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的當下意義

漢字文化的當下意義《 人民論壇 》(2013年第31期)

張頤武

文學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以及提筆忘字現象,應使我們認識到漢字、漢語是需要終身學習的,我們需要找回對漢字的熱愛,找回對母語的熱愛

承認和尊重漢字輸入方式的變革,珍惜和傳承關於書寫文化彌足珍貴的遺產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以音定字的流行,漢字書寫在變得越來越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很多字我們能認,但是卻搞不清楚如何來寫。這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對漢字本身的了解不深刻,對漢字背後蘊藏的文化也不熟悉。這種提筆忘字的現象在我們成年人中已經非常普遍。雖然幾十年來我們的識字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認字的人是歷史上最多的,但現在大家對寫字的焦慮也比較普遍,一提筆就忘字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比如現在很多人寫個便條都不行,寫作表達不清楚,也沒有文采。

「鍵盤時代的漢字危機」,我認為是媒體的一個修辭,主要是引起大家的關注,並不是現在漢字真正所面臨的嚴重危機。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剛剛普及的時候,社會存在一種焦慮,即英文26個字母很輕易就解決了輸入的問題,那漢語怎麼辦?當時很多人包括語言學家都很悲觀。但現在電腦輸入的技術已經徹底解決了當時的問題,且現在漢字的輸入速度並不比西文的打字速度慢。這個問題解決以後,大家發現這個所謂「漢字危機」也就不存在了。現在漢字的問題主要在使用這個層面,如「提筆忘字」,這樣的問題的確對漢字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但總體上危機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漢字作為一種文字的前途現在看來是一片光明。

漢字在現代以來經歷了兩次書寫工具的巨大變革。一次是硬筆取代了軟筆。這次變革在整個20世紀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對於書寫的理解,也使得書法藝術變為了毛筆存在的理由,毛筆退出了日常生活。一次就是電腦的普及。其所帶來的漢字輸入方式的變革使得筆的存在也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漸漸淡化。兩次變革都帶來了漢字書寫方式的改變,使得書寫更加方便,但同時也帶來了書法由一種普及性的文化變為一種獨特的「小眾」藝術的變化。寫字的傳統境界受到了衝擊。我們應該在承認和尊重變化的同時,也珍惜和傳承關於書寫文化的那些彌足珍貴的遺產。

既要尊重繁體字所具有的文化積澱和傳承功能,也要尊重簡化字的現實功能和已經形成的現代傳統

有語言學家認為,鍵盤時代,漢字不可避免地會符號化,甚至拼音化。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在電腦上輸入拼音,然後出來一堆符號,在其中選擇一個符號。在這個過程中漢字喪失了它的豐富性,只是充當符號的功能。在我看來這個說法並不準確。漢字的拼音化其實是20世紀50-80年代的主流意見。當時的語言學家多數都有這個主張,因為那時候擔憂漢字的電腦輸入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漢字有兩個重大貢獻,一個是有了漢語拼音,漢語拼音讓漢字的學習和文字處理變得方便;第二個則是漢字簡化。這兩個原來意圖使漢字走向拼音化的步驟,現在歪打正著成了漢字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石。現在全球主流的漢語學習,首先就是學拼音。漢語拼音其實是漢字學習的一個輔助性的手段,漢語拼音是助聽器,是拐手杖,但它不可能替代漢字。當年許多語言學界主流的意見都認為拼音化、拉丁化是漢字的必由之路。近年來,這些看法已經變得不主流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整個學術界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最近,對於「簡化字」的爭議相當熱烈。但其實漢字的簡化也是歷史的趨勢。目前使用的簡化字多數都有傳統的淵源,現代以來漢字簡化的努力也一直沒有中斷過。而且今天的簡化字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同時也有了自己的國際性的影響,如新加坡就使用簡化字。因此,簡化字也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部分,也是現代中國值得珍重的重要文化資源。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文化的多數文獻是以簡化字來寫作的,而且古籍文獻多數也都有了簡體字版,方便了人們的閱讀和理解,其意義和價值也不能一筆抹煞。同時在文字的電子輸入中,繁簡轉換也沒有任何技術上的障礙。當然繁體字自有其文化傳承的價值,但其和簡化字並沒有絕對的斷裂,而是歷史延續和發展的不同方面。在日常生活的書寫中使用簡化字,在諸如古籍和文獻的整理和書法藝術等特殊的領域裡給予繁體字空間,讓一般人能夠「識繁用簡」,其實也是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合理路徑。簡化字當然也是漢字文化的一個部分,是漢字歷史發展的一個部分,我們既要高度尊重傳統的繁體字所具有的文化積澱和傳承的功能,也要高度尊重簡化字的現實功能和已經形成的現代傳統。

簡體字是全球漢字應用的主流,是世界漢字的正體字。漢語拼音是不可缺少的漢字的輔助工具。漢字當然也經歷了簡化字的變化。我們需要對於漢字發展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對於漢字文化的獨特價值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珍重中華文化傳統的同時,對於現代中國的先驅者普及文化、發展文化的努力也有更多的理解。

漢字不僅是一個文化的符號,它本身還具有獨特的、獨立的價值,以及深刻的內涵和複雜的演變歷史

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每一個字都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文字有一個很長的演變,裡面包含著很多文化的意蘊,需要我們終身學習。手寫漢字是接觸中國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對我們自己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是中國人用於表達思維的文字元號,是豐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中國人有個經典的說法,叫做「讀書必先識字」。漢字是中華文化存在的基礎。中華文明能夠持續發展,從未中斷,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漢字文化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漢字承載了許多歷史記憶,每個字都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很長的演化傳承,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和符號。東亞文化中漢字也佔據重要地位。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很大程度上有漢字的貢獻和影響,即所謂的「書同文」。

中國有一個「小學」的傳統,這個「小學」就是文字、音韻和訓詁之學,這是傳統中國學問裡面最基礎的一部分。另外,漢字的書寫本身是一門藝術,方塊字造就了一種文化上的美感,在藝術上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它不光是一個文化的符號,本身還具有獨特的、獨立的價值。書法和繪畫等同樣是重要的中國藝術形式。這是其他文字,比如拼音文字很難達到的。漢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點一划,精妙組合。其次是意之美,漢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許多字都有自己的內涵和複雜的演變歷史,其中的意蘊很美。再次是聲韻美,漢字組合成詩文,聲韻組合很美。

現在我們往往覺得寫字簡單,一個字還不會寫嗎?但是一表達就會出問題,就拿140個字的微博來說,很多人的表達都非常的單調,只會贊,只會拍磚,這是簡單地表現好惡情緒,但是說不出一個子丑寅卯來。會認字,但是不會用,這種情況很多,寫出來的東西也不太具有表現力。我們需要加強書寫方面的訓練和漢字知識的普及,漢字如果寫不好,對漢字的基本知識缺少了解,遣詞造句方面就很難達到一個比較好的水平。書寫對我們來說就好像練跑步一樣,要是老不跑步就會四肢懶惰。漢字的使用也是這個問題,會敲字,但是不會寫字,這對將來的發展障礙很大,包括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對運用文字的能力提升都會造成障礙。所以,不僅僅專註於漢字本身,同時也要多學一點相關的漢語知識,不論是語音、語法還是辭彙、修辭,都會對今後的表達有益處。文學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以及提筆忘字現象,應使我們認識到漢字、漢語是需要終身學習的。

我們需要找回對漢字的熱愛,找回我們對母語的熱愛。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評論家,文化學者)

推薦閱讀:

你幾號出生?31天不同的生日意義
中國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意義
為什麼律法又稱「三尺法」?「目無三尺」有何文化意義?
引力波背後的華人科學家,用通俗語言讓你秒懂其意義
太極樁功 無極樁功的意義和基本要求

TAG:文化 | 漢字 | 意義 | 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