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太福音第13章 釋經沉思

13:1-23

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坐在海邊。有許多人到祂那裡聚集,祂只得上船坐下,眾人都站在岸上。祂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

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

所以,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那惡者就來,把所撒在他心裡的奪了去;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當下歡喜領受;只因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以這些經文開始的這一章,其突出之處在於它包含了許多比喻。教會偉大的元首,從自然這卷書中得出屬靈真理的七個驚人例證。祂通過這樣做讓我們看到,信仰方面的教導可從創造界的每一件事上得到幫助。要「尋求可喜悅的言語」的人(傳 12:10),不要忘記這一點。

為本章開頭的撒種人比喻,是那些可以得出非常廣泛應用的比喻的其中一個,這在我們自己眼中不斷得到證實。無論在哪裡,只要傳講解釋神的道,人聚集來聽,我們主在這比喻中的話就要顯為真實。它作為一種普遍原則,描寫了在所有聚會中發生的事。

讓我們從這比喻中首先認識到,傳道人的工作就像撒種人的工作一樣。和撒種人一樣,傳道人如果要看見有結果,就必須撒好種子。他必須撒下神純正的話語,而不是教會的傳統,或人的教訓。沒有這一點,他的勞苦就要徒然。他可能來來往往,看起來說許多話,在周而復始的教牧本分中大大做工。但這將不會為天堂收取靈魂,不會有生命的結果,不會有歸正。

和撒種人一樣,傳道人必須勤奮。他必須不遺餘力,他必須使用每一樣可能的方法,讓他的工作興盛。他必須耐心「在各水邊撒種」,「存著指望去耕種」。他必須「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傳道。他決不可被困難和挫折攔阻,「看風的必不撒種。」 當然他的成功並不完全取決於他的勞動和努力,但沒有勞動和努力,人很少能獲得成功。(賽32:20;提後 4:2;傳11:4。)

和撒種人一樣,傳道人不能賜人生命。他能撒交給他的種子,但不能命令它生長。他可以把真理的道傳給一群人,但他不能讓他們領受這道,結出果子。賜生命,這是神主權的特權。「叫人活著的乃是靈」,唯獨神能「叫他生長」。(約6:63;林前3:7。)

讓這些事情牢牢存在我們心裡。作神話語的真正執事,這不是一件輕忽的事。要在教會裡作一個懶散、形式主義的僱工,這是一件輕鬆的工作。要作一名忠心的撒種人,這很艱難。我們禱告時應特別紀念傳道人。

接著讓我們從這段經文認識到,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聽神的道,卻不得益。我們可以帶著一顆像「路旁」一樣剛硬的心聽講道 — 毫不在乎,不假思索,毫不關心。傳道人可能充滿感情地把基督釘十字架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可能帶著徹底的冷漠聽祂受苦的事,把這當成一個我們不感興趣的題目。話語一落入我們耳中,魔鬼就會把它們奪走,我們可能回到家中,彷彿根本就沒有聽過一篇講道。哎呀!這樣的聽眾有很多!論到古時偶像的話,也可以用在他們身上,他們是「有眼卻不能看,有耳卻不能聽。」(詩135:16,17。)看來真理在他們心上帶來的影響,不過就像水淋在石頭上面。

我們可能帶著喜悅聽講道,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印象卻只是暫時和短命。我們的心,就像「石頭地」,可能帶出溫暖感覺和美好決心的豐收,但與此同時,我們心靈之內可能沒有深深紮根的動工,反對或試探第一陣的冷風就可能讓我們看似存在的信仰枯萎消失。哎呀!這樣的聽眾有很多!僅僅愛聽講道,這並不是蒙恩的記號。成千上萬受了洗禮的人,就像以西結時候的猶太人那樣,「他們看你如善於奏樂聲音幽雅之人所唱的雅歌,他們聽你的話卻不去行。」(結 33:32。)

我們可能聽一場講道,贊同它裡面每一句話,卻因這世界吸引我們的影響,從中得不到益處。我們的心,就像「荊棘地」,被思慮、作樂和屬世計畫的毒草擠住了。我們可能真的喜歡福音,希望按著它遵行,卻在不知不覺之間不給它機會結果子,容許其它事情在我們的情感之中佔據一席之地,不知不覺就充滿我們整個內心。哎呀!這樣的聽眾有很多!他們很明白真理,他們希望有一天成為堅定的基督徒。但他們從未走到一種地步,要為基督的緣故捨棄一切。他們從不下定決心「先求神的國」 — 就這樣死在他們的罪中。

這些是我們應當認真衡量的要點。我們決不可忘記,有不止一種聽道卻不得益的方法。我們來聽,這並不夠。我們可能來,卻心不在焉。我們不作心不在焉的聽眾,這還不夠。我們的感動可能只是暫時的,快快消失。我們的感動不僅僅是暫時的,這還不夠。它們可能因著我們頑梗抓住世界不放,就持續沒有結果。確實「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 17:9。)

最後,讓我們從這比喻認識到,只有一種正確聽道的證據。這證據就是結果子。這裡講的果子是聖靈的果子。向神悔改,信靠主耶穌基督,生活和品格聖潔,常常禱告,謙卑,仁愛,顧念屬靈的事 — 這些是唯一滿意的證據,證明神話語的種子正在我們心裡做它原本的工作。沒有這樣的證據,不管我們的認信多麼高調,我們的信仰都是虛的,比嗚的鑼,響的鈸好不了多少。基督已經說了,「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約15:16。)

這個比喻當中,沒有哪部分比這更重要。我們決不可滿足於一種不結果子的信仰正統,一種對正確神學觀點的冰冷堅持。我們決不可以清楚的認識、火熱的感覺和莊重的認信為滿足。我們務必要確保,我們承認所愛的福音,在我們心裡和生活當中結出積極的「果子」。這是真正的基督教信仰。雅各的話應當常常迴響在我們耳邊,「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1:22。)

讓我們看完這些經文的時候,不要不自問這個重要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聽?」我們生活在一個基督教國家,我們一個星期日接一個星期日去敬拜的地方聽講道。我們是帶著怎樣的心聽講道?它們對我們的品格產生什麼影響?我們能指出任何事情,是配得上「果子」稱號的嗎?

我們可以確定,要最終到達天堂,所需的不只是固定在星期日上教會和聽傳道人講道。神的話語一定要被接受進到我們心裡,成為我們行動的源動力。它必然對我們裡面的人造成實際影響,在我們外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如果它沒有做到這一點,它就只會在審判那日加重我們的定罪。

13:24-43

耶穌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象人撒好種在田裡,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裡就走了。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田主的僕人來告訴他說:主啊,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裡嗎?從哪裡來的稗子呢?主人說:這是仇敵作的。僕人說:你要我們去薅出來嗎?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裡。』」

祂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象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裡。這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

祂又對他們講個比喻說:天國好象面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鬥面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

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什麼。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

當下耶穌離開眾人,進了房子。祂的門徒進前來,說:請把田間稗子的比喻講給我們聽。祂回答說: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祂國裡挑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象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麥子和稗子的比喻佔了這部分經文的主要部分,在當今具有特別的重要性。(我們把對芥菜種和酵的比喻的思考往後放在本釋經將來的部分。)這特別有意是為要糾正許多基督徒對海外宣教,本土傳福音效果縱情抱有的過度期望。願我們按它當得的關注來留意它!

首先這比喻教導我們,在宣信的教會中,人要發現善惡總是混雜在一起,這要持續,直到世界的末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有形教會,是一個混雜的群體。它是一片巨大的「田地」,在其中「麥子和稗子」並肩成長。我們必須料到,相信的人和不信的人,歸正的人和沒有歸正的人都是混雜存在於每個由受洗之人組成的聚會中。

最純淨地傳講福音也無法避免這種局面。教會每一個時代都存在著這樣的光景。初期教父經歷了這一點。這是改教家們的經歷。這是當今最好牧師的經歷。從未有過一個有形教會或信仰團體,當中的成員都是「麥子」。靈魂的大敵魔鬼,總是花大力氣撒「稗子」。

最嚴格和慎重的教會紀律懲治也不能預防這一點。主教制、長老制和獨立制教會的人,都要同樣發現情況確實如此。盡我們所能潔淨一家教會,我們都絕不能成功得到一個完全純潔的團契。麥子當中會有稗子。假冒為善之人和騙子要偷偷溜進來。最糟糕的是,如果我們在努力要獲得純潔時走了極端,我們造成的傷害就要大於我們所行的善。我們就要落入危險,鼓勵許多人作加略人猶大,折斷許多受傷的蘆葦。我們發熱心「薅稗子」時,就有「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的危險。這樣的熱心不是按照知識,已經常常造成許多傷害。那些只要能把稗子拔起來,就不顧麥子遭遇的人,讓人看不到他們有多少基督的心。畢竟奧古斯丁這句愛心話語有著極深切的真理,「今天是稗子的人,明天可能就是麥子。」

我們想看到全世界因著宣教士和神工人的努力工作而歸正嗎?讓我們把這個比喻擺在我們面前,警惕這種念頭。按照目前事情的秩序,我們將永遠看不到地上所有居民都成為神的麥子。稗子和麥子要「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這世界的國絕不會變成基督的國,在萬王之王再來之前,千禧年絕不會開始。

我們是否曾經因著不信之人蔑視的論證,說因為有如此多假基督徒,所以基督教信仰不可能是真信仰而受到試煉?讓我們想起這個比喻,不為所動。讓我們告訴那不信的人,他譏誚的事情光景根本就不能令我們感到驚奇。我們的主1800年前就已經讓我們預料到有這樣的情況。祂預見預言祂的教會將是一片田地,不僅有麥子,還存在著稗子。

我們是否曾經因為看見一家教會有許多成員未歸正,就受到試探要離開去另外一家教會?讓我們記住這個比喻,謹慎我們的行為。我們永遠也找不到一家完美的教會。我們可能窮盡一生從一個團契遷徙到另外一個團契,在不斷失望中度日。我們去到哪裡,在哪裡敬拜,都總會發現稗子。

第二,這個比喻教導我們,在世界末了的時候,將有一日,有形教會中義和不義的成員要被分隔開來。

事情目前混雜的光景不是永遠的。麥子和稗子到了最後要被分開。主耶穌要在祂再來的日子「差遣使者」,把所有宣信的基督徒收聚成兩大群體。這些大有能力的收割使者不會犯錯。他們要用無誤的判斷分清義人和惡人,把每一個人放在他自己的位置。聖徒和基督忠心的僕人要得到榮耀、尊榮和永生。屬世界、不義、散漫不介意和不歸正的人,要被「丟在火爐裡」,得到羞辱,遭永遠藐視。

比喻的這部分有某樣特別嚴肅的事情,它的含義不容錯誤理解。我們的主親自用特別清晰的話作了解釋,彷彿他要把這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裡。祂大有理由在結束時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讓不義之人讀到這比喻時發抖,讓他在它可怕的言語中看到,除非他悔改歸正,否則他自己要確定滅亡。讓他知道,如果他繼續忽視神,他就是正在為自己播種苦境。讓他深思,他的結局就是被「捆成捆」,收聚在稗子當中被燒掉。肯定的是,這樣的一種前景應當讓人思想。正如巴克斯特說得很正確的那樣,「我們決不可誤解神對罪人的忍耐。」

當相信基督的人讀到這比喻時得安慰。讓他看到在主那大而可畏的日子,有幸福和安全為他預備。天使長的聲音和神的號筒發聲,這不會令他懼怕。這些要呼召他來加入他長久以來渴望看到的,就是一個完全的教會和一種完全的聖徒相通。當全體信徒最終與惡人分隔開來,這要顯為何等美好!稗子最終被除去,麥子在神的穀倉裡看起來是何等美好!當美德不再因與世人和未歸正之人不斷接觸變得暗淡,它要何等燦爛發光!

今天義人幾乎不為人知,世人看不到他們的美好,就像他們看不懂他們主人的美好。「世人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未曾認識祂」(約壹 3:1。)但義人有一天「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象太陽一樣。」用馬太亨利的話說,「他們的成聖要變得完全,他們的稱義要被宣告出來。」「基督是我們的生命,祂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裡」(西 3:4。)

13:44-50

天國好象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

天國又好象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

天國又好象網撒在海裡,聚攏各樣水族;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收在器具裡,將不好的丟棄了。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藏在地裡的寶貝」,以及「買賣人尋找好珠子」的比喻,看來是要傳遞一個相同的教訓。無疑它們在一個明顯的細節上有所不同。「寶貝」是被一個看起來並不刻意尋找的人找到,而「珠子」是被確實在尋找珠子的人找到。但在這兩種情形裡,尋找的人行為舉止都完全一樣。二人都「變賣一切所有的」,要讓找到的成為他們自己的財產。正是在這一點上,兩個比喻的教訓是一樣的。

這兩個比喻是要教導我們,人真正確信救恩重要,就會放棄一切,為要贏得基督和永生。

我們主描寫的這兩人,他們的行為舉止如何?一個人相信有「寶貝藏在地裡」,如果他買下這地,無論要付出何等大的代價,這都要給他充足的回報。另外一人相信,他找到的「珠子」是如此有重大價值,不惜一切將它買下,這都能給他帶來補償。兩人都深信他們找到了一樣有極大價值的事情。兩人都確信,把這變為他們自己的,這是值得付出現在極大的犧牲。其他人可能覺得他們奇怪,其他人可能認為他們為這地和這珠子付出如此鉅款,這是愚昧。但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肯定自己是在做一筆好買賣。

請看這特別畫面對真基督徒行為的解釋!他在他的信仰中如此為人,如此行事,這是因為他徹底相信這是值得的。他從世界中出來,他脫去舊人,他拋棄過去生活中虛妄的同伴。他像馬太一樣拋棄一切,他像保羅一樣,為著基督的緣故「將萬事都當有損的」。為什麼?因為他深信,基督要補償他捨棄的一切。他在基督裡看到一件無盡的「寶貝」,他在基督裡看見一顆寶貴的「珠子」。為贏得基督,他願意作出任何犧牲。這是真信心。這是真正的聖靈動工的標誌。

在這兩個比喻中,請看許多沒有歸正的人行為舉止的真正線索! 他們在信仰方面有這樣的為人,是因為他們不完全相信與眾不同是值得的。他們逃避作決定,他們退縮不願背負十字架,他們在兩種選擇之間猶豫不定,他們不願將自己委身獻上,他們不願大膽前來站在主這一邊。為什麼?因為他們不確信這要給他們帶來補償。他們不肯定有「寶貝」在他們前面,他們不確信這「珠子」值如此大價錢。他們還不能立定心志「變賣一切所有的」,好使他們能贏得基督。太過經常他們永遠滅亡了!當一個人不願為基督的緣故冒任何風險,我們就不得不得出傷心的結論,就是他還沒有得著神的恩典。

撒在海裡的比喻,在一些要點上與麥子和稗子的比喻是一樣的。它是為了教訓我們一個至為重要的題目,基督有形教會的真正性質。

傳福音就是把一張大網撒在這世界的海裡。它要收聚在一起的認信的教會,是一個混雜的整體。在這網內有各種的魚,好的不好的都有。在教會的範圍內有各種基督徒,既有歸正的也有未歸正的,既有真正的也有虛假的。肯定最後好壞要分開,但在世界末了之前不會如此。這就是這位偉大的主對門徒講的,他們將要建立的眾教會的敘述。

至為重要的是,我們要把這比喻的教訓深深刻在腦海裡。在基督教信仰裡,幾乎沒有一點是比有形教會的性質,是存在著更大的各式錯誤。也許沒有一個比它更大的錯誤,是對人的靈魂如此充滿危險。

讓我們從這比喻中認識到,所有認信基督徒的聚集,應當被看作是混雜的整體。 它們是包含著「好的不好的水族」,歸正的沒有歸正的,神的兒女和世界之子,我們應當這樣描述它們,對它們說話。對所有受了洗的人說,他們重生了,有聖靈,是基督的肢體,是聖潔的,在像這樣一個比喻面前,這樣做是完全沒有根據的。這種說話方式可能會奉承人,討人歡喜,但不大可能使人得益,或拯救人。它令人痛苦地達成一種果效,就是促進自義,哄罪人入睡。它推翻了基督清楚的教導,敗壞人的靈魂。我們在聽這樣的教導嗎?如果在聽,讓我們記住這「網」。

最後,讓我們堅信這原則,就是決不要滿足於僅僅外在的教會成員身份。我們可能在網內,卻不在基督裡。洗禮的水倒在許多人身上,而他們從未在生命水裡洗過。成千上萬的人在主的桌前吃餅飲杯,卻從未憑信心以基督為糧吃下。我們歸正了嗎?我們屬於「好的水族」嗎?這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這是一個到了最後必須要回答的問題。網很快就要「拉上岸來」。每一個人信仰的真正特徵最終要揭露出來,好的和不好的水族要永遠分開。有一「火爐」為惡人存留。肯定的是,正如巴克斯特所言,「這清楚的話更多需要相信和思想,超過需要解釋。」

13:51-58

[耶穌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我們明白了。祂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象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耶穌說完了這些比喻,就離開那裡,來到自己的家鄉,在會堂裡教訓人,甚至他們都希奇,說:這人從哪裡有這等智慧和異能呢?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祂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祂弟兄們不是叫雅各、約西(有古卷作約瑟)、西門、猶大嗎?祂妹妹們不是都在我們這裡嗎?這人從哪裡有這一切的事呢?他們就厭棄祂(原文作因祂跌倒)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耶穌因為他們不信,就在那裡不多行異能了。

我們在這些經文中應該注意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主講完這七個奇妙比喻後提出的驚人問題。祂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嗎?

人把對個人的應用稱為講道的「靈魂」。沒有應用的講道就像沒有寫地址就寄出的信。它可能寫得很好,落款日期正確,恰當署名。但它無用,因為它永遠到不了它的目的地。「你們都明白了嗎?」我們主的問題是一個令人佩服的榜樣,表明真正察驗人心的應用。

僅僅聽道,這形式不能使人得益,除非他明白講道的意思。要不然他就大可以聽吹號,或打鼓,他大可以參加用拉丁文進行的羅馬天主教儀式。他的理智一定要發動起來,他的心一定要受感動。觀念一定要被領受進入他腦海中。他一定要帶著新觀念的種子離開。沒有這一點,他聽道就是枉然。

清楚認識這一點,這非常重要。人對此存在著極大無知。有成千上萬的人固定去到敬拜的場所,認為自己已經盡了他們信仰方面的本分,但從未帶走一個想法,或者領受一個感動。他們星期日晚上回到家中時,問他們學會了什麼,他們對你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在年終的時候考察他們,看他們獲得了什麼樣的信仰知識,你要發現他們和異教徒一樣無知。

在這件事上讓我們為自己的靈魂守望,讓我們上教會的時候,不僅帶著身體去,還帶上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理智,我們的心和我們的良心。讓我們經常自問,「我們從這篇講道得到什麼?我學到了什麼?有什麼真理打動了我的思想?」當然理性並非信仰的一切,但這並不因此得出結論,說它一無是處。無疑是要點,但我們決不可忘記,聖靈通常通過頭腦的思想抵達人心。昏昏欲睡、懶惰、不專注的聽眾,絕不可能得到歸正。

我們在這些經文中應當注意到的第二件事,就是我們主在祂自己家鄉得到的奇怪待遇。

祂來到祂在其中長大的拿撒勒這座城,「在會堂裡教訓人。」無疑祂的教訓和以往是一樣的。「從來沒有象祂這樣說話的!」但這對拿撒勒人無效。他們「希奇」,但他們的心不為所動。他們說:「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祂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他們藐視祂,因為他們如此與祂相熟。「他們就因祂跌倒。」他們讓我們主說出這句嚴厲的話,「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讓我們在這件事中看到,人性令人傷感的一頁展現在我們眼前。如果我們習慣了憐憫,把它們當作廉價,我們就都容易藐視它們。聖經和信仰的書籍在英格蘭如此之多,我們享有的蒙恩之道供應如此充足,我們每週都聽到福音傳講 — 所有這一切,所有這一切都容易被輕看。「親不敬,熟生蔑,」這句話在信仰方面是令人痛心地實在,超過任何其它領域。人忘記了真理就是真理,不管它聽起來可能是多麼古老和平常,因著它是古老,就對它藐視。哎呀!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觸動神的怒氣,將它取走。

對於義人的親屬、僕人和鄰舍並不總是歸正的人,我們會感到稀奇嗎?對於最顯赫的福音執事的教區會眾,常常就是他們最剛硬和最不悔罪的聽眾,我們會感到驚奇嗎?讓我們不要再驚奇,讓我們留意我們主在拿撒勒的經歷,學習要有智慧。

我們是否想像,只要我們能見到耶穌基督,聽祂說話,我們就會作祂忠心的門徒?我們是否認為,正如我們只要能在祂身邊生活,親眼見證祂的行事之道,我們就不會對信仰猶豫不決,三心二意?如果我們這樣想,那麼讓我們不要再這樣。讓我們觀察拿撒勒的人,學習要有智慧。

在這些經文中,我們要留意的最後一件事,就是不信那破壞性的本質。本章以這句可怕的話結束,「耶穌因為他們不信,就在那裡不多行異能了。」

請看這句話裡包含著極多人靈魂永遠敗亡的秘密!他們永遠滅亡,因為他們不信。除此以外,天地間沒有任何事情攔阻他們得救。他們的罪雖眾多,卻可以得赦免。父的愛願意接納他們。基督的血願意潔淨他們。聖靈的大能願意更新他們。但是一大障礙插了進來 — 他們不信。耶穌說,「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約5:40。)願我們防備這受咒詛的罪。這是古老根本性的罪,導致人的墮落。聖靈的大能在神真正的兒女身上砍斷了這罪,它卻隨時要再次萌發。有三大仇敵,是神的兒女應當每天禱告防備的 — 驕傲,愛世界和不信。在這三樣當中,沒有一樣比不信更大。

推薦閱讀:

「恩典福音」真的是「恩典、福音」嗎?——看平約瑟之流的錯謬
跟小約翰一起讀羅馬書23 | 福音的祭司(羅15章之二)
如何叫人「看見」福音? (2014-10-27)
婚禮經文知多少?-福音時報
福音茶室系列

TAG: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