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甘肅平定:蓮花寺石窟

蓮花寺石窟坐落在平定川口葫蘆河西岸一段向南伸延的紅砂岩崖面上,距合水縣太白鄉l5公里。其崖面上部凸出,下部凹陷,形成一個摩崖大龕,全長19米,高6.4米。蓮花寺的突出特點就在於依山勢而開龕,在崖面上雕像,龕室相連,群像密集。總計有唐、宋窟龕25個,造像千軀以上。其布局之當,雕鑿技藝之精湛,實令人有鬼斧神工之感。

整個蓮花寺的佛龕和造像群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上部鑿以成排成列的五百羅漢像,下部主要開龕18個。龕依崖勢而就,大小不等。

巨幅五百羅漢浮雕,是宋紹聖二年(1095)慶州合水縣惠家莊惠文一家所做的功德。他願造五百羅漢及發願文題記並鐫刻在崖壁上。這一鋪大型浮雕,表現的是釋迦牟尼涅槃之後五百羅漢集結的場面。五百羅漢像共形成四個中心:佛涅槃橫卧、金棺涅槃、房屋建築和寶塔。

佛涅架橫卧,位於崖面北側。佛右手枕在頭下,雙足疊起,頭側兩弟子匐地大哭。其身側下部一弟子由於過分悲痛,身軀後仰,幾乎傾倒於地,其前一弟子俯首相慰。周圍眾羅漢皆舉首向佛:有的掩面啼哭,有的舉目長嘆,表現出難捨難分的樣子。龕外有兩天王手持金剛杵軒昂而立,身著戰袍,袒胸露肌,神態甚是威武。

金棺涅粲位在龕崖中部。金棺周圍眾羅漢成群排列,皆面佛作哭泣狀。金棺前兩弟子跪坐,悲痛欲絕,一幅哀哀戚戚的場面,表現了眾弟子對佛的誠意和悼念。

樓閣建築亦在中部。成列的羅漢面對樓閣,向佛哀弔議喪,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

寶塔雕在南端,塔為六面五級,中有腰檻,眾羅漢列隊拱手,面對寶塔,似在向佛弔唁。

縱觀五百羅漢圖,實是表現了從釋迦牟尼涅槃、入棺一直到安葬後眾弟子對佛的悼念和哀思。而與五百羅漢相聯繫的是「八億八千眾生」趕來集結的場面。這些「眾生」的形象比羅漢像更世俗一些,作者極力刻畫了眾生們不畏勞累,長途跋涉,歷經千難萬險趕來赴會的種種場面。如有一組攀登懸崖者的場面就刻畫得十分生動,在一陡壁上雕3人,一人已越過險阻,回首環顧身後二人。一人正兩手向前撫摸,匍匐前進,另一人在其身後用力推扶。前呼後應,表現出跋涉的艱辛和勞苦。其他不論刻畫爬山越嶺、牽馬過橋、持杖攀登、提裙而行者都很傳神逼真,生活氣氛十分濃郁。這樣一幅宏大的藝術構思,沒有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造型能力是不可企及的。眾多的人和物組合在一起,既要前呼後應,又要左右關照,並要突出中心主題,作者利用崖面,巧奪天工,就勢雕造,超越了石窟內容和環境的限制,實在是石窟藝術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下部的眾多窟龕亦均有各自的特點和風格。 1號龕屬自然形龕窟。內雕並列三佛及兩脅侍。佛結跏趺坐居於正中,兩漢族服裝人物亦結跏趺坐列佛左右。左首漢裝人物雙手持笏,按龕側銘文所記此龕為「三教諸佛」,它同五百羅漢一起屬宋紹聖二年(1095)惠文所刻。「三教諸佛」即釋(釋迦牟尼)、儒(孔子)、道(老子)混於一堂的造像。此三者同處一堂,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儒、釋、道合流的傾向。

2號龕為拱形,是按《觀音量壽經》造的阿彌陀佛一鋪。主尊佛是阿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勢至菩薩。佛座正中有造像發願文一方,表明此龕系唐天寶十載(751)所造。可惜因年代久遠,造像風化泯滅,已嚴重殘缺不全。

3—10號龕均系唐代建造的小龕。這些小龕高、寬大都在0.4至0.8米之間,雕造內容有阿彌陀佛、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天王等。其中5號龕保存較完整。龕圓拱形,高0.4米,龕楣雕7個小佛,楣兩端雕龍首,噴火吐焰。兩側倚圓形花柱,柱上雕卷草忍冬花飾,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力士。佛結跏趺坐在束腰座上,袒露右肩,兩弟子站在低台基上,手中持物。兩金剛力士各兩手把劍,身披英雄巾,形體圓渾粗壯。從龕右側的發願文看,此龕開鑿於則天后咸亨五年(674),約早於二號龕70餘年。

12—18號龕,位於窟群北段。雕像題材多樣,形態各異,大致均系宋代所鑿。如l6號龕,雕一左舒相菩薩,著頸圈,半袒胸,胸肌隆起,戴高冠,發瓣及寶繒垂於肩上,飄帶自肩上分開,繞過臂間,握在手中。衣紋線條流暢,無瓔珞飾,表情姿態顯得瀟洒爽快。龕內凹凸的壁面上,還雕有眾多的比丘、天人、小菩薩,環繞左舒相菩薩作拱拜狀。再如第l7號龕,內雕三佛,右佛披雲肩,著護臂,束腰帶,穿戰衣,結跏趺坐。這種裝飾往昔多見於菩薩,而這裡成為佛飾,是宋代特有的雕飾風格。

蓮花寺石窟保存了從初、中唐一直到宋中葉的石刻造像,它為研究這一時期我國佛教的發展變化以及雕刻藝術的演變提供了生動的事實根據。
推薦閱讀:

?送一曲禪樂,願你心似蓮花
【清涼菩提】心有蓮花,步步生香
一地蓮花的【功技】24
蓮花可愛,但牡丹還是要掛上一幅的。

TAG:甘肅 | 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