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並非亡於1644年!滿清皇帝和史官扯下彌天謊言,遺毒至今

學過前史的人都知道,我們的教科書上明確的寫道「明朝(1368—1644年)」,我們這麼多年也一向以1644年作為明朝消亡的標準時刻,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1644這一年,可以用四個字來描繪,天崩地裂。1644年2月6日,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年號永昌。所以我國大地上一起呈現了三個政權:大明、大清、大順。好一場三國演義啊,這場演義儘管由於大順的短時刻消亡而沒持續多久,可是光1644這一年,其精彩程度一點也不亞於魏、蜀、吳。一起還有張皇帝的大西國。

我國前史以1644年明朝消亡是只看了表像,只看了清朝人寫的前史來定的,是一種奴隸性的體現。若大一個一致的東方大國,就由於李自成破了首都,皇帝上吊就消亡了?這是我國史家的悲痛。

1644年明朝儘管首都北京失守,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可是明朝還掌握著我國大部分的疆域,僅僅北方被大順軍和入關的清軍佔據,全國終究輸贏未卜,1644年絕對沒有分出輸贏,不論是李自成、多爾袞仍是南明都有時機。

前史上屢次有過國都淪陷、政府南移的先例,比方西晉、北宋,政府南移後又有了新的政府,儘管從後人的視點將其以為的劃分為了西晉東晉、北宋南宋,可是從東晉和南宋皇室的視點來看,他們從來不供認自己的晉朝和宋朝在遷都之後就消亡了。

而明朝也是相似的情況,北京城破,崇禎上吊自殺,確實是國破,可是山河仍然在,至少大部分在,明朝自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南京仍然作為陪都存在,有著一套完好的備份政府體系,所以在崇禎的死訊通過一個多月傳遞到南京之後,其時南都的大臣們又擁立了福王朱由崧作為新的皇帝,所以從其時的視點來說,明朝僅僅皇帝死了,換了一個新皇帝,北京被攻破了,可是南京還在,並且大部分疆域還在,不論能不能克複北方疆域,只需謀劃得當,保住江南半壁河山,再為大明連續百年國祚,成為與東晉、南宋比肩的南明也未可知。

終究,儘管明朝未能重複東晉、南宋故事,可是忠於明朝的軍民在1644年之後也堅持抗清十幾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所以,明朝絕對不是亡於1644年,而我們前史課本上的觀念根本取自清朝所修的《明史》,出於一些政治要素的考慮,清朝的控制者不期望讓大眾們看到1644年之後南明將士們的鬥爭,所以將1644年定做明朝消亡的日期,這樣也有利於加強清朝本身政權的正當性(依據清朝的宣揚,清朝是為了給崇禎復仇才應邀入關的,入關將之後打壓南明的史實寫入史書,勢必會影響清朝的控制正當性)。

而我們的教科書在描繪明朝前史時多則以《明史》為基準,所以將1644年作為明朝消亡的時刻。那麼明朝消亡不是1644年,那麼明朝消亡於哪一年呢?關於這一點,史學界也是議論紛紛。

南明史專家、著有《南明史》的顧誠先生則以為明朝消亡的時刻點是1664年夔東十三家的覆亡,由於這標誌著以永曆皇帝為旗號的大陸抗爭完畢,顧誠先生未將在台灣堅持抗清的鄭經政權歸入南明史中,原因是之後吳三桂發起三藩之亂時,鄭經也有參與,而將三藩之亂歸入明史不甚穩當,故對鄭氏部分僅取到鄭成功逝世之時。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將鄭氏在台灣的堅持也歸入南明史中,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克爽屈服為止,這種觀念的理由是鄭氏在台灣的鬥爭名義上也是奉明朝正朔的。

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比方明朝亡於1645年6月7日,這一天明朝南京政府正式向全境臣民下達屈服書,這一天標誌著滿清正式成為我國的控制者,可是這種說法也頗失偏頗。

小編則以為明朝應該亡於1659年,這一年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迫於清軍的壓力,流亡緬甸,自永曆逃出我國那一刻起,明朝的小朝廷正式成為了流亡政府,對國內政局完全損失掌控,並且也根本康復無望了。

可是不論是哪種觀念,明亡於1644年肯定是過錯的。


推薦閱讀:

他弒師、害子,誅殺功臣,也許算不上一個好人,但絕對是個好皇帝
富豪堅決將自己漂亮女兒嫁給流氓窮鬼,因為他發現無賴長著皇帝相
12生肖生在何時「皇帝命」,生在何時「乞丐命」?
皇帝造反伐權臣,他替權臣殺皇帝,權臣:你事鬧大了,得殺你了事
皇帝:咱遷都吧!大臣:誓與國都共存亡!敵軍攻來,親自開城門

TAG:明朝 | 謊言 | 滿清 | 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