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鼻鼽論治證型的匯總與研討(網摘論文)
06-29
[摘要] 目的: 鼻鼽,相當於現在過敏性鼻炎,是全球性常見病、多發病。本文通過對鼻鼽中醫臨床證治的研究,探討出中醫臨床證治的規律,為中醫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方法 :通過查閱相關的古、現代文獻,系統整理有關鼻鼽的病案以及相關的論述,對不同的證治作出歸納分析,對此病的證治規律作出進一步的探討。 結果 :鼻鼽的治療可從肺、脾、肝、腎、胃腸等幾個臟腑進行辯證論治,在五個臟腑定位下面,共有十二個定性的證型,有:肺氣虛弱、感受風寒型、肺經鬱熱型,肺寒脾虛型,腎元虧虛、肺失溫煦型,肝氣鬱滯型,胃腸痰火型等等。結論 鼻鼽的治療以較多從肺、脾、腎三臟入手,直接病變部位在肺,脾、腎等臟腑繼發出現問題;病性尤以氣虛較多;並本虛基礎上,出現標實的癥狀。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6/view-2742718.htm [關鍵詞] 鼻鼽; 過敏性鼻炎; 證型; 規律 [中圖分類號] R765.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300-02 鼻鼽,相當於西方醫學的過敏性鼻炎,是現在全球性常見病,全球發病率在10%-25%,人群發病率逐年上升,對患者的影響,輕者稍能適應,重者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面對日益污染的生活環境,龐大的過敏性鼻炎患病人群已不再是醫學問題,已是社會問題。在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影響社會發展的進程。防治過敏性鼻炎,已經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現代,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反應性鼻炎,臨床上以突發鼻癢、噴嚏、流清涕為主要癥狀,嚴重者嗅覺減退或消失,具有發病率高、不易根治的特點。本病為臨床上較常見和多發的疾病,可常年性發病,亦可呈季節性發作[1]。現代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由IgE和肥大細胞介導的I型變態反應性疾病。本病鼻腔檢查多見鼻粘膜水腫,呈蒼白色,鼻甲腫大。鼻腔內有較多稀薄的水樣分泌物[2]。 過敏性鼻炎屬中醫學「鼻鼽」範疇,古醫籍中對鼻鼽病名的提出,首見於《素問.脈解》「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3]。最早對疾病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有《內經?素問》日:「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4]。《聖濟總錄?卷一百一十六?鼻門》說:「五臟化液,遇熱則乾燥,遇寒則流衍,鼻流清涕,至於不止,以肺臟感寒,寒氣上達,故其液不能收制如此」。明?戴思恭《秘傳證治要訣》卷三十有言:「鼻流涕不止,有冷熱不同,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清?張璐《張氏醫通》卷八言:「鼻鼽,鼻出清涕也,風寒傷皮毛,則腠理鬱閉,宜疏風清肺」[5]。《中醫耳鼻咽喉口腔科學》則將其定義為:鼻鼽是指因稟賦特異,臟腑虛損,兼感外邪,或感受花粉、粉塵及不潔之氣所致,以突然和反覆發作的鼻癢,噴嚏頻頻,清涕如水,鼻塞等症為主要表現的鼻病[6]。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覆發作的鼻癢、打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為主要特徵的鼻病。古現代醫家對鼻鼽的論述及報道,有從肺氣虛論治、從肝氣鬱滯論治,有從腎陽虛、從脾氣虛等等,還有從肺熱、正氣虧虛、胃腸痰熱等入手,證型複雜、治法各異、治則繁多,現詳細條目匯總: 1 從肺論治 1.1 肺氣虛弱、感受風寒型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肺氣虛,衛表不固,外界風寒之邪乘虛而入,侵犯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得通調,津液停聚,鼻竅壅塞,遂致打噴嚏流清涕[7]。 1.2 肺熱似寒型 鼻鼽,大多認為該病日久為肺寒、肺虛所致,正如《證治要訣》說「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然而臨床見長流清涕亦非皆為虛為寒者,有肺熱似寒之證。所以該患者伴見口乾,舌紅,脈浮緊為肺熱。故擬銀翹散清肺熱,加白芷、辛夷花宣肺通竅,石膏解熱止渴散結,從而肺熱得清、竅通涕止[8]。 1.3 肺金伏熱型 因肺金伏熱,邪熱循經上熏鼻竅,可致鼻癢,噴嚏頻頻;肺金伏熱,肅降失職,不能通調水道,水液泛濫則致鼻流清涕不止。表現為噴嚏頻作,對寒冷刺激不敏感,遇熱反而加重,鼻涕清稀呈淡黃色或為粘涕。舌苔薄黃,脈滑。治當清泄肺熱,通利鼻竅。可用黃芩、梔子、桑白皮、葶藶子、蟬蛻等肅肺脫敏[9]。 1.4 肺有水飲型 鼻鼽的主要癥狀是流清涕量多,原因在於鼻為肺之竅,肺氣虛,風寒之邪乘機侵犯,肺失清肅,氣不攝津,津水外溢,所致津涕自流,所以在選葯時我們應選取溫肺化飲之品[10]。 1.5 真陽不足型 鼻鼽患者中有脾虛癥狀的較少見,其與肺腎虛的關係最大。認為鼻流清涕由真陽不足所致,肺腎虛則玄府鬱閉。應用中藥通陽開竅法治療過敏性鼻炎能緩解癥狀,減少複發[11]。 1.6 肺經鬱熱型 鼻為肺竅,肺經鬱熱,復為風熱之邪乘襲,兩陽相合,肺氣壅塞,失於宣降,熱邪熾肺,上及於竅,亦為鼻鼽發病原因[12]。 2 從脾論治 2.1 肺脾氣虛型 《脾胃論?脾胃盛衰論》說:「肺金受邪,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13]。」《壽世保元》言:「虛損白濁,鼻出清涕如泉涌者,補中益氣湯」。該方昇陽益氣,健脾壯肺;加玉屏風散,補虛固衛,均為治本之施;加蒼耳子、細辛、白芷、鵝不食草散寒通竅,可標本兼治,取得很好療效。[14]認為氣虛鼻鼽,當用溫補法溫補肺脾。 2.2 肺寒脾虛型 肺寒脾虛的認識:「肺開竅於鼻」,濁涕屬熱,清涕屬寒,鼻鼽與肺寒有關。同時鼻乃多氣多血之竅,陽明胃脈起於鼻根;脾主升清降濁.故脾氣健旺則清氣通鼻,脾虛則清氣不升。濁氣干清道。故鼻鼽應屬本虛標實,治本應大補脾肺之氣。治標予宣肺通竅[15]。 3 從腎論治 腎元虧虛、肺失溫煦型。祖國醫學認為,「腎藏元氣」「腎為欠為嚏」「涕多,涕或黃或白,或時帶血,如腦髓狀,此由腎虛所生」「有不因傷於冷而涕多,此由腎虛所生,故有腦漏之稱」。這些論述指出了腎的重要作用,腎調節著人體一身元陽之氣。腎中精氣充盛,肺得溫養,吸人之氣才能經過肺的肅降下納於腎;若腎的精氣不足,氣不歸元,腎失攝納,氣浮於上,可致噴嚏頻頻,若腎陽不足,寒水上泛,則致鼻流清涕不止[16]。 也有醫家認為治當重在益氣溫陽,其認識為:鼻為肺之竅,是呼吸出入的門戶,而鼻又位居中央,當屬脾土,腎絡通於肺,為諸陽之根。又《素問?宣明五氣》曰:「五氣所病, 腎為欠,為嚏」,對此《靈樞》註解為:「陽者主上, 陰者主下, 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蓋少陰之氣在下,病則反逆於上,而欲引於下則欠,反逆於上則嚏」。精闢地指出了呵欠、噴嚏是腎氣虛的病證之一[17]。 4 從肝論治 4.1 肝氣鬱滯型 鼻鼽是氣機不暢,水液疏布失常的結果,而肝膽與人體的氣機密切相關。《靈樞?根結》日:「少陽為樞」。樞乃樞紐也,是事物相互聯繫的中心環節。少陽主三陽之中,屬半表半里,為陽氣升發的關鍵,氣機出入的樞紐。而肝與膽相為表裡,經絡相通,臟腑相連,同為一身氣機之樞紐,陽氣生髮之臟腑。樞紐運轉,三焦通暢,水火,氣機,升降自如,陽氣才能浮游於上下,宣達於內外;陽氣充足才能溫養全身的形體官竅[18]。 4.2 肝膽蘊熱型 肝膽主疏泄,喜條達,是一身氣機運動之樞紐。鼻居面中為陽中之陽,清陽之氣從鼻竅出入,清氣出入有賴於肝膽的疏泄正常。常用方為龍膽瀉肝湯、小柴胡湯、烏梅丸加減。台灣劉俊昌 善用龍膽瀉肝湯合知柏地黃丸加減治療此類型鼻鼽[19]。 5 其他方面 胃腸痰火型,明?孫一奎則認為鼻鼽除運氣鼻鼽、肺熱鼻鼽外亦可由腸胃痰火積熱導致。《醫旨緒餘?卷上?鼻鼽》:說「生生子日按鼻鼽一病,今人患者甚多。考諸古方,鮮有言其病因者,惟運氣日,火攻肺虛,鼻鼽據運氣,皆以火熱司令為言,火克金,熱傷肺。蓋以鼻為肺之竅也。雖雲少陰、少陽熱火司令之年為病,然亦只是腸胃素有痰火積熱者,乃有此感也[20]。」 中醫辯證本病的原因有二:(1)外在的病邪侵襲,如風寒、異氣等。(2)內在的臟腑功能失調。鼻鼽發生的機理多屬本虛標實。病變部位直接在肺,而脾、腎、肝等是繼發出現問題的臟腑。病性常以氣虛為主。肺氣虛弱,肺的衛外功能不固,所以風寒等外邪侵襲,正邪交爭於衛表,肺的宣肅功能失常,導致鼻塞、流涕。或脾氣虛弱,脾的散精輸布功能出現障礙、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濕濁內停,上犯清竅,鼻塞流清涕;肺的衛外不固,打噴嚏等等。或因肝氣瘀滯,疏泄失司,水運失常,濕濁泛溢,結聚鼻竅。或是腎元虧虛,納氣無權,命門火衰,不能溫化水濕,寒水上泛,清涕自流。臨床上辯證的過程中,先分清陰陽,牢記肺、脾、肝、腎四個臟腑,在定位具體臟器功能失調的前提下,並進行定性,寒熱虛實表裡,逐一對應,按照前面講述的十二個定性證型:肺氣虛弱、感受風寒型、肺熱似寒型、肺金伏熱型、肺有水飲型、真陽不足型、肺經鬱熱型,肺脾氣虛型、肺寒脾虛型,腎元虧虛、肺失溫煦型,肝氣鬱滯型、肝膽蘊熱型,胃腸痰火型。這樣從中醫的整體觀念、辨證施治的角度出發,在臨床上做到有的放矢,遊刃有餘,為患者提供全面、系統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李雲鵬.過敏性鼻炎中醫治療概況[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7,24(4):49-52. [2] 張春敬.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概況[J].職業與健康,2002,18(7):145-147. [3] 田治春.近年中醫治療鼻鼽概況[J].中國醫藥衛生,2007,8(8):47-48. [4] 張芳.淺談過敏性鼻炎的中醫治療[J].雲南中醫中藥雜誌,2007,28(10):58. [5] 何慧嫦,張少聰,劉成彬,黃紅珍.治肺兼以調肝膽―淺探過敏性鼻炎的中醫藥治療[J].光明中醫,2009,24(2):241-243. [6] 王永欽.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醫耳鼻咽喉口腔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93. [7] 李高照.蒼耳桂枝湯治療鼻鼽84例[J].甘肅中醫,2009,22(2):43. [8] 沙劍軻, 孔凡芬.銀翹散在鼻科的臨床運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4):44. [9] 林蔚達.試述過敏性鼻炎的中醫辨治[J].浙江中醫雜誌,2009,(6):455. [10] 呂艷瑩,李曉麗.穴位敷貼法配合穴位注射法治療鼻鼽[J].內蒙古中醫藥,2009,(10):92-93. [11] 譚海川.通陽開竅法治療過敏性鼻炎54例[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4):580-581. [12] 石艷茹.重溫《內經》「正氣內存,邪不可干」-中醫辨證論治800例變態反應性鼻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0,2(21):79-80. [13] 傅錫品,楊文君,朱建漢.自擬中藥膏方治療鼻鼽60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雜誌,2009,(6):435. [14] 毋雪梅.溫法在耳鼻喉科中的運用[J].現代中醫藥,2010,(1):27-28. [15] 景天馳.補中益氣湯治驗3則[J].江蘇中醫藥,2009,41(1):44. [16] 梁成,高瑞嶺,孫雪峰,楊敬芳,張廷錄,石玉寶,劉曉燕.補腎祛邪方治療常年性變應性鼻炎的臨床觀察[J].吉林中醫藥,2009,(4):305-306. [17] 萬文蓉.益氣溫陽法辨治過敏性鼻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11):89. [18] 何慧嫦,張少聰,劉成彬,黃紅珍.治肺兼以調肝膽―淺探過敏性鼻炎的中醫藥治療[J].光明中醫,2009,24(2):241-243. [19] 譚智敏.從鬱熱熏鼻談鼻鼽的辨證施治[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誌,2009,(10):747-748. [20] 翟文靜,熊永偉,田理.淺析古代醫家以熱論治鼻鼽[J].光明中醫,2010,(7):1156-1157. 轉載請註明來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6/view-2742718.htm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