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夏季熱妙方(方4首)
治夏季熱妙方
1清暑益氣湯
【來源】清·王孟英《溫熱經緯》
【歌訣】清暑益氣西洋參,翠衣石斛麥冬臣,
荷梗竹葉連知母,甘草粳米善養陰。
【組成】西洋參5克,石斛15克,麥冬9克,黃連3克,竹葉6克,荷梗6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方解】本方治證乃暑熱耗傷氣津所致。方中西洋參益氣生津,養陰清熱,合西瓜翠衣清熱解暑,共為君葯;荷梗助西瓜翠衣以清熱解暑,石斛、麥冬助西洋參以養陰清熱,共為臣葯;黃連、知母、竹葉清熱除煩,為佐葯;甘草、粳米益氣養胃為使葯。諸葯合用,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效,使暑熱得清,氣津漸復,諸症自除。暑傷元氣之陰虛證,用之最為恰當。
【主治】暑傷氣陰,症見身熱汗多、心煩口渴、小便短赤、體倦少氣、脈虛數者。可用於小兒或成人夏季熱、肺炎、暑季感冒、暑病等病症。
【加減】如見暑熱偏重者,加石膏,以增強清暑之功;暑熱較輕者,去黃連;氣虛甚者,重用西洋參;津傷顯著者,加五味子、玄參、生地。
【附記】本方因有滋膩養陰之品,故暑熱挾濕者不宜使用。
《醫方新解》云:「加大原方劑量,廣泛用於四季溫熱病,凡屬氣陰兩傷,餘熱未盡,療效尚佳」。而西洋參價昂,一般可用太子參30克代之。
2清絡飲
【來源】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歌訣】清絡飲用荷葉邊,竹絲銀扁翠衣添,
鮮用辛涼輕清劑,暑傷肺絡用之煎。
【組成】鮮荷葉邊、鮮銀花、絲瓜皮、西瓜翠衣、鮮竹葉心各6克,鮮扁豆花1枚(或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解暑清肺。
【方解】本方常用治暑傷肺經氣分之輕證。暑之傷氣耗津者,治應寒涼清熱,以清解其邪。但本方證邪淺病輕,只須辛涼輕清,以免重葯過劑。方中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生津利尿,有滌暑解渴之效,為君葯;鮮扁豆花解暑化濕,鮮銀花辛涼清暑,共為臣葯;絲瓜絡清肺絡,解暑熱,鮮荷葉升清陽,散暑濕,竹葉清心利水,令暑濕從下而泄,共為佐使葯。合而用之,共奏解暑清肺之功。
【主治】暑熱傷肺之輕證,或暑溫病經發汗後,余邪未清。症見身熱口渴、頭目不清、昏眩微脹、舌淡紅、苔薄白者。可用於夏季熱,小兒暑風、暑溫、小兒支氣管炎、肺炎、乙腦等病症。
【加減】如見口渴較甚,加天花粉、鮮蘆根,養陰生津;小便黃赤,加六一散清暑利濕。
3清暑飲
【來源】鄒繼棠《遼寧中醫雜誌》(7)1985年
【歌訣】清暑飲中用青蒿,西瓜翠衣鮮荷葉,
再加一味滑石粉,夏季熱病收效佳。
【組成】青蒿、鮮荷葉、鮮西瓜翠衣、滑石各10~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代茶飲。
【功效】清熱解暑,和脾祛濕。
【方解】嬰幼兒臟腑嬌嫩,形氣薄弱,衛外功能低下,無力適應外界暑熱高溫環境,故暑熱之邪乘虛侵入而致病。方中青蒿氣味芳香,具有升發舒脾,輕透解肌之功,雖苦寒而不胃氣,實為治暑要葯;滑石味甘氣寒,清暑泄熱,通竅利便,上可達毛竅,開腠理,散發肌表之暑熱,下可利尿竅,滲利內蘊之暑溫,使三焦暢通,脾胃中和,津液得調,誠屬治暑之佳品;鮮荷葉善於升發脾胃之氣而解暑祛濕,鮮西瓜翠衣,功似「白虎」清暑潤燥,止渴生津。綜觀全方,清暑熱而不礙脾胃生髮之氣,利暑濕而不傷肺胃陰津,共奏清熱解暑,和脾祛濕之功。
【主治】夏季熱。
【加減】若肺胃氣陰兩傷者,加沙參麥冬湯;脾胃挾濕者,加白朮散。
【附記】筆者應用,常依本方加葛根6~9克,糯稻根須15~30克。驗之臨床,療效尤著。又洪竹書醫師用一味鮮鴨跖草汁200毫升為1日量,加白糖適量攪均勻,頻服,即可使熱退病癒。可謂簡便廉驗,得心應手。一般2次即愈。
4藿朴夏苓湯
【來源】清·《醫原》
【歌訣】藿朴夏苓湯杏仁,豬苓苡仁白蔻仁,
再加澤瀉淡豆豉,芳香化濁滲濕靈。
【組成】藿香9克,厚朴3克,姜半夏45克,赤茯苓9克,杏仁9克,生苡仁12克,白蔻仁(後下)18克,豬苓45克,淡豆豉9克,澤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
【功效】芳香化濁,行氣滲濕。
【方解】方用藿香、厚朴、半夏、白蔻仁化濕行氣,合以茯苓、苡仁、豬苓、澤瀉健脾利水。諸葯合用,共奏芳香化濁,行氣滲濕之功。
【主治】濕溫初起、身熱不渴、胸悶口膩、肢體倦怠、舌苔白滑、脈濡滑者。可用於小兒暑季發熱、暑濕夾滯發熱、胃腸炎、腸傷寒、腎盂腎炎等病症。
【加減】若見表證明顯、惡寒發熱,加蒼朮、白芷;兼有身痛,加羌活、防風;兼有暑邪,加佩蘭葉。
【附記】如濕溫初起,熱重於濕,症見舌苔黃膩,應予慎用。
推薦閱讀:
※竹棉紫色夏季毛衣
※這些花夏季休眠,你還傻傻大量澆水?難怪它會死翹翹了
※汽車幾乎每天都在太陽下暴晒會有問題嗎?
※今日立夏,夏季養生須知
※夏季最佳烤箱下酒菜——辣味橄欖油香草烤薯角
TAG:夏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