經脈是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這概括說明了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內部,隸屬於臟腑;外部, 分布於軀體。又因為經脈是"行血氣"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 說的"脈行之逆順",後來稱為"流注";各經脈之間還通過分支互相聯 系,就是所說的"外內之應,皆有表裡"。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主要分布在頭面、胸腹第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前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脈旁開第二側線及下肢內側前緣, 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 分布其外部。手少陰心經手少陰心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後緣,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 布其外部。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後緣及胸腹第一側線,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 部。手厥陰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足少陽膽經足少陽膽經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側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 側的中間,其絡脈、經別與之內外連接,經筋分布其外部。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 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正如 《靈樞·逆順肥瘦》所載:"手之三 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 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十二經別經別,就是別行的正經。十二經別的循行,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分(多為肘、膝以上)別出(稱為「離」),走入體腔臟腑深部(稱為「入」),然後淺出體表(稱為「出」)而上頭面,陰經的經別合入陽經的經別而分別注入六陽經脈(稱為「合」)。所以,十二經別的循行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概括。每一對相為表裡經別組成一「合」,十二經別共組成「六合」。十二經別的功能主要是加強和協調經脈與經脈之間、經脈與臟腑之間,以及人體各器官組織之間的聯繫。足太陽與足少陰經別(一合):1、足太陽經別:從足太陽經脈的腘窩部分出,其中一條支脈在骶骨下五寸處別行進入肛門,上行歸屬膀胱,散布聯絡腎臟,沿脊柱兩旁的肌肉到心臟後散佈於心臟內;直行的一條支脈,從脊柱兩旁的肌肉處繼續上行,淺出項部,脈氣仍注入足太陽本經。2、足少陰經別:從足少陰經脈的腘窩部分出,與足太陽的經別相合併行,上至腎,在十四椎(第二腰)處分出,歸屬帶脈;直行的一條繼續上行,系舌根,再淺出項部,脈氣注入足太陽的經別。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別(二合):3、足少陽經別:從足少陽經脈在大腿外側循行部位分出,繞過大腿前側,進入毛際,同足厥陰的經別會合,上行進入季脅之間,沿胸腔里,歸屬於膽,散布而上達肝臟,通過心臟,挾食道上行,淺出下頜、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當目外眥部,脈氣仍注入足少陽經。4、足厥陰經別:從足厥陰經脈的足背上處分出,上行至毛際,與足少陽的經別會合併行。足陽明與足太陽經別(三合):5、足陽明經別:從足陽明經脈的大腿前面處分出,進入腹腔裡面,歸屬於胃,散布到脾臟,向上通過心臟,沿食道淺出口腔,上達鼻根及目眶下,回過來聯繫目系,脈氣仍注入足陽明本經。6、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的股內側分出後到大腿前面,同足陽明的經別相合併行,向上結於咽,貫通舌中。手太陽與手少陰經別(四合):7、手太陽經別:從手太陽經脈的肩關節部分出,向下入於腋窩,行向心臟,聯繫小腸。8、手少陰經別:從手少陰經脈的腋窩兩筋之間分出後,進入胸腔,歸屬於心臟,向上走到喉嚨,淺出面部,在目內眥與手太陽經相合。手少陽與手厥陰經別(五合):9、手少陽經別:從手少陽經脈的頭頂部分出,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經過上、中、下三焦,散佈於胸中。10、手厥陰經別:從手厥陰經脈的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分別歸屬於上、中、下三焦,向上沿著喉嚨,淺出於耳後,於乳突下同手少陽經會合。手陽明與手太陰經別(六合):11、手陽明經別:手陽明經別:從手陽明經脈的肩髁穴分出,進入項後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腸,歸屬於肺;向上者,沿喉嚨,淺出於鎖骨上窩。脈氣仍歸屬於手陽明本經。12、手太陰經別:從手太陰經脈的淵腋處分出,行於手少陰經別之前,進入胸腔,走向肺臟,散佈於大腸,向上淺出鎖骨上窩,沿喉嚨,合於手陽明的經別。十五絡脈十五絡脈(fifteen collaterals),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四肢部的十二經別絡,加強了十二經中表裡兩經的聯繫,溝通了表裡兩經的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軀幹部的任脈別絡、督脈別絡和脾之大絡,分別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經氣。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fifteen collaterals),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四肢部的十二經別絡,加強了十二經中表裡兩經的聯繫,溝通了表裡兩經的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軀幹部的任脈別絡、督脈別絡和脾之大絡,分別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經氣。⑴手太陰之別絡:從列缺穴處分出,起於腕關節上方,在腕後半寸處走向手陽明經;其支脈與手太陰經相併,直入掌中,散佈於魚際部。⑵ 手陽明之別絡:從偏歷穴處分出,在腕後三寸處走向手太陰經;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髃,上行至下頜角,遍佈於牙齒,其支脈進入耳中,與宗脈會合。⑶ 足陽明之別絡:從豐隆穴處分出,在外踝上八寸處,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與各經的脈氣相合,向下聯絡咽喉部。⑷ 足太陰之別絡:從公孫穴處分出,在第一趾跖關節後一寸處,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聯絡腸胃。⑸ 手少陰之別絡:從通里穴處分出,在腕後一寸處走向手太陽經;其支脈在腕後一寸半處別而上行,沿著本經進入心中,向上系舌本,連屬目系。⑹ 手太陽之別絡:從支正穴處分出,在腕後五寸處向內注入手少陰經;其支脈上行經肘部,網路肩髃部。⑺ 足太陽之別絡:從飛陽穴處分出,在外踝上七寸處,走向足少陰經。⑻ 足少陰之別絡:從大鐘穴處分出,在內踝後繞過足跟,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本經相併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貫腰脊。⑼ 手厥陰之別絡:從內關穴處分出,在腕後二寸處淺出於兩筋之間,沿著本經上行,維繫心包,絡心系。⑽ 手少陽之別絡:從外關穴處分出,在腕後二寸處,繞行於臂膊外側,進入胸中,與手厥陰經會合。⑾ 足少陽之別絡:從光明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厥陰經,向下聯絡足背。⑿ 足厥陰之別絡:從蠡溝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少陽經;其支脈經過脛骨,上行到睾丸部,結聚在陰莖處。⒀任脈之別絡:從鳩尾(尾翳)穴處分出,自胸骨劍下行,散佈於腹部。⒁督脈之別絡:從長強穴處分出,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項部,散布在頭上;下行的絡脈從肩胛部開始,從左右別走足太陽經,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⒂ 脾之大絡:從大包穴處分出,淺出於淵腋穴下三寸處,散佈於胸脅部。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 合關係,"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中的督、任、沖脈皆起於 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脈行於腰背正中,上至頭面; 任脈行於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腎經相併上行,環繞口唇。帶脈起於脅下,環行腰間一周。陰維 脈起於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 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於足 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後與 督脈會合。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隨 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踵陽蹺 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伴足 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於項後會合足少陽經。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布於十二經之間,其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面。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 系。奇經八脈將部位相近、功能相 似的經脈聯繫起來,達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督脈與 六陽經有聯繫,稱為"陽脈之海", 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任脈 與六陰經有聯繫,稱為"陰脈之海", 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沖 脈與任、督脈,足陽明、足少陰等經有聯繫,故有"十二經之海"、"血 海"之稱,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 用;帶脈約束聯繫了縱行軀幹部的諸條足經;陰陽維脈聯繫陰經與陽經, 分別主管一身之表裡;陰陽蹺脈主持 陽動陰靜,共司下肢運動與寤寐。其二,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 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 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沖、帶、蹺、維六脈腧穴,都寄 附於十二經與任、督脈之中,惟任、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故與十二經 相提並論,合稱為"十四經"。十四經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及所 屬腧穴,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在臨床上是針灸治療及藥物歸經的基 礎。1、督脈:督,有總督的意思。督脈行於背正中,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陽脈之海"。[循行部位] 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經項部,進入腦內,屬腦,並由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帶處。並有地脈絡腎、貫心。主要病證:脊柱強直、角弓反張、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兒驚劂等。2、任脈:任,即擔任。任脈行於胸腹部的正中,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有"陰脈之海"的稱號。[循行部位] 起於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鼻,沿腹部正中線上行,通過胸部,頸部,到達下唇內,環繞口唇,上至齦交,分行至兩目下。主要病證:疝氣、帶下、少腹腫塊、月經不調、流產、不孕等。3、沖脈: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衝。[循行部位] 起於胞中,並在此分為三支:一支沿腹腔後壁,上行於脊柱內;一支沿腹腔前壁挾臍上行,散佈於胸中,再向上行,經喉,環繞口唇;一支下出會陰,分別沿股內側下行至大趾間。主要病證:月經不調、經閉、崩漏、乳少、吐血及氣逆上沖等。4、帶脈:帶脈圍腰一周,有如束帶,能約束諸脈,所以有"諸脈皆屬於帶"的說法。[循行部位] 起於季脅,斜向下行至帶脈穴,繞身一周。5、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的意思。生理功能是: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同時還有濡養眼目,司眼瞼的開合和下肢運動的作用。[循行部位] 蹺脈左右成對。陰陽蹺脈均起於足眼。主要病證:陰蹺為病,肢體外側肌肉馳緩而內側肌肉拘急、喉痛、嗜睡;陰蹺為病,肢體內側肌肉馳緩而外側肌肉拘急、癲狂、不眠、目內眥赤痛。6、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繫的意思。陰維脈維繫三陰經,陽維脈維繫三陽經。[循行部位] 陰維起於小腿內側足三陰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劂陽肝相合,然後上行至咽喉,與任脈相會。主要病證:陰維脈發生病變時,常患胸痛、心痛、胃痛等證。十二經筋經筋的分布,一般都有在淺部,從四肢末端走向頭身,多結聚於關節和骨骼附近,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屬絡臟腑。經筋的分布,同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盡相同。經筋的分布,一般都有在淺部,從四肢末端走向頭身,多結聚於關節和骨骼附近,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屬絡臟腑。經筋的分布,同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盡相同。其具體分布如下:1、足太陽經筋:起於足小趾,向上結於外踝,斜上結於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腘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內則,與腘部另支合併上行結於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於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於肩髃;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於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於鼻旁。2、足少陽經筋:起於第四趾,向上結於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於膝外側;其分支起於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於「伏兔」,後邊結於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繫於胸側和乳部,結於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於太陽筋的前方,沿耳後,上額角,交會於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於鼻旁。分支結於目外眥,成「外維」。3、足陽陰經筋:起於第二、三、四趾,結於足背;斜向外上蓋於腓骨,上結於膝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於膝部。分支結於腓骨部,併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向上分布於腹部,結於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於鼻旁,上方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其中分支從面頰結於耳前。4、足太陽經筋:起於大足趾內側端,向上結於內踝;直行者,絡於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上向腹部,結於臍,沿腹內,結於肋骨,散佈於胸中;其在里的,附著於脊椎。5、足少陽經筋:起於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並斜行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脊里,挾膂,向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6、足厥陰經筋:起於足大趾上邊向上結於內踝之前。沿脛骨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聯絡各經筋。7、手太陽經筋:起於手小指上邊,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於肘內銳骨(肱骨內上踝)的後面,進入並結於腋下,其分支向後走腋後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於下額,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不暇接外眥,上額,結於額角。8、手太陽經筋:起於和無名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結於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於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額角處進入,聯繫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眥,上額,結於額角。9、手少陽經筋:起於食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於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於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10、手太陽經筋:起於手大拇指上,結於魚際後,行於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於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於肩髃前方,上面結於缺盆,下面結於胸里,分散通過膈部,到達季脅。11、手少陽經筋:起於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向下散佈於脅的前後;其分支進入腋內,散佈於胸中,結於膈。12、手少陽經筋:起於手小指內側,結於腕後銳骨(豆骨),向上結於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於乳里,結於胸中,沿膈向下,繫於臍部。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脈是主幹,絡脈是分支。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而在發生病變情況下,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臟腑,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根據疾病癥狀出現的部位,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繫的臟腑,作為疾病的診斷依據。在治療上,無論是針灸、推拿或藥物治療,都是通過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進而調節臟腑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經絡新解:經絡本身是一種意識規律活動的產物,它的的活動以氣和意識做為物質,活動的路徑即為經絡。內氣:重在體內規律活動的一種意識。並且合以下三要素內氣的三要素:A, 有明確的布《布置,調控》氣位置B, 有由動靜演生的方向性C, 在身體部位之間的左右交叉性,並有一交叉點舉例說明:1, 意識在手指,則布氣位置在手指2, 意由手至腳,則方向性為向腳3, 意由左手至右腳,右手向左腳,則,二氣之間會相互交叉,並有一焦點。一次調控內氣的完整調控過程:如,意由左手行至右腳,同時意由右手行至左腳。則:行氣位置在手,足。方向向腳,交叉點在二盆骨正中點。經絡,穴。內氣的流動必然有一定的路徑,這種路徑就是經絡。二氣相交之處,即為穴位。經絡與穴先天即存在。但隨內氣的廢止而無法感知和判斷,猶如不存。故經絡與穴位隨內氣的建立和疏通而自知存在,隨內氣的消散而自不知存在。經絡的及相關元素的作用內氣的作用過程依次是氣—血---肌肉---筋---骨。內氣的活動直接支配血液的活動。血液的活動會引起肌肉,筋,骨的相應變化。即血的活動引發肌肉的活動,肌肉的活動引發筋的活動,筋的活動引發骨的活動。整個過程的始端為意識,終端為骨。如:導內氣由手至腳,持續。則:隨著腳部內氣的積累,血液增加,肌肉膨脹,筋骨移位,趨利於氣血的通入和聚集,骨密度增加。經絡,穴位的作用經絡是內氣的通道,本身無特定的作用,隨內氣的變化作用發生變化。穴的作用相當於一個閥門,隔離不同部分之間的氣血,保證內氣的流向不發生變化。如引內氣由手入腳,腳部會積累內氣,血液,同時血壓升高,而手部則血壓降低。如果沒有穴的控制,此時腳部的氣血會自動流向手部,進而失去對氣息的控制。而守住穴位後,氣血則不會發生逆流。但是當持續到一定的時間以後,腳部會因為內壓太大而氣,感覺疲勞,氣血無法導入,此時,一次導氣結束。總體而言,穴的作用就是保證氣血的流向,並且持續一段時間。人體經絡圖經絡理論是中醫最基礎的理論,無論是中醫的外治療法,如針灸、推拿還是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辨證中,經絡理論都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認識中醫就從了解人體經絡圖開始,人體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內屬於臟腑,外佈於全身,將各部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指經脈,猶如直通的徑路,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指絡脈,猶如網路,是經脈的細小分支。經絡學說是中醫的精髓之一,與臟腑、氣血等基礎理論一起,對中醫各科特別是對針灸的臨床辯證和治療,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正確認識和理解人體經絡圖,是經絡養生、經絡保健、經絡療法的先決條件,不明經絡,開頭動手就錯,古往今來的註明中醫學家都對人體經絡有著很深的研究,比如鼎鼎大名的李時珍除了編寫出了中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在經絡研究方面也有著很深的造詣,奇經八脈考就是其對經絡研究的總結。人體經絡圖由十二經絡圖和奇經八脈圖組成,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圖、手厥陰心包經圖、手少陰心經圖)、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圖、手少陽三焦經圖、手太陽小腸經圖)、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圖、足少陽膽經圖、足太陽膀胱經圖)、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圖、足厥陰肝經圖、足少陰腎經圖)。奇經八脈圖片包括督脈圖、任脈圖、沖脈圖、帶脈圖、陰維脈圖、陽維脈圖、陰蹻脈圖、陽蹻脈圖共8條。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也稱為「正經」。奇經八脈的「奇」有「異」的意思,是指與十二經脈不同而「別道奇行」的八條經脈。人體12經絡示意圖十二經絡,經絡分類名。指十二經及其脈絡。《靈樞·本輸》:「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裡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徵。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1. 卯時( 5點至7點 )大腸經旺,有利於排泄。2. 辰時( 7點至9點 )胃經旺,有利於消化。3. 巳時(9點至11點 )脾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4.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5.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6.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7.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8.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9.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10.子時(23點至1點 )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11.丑時( 1點至3點 )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12.寅時( 3點至5點 )肺經旺奇經八脈示意圖奇經八脈即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共8條。奇經八脈的分布規律:奇經八脈的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其中督脈行於背正中線;任脈行於前正中線;沖脈行於腹部會於足少陰經。奇經中的帶脈橫行於腰部,陽蹻脈行於下肢外側及肩、頭部;陰蹻脈行於下肢內側及眼;陽維脈行於下肢外側、肩和頭項;陰維脈行於下肢內側、腹和頸部。奇經八脈的作用:一是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繫起來,起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二是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著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奇經八脈猶如湖泊水庫,而十二經脈之氣則猶如江河之水。人體五臟之毒的表現與飲食、經絡排毒法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毒素嗎?很多身體問題就是毒素引發的嗎?面對排毒的風潮和疑問,中醫是如何作為的?中醫認為五臟之內都可能留存毒素,堆積了毒素的臟器會在身體表面留下蛛絲馬跡。現在就讓我們學習如何找到毒素的藏身之處,並且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更好地排除它。五臟之毒是什麼?在中醫看來,我們體內有很多毒素,凡是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對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會產生不良作用的物質都可以稱為「毒」,例如瘀血、痰濕、寒氣、食積、氣鬱、上火。這些毒素堆積在五臟之內,就會加速五髒的衰老,然後由五臟供養的皮膚、筋骨、肌肉、神經也就跟著一起衰老了。雖然毒素深藏,但它們在身體表面還是留下了蛛絲馬跡,不同的樣貌代表毒素藏在哪裡,現在,我們要找出毒素的藏身處,儘快把它趕出身體。如果肝臟有了毒素表現在1. 指甲表面有凸起的稜線,或是向下凹陷。中醫認為「肝主筋」,指甲是「筋」的一部分,所以毒素在肝臟蓄積時,指甲上會有明顯的信號。2. 乳腺出現增生,經前乳腺的脹痛明顯增加。乳腺屬於肝經循行路線上的要塞,一旦肝經中有「毒」存在,乳腺增生隨即產生,尤其在經血即將排出時,會因氣血的充盛而變得脹痛明顯。3. 情緒容易抑鬱。肝臟是體內調控情緒的臟器,一旦肝內的毒不能及時排出,阻塞氣的運行,就會產生明顯的不良情緒。4. 偏頭痛, 臉部的兩側長痘痘,還會出現痛經。臉部兩側以及小腹,是肝經和它的搭檔膽經的「一畝三分地」,一旦肝的排毒不暢快,自己的後院就會先著火。怎麼排毒更順暢1. 吃青色的食物。按中醫五行理論,青色的食物可以通達肝氣,起到很好的疏肝、解郁、緩解情緒作用,屬於幫助肝臟排毒的食物。中醫專家推薦青色的橘子或檸檬,連皮做成青橘果汁或是青檸檬水,直接飲用就好。2. 枸杞提升肝臟的耐受性。除了排毒之外,還應該提升肝臟抵抗毒素的能力。這種食物首推枸杞,它具有很好的保護肝臟的作用,可以提升肝臟對毒素的耐受性。食用時以咀嚼著吃最好,每天吃一小把。3. 按壓肝臟排毒要穴。這是指太沖穴,位置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用拇指按揉3~5分鐘,感覺輕微酸脹即可。不要用太大的力氣,兩隻腳交替按壓。4. 眼淚排毒法。相較於從不哭泣的男人,女人壽命更長,這不能不說和眼淚有關係。中醫早已有了這個認識,而且也被西方醫學所證實。作為排泄液的淚液,同汗液和尿液一樣,裡面確實有一些對身體有害的生化毒素。所以,難受時、委屈時、壓抑時就乾脆哭出來吧。對於那些「樂天派」,周末的午後看一部悲情的電影,讓淚水隨著情節流淌也是一種主動排毒方式。如果心臟有了毒素表現在1. 舌頭潰瘍。中醫認為舌和心臟的關係最為密切,所以潰瘍長在舌頭上,通常認為是心臟有內火,或是火毒。2. 額頭長痘。額頭是心臟管轄的一個屬地,心火旺盛成為火毒時,這個屬地也會沸騰,於是此起彼伏地出現很多痘痘。3. 失眠,心悸。心臟處於不停的工作中,當火毒停留於心而無法排除時,睡眠不會安穩。4. 胸悶或刺痛。心臟內出現瘀血也是一種毒素,就像是在公路上堵車,輕一些的是胸悶,重一些的則會出現刺痛。怎麼排毒更順暢1. 吃苦排毒。首推蓮子芯,它味苦,可以發散心火,雖然有寒性,但不會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一向被認為是最好的化解心臟熱毒的食物。可以用蓮子芯泡茶,不妨再加些竹葉或生甘草,能增強蓮子芯的排毒作用。2. 按壓心臟排毒要穴。這是指少府穴,位置在手掌心,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按壓這個穴位不妨用些力,左右手交替。3. 綠豆利尿排毒。綠豆可以通過利尿、清熱的辦法,來化解並排出心臟的毒素,但吃綠豆時要用液體的形式,例如綠豆漿或綠豆湯,綠豆糕的效果會差一些。心臟最佳排毒時間中午11~13點是心臟最強的時間,可以吃些保心、助排毒的食物,例如茯苓、堅果、黃豆、黑芝麻、小棗、蓮子等。如果脾臟有了毒素表現在1. 面部長色斑。長斑的女性通常消化系統能力弱一些。2. 白帶過多。脾主管體內排濕,如果濕氣過多,超出了脾的能力,就會出現體內濕氣過盛,白帶增多是其中的一個體現。3. 脂肪堆積。脂肪在中醫里另有一個名字:痰濕,是由於脾的消化功能不佳,不能及時把垃圾毒素排出體外而產生的。有效的減肥必須圍繞恢復脾胃正常代謝痰濕的主題來做,否則就會反彈。4. 口氣明顯,唇周長痘或潰瘍。口唇周圍都屬於脾,當脾中的毒素無法排出體外,蓄積的毒素就要找機會從這些地方爆發出來。怎麼排毒更順暢1. 吃酸助脾臟排毒。例如烏梅、醋,這是用來化解食物中毒素的最佳食品,可以增強腸胃的消化功能,使食物中的毒素在最短的時間內排出體外。同時酸味食物還具有健脾的功效,可以很好地起到「抗毒食品」的功效。2. 按壓脾臟排毒要穴。這是指商丘穴,位置在內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用手指按揉該穴位,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鐘左右,兩腳交替做。3. 飯後走一走。運動可以幫助脾胃消化,加快毒素排出的速度,不過需要長期堅持,效果才會更好。脾臟最佳排毒時間餐後是最容易產生毒素的時刻,食物如果不能及時的消化或是吸收,毒素就會積累很多。除了飯後走一走,因為甘味健脾,還可以在吃完飯1小時吃1個水果,幫助健脾、排毒。如果肺臟有了毒素表現在1. 皮膚呈銹色,晦暗。中醫認為肺管理全身的皮膚,皮膚是否潤澤、白皙,都要依靠肺的功能良好。當肺中毒素比較多時,毒素會隨著肺的作用沉積到皮膚上,使膚色看起來沒有光澤。2. 便秘。中醫認為,肺臟和大腸是一套系統,當上面肺臟有毒素時,下面腸道內也會有不正常淤積,就出現了便秘。3. 多愁善感,容易悲傷。毒素在肺,會干擾肺內的氣血運行,使得肺臟不能正常舒暢胸中的悶氣,被壓抑得多愁善感起來。怎麼排毒更順暢1 .蘿蔔是肺臟的排毒食品。在中醫眼中,大腸和肺的關係最密切,肺排出毒素程度取決於大腸是否通暢,蘿蔔能幫助大腸排泄宿便,生吃或拌成冷盤都可以。2. 百合提高肺臟抗毒能力。肺臟向來不喜歡燥氣,在燥的情況下,容易導致積累毒素。蘑菇、百合有很好的養肺滋陰的功效,可以幫肺臟抗擊毒素,食用時加工時間不要過長,否則百合中的汁液會減少,防毒效果要大打折扣。3.按壓肺臟排毒要穴。有利肺臟的穴位是合谷穴,位置在手背上,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這個部位,用力按壓。4. 排汗解毒。肺管理皮膚,所以痛痛快快地出一身汗,讓汗液帶走體內的毒素,會讓我們的肺清爽起來。除了運動以外,出汗的方法還可以是熱水浴,浴前水中加一些生薑和薄荷精油,使汗液分泌得更暢快,排出身體深處的毒素。5. 深呼吸。每次呼吸時,肺內都有殘餘的廢氣無法排出,這些廢氣相對於那些新鮮、富含氧氣的空氣來講,也是一種毒素。只需幾個深呼吸,就能減少體內廢氣的殘留。肺臟最佳排毒時間肺臟最強的時間是早7點~9點,此時最好能夠通過運動排毒。在肺最有力的時候進行慢跑等有氧運動,能強健肺排出毒素的功能。如果腎臟有了毒素表現在1. 月經量少,或經期短,顏色暗。月經的產生和消失,都是腎功能是否旺盛的表現,如果腎臟中有很多毒素,經血就會減少。2. 水腫。腎臟管理體內的液體運行,腎臟堆積毒素後,排出多餘液體的能力降低,就出現了水腫。3. 下頜長痘。臉部下頜部位由腎管轄,腎的排毒不足,多餘的毒素會表現在下頜部位。4. 容易疲倦。身體內的毒素消耗了腎的能量,腎臟提供的能量減少,於是出現體倦,神疲思睡,四肢無力。怎麼排毒更順暢1. 腎臟排毒食品:冬瓜。冬瓜富含汁液,進入人體後,會刺激腎臟增加尿液,排出體內的毒素。食用時可用冬瓜煲湯或清炒,味道盡量淡一些。2. 腎臟抗毒食品:山藥。山藥雖然可以同時滋補很多臟器,但最終還是以補腎為主,經常吃山藥可以增強腎臟的排毒功能。拔絲山藥是很好的一種食用方法,用焦糖「炮製」過的山藥,補腎抗毒的功效會相應增強。3. 按壓肝臟排毒要穴:湧泉穴。這是人體最低的穴位,如果人體是一幢大樓,這個穴位就是排污下水管道的出口,經常按揉它,排毒效果明顯。湧泉穴位置在足底的前1/3處(計算時不包括足趾),這個穴位比較敏感,不要用太大的力度,稍有感覺即可,以邊按邊揉為佳,持續5分鐘左右即可。腎臟最佳排毒時間腎臟最適合排毒的時間是早晨5~7點,身體經過一夜的修復,到了早晨毒素都聚集在腎臟,所以早晨起來最好喝一杯白水,沖刷一下腎臟,將毒素排出體外。人體經絡圖肺經太淵,位於掌後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心包經大陵,位於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骨肌腱之間心經神門,位於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小腸經腕骨,位於手背尺側,豌豆骨前赤白肉際三焦經陽池,位於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大腸經陽溪,位於腕背橫紋橈側端,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脾經太白,位於第一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肝經太沖,位於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間凹陷中腎經太溪,位於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膀胱經束骨,位於第五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膽經丘墟,位於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胃經沖陽,位於足背高外,第二、三趾間的縫紋內庭上五寸督脈大椎,俯卧,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任脈中脘,仰卧,前正中線,臍上四寸帶脈側卧,第十一肋骨遊離端直下,平臍處取穴。陽維陽交,外踝點上七寸,腓骨後緣取穴陰維築賓,內踝上高點五寸,腓骨肌內側肌腹下端取穴陰蹻照海,內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沖脈公孫,第一趾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陽蹻申脈,足外側外踝尖下凹陷中取穴左足外側第三趾上三寸取穴右腳背第三、四趾中間上三寸足內側內踝尖下兩寸左腳第一拇指中間1,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隔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2,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3,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抉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人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辟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附上,入大指間,出其端。」4,脾足大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人腹,屬脾絡胃,上隔,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隔,注心中」。5,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隔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6,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臂臑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隔,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7,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胭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胭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8,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胭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9,心主手厥陰心包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隔,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從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10,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隔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其支者,從耳後至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11,「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毗後;其支者,別銳毗,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隔,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含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12,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髁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隔,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請問一下 陰虛火旺怎麼按穴啊? - 穴位經絡討論 - 五味論壇 -
※足部與健康養生有關的穴位和經絡
※子午流注與經絡保養的時間關係
※百病漸消,清福自來——經絡是人體的醫魂(續)
※象數8(經絡)-04本2-我酷網Wo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