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里劑—溫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湯、吳茱萸湯}
溫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湯、吳茱萸湯}
第六章 溫里劑
第一節 溫中祛寒
{理中丸、小建中湯、吳茱萸湯}
【方劑】:理中丸
【組成】:人蔘、乾薑、炙甘草、白朮各90g。
【功效】: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1、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2、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清稀。
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後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腸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加減】:若虛寒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強溫陽祛寒之力;嘔吐甚者,加生薑、法夏降逆和胃止嘔;下利甚者,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滲濕止瀉;陽虛失血者,將乾薑易為炮姜,加艾葉、灶心土溫澀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實振奮胸陽,舒暢氣機。
【方解】:方中乾薑為君,大辛大熱,溫脾陽,祛寒邪,扶陽抑陰。人蔘為臣,性味甘溫,補氣健脾。君臣相配,溫中健脾。脾為濕土,虛則易生濕濁,故用甘溫苦燥之白朮為佐,健脾燥濕。甘草與諸葯等量,寓意有三:一為合參、術以助益氣健脾;二為緩急止痛;三為調和藥性,是佐葯而兼使葯之用。縱觀全方,溫補並作,以溫為主,溫中陽,益脾氣,助運化,故曰:「理中」。
【方劑】:小建中湯
【組成】:桂枝9g,炙甘草6g,大棗6枚,芍藥18g,生薑3片,飴糖30g。
【功效】: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加減】:若中焦寒重者,加乾薑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力;兼有氣滯者,加木香行氣止痛;便溏者,加白朮健脾燥濕止瀉;面色萎黃、短氣神疲者,加人蔘、黃芪、當歸以補養氣血。
【方解】:方中重用甘溫質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臣以辛溫之桂枝溫陽氣,祛寒邪;酸甘之白芍養營陰,緩肝急,止腹痛。佐以生薑溫胃散寒,大棗補脾益氣。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葯,是佐使之用。其中飴糖配桂枝,辛甘化陽,溫中焦而補脾虛;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緩肝急而止腹痛。六葯合用,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有柔肝理脾,益陰和陽之意,用之可使中氣強健,陰陽氣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湯」名之。
【方劑】:吳茱萸湯
【組成】:吳茱萸9g,人蔘9g,生薑6片,大棗4枚。
【功效】: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食後泛泛,或嘔吐酸水,或乾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涼,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神經性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肝胃虛寒者。]
【加減】:若嘔吐較甚者,加半夏、陳皮、砂仁等以增強和胃止嘔之力;頭痛較甚者,加川芎加強止痛之功。肝胃虛寒重證,加乾薑、小茴香等溫里祛寒。
【方解】:方中吳茱萸與生薑相配,溫降之力甚強。人蔘甘溫,益氣健脾,為佐葯。大棗甘平,合人蔘以益脾氣,合生薑以調脾胃,並能調和諸葯,是佐使之葯。四葯配伍,溫中與降逆並施,寓補益於溫降之中,共奏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功。
推薦閱讀:
※過常寶:遍插茱萸的情思|文史知識
※轉載:吳茱萸和吳茱萸湯證(一)|經方實驗錄
※臨湖有嘆(山茱萸)/七絕
※【悅聽】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TAG:茱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