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哪一個可以和墨子比

第十五講

先秦諸子:孔子、墨子

一九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在李全武家

思想家的閱歷和知識,分直接和間接。憑生活體驗,沉思冥想,是直接的;博覽群書,參看別人的閱歷、記載、知識等等,是間接的。合在一起,便是現代思想家的歷史壽命。

孔子曰「三十而立」。我沒有這樣早熟。三十歲時,我關在牢里。當時我笑,笑人三十而坐,坐班房。但我有我的而立之年,叫做「六十而立」,比孔子遲三十年。

今天講孔子。

孔子的思想與李耳正好相反,樂觀、積極、務實,概括起來說,孔丘的思想是恢復堯、舜、文、武的禮樂,以中庸之道架構人倫關係。他根據周公的原則,周詳地建立了一個生活模式。

我們講文學史。按理說,孔丘自稱「述而不作」,不是作家,至少不是專業作家,流亡作家。但古代的思想家,如耶穌、釋迦摩尼、蘇格拉底、李耳,自己不動筆的。孔丘的代表作是《論語》,是對話錄,由他的學生記錄整理的。

《論語》的文學性,極高妙,語言準確簡練,形象生動豐富,記述客觀全面。

整本《論語》,文學性極強,幾乎是精鍊的散文詩。

文學的偉大,在於某種思想過時了,某種觀點荒謬錯誤,如果文學性強,就不會消失。我常常讀與我見解截然相反的書,只為看取文學技巧。孔丘的言行體系,我幾乎都反對——一言以蔽之:他想塑造人,卻把人扭曲得不是人。所以,儒家一直為帝王利用——但我重視孔丘的文學修養。

上次我講老子,主要介紹他的哲學思想,當然,重點還是老子的文學價值。這次講孔子,只談《論語》的文學性。

孔子,既不足以稱哲學家,又不足以稱聖人。他是一個庸俗的高級知識分子,奇在內心複雜固執,智商很高,精通文學、音樂,講究吃穿。他慾望強盛,種種苛求,世界滿足不了他,他一定要把不可告人的東西統統告人。

所謂虛偽,十分精緻地虛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君子死不免冠,君子遠庖廚,秋穿什麼皮衣,冬穿什麼麂皮,三月不做官,惶惶如也。父親做壞事,兒子要隱瞞,罵人,賭咒,等等——如果仔細分析他的心理,再廣泛地印證中國人的性格結構,將是一篇極有意思的宏文。

「五四」打倒孔家店,表不及里,孔子沒死,他的幽靈就是無數中國的偽君子。

急轉直下,談墨子。墨子,名翟。他出生於治工藝的階層,是有技術的奴隸,非常好學。因生於魯國,當然受業於儒者。他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一上來就認為孔子的理論偏極端。

一,禮制太煩瑣。二,厚葬耗費財力。三,守夜三年太長,又傷身體,又誤生產。

他捨棄儒學,效法禹酋長,疏通河道,參與水利工程,不怕艱難困苦,與上層下層人物廣泛接觸。

值得注意:儒家的重禮、厚葬、守制,目的是盡人事,以愚孝治國,是宗族主義的大傳統。這些陳陳相因的傳統,全民族信為天經地義。墨翟為何一下子就看出不對?我認為,根本在於「真誠」。

真誠,先要自己無私念,不虛偽,再要用知識去分析判斷,事物就清楚了——這一點安身立命的道理,我推薦給各位,以後研究任何問題,第一要脫開個人的利害得失,就會聰明。我推崇墨子,他不自私、不做作,他不能算思想家、哲學家,但我喜歡他的「人」。

早年我在北京設計展覽會,喜歡一個人逛天橋,去東安市場聽曲藝相聲,在東直門外西直門外的小酒店,和下層人物喝酒抽煙聊天。他們身上有墨子的味道,零零碎碎的墨子。

墨子提出「巨子」的學說,甚至成立制度,有點像黑社會的教父,青紅幫的龍頭。黑社會專幹壞事,青紅幫佔地為王,墨子卻為的是正義、和平、博愛。和黑社會相似的一點,是巨子制度中的成員都能赴火蹈刃,視死如飴。北京、上海等等民間社會還有這種潛質。說來你們不信,我文質彬彬,書卷氣,其實善於和流氓交朋友。一定要是大流氓,或將成為大流氓的苗。可惜中國沒有墨子派的大流氓了,眼下只有小癟三。

墨家不重文采,但通順樸實,明白痛快,條理嚴謹,邏輯性很強。當春秋末年,各國兼并愈烈,戰爭頻繁。墨家代表庶民的生活要求,反對不義的戰爭,墨子寫了《非攻》。

《非攻》這種文體非常適宜於做演說,與羅馬雄辯家的風格很像。

孔、墨,處處對立。現在看看,還很有勁。孔說「仁」,墨子以「兼愛」來動搖「仁」,因為「仁」之偏愛「王公大人」的血族。

儒家以「孝」為「仁」之本。墨子說:「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

「孝」與「忠」是一體的,「孝」被墨子鬆掉,「忠」也談不上了,就無法「克己復禮」,無法恢復宗族的奴隸制軌範。

墨子的積極主張,在於兼愛,兼愛的核心,可以概括為三:

一,兼相愛,交相利。

二,賞賢罰暴,勿有親戚兄弟之所阿。

三,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故宮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墨子認為孔子的「仁」,沒有新意,是「以水救水,以火救火」,救不出名堂來的。

孔子的宿命論不是宇宙觀上的宿命,他在世界觀、人生觀上的宿命是偽宿命論,目的是為帝王提供麻痹奴隸們的自強,永遠受愚民教育。這就使墨子的「非攻」、「兼愛」、「交利」的學說大受阻礙,墨子又創「非命」。

當時孔墨之爭是劇烈的。可悲的是,從漢朝開始,儒家一直是中國帝王的參謀,罷黷百家,獨尊儒術。墨家,卻是從來沒有哪一朝皇家用來做治國綱領。如果兩千年來中國取墨子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麼賽先生和德先生不用外國進口,早就大量出口。墨子思想就是科學、民主、平等、博愛的先驅。

這是中國的悲劇。

另一重悲劇:中國歷代憂國憂民的志士,竟沒有一個提出墨子思想是救國救民的大道,就像中國沒出過墨子一樣。法家倒時有提出,所以中國的制度和思想形成「禮表法里」,推荀子為代表。唯其以禮為表,尊孔不尊荀,唯其以法為里,韓非也被關進冷宮秦城天牢。各代皇帝私造律法,一路這樣混過來。

到譚嗣同,忽然想通了,說出來:「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媚大盜。」(《仁學》)

現在呢,還是一樣。清末民初多少知識分子窮思苦想,包括魯迅、胡適等等,梁啟超倒也發現,漢代經師不問今文學古文學,皆出荀卿。兩千年間,宗派屢變,一皆盤旋荀學肘下。就我所讀過的譚嗣同和梁啟超的著作,似乎沒有正面大力提倡過墨學。梁啟超反而熱心引進馬志尼(GiuseppeMazzini)等外國人——我讀書太少,也許有人提出過墨學救國論,但總不起風浪,否則我不會一點也不知道。

魯迅那篇《非攻》,寫墨子,寫得很好,很幽默,但幽默救不了中國。獨裁,專政,如是戰亂的、短期的,可能是純粹野蠻,像一場急性病;而帝制的長期的統治,一定得偽善,形成一套禮表法里的中國式的做法。

今天講孔墨之爭,儒家墨家的經典,在座都沒讀過。「批林批孔」了,才片面了解一點孔老二,談不上欣賞孔子的文采。孔子的思想體系,也早就被竄改歪曲了。

墨子不然,他和一位叫程子的談話,還對孔子有所稱道,可見墨子無私、高尚。他有他的方法論,叫做三表法。

先要本著前人的經驗來理解事物,也就是學習,但不是信而好古。要有根據,要有源本。

「是與天下之所以察知有與無之道者,必以眾之耳目之實,知有與亡為儀者也。」就是以實際的、當時的利益為校準,判斷事物。

應用第二點建立法製法令,然後實行,看效果來決定取捨,效果是指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兩方都有利,才算可行。

這三表法,再通俗不過。我的意思是,中國哪一朝代、哪一個政黨,能按照墨子的原則辦事?所以中國搞不好,不是理論問題,是品質問題。民主運動,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那些大是大非,我認為既重要,又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運動領導人的品質——所謂「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請問,哪一個可以和墨子比?


推薦閱讀:

墨家思想中的工匠精神
墨子閒詁(清)孫詒讓墨子附錄一卷
筆記:《墨子白話今譯》(5)
墨子全文及翻譯
墨子隨筆——再談「私車公用」的涉稅問題

TAG: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