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家最美圖書館 它是國內唯一上榜<div></div>

籬苑書屋內部

籬苑書屋位於北京市懷柔區的小鎮上,是設計師李曉東的作品。單層的籬苑書屋完全融入了周圍的自然環境中。書屋由木料建成,外觀鋪滿了柴禾棍,陽光透過柴禾棍的縫隙,灑滿整個書屋。

書屋內部相互之間沒有隔斷,沒有任何傢具,主體空間由大台階及書架組成,書被擺在台階下面,台階則成為主要的看書空間。書的排布隨意,讀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興趣的書,就近找到一個舒服的座位靜心閱讀,陽光透過夾在立面及屋頂玻璃當中的柴禾稈將窸窣的影子投射到室內空間,明亮而溫和。在這樣的環境里,閱讀成為親近自然的方式,而建築,又成為人自由呼吸的自然居室。

籬苑書屋內部

佔地170多平米的籬苑書屋早在2011年就建成了,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曉東為當地交界河村建造的公益書屋。這個方形建築由方鋼作為主要結構構件,外圍護材料使用鋼化玻璃,而玻璃外側則被4萬餘根長短一致、粗細相當的半米左右的柴禾稈密密匝匝地包裹,猶如生長在山谷中的巨型鳥巢。從遠處看,水邊棧道、平鋪的卵石路和籬笆包圍下的籬苑書屋,與山谷里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與環境和諧相容的書屋

秉承李曉東一貫的「就地取材」和「融入自然」的理念,書屋取材來自當地村民都使用的柴禾稈。冬季,植物乾枯,山谷褪變成灰色,書屋便融入山谷景色中,來年春天,這些柴禾稈會吸引鳥來做窩,糞便和泥土混在一起就有植物附著生長,整個書屋便和周圍的山谷一起煥發生機。如果柴禾稈出現損壞,可以就地取材,重新找來樹杈更換。李曉東的設計思路是,建築從自然產生,又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將人為的介入消隱在與自然的對話中,建築彷彿從周圍的自然環境中「蒸餾」出來,與地域狀態相互結合。

與環境和諧相容的書屋

與環境和諧相容的書屋

李曉東說:「我營造出來的是環境而不是建築,很多人做建築都要做得特別突出,可我想把建築消失掉。其實這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強項,我們傳統的建築強調院落、空間,而不是建築本身,環境營造是中國建築[-0.15% 資金 研報]的優勢,應該利用起來。我們可以發掘自己的語言,比如說『天人合一』,西方人是不懂的。我們卻可以把房子融入環境里,營造出一種氣場。 」

這並不是李曉東首次用這樣的思路設計建築。2003年,他在雲南麗江設計了一所希望小學「玉湖完小」,基於以山為骨、以水為魄的納西文化,在設計中大量採用當地資源豐富的白色石灰沉積岩和卵石,山牆的裝飾也被簡化成木製格柵,建築不同於傳統的納西四合院建築的布局,而是直接與自然相結合。

那是李曉東第一個探討當代地域性的項目,這種與當下中國大興土木的城市化建設不同的建築思路,為他帶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獎評審團創新大獎、美國環境設計與研究協會年度最佳設計獎等多項國際建築設計獎的肯定。之後,李曉東又設計了麗江淼廬、福建省平和縣的橋上書屋、下石橋上小學等項目,都是依據當地具體的環境衍變出來的建築。

玉湖完小

麗江淼廬

如果說在20世紀,混凝土是最國際化的建築材料,那麼在21世紀,建築強調的是當地的自然材料,因為在自然環境中居住變得日趨重要。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就認為建築應該消失在自然環境中,因此他在做建築的時候,更喜歡使用接近人的、原始的本地材料,包括竹子、木材甚至是紙。而在20世紀,也有美國建築師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這樣與自然交相呼應的建築,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獷的岩石,將流動的溪水及瀑布作為建築的一部分。

流水別墅

曾經在2012年獲得普利茲克獎的王澍在他的寧波博物館項目中,利用瓦爿牆和用竹子作為模板澆築的混凝土為材料;在建造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時, 他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多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充分發掘了建築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經濟實用性,同時賦予建築跨越時間的生命力。

寧波博物館

在北京這樣一個充斥鋼筋水泥的城市,在資源日益緊張的現實背景下,與環境和諧共處的籬苑書屋確實能夠得上博爾赫斯所說的對於天堂的設想。對於建築和自然環境正負關係的思考也許能夠幫助我們看的更遠。


推薦閱讀:

在中東搞互聯網早就一年營收幾億,你卻還在國內玩互聯網 ?
假如國內最後只剩下這六個綜藝節目,哪一個才是你的最愛?
[國內篇]不想看人頭,去這九個地方就對了!
你去過幾個 | 國內十大特色青旅排行榜

TAG:圖書館 | 最美 | 美圖 | 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