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王簡介四(隋——五代殘唐)
隋朝開國皇帝,謚號文帝,廟號高祖,在位24年,後為次子楊廣所弒。他是胡化漢人,鮮卑名是普六茹。楊堅為華陰人,是西魏隨國公、北周柱國、大司空楊忠之子,自稱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北周時曾官拜「驃騎大將軍」,又封為「大興郡公」,後襲父爵柱國,長女嫁北周宣帝為後,地位顯赫,北周武帝時任隨州刺史。其妻獨孤皇后為北周時當朝柱國、大將軍獨孤信之女。公元581年,外戚楊堅以「受禪」為名,廢北周靜帝而自立,改年號為「開皇」,建立了「隋朝」。政績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鑒於東漢至隋南北分裂達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開皇九年,楊堅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楊堅開皇五年,即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促成開皇之盛世。隋初經歷南北朝戰亂,民生疲弊,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之富饒既非重斂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滅。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初經濟發展收益甚大。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凶年。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鑒於魏晉南北朝政區劃分毫無標準,地方行政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隋初中央政府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政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僅及南北朝時代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初之隆盛,此亦為要因。楊堅開了中國科舉制度之先河,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在位期間,史稱「開皇之治」。楊勇為人忠厚善良,但生活奢華,因而受楊堅厭惡,常告誡太子勇說:「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長久者。汝為儲後,當以儉約為先,乃能奉承宗廟」[1];次子楊廣(即隋煬帝)為人兇殘而貪歡好色,但善於作偽,在楊堅面前裝得很樸素,但背後比楊勇更奢侈,所以深得楊堅喜愛,後來廢楊勇立楊廣為太子,是他的一大敗筆。獨孤皇后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楊勇2.隋煬帝楊廣3. 秦孝王楊俊4. 庶人楊秀5. 庶人楊諒楊麗華蘭陵公主楊阿五廣平公主3,隋煬帝
隋煬帝姓名楊廣廟號世祖謚號明皇帝、煬皇帝陵墓雷塘政權隋朝在世569年─618年在位604年—618年年號大業:605年—618年三月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楊堅的次子,母是獨孤皇后。隋煬帝604年弒父登基後,勞民傷財耗用800萬民力修建大運河,長城和洛陽城,並徵集百萬軍隊攻打高句麗。巨大的工程和連年的戰爭使民生不堪重負,引發大規模的叛亂。618年,隋煬帝被宇文化及絞死。隋煬帝被許多人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皇帝之一。生平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興兵滅南朝的陳,剛20歲的楊廣是領銜的統帥,真正在前線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滅掉陳後,進駐建康,殺掉了陳叔寶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庫,將陳叔寶及其皇后等人帶返隋京。班師後,楊廣進封太尉。此後,楊廣亦屢立戰功。開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揚州總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開皇二十年(600年),他率軍北上擊破突厥的攻勢。這些功勞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楊廣即帝位後,以早年的軍旅生涯為基礎,對高句麗、吐谷渾和突厥發動了戰爭。在成為皇太子前,楊廣在父親和母親獨孤伽羅面前一直裝得很樸素,以討其雙親歡心。開皇二十年(600年),文帝廢掉太子楊勇,十一月改立楊廣為皇太子。仁壽二年(602年),獨孤皇后逝世。兩年後,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楊堅病重,駕崩于大寶殿,楊廣繼位。即位以後,他開通大運河,對民生經濟有重大貢獻,但乘龍舟遊玩時,耗損了民間物資和人力。然而在教育制度上,楊廣發展科舉制度,增置進士科,使國務的操持由世族門閥政治而逐漸改向科舉取士。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終止,為中國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貢獻。政治上,他為了真正實現大一統的理想,企圖打破由關隴仕族壟斷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蘊等南方集團官員,對破除當時南北隔閡的情況有很大的影響。軍事上,在即位前曾參與與突厥、契丹之戰事,皆有所獲。大業五年,他親征平定吐谷渾,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闊疆五萬里。但是楊廣又是一位急功殘暴的人。大業八年,首度親征高句麗失敗後,楊廣為扳回其顏面,不顧國內空虛,連續三年一再親征,民不聊生。即位後為實現個人構想,勞動全國投入新宮殿的營造,皇宮用金玉裝飾,金碧輝煌,致使國庫完全虧空,勞民傷財。晚年為消除強烈的失落感和政務上的壓力,他逃避現實,三下揚州,鎮日杯不離手,紙醉金迷。最後親信宇文化及所率領的叛軍攻入江都宮,才華洋溢但好大喜功的楊廣慘遭縊死。風華絕代、盛極一時的隋朝不得不走向滅亡。604年)7月,文帝卧病在床,楊廣認為自己登上皇位的時機來了,迫不及待地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文帝後事。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至了文帝手上。文帝大怒,隨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衣衫不整地跑進來,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調戲她,使文帝頓悟,拍床大罵。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岩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到密報,謀殺了文帝。楊廣又假傳文帝遺囑,要楊勇自盡,楊勇未及回答,派去的人就將楊勇拖出殺死。楊廣以弒父殺兄的手段奪取了皇位。幼弟楊諒起兵反抗,不久遭鎮壓。五嶺以北的珍材異石來犒賞自己。又為求完美,令各地獻上特產、奇禽異獸至京,動用了大量的勞役。此外,在幾度徵召高句麗王入朝而不得後,楊廣遣大軍遠征高句麗。612年),動員華北113萬餘人,結果敗於遼東城(遼寧遼陽)。次年再度發兵圍攻遼東城,大有一舉而下之勢,高句麗全國亦撼動,但國內楊玄感起兵,楊廣不得不中返平亂。大業十年(614年),第三次發兵進攻高句麗,其間廣徵兵糧,高句麗仍堅決抵抗,楊廣終無功而返,威信盡失,民間亦損失過於浩大,俱起造反。605年),楊廣繼位之初,徵發河南、淮北一百多萬人開通濟渠(唐時稱廣濟渠,宋稱汴河),由洛陽通到淮水。同年,又遣淮南十幾萬人開邗溝,從山陽(今江蘇淮安)到揚子(今江蘇揚州南)入江,又稱「山陽瀆」。自大興至江都(今揚州),全長四千多里。運河的兩旁開闢了大道,為美化環境和鼓勵人民親近利用,皆種有榆樹和柳樹,可謂當代良策。大業四年(608年),征河北一百多萬人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業六年(610年),開江南河,從京口通到餘杭(今浙江杭州)。自大業元年(605年)起,以六年時間開鑿邗溝、通濟渠、永濟渠和江南運河。然而沿岸建行宮四十餘座,以便楊廣游江南,苦了附近的居民百姓。修建洛陽東都宮殿,為臻盡善盡美也頗為耗資。[1]」最後於江都被叛軍宇文化及所殺而終。楊廣死前,宇文化及煽動叛軍將之包圍,楊廣聞變,倉皇換裝,逃入西閣。被裴虔通、元禮、馬文舉等逮獲,楊廣說:「我實負百姓;至於爾輩,榮祿兼極,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為首邪?」化及命令封德彝宣布楊廣罪狀。楊廣說:「卿乃士人,何為亦爾?」德彝一時慚愧退下。楊廣愛子楊杲,才十二歲,在帝側,號慟不已,裴虔通將他斬殺。楊廣要求喝毒酒自殺,文舉等不許,遂命令狐行達讓楊廣坐下,楊廣自解練巾接給行達,最後行達將其勒死。隋江都太守陳棱找到煬帝靈柩,粗備天子儀衛,改葬於江都宮西吳公台下,當時犧牲的王公,皆埋葬在煬帝墳塋的兩側。605年(大業元年)八月,坐船游江都(揚州),次年四月駕返洛陽;607年 北巡榆林;608年 第四年至五原,出長城,巡行至塞外;609年 西行到張掖;610年 再游江都;611年 到614年,三次親征高句麗,均遭失敗;615年 北巡長城,被突厥始畢可汗圍困於雁門;617年 三游江都,618年(大業十四年)被絞死。家庭蕭皇后蕭貴嬪陳婤 楊美人 才人候巧文 尹氏 張氏 周氏 袁寶兒楊昭(母蕭皇后),早薨,留有三個兒子,燕王楊倓、越王楊侗、隋恭帝楊侑。齊王楊暕(母蕭皇后) 趙王楊杲(母蕭嬪)南陽公主(宇文士及妻,宇文化及叛後,士及曾求公主再為夫妻,公主不許,出家為尼) 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妃)4,楊昭楊昭(?-606年),隋煬帝之長子,隋恭帝、燕王楊倓、隋皇泰主之父,妻子為劉良娣(良娣為東宮妻妾位號)。他12歲被封為河南王,仁壽初年徙封為晉王,大業元年立為皇太子,但於次年就去世了,謚號元德太子。王世充與元文都、盧楚等擁立皇泰主為皇帝後,追尊楊昭為皇帝,謚號孝成皇帝,廟號世宗。"5,隋恭帝隋恭帝姓名楊侑謚號恭皇帝政權隋朝在世605年-619年在位617年-618年年號義寧:617年十一月-618年五月隋恭帝楊侑(605年-619年),隋煬帝長子楊昭的第三子,初封陳王,後改封代王。煬後改隋煬帝幸江都,留其為長安留守。太原留守李淵起兵攻克長安之後,被李淵立為傀儡皇帝,尊楊廣為太上皇。618年禪位於唐朝,封楊侑為酅國公,次年被殺,終年15歲,死後謚號隋恭帝。葬於陝西省乾縣陽洪鄉乳台村南800米處。6,楊浩楊浩(?-618年)是中國隋朝皇帝。他是隋煬帝之侄,秦王楊俊之子,繼承父親的王位為秦王。618年3月,煬帝在江都被弒,楊浩被宇文化及立為皇帝,其實是一個傀儡皇帝。半年後的9月,宇文化及廢黜楊浩,自立為皇帝,並將楊浩毒死。7,楊侗楊侗,隋朝宗室。隋煬帝孫,元德太子昭之子,母小劉良娣。原本封為越王,駐守洛陽。隋煬帝被殺後,王世充、與元文都、盧楚等擁立楊侗為國君,史稱皇泰主。楊侗以世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與陳國公段達、內史令元文都、內史侍郎郭文懿、黃門侍郎趙長文、內史令盧楚、兵部尚書皇甫無逸等六人共同輔政,時人號稱「七貴」。元文都欲暗殺王世充,段達暗中通知世充,結果行刺失敗,文都臨死前對皇泰主說,「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楊侗亦哭。皇泰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自稱「大鄭皇帝」,建元「開明」,廢楊侗為潞國公,囚於含涼殿,每日只能求佛祈福。五月,王世充部將裴仁基、裴行儼父子策劃攻殺王世允,事情敗露,世充殺死裴仁基父子。但之後世充意圖毒殺侗,六月派侄子王仁則和家僕梁百年,攜毒酒去楊侗處,楊侗自知難逃一死,遂服毒,遺言:「願下輩子不要再生在帝王尊貴之家」;但一時半刻竟沒毒發,最後被勒斃。618年至619年在位。是隋朝最後一位君主。年號皇泰。唐唐朝簡介1唐朝: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十二、順宗 誦 永貞 l年。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十五、敬宗 湛 寶曆 2年。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唐朝皇帝的排列順序1,高祖李淵(566-635)
618年稱帝,在位9年,626年讓位於李世民簡介1:高祖李淵,陝西人,世襲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農民起義時,他乘機起兵攻入長安,建立唐朝。李淵是一個酒色之徒,並無雄才大略。退位後死於635年,時年70歲。簡介2:唐代開國皇帝。字叔德。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布全國。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於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事,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十一月攻拔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李淵入長安後,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天子(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綜理萬機。次年(618)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制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武德年間,統治集團內部充滿了複雜的鬥爭。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太原起兵時的佐命元從,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寵信;劉文靜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勛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淵借故殺了劉文靜。秦王世民自認為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他的功業超過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無法繼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儲的地位的重大威脅。於是,雙方展開了劇烈的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在這場政爭中,李淵則經常站在建成一邊。太子的心腹楊文斡受命召募壯士送長安,以供李建成發動政變時使用。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淵揭穿這件事,李淵盛怒之下產生了廢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念頭,但並未實現。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發了玄武門之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立己為太子。不久,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李淵在度過一段閑散失意生活後,死於太安宮。廟號高祖。葬於獻陵。附: 李建成唐高祖李淵長子。小字毗沙門。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隋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起兵反隋,密召他與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領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侑為恭帝,改元義寧。恭帝封李淵為唐王,封建成為唐王世子,開府置官屬。義寧二年(618),李淵即位,立建成為皇太子。他雖為太子,而其弟秦王李世民功績卓著,人心所歸。他清平劉黑闥的反叛,以求立功樹威。後又與其弟李元吉合謀,加毒於世民酒中,世民未死。世民於武德九年(626)六月,告建成、元吉淫亂後宮之罪,翌日李淵召二子入宮,同眾大臣審核,至玄武門,建成被世民所殺。元吉為尉遲敬德所殺。世民繼位後,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謚「隱」,史稱「隱太子」。2,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統一全國的一系列戰爭中,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軍隊統帥,在即位後,又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實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唐代皇帝。唐高祖李淵次子。隋末,李淵先後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負責鎮壓今山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和防備突厥,李世民隨父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當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力量日益壯大。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將亡,乃於大業十三年(617)在晉陽起兵,接著南攻霍邑(今山西霍縣),西渡黃河,攻取長安(今陝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淵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攻克長安後,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義寧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趙國公。三月,隋煬帝被殺。五月,李淵即位,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在唐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軍功甚多。他首先打敗了據有金城(今甘肅蘭州)一帶的薛舉,迫使舉子薛仁杲降唐;接著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勢力南攻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武德四年(621)又打敗竇建德,消滅夏政權;同時迫使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出降,鄭隨之滅亡,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李世民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功業超過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為次子,不能繼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終不肯為人下,於是以李世民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為另一方,展開了爭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淵退位,自己稱帝,是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貞觀。唐太宗即位後,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貞觀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九年,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於其地置西州,並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及依附於突厥的各族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受到他們的擁戴,因而被尊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親於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發展了漢、藏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的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了災難,最後無功而還。唐太宗最初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後來又愛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產生了奪嗣之懼,企圖發動政變刺殺李泰,沒有成功,被廢為庶人。唐太宗為防止身後發生兄弟仇殺的悲劇,貶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以後的唐高宗。太宗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長孫無忌、褚遂良在其身後輔佐李治。去世後,葬於昭陵。3,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無所作為,後期被武則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唐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為善。貞觀五年(631)封晉王。十七年立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高宗即位,貶房遺愛(房玄齡子)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房遺愛、荊王李元景及吳王李恪等謀反。事發,房遺愛被殺,李元景、李恪及高陽公主(太宗之女,房遺愛之妻)等均賜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鞏固。朝鮮半島高句麗和百濟攻新羅,應新羅之請,高宗曾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並派兵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破百濟。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自號沙缽羅可汗。永徽六年,唐西擊沙缽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顯慶二年(657),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高宗即位後納武則天入宮為昭儀,不久欲廢王皇后,改立武氏為後。對此,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對。高宗在李義府等人的支持下,終於在永徽六年立武氏為皇后。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貶斥。顯慶末年,高宗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皇后武則天得以逐漸掌握朝政。從此武則天成為掌握實權的統治者,高宗處於大權旁落的地位。高宗去世後,葬於乾陵。則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簡介1:武則天於655年被高宗立為皇后,開始參與朝政,690年自立為帝,國號「周」,雖然稱帝十幾年,實際統治卻有五十多年。武則天當政期間,社會發展很快,國庫豐盈。她注意選拔人才,量才適用。她於705年讓位與李顯,同年病死,時年82歲。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簡介2:唐高宗李治皇后,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后、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后。王皇后被廢不久,即與蕭淑妃同被則天害死。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自顯慶末年起,乘高宗體弱多病之機,遂專國柄,威勢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宮中稱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則天於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武則天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大肆翦除異己,打擊政敵,並濫殺一些被她懷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裴炎及程務挺等人,少數被貶逐,多數遭誅殺;李氏皇室及宗室諸王相繼殺戮殆盡。武則天以女主的身份號令天下,執政前又無自己的心腹,執政後多疑臣民不忠於己,遂任用索元禮、周興及來俊臣等酷吏,廣事羅織,嚴酷逼供,獎勵告密,雖然消滅了一些政敵,但也濫殺無辜。到武周政權正式建立以後,鬥爭趨向緩和,此風才有所收斂。武則天為抬高武氏一族及寵臣李義府等人的社會地位,抑制舊門閥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貞觀氏族志》為《姓氏錄》,把武家列入第一等,並規定凡五品以上官員皆入於譜。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擴大其政權的社會基礎,她舉行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制,員外置官,破格用人。這樣做雖然選拔了一批才能之士,但也不免使官員倍增,流於冗濫。高宗在位時,武則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勸農桑、薄賦斂、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進步的主張,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則天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由於隋末農民起義的作用及唐太宗貞觀之治奠定的基礎,也由於武則天沉重打擊了舊士族和大貴族、大官僚集團,執行了一些具有進步性的政策,所以社會經濟呈現出發展的趨勢。武周政權建立後,她感到整個西域過於闊遠,不易管轄,遂於長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區從安西都護府划出來,另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安西四鎮(即碎葉、龜茲、于闐、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為吐蕃所佔。武則天不甘心失土,乃於長壽元年(692)遣王孝傑等大破吐蕃,恢復了四鎮。武則天還非常重視著述,召學士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范》、《青宮紀要》、《少陽政范》、《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范要略》、《樂書要錄》、《百寮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她另有《垂拱集》、《金輪集》等著述。在中國封建帝國的全盛時期,唐代的歷史一度被中斷。這個中斷者不是別人,她就是中國古代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攝政5年之後,正式廢掉唐朝國號,改元天授,建立周朝,從此開始了她長達15年的統治生涯。武則天的舉動是振聾發聵的,她使許多人,尤其是男人誠惶誠恐,敢怒而不敢言。他們不明白,究竟是什麼力量使一位俯首聽命於男人的女性登上了權力的塔尖,充滿自信地統治了數百萬臣民?於是,男人們想到了性,認為武則天是靠了色的妖冶和性的放蕩,才終獲成功的。於是在武則天死後,在近千年的時間裡,男人們依據歷史事實和奇思幻想,編撰了各種風格的野史故事、小說詞話、戲曲傳奇,其中有真有假,有虛有實,但無論真假虛實,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貶損武則天。成功的武則天不僅駕馭了一個屬於異姓的國家,還駕馭了一段慣常由男人抒寫的歷史,這段歷史的執筆者仍然是男人,但這些男人必須按著她的意志行事,誠惶誠恐,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違逆,武則天是驕傲的。關於這一點,單從她稱帝以後的年號中就可以得到證實在稱帝之初,她紀元為"天授",後又曾用過"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的帝號。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還沒有一位男性皇帝用過如此有氣魄的名字,在武則天之前沒有,在武則天之後也沒有,她怎能不驕傲呢!武則天的驕傲中肯定是一種女性的驕傲。歷朝後宮,粉黛佳麗成千上萬,僅憑媚人的風采及聰慧的頭腦成為風雲千古的皇帝,除了武則天,還有誰呢?在她之前,有一位擅權的呂后,還沒有成大勢力,就被既有皇權掃蕩,還留下了千秋萬代的罵名。寵盛一時的女性趙飛燕、楊玉環等,雖然也勢焰熏天,卻最終沒擺脫受男人統轄的命運,只有她武則天,不僅能從老皇帝身邊逃出來,成為新皇帝渴想與依賴的女性,還運籌於帷幄之中,成為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帝。既使是「前無古人」,武則天也有足夠的理由享受奢華。放縱情慾是人的本性,何況至高無上的皇權為她提供了各個方面的保證。於是,她亦象男性皇帝一樣納妾封宮,憑自己好惡寵愛其中的一位,讓他們因受了自己的寵愛而擁有地位,更加盡心儘力地侍奉自己。追求和男性皇帝平等的私生活,這是武則天作為皇帝最起碼應該做的。武則天也沒有象有些男性皇帝那樣,因為寵愛異性而造成國家的顛覆,但武則天卻較歷史上最淫蕩放縱的男性皇帝遭到了更多的穢罵。同樣地擁有皇權,她是個女人,就無法得到近似的認可,這是女皇武則天受到攻訐的主要原因。4,中宗李顯(656-710)(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顯,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後即位,但僅僅2月,被武后所廢。705年武后讓位與李顯,無所作為,被皇后韋氏毒死,時年55歲。5,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擁立為帝,690年被廢。710年其子李隆基剿滅韋後,擁李旦為帝,712年讓位與李隆基,死於716年,時年55歲。6,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為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使國庫豐盈,百姓安樂。但後期,卻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致使政治腐敗,「安史之亂」險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讓位與其子李亨,761年死,時年77歲。簡介2: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騎射,通音律、曆象之學,多才多藝。神龍元年(705)中宗李顯即位,恢復了唐國號,但政柄卻旁落在皇后韋氏手中。中宗去世後,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李隆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少帝被迫遜位,相王李旦即位,是為睿宗。李隆基以除韋後功,被立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傳位太子,退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發動宮廷政變以廢玄宗,李隆基乃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於先天二年(713)先發制人,賜太平公主死,盡誅其餘黨。改元開元。唐代進入了開元至天寶長達40餘年政局比較穩定的鼎盛階段。玄宗早年英明果斷。他深知安定昇平的政局來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後,擢同州刺史姚崇為相。開元四年(716)姚崇罷相以後,玄宗又重用宰相宋。在姚、宋執政時期賦役寬平,刑罰清省,天下富庶。此後玄宗所用諸相張嘉貞、張說、韓休及張九齡等亦堪稱賢良,各有所長。玄宗在開元初年提倡節儉、毀乘輿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間鑄佛像寫經,選京官有才識者為地方都督、刺史;以後又在行政、財政、軍事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繁榮。但與此同時,土地兼并盛行,農民逃亡日多,社會政治危機也已經伏下。從開元末年起,玄宗在長期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漸發生變化。在政治上,他以為天下無復可憂,便深居禁中,怠問政事。自開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專權達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見重用;玄宗熱衷於開邊,對吐蕃、南詔、契丹不斷發動戰爭,不僅惡化了民族關係,而且財政上也用度不足,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斂之臣,對人民加緊搜括;同時大量擴充邊軍,導致了軍事布局上的外重內輕,中央集權被削弱;他專以聲色為娛,天寶二年後寵幸楊貴妃,放縱楊氏姐妹窮奢極欲,而李林甫死後楊貴妃從祖兄楊國忠又成了專權的朝臣。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人的蒙蔽,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後,直逼長安。唐玄宗於天寶十五載六月急忙率從官及楊貴妃等離長安西逃。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禁軍嘩變,殺楊國忠,玄宗被逼縊殺楊貴妃,軍情始定。此後,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肅宗。李隆基率另一部分禁軍南逃成都,後被尊為上皇天帝。至德二載,玄宗由成都還長安,居興慶宮(南內)。宦官李輔國曾因勸肅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肅宗寵信。安史之亂平定後,他自以出自微賤,為玄宗左右所輕視,乃離間玄宗與肅宗的關係,迫使玄宗遷居太極宮(西內)甘露殿。玄宗晚年憂鬱寡歡,去世後,葬於泰陵。8,肅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肅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亂」時被擁立為帝。死於762年,時年52歲。9,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肅宗長子。762年被宦官擁立為帝。平亂守成,中才之主。死於779年,時年54歲。10,德宗李適(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適,代宗長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為唐朝滅亡埋下了禍根。死於805年,時年64歲。11,順宗李誦(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個月
順宗李誦,德宗長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給李純,806年死,時年46歲。12,憲宗李純(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純,順宗長子。憲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統一戰爭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在憲宗時,基本結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終被宦官所殺。時年43歲。13,穆宗李恆(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恆,憲宗第三子。穆宗是一個荒淫的皇帝,剛登位就縱情聲色。他企求長生不老,服藥過量而死,時年30歲。14,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長子。826年12月被宦官殺死。時年18歲。15,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當政時宦官專權,文宗成為宦官的傀儡。死於840年時年32歲。16,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時,社會矛盾有一定的緩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藥而亡,時年33歲。17,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憲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藥毒死,時年50歲。18,懿宗李溫(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長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死於873年時年41歲。19,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間發生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一度佔領長安。僖宗死於888年,時年27歲。20,昭宗李曄(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曄,懿宗第七子。被朱溫(即後梁太祖)所殺,時年38歲。21,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遜位
哀帝為昭宗第九子,907年讓位與朱溫,908年被朱溫所殺,時年17歲。唐朝簡介2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武德高祖李淵(618)53970父李柄,襲封唐國公,隋柱國大將軍年七歲襲封唐國公。大業中任岐州辭史,滎陽與樓煩二郡太守、殿內少監、衛尉少卿,大業十三年(617年)任太原留守,同年五月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入長安,立楊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恭帝),國號唐,改元武德武德、貞觀太宗李世民(626)282451高祖次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在宮城玄武門發動兵變,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及其諸子,遂被立為太子,同年八月即皇帝位,尊高祖為太上皇貞觀、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風、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高宗李治(649)223556太宗第九子即位前封晉王,貞觀十七年(643年)以其長兄太子承乾被廢而被立為太子,太宗死,嗣位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是、長安、神龍則天順聖皇后武照(690)671682井州文水人,父武士躍,貞觀中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高宗皇后,與高宗並稱「二聖」,參與朝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中宗李顯即位,照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立四子李旦,載初元年(690年)廢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都洛陽,史稱「武周」嗣聖、神龍、景龍中宗李顯(683)(705)282,655高宗第七子以皇太子嗣位,則天皇后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年)武氏廢帝為廬陵王,遷房州。聖曆元年(698年)召還東都,複位為皇太子,神另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乘武則天病危,擁中宗複位,復國號為唐文明、景雲、太極、延和睿宗李旦(684)(710)237,355高宗第八子684年,武后廢中宗,立李旦為帝,武后稱帝,降李旦為皇嗣。中宗複位後,封旦為相王。景龍四年(710年)韋後毒死中宗,臨朝攝政,臨淄王李隆基(李旦之子)誅韋後,擁李旦為帝。712年,旦讓位於太子隆基,自稱太上皇先天、開元、天寶玄宗李隆基(712)284578睿宗第三子即位前封楚王,後封臨淄王,景龍四年(710年)韋後毒死中宗,李隆基等誅韋後,擁李旦為帝,隆基被立為皇太子,712年,受禪即位至德、乾元、上元、寶應肅宗李亨(756)46752玄宗第三子初封陝王,蓰封忠王,開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被廢,李亨被立為皇太子,755年,安祿山叛亂,次年六月陷潼關,亨隨玄宗出逃,至馬嵬驛,與玄宗分道,北上靈武,七月,即帝位於靈武,遙尊玄宗為太上皇寶應、廣德、永泰、大曆代宗李豫(762)371854肅宗長子初封廣平郡王,後封楚王,蓰封成王,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2年以太子嗣位建中、興元、貞元、寶應德宗李適(779)382764代宗長子初封奉節郡王,進封魯王、雍王、764年被立為皇太子,代宗死,以太子即位永貞順宗李誦(805)4546德宗長子初封宣城郡王,進封宣王,德宗即位後立為皇太子,以太子即位,改元永貞,實行革新,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逼帝退位,稱太上皇,在位實八個月元和憲宗李純(805)281643順宗長子初封廣平郡王,順宗時被立為皇太子,永貞元年(805年)八月,被官逼順宗退位,擁立太子元和、長慶穆宗李恆(820年)26530憲宗第三子初封建安郡王,進封遂王,元和七年被立為皇太子,憲宗死,以皇太子即位長慶、寶曆敬宗李湛(824年)16318穆宗長子初封鄂王,長慶二年被立為太子,穆宗死,以太自嗣位,後被宦官劉克明殺死寶曆、大和、開成文宗李昂(827)191432穆宗第二子即位前封江王,宦官劉克明等殺敬宗,擁其弟李昂既帝位開成、會昌武宗李炎(840)27733穆宗第五子即位前封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文宗病重,宦官仇士良等擁立李炎為皇太弟,廢太子成美為陳王,文宗死,炎以皇太弟嗣位,後以服用金丹病死會昌、大中宣宗李忱(846)371450憲宗第十三子,穆宗弟穆宗時封光王,武宗時立為皇太子叔,武宗死,由宦官擁立為帝,後服用長生藥中毒而死大中、咸通懿宗李凗(859)271541宣宗長子武宗時封鄆王、宣宗死,宦官王實等矯詔,立以為皇太子,旋即位咸通、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僖宗李擐(873)121637懿宗第五子即位前封晉王,懿宗病死,宦官劉行深等殺懿宗年長諸子,立擐為皇太子,懿宗死,擐嗣位文德、龍紀、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復、天佑昭宗李曄(888)211738懿宗第七子懿宗時封壽王,僖宗病死,宦官楊復恭立曄為皇太弟,僖宗死,曄即位,天復四年(904年)朱全盅、忠逼帝遷都洛陽,同年八月殺之天佑哀帝李柷(904)13417昭宗第九子乾寧時封輝王,天復四年(904年)八月,朱全忠殺宣帝,立祝為皇帝,天佑四年(907年)帝僤位於朱全忠,唐亡,帝被封為濟陰王,次年被鴆殺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武德618高祖李淵(618)53970父李柄,襲封唐國公,隋柱國大將軍年七歲襲封唐國公。大業中任岐州辭史,滎陽與樓煩二郡太守、殿內少監、衛尉少卿,大業十三年(617年)任太原留守,同年五月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入長安,立楊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恭帝),國號唐,改元武德貞觀627太宗李世民(626)282451高祖次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在宮城玄武門發動兵變,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及其諸子,遂被立為太子,同年八月即皇帝位,尊高祖為太上皇永徽650高宗李治(649)223556太宗九子即位前封晉王,貞觀十七年(643年)以其長兄太子承乾被廢而被立為太子,太宗死,嗣位顯慶656龍朔661麟德664乾封666總章668咸亨670上元674儀風676調露679永隆680開耀681永淳682弘道683嗣聖684中宗李顯684282 高宗第七子文明684睿宗李旦684237 高宗第八子光宅684則天順聖皇后武則天(690)671682井州文水人,父武士躍,貞觀中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高宗皇后,與高宗並稱「二聖」,參與朝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中宗李顯即位,照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立四子李旦,載初元年(690年)廢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都洛陽,史稱「武周」垂拱685永昌689載初690天授690如意692長壽692延載694證聖695天冊萬歲695萬歲登封696萬歲通天696神功697聖歷698久視700大足701長安701神龍705中宗李顯705 655高宗第七子以皇太子嗣位,則天皇后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年)武氏廢帝為廬陵王,遷房州。聖曆元年(698年)召還東都,複位為皇太子,神另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乘武則天病危,擁中宗複位,復國號為唐景龍707景雲710睿宗李旦710 355高宗第八子84年,武后廢中宗,立李旦為帝,武后稱帝,降李旦為皇嗣。中宗複位後,封旦為相王。景龍四年(710年)韋後毒死中宗,臨朝攝政,臨淄王李隆基(李旦之子)誅韋後,擁李旦為帝。712年,旦讓位於太子隆基,自稱太上皇延和712先天712玄宗李隆基712284578睿宗第三子即位前封楚王,後封臨淄王,景龍四年(710年)韋後毒死中宗,李隆基等誅韋後,擁李旦為帝,隆基被立為太子,712年受禪即位開元713天寶742至德756肅宗李亨75646752玄宗第三子初封陝王,蓰封忠王,開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被廢,李亨被立為皇太子,755年,安祿山叛亂,次年六月陷潼關,亨隨玄宗出逃,至馬嵬驛,與玄宗分道,北上靈武,七月,即帝位於靈武,遙尊玄宗為太上皇乾元758上元760--761寶應762代宗李豫762371854肅宗長子初封廣平郡王,後封楚王,蓰封成王,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2年以太子嗣位廣德763永泰765大曆766建中780德宗李適779382764代宗長子初封奉節郡王,進封魯王、雍王、764年被立為皇太子,代宗死,以太子即位興元784貞元785永貞805順宗李誦8054546德宗長子初封宣城郡王,進封宣王,德宗即位後立為皇太子,以太子即位,改元永貞,實行革新,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逼帝退位,稱太上皇,在位實八個月元和806憲宗李純805281643順宗長子初封廣平郡王,順宗時被立為皇太子,永貞元年(805年)八月,被官逼順宗退位,擁立太子長慶821穆宗李恆82026530憲宗第三子初封建安郡王,進封遂王,元和七年被立為皇太子,憲宗死,以皇太子即位寶曆825敬宗李湛82416318穆宗長子初封鄂王,長慶二年被立為太子,穆宗死,以太自嗣位,後被宦官劉克明殺死寶曆826文宗李昂827191432穆宗第二子即位前封江王,宦官劉克明等殺敬宗,擁其弟李昂既帝位大和827開成836會昌841武宗李炎84027733穆宗第五子即位前封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文宗病重,宦官仇士良等擁立李炎為皇太弟,廢太子成美為陳王,文宗死,炎以皇太弟嗣位,後以服用金丹病死大中847宣宗李忱846371450憲宗第十三子,穆宗弟穆宗時封光王,武宗時立為皇太子叔,武宗死,由宦官擁立為帝,後服用長生藥中毒而死大中859懿宗李漼859271541宣宗長子武宗時封鄆王、宣宗死,宦官王實等矯詔,立以為皇太子,旋即位咸通860咸通873僖宗李儇873121637懿宗第五子即位前封晉王,懿宗病死,宦官劉行深等殺懿宗年長諸子,立擐為皇太子,懿宗死,儇嗣位乾符874廣明880中和881光啟885文德888龍紀889昭宗李曄888211738懿宗第七子懿宗時封壽王,僖宗病死,宦官楊復恭立曄為皇太弟,僖宗死,曄即位,天復四年(904年)朱全盅、忠逼帝遷都洛陽,同年八月殺之大順890景福892乾寧894光化898天復901天祐904天祐904哀帝李柷90413417昭宗第九子乾寧時封輝王,天復四年(904年)八月,朱全忠殺宣帝,立祝為皇帝,天佑四年(907年)帝僤位於朱全忠,唐亡,帝被封為濟陰王,次年被鴆殺殘唐五代五代十國簡介五代十國,中國唐朝末年至宋朝初期的一段分裂割據時期。有時簡稱五代。唐王朝到唐玄宗時繁榮達頂峰,安史之亂後開始衰落,唐朝末年由於唐王朝的衰落加上黃巢農民起義的打擊,唐朝的統治瓦解,地方藩鎮勢力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壯大。中國歷史上唐王朝自907年建立梁朝後,中國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907年—923年)、後唐(923年—936年)、後晉(936年—947年)、後漢(947年—950年)、後周(951年—960年)5個朝代。南方與河東地區(今山西)則分別產生10個獨立政權,即為十國。這十國為吳越國、閩國、荊南國、楚國、吳國、南唐、南漢、北漢、前蜀和後蜀。五代十國君主五代後梁 907年—923年1,太祖 神武元聖孝皇帝 朱溫
又名朱晃、朱全忠 907年—912年 開平 907年—911年干化 911年—912年2,郢王朱友珪
3,末帝 朱瑱 913年—923年
干化 913年—915年貞明 915年—921年龍德 921年—923年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開平907太祖朱溫(907)56661宋州碭山人,父朱誠,鄉儒黃巢起義軍將領,882年叛變投唐,賜名全忠。903年封為梁王。次年,遷昭宗於洛陽,尋殺之,立其子李祝為帝(哀帝),907年廢哀帝自立,國號梁乾化911鳳歷912郢王朱友珪(912)2太祖第三子乾化二年(912)年六月,朱溫擬立次子友文為太子,友珪即殺父自立,次年二月,為其弟朱友貞所殺乾化913末帝朱友貞(913)261136太祖第四子太祖時封均王,朱友圭殺父自立,友貞以討逆之名殺兄自立,龍德三年(923年),李存建唐,同年攻入開封,滅後梁,梁末帝命部將殺己貞明915龍德921後唐 923年—936年李克用
1,庄宗 光聖神閔孝皇帝 李存勗 923年—926年 同光 923年—926年
2,明宗 聖德和武欽孝皇帝 李亶 926年—933年 天成 926年—930年
長興 930年—933年3,閔帝 李從厚 933年—934年 應順 933年—934年
4,末帝(廢帝) 李從珂 934年—936年 清泰 934年—936年
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同光923庄宗李存勖(923)39442沙陀部人,先世姓朱邪,祖朱邪赤心,被唐帝賜姓李,父李克用,被唐昭宗封為晉王908年其父李克用死,存勖繼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攻破幽州,盡並盧龍之地,連年攻糧,盡占河北之地,923年稱帝,同年十月攻佔開封,滅後梁,定都洛陽,926年被部下所殺天成926明宗李嗣源(926)60867太祖李克用養子,父李霓隨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征戰,屢立戰功,庄宗立,拜中書令,又拜太尉兼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926年後唐魏州發生兵變,庄宗被亂兵所殺,嗣源遂入洛陽,稱監國,尋稱皇帝長興930應順934閔帝李從厚(933)20221明宗第三子即位前封宋王,明宗死,嗣位,後為李從珂部下所殺清泰934末帝李從珂(934)50352鎮州人,本姓李,明宗養子即位前封潞王,兼侍中,閔帝被殺,乃即位,大將石敬瑭叛後唐,引契丹兵敗唐軍,攻洛陽,李從蚵自焚身亡後晉 936年—947年1,高祖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942年
2,少帝(出帝) 石重貴 942年—947年
天福 942年—944年開運 944年—947年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天福936高祖石敬瑭(936)45751沙陀部人,家太原,父臬捩雞,李克用部將仕後唐北京留守,後反唐,936年借契丹兵攻入洛陽,滅後唐稱帝,國號晉,割燕雲十六州與遼,對遼主臣稱子天福942出帝石重貴(942)29551父石敬儒天福六年(941年)封齊王,次年石敬瑭卒,其子幼沖,遂由齊王嗣位,946年,遼兵攻入卞,出帝被擄至遼建州,後晉亡天運944後漢 947年—950年1,高祖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劉知遠 947年—948年
天福 947年干祐 948年2,隱皇帝 劉承祐 948年—950年
干祐 948年—950年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天福947高祖劉知遠(947)53254沙陀部人,世居太原,父劉碘與石敬瑭懼事後唐,後合謀反唐,後唐滅亡後,事後晉,為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封北平王,947年出帝被遼所擄,知遠雜太原稱帝,國號漢,後定都於汴乾佑948乾佑948隱帝劉承佑(948)18320高租第二子乾佑元年(948年)二月,封周王,同年嗣位,950年。李守貞等藩鎮叛亂,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殺之,郭威反,兵臨汴城,帝為潰軍所殺,後漢亡。後周 951年—960年1,太祖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郭威 951年—954年
廣順 951年—954年顯德 954年2,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榮 954年—959年
顯德 954年—959年3,恭皇帝 柴宗訓 959年—960年
顯德 959年—960年年號紀年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廣順951太祖郭威95148451邢州堯山人,本姓常,因父死,母適郭氏,乃隨姓郭后漢重臣,950年以鄴都留守起兵入汴,次年,滅後漢,即帝位,建後周顯德954顯德954世宗柴榮95434639荊州龍岡人,父柴守禮,郭威收以養子太祖卒,柴榮以太祖養子嗣位顯德959恭皇帝柴宗訓9597221世宗子顯德六年(959年)封梁王,同年世宗病死,嗣位,960年正月,遼兵難侵,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出御,在陳橋策動兵變,建宋代周,恭帝在未實六個月十國吳越 904年—978年1,太祖 武肅 錢鏐 904年—932年
天寶 908年—923年寶大 923年—925年寶正 925年—932年2,世宗 文穆 錢元瓘 932年—941年無3,成宗 忠獻 錢佐 941年—947年無4,忠遜 錢倧 947年5,忠懿 錢俶 947年—978年無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天佑、天寶、鳳歷、乾化、貞明、龍德、寶大、寶正武肅王錢鏐(907)462681杭州臨安人,出身寒門始為地方武裝董昌部下偏將,擊黃巢有功升都將,在唐末年軍筏混戰中實力漸強,光啟三年(887),唐禧宗命以為杭州刺史,尋升鎮海節度使,昭宗乾寧二年(895年)董昌據越州稱大越羅平國王,錢鏐討平之,盡有兩漸及蘇南十三州之地,後梁太祖即位,於開平元年(907年)封以為吳越王長興、應順、清泰、天福文穆王錢元罐(932)461055錢鏐 第五子寶正元年(926年),錢鏐以老病命元罐監國,鏐死,罐即位,襲封吳越王天福、天運忠獻王錢弘佐(941)14720錢元罐第六子天福忠遜王錢弘棕(947)19145錢元罐第七子947年六月即位,十二月,為胡進思等所廢,在未實際才半年乾佑、廣順、顯德、建隆、乾德、開寶、太平興國忠懿王前弘褚(948)203160錢元罐第九子胡進思廢弘棕 ,於乾佑元年(948年)正月迎弘褚嗣位,襲封吳越王,嗣位後,先後接受後漢,後周,北宋封號,使用三朝年號,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獻其地十三州與宋,舉家遷汴京,吳越亡閩 909年—945年(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1,太祖 忠懿王 王審知 909年—925年
無2,王延翰 925年—926年無3,太宗 惠帝 王延鈞 926年—935年龍啟 933年—935年永和 935年4,康宗 王繼鵬 935年—939年通文 936年—939年5,景宗 王延羲 939年—944年永隆 939年—944年6,天德帝(殷王) 王延政 943年—945年
天德 943年—945年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開平、乾化、貞明、龍德、同光太祖王審知909481764光州固始人,父王憑天成嗣王王延翰9252太祖王審知長子926年,被後唐拜為威武大將軍節度使,同年十月,自稱大閔國王,十二月,為其弟王延鈞攻殺長興、龍啟、永和太宗王延鈞92610王審知次子後唐明宗長興四年正月稱帝,改元龍啟,國號閔,935年被其長子王繼鵬所殺永和、通文康宗王繼鵬9355王延均長子殺父自立,939年七月為閔人所殺永隆景宗王曦9396王審知少子永隆六年為其部將朱文進所殺天德福王王延政9433王審知子,王曦弟943年延政在建州稱帝,荊南 907年—963年1,武信王 高季興 907年—929年
無2,文獻王 高從誨 929年—948年
無3,貞懿王 高保融 948年—960年無4,侍中 高保勗 960年—962年無5,高繼沖 962年—963年無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 備註同光、天成、乾貞武信王高季興924571陝州陝石人,本名季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任季興為荊南節度使,梁末帝封以為渤海郡王,梁亡臣於唐,924年受封為南平王,後因與後唐爭奪四川等州失敗,轉臣於吳,受封為秦王,先後使用後唐和吳年號乾貞、天成、長興、應順、清泰、天福、開運、天福、乾佑文獻王高從誨928382158高季興長子以皇太子嗣位,復臣於後唐,封南平王,從誨還向中原王朝和吳等國稱臣,以博取歲賜,被諸國稱為「高賴子」乾佑、廣順、顯德貞懿王高保融948291341高從誨第三子後周時,封以為南平王建隆贈侍中高保勖96037339高從誨第十子保融卒,宋太祖封以為節度使,死後,宋贈官侍中建隆贈侍中高繼沖96220231高保融長子楚 897年—951年1,武穆王 馬殷 897年—930年
無2,衡陽王 馬希聲 930年—932年無3,文昭王 馬希范 932年—947年無4,廢王 馬希廣 947年—950年無5,恭孝王 馬希萼 950年無6,馬希崇 950年—951年無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天成武穆王馬殷(907)562479許州鄢陵人在唐末軍閥混戰中,初為孫儒裨將,孫儒敗死,乃馬殷等對劉建峰為主,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建峰被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遂佔有潭、衡等七州之地,被昭宗任為潭州刺史,後升武安節度使,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封殷為楚王長興衡陽王馬希聲(930)33335馬殷次子馬殷死,嗣位,使用後唐明宗年號長興、應順、清泰、天福、開運文昭王馬希范(932)351550馬殷子希聲死,嗣位,使用後唐、後晉年號天福、乾佑廢王馬希廣(947)4希范同母弟希范死,嗣位,為其兄希萼所攻,兵敗,鎰死保大馬希萼(950)2希廣之兄950年十二月,希萼爭位攻長沙,殺希廣,自立為楚王,951年十一月,為南唐所滅,楚亡吳 904年—937年1,太祖 孝武帝 楊行密 904年—905年
天佑 904年—905年2,烈宗 景帝 楊渥 905年—908年天佑 905年—908年3,高祖 宣帝 楊隆演 908年—921年天佑 908年—919年武義 919年—921年4,睿帝 楊溥 921年—937年順義 921年—927年干貞 927年—929年大和 929年—935年天祚 935年—937年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天復太祖楊行密90251454廬州合肥人初應募為州長,遷隊長,唐禧宗時,逐廬州刺史,後攻取楊州,唐又詔拜為淮南節度使,佔有淮南江東之地,天復二年(902年)受唐王封為吳王,都楊州,使用唐昭宗年號天佑烈祖楊渥90520423太祖長子太祖死,以世子即位,使用唐昭宗年號,908年,被太祖舊臣徐溫、張顥之牙兵殺天佑、武義高祖楊隆演908121324太祖次子烈祖死,嗣位,使用唐昭宗天佑年號,太佑十六年(919年)四月,稱吳國王,建元武義,以示不復為唐朝之藩鎮順義、乾貞、大和、天祚睿皇帝楊溥920211838太祖第四子繼隆演而立,927年稱帝,國號吳,由徐溫養子徐知誥秉政,937年禪位於徐知誥,吳亡南唐 937年—975年1,烈祖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李昪 937年—943年
升元 937年—943年2,元宗(中主)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 943年—961年保大 943年—958年交泰 958年中興 958年3,後主 武王 李煜原名李從嘉 961年—975年
沒有自己的年號李煜,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李景的第六子,生於937年,959年被立為太子。961年即位,沒有年號。李煜即位時,南唐已為宋的屬國。他面對宋朝的壓力,逆來順受,以圖苟且偷安。975年,宋軍入金陵,俘後主,南唐滅。李煜在政治上是一個昏君,在文學上卻是一個文學家,詩人。其主要成就在詩詞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如《長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後,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陣子》,《浪淘沙》等。李後主在位14年,975年被俘去位,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978年,李後主被毒死,年42歲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升元烈祖李
93750756徐州人,父李榮,吳國重臣徐溫收以為養子,故改名徐知誥吳國大承相徐溫死,其養子徐知誥執掌吳政,受封為齊王,吳天祚三年(937年),廢吳帝自立,改元升元,國號大齊,升元三年複姓李,改名
,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都金陵,升元七年因服丹藥,中毒而死保大、中興、交泰、顯德、建隆元宗李璟943281946烈祖長子以皇太子即位建隆、乾德、開寶後主李煜961251542李璟第六子因自太子以上李璟五子皆早死,故煜得立為太子,中主李璟死,煜以皇太子嗣位,975年,宋將曹彬攻破金陵,煜投降,遷至汴京,宋太祖封以為違命侯,後為宋太祖毒死南漢 917年—971年1,高祖 天皇大帝 劉龑 917年—925年
干亨 917年—925年白龍 925年—928年大有 928年—941年2,無 殤 劉玢 941年—943年光天 941年—943年3,中宗 文武光聖明孝皇帝 劉晟 943年—958年應干 943年乾和 943年—958年4,後主 無 劉鋹 958年—971年大寶 958年—971年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乾亨、白龍、大有高祖劉岩(911)233254祖籍上蔡,遷居泉州,父劉謙,廣州牙將,兄劉隱,唐末青海軍節度使唐天佑元年(904年)其兄劉隱任唐青海軍節度使,據今廣東、廣西之地,911年,劉隱死,劉岩繼位,於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城帝,國號越,次年改為漢,都廣州天光殤帝劉玢(942)23224劉岩第三子父死嗣位,後為其弟晉王洪熙所殺應乾、乾和中宗劉晟(943)241639劉岩子,留玢弟殺其兄而自立太寶後主劉繼興(958)161438劉晟長子劉晟卒,以長子即位,北宋開寶四年(971年)降於宋軍,南漢亡北漢 951年—979年1,世祖 神武帝 劉旻 951年—954年干佑 951年—954年
2,睿宗 孝和帝 劉承鈞 954年—970年干佑 954年—957年天會 957年—970年3,少主 無 劉繼恩 970年無4,英武帝 劉繼元 970年—982年天會 970年—974年廣運 974年—982年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乾佑世祖劉崇95157460沙陀人,後漢高祖劉知遠同母弟劉知遠建後漢,以劉崇為太原尹,北京留守,951年,郭威滅漢建周,劉崇佔據河東十餘州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乾佑、天會睿宗劉鈞954291543劉崇次子劉崇卒,嗣立,稱遼主為父皇帝,遼主則稱之為二皇帝天會少主劉繼恩96812劉鈞養子劉鈞卒,無子故養子嗣位,居位六十餘日,為供奉官侯霸榮所殺天會、廣運英武帝劉繼元96811劉鈞養子,劉繼恩同母異父弟繼恩被害,宰相郭無為擁繼元為帝,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攻太原,劉繼元降,北漢亡,宋封繼元為彭城公前蜀 907年—925年1,高祖 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王建 907年—918年
天復 907年武成 908年—910年永平 911年—915年通正 916年天漢 917年光天 918年2,後主 無 王衍 918年—925年
干德 918年—925年咸康 925年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天復高祖王建(903)571672許州舞陽人,出身寒門,後被宦官田令孜收養幼以宰牛,販鹽為業,後投軍,黃巢陷長安,唐禧宗幸蜀,建隨駕扈從,被宦官田令孜收養,授刺史,891年佔四川,903年受唐封為蜀主,907年稱帝,國號蜀光天、乾德、咸康後主王衍(918)30838王建第十一子以皇太子即位,925年降於後唐,次年被殺,前蜀亡後蜀 934年—965年1,高祖 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 孟知祥 934年明德 934年
2,後主 無 孟昶 938年—965年 明德 934年—938年廣政 938年—965年
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年數死時年齡世系備註明德高祖孟知祥(934)61161邢州龍崗人934年,即位明德、光政後主孟昶(934)63247高祖第三人以皇太子嗣位,北宋乾德三年,宋兵攻入成都,孟昶降,徙開封,封秦國公,七日死,追贈楚王
五代十國時期的地區獨立政權稱號 姓名 統治時間定難節度 881年—982年定難節度使 拓跋思恭 881年—895年定難節度使 拓跋思諫 895年—908年定難節度使 李彝昌 908年—909年定難節度使 李仁福 909年—933年定難節度使 李彝超 933年—935年定難節度使 李彝殷(李彝興) 935年—967年定難節度使 李光叡(李克叡) 967年—978年定難節度使 李繼筠 978年—980年定難節度使 李繼捧 980年—982年鳳翔節度 / 岐 887年—924年鳳翔節度使 李茂貞 887年—924年盧龍節度 / 燕 897年—913年盧龍節度使 劉仁恭 897年—907年大燕皇帝 劉守光 907年—913年(911年稱帝)成德節度 / 趙 883年—921年成德節度使 王鎔 883年—921年(鎮州割據勢力) 張文禮 921年(鎮州割據勢力) 張處瑾 921年—922年義武節度 900年? —922年,928年—929年義武節度使 王處直 900年(?) —921年義武節度使 王都 921年即位,922年附晉(即後唐),928年叛後唐,929年平息武平節度 / 湖南節度 950年—963年武平節度使 劉言 951年—953年武平節度使 王逵(王進逵) 953年—956年武平節度使 周行逢 956年—962年武平節度使 周保權 962年—963年清源節度 946年—978年清源節度使 留從效 946年—962年清源節度使 留紹鎡 962年清源節度使 張漢思 962年—963年清源節度使 / 964年後為平海節度使 陳洪進 963年—978年河西政權河西政權 張議潮 851年—867年河西政權 張淮深 867年—890年河西政權 張淮鼎 890年—892年河西政權 索勛 892年—894年河西政權/西漢金山國 張承奉 894年—914年河西政權 曹仁貴(曹議金) 914年—935年河西政權 曹元德 935年—939年河西政權 曹元深 939年—944年河西政權 曹元忠 944年—974年河西政權 曹延恭 974年—976年河西政權 曹延祿 976年—1002年河西政權 曹宗壽 1002年—1014年河西政權 曹賢順 1014年—1036年
推薦閱讀: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郵政史篇(原)
※法拉盛的中國人
※中國的經濟危機是否來臨(heinigo版)
※中國一姓氏:起啥名字都覺得在罵人,如今依然有12萬人
※中國人之」奴性」、」狗性」人格探源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