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齡:玄關之修鍊方法

1、何為玄關  「玄關」或稱「玄關竅」、「玄牝門」。道家稱之為「玄妙機關」。按道家煉養派傳統觀點,認為只有修玄關才是「正道」。一旦玄關得手,則丹基已立,向上修持,自可頭頭是道。元·陳虛白《規中指南》論內丹三要,首論玄關。道家南宗二祖石杏林曰:「一孔玄關竅,三關要路頭。忽然輕運動,神水自然流。」元·尹清和詩曰:「—陽初動眾陽來,玄竅開時竅竅開。收拾蟾光歸月窟,從此有路到蓬萊。」認為玄關是「修仙成道」的必由之路。氣功的高層次修鍊(高級功),必走玄關才能登堂入室。因此,練氣功者都希望能開玄關。  開玄關,佛家亦稱「開悟」。為練功過程中達到的一種高級境界,即進入「天入合一」,精神境界同宇宙融成一體。在此境界中,生理和病理過程同時發生逆轉,所患疾病立時痊癒。生理機能「返老還童」,並可激發出人體的潛在本能。  在氣功古笈中,論玄關之作甚多,對玄關的解釋各執一辭,各有妙用。許多門派亦皆以玄關(或玄牝)為修持之根本門徑,但所指不同,試舉例如下:  ①以「空洞無涯」為玄關者,《性命圭旨》在論玄關時說:「……修丹之士:不明祖竅則真息不住,而神化無基;藥物不全而大丹不結,蓋此竅是總持之門,萬法之都。若何可也,受師訣曰:空洞無涯是玄竅,知而不守是功夫,常將真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動,寂寂惺惺,內外兩忘,渾然無事,則神戀氣而凝,命戀性而住,不歸一而一自歸,不守中而中自守,中心之心既實,五行之心自虛,此老子抱一守中,虛心實腹之本旨也。」  ②以意識之「中」即「守中」為玄關者,有以下諸說:「……玄關一竅名為玄牝。此竅非凡竅,中中復一中,萬神從此出,真氣與天通,真人潛探淵,浮游守規中」(或:此竅實居中,中中復一中,萬神從此出,直上與天通)。「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經之玄關一竅也」。「允執厥中」。「四維不著,玄關可得」。「黃庭一室須要精,靜在中間一點靈,切莫糊塗為隱秘,黃庭便是真玄關」。(按:對黃庭一辭亦有兩說,一指身中部位;一指意識境界。此指意識之中)。  ③「念頭動處為玄牝」。「玄關一竅最難明,不得心傳莫妄行,若識念從何處起,方知道在個中生,陰陽未判原無象,日月相交豈有情,君要更知端的意,中天日午正三更」。實際此說與前二說並無二致,蓋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即念頭動處是也。  以上3例皆屬內丹家之說,偏重於性功,上說與佛家之「總持門」或「大總持門」、「大陀羅尼門」其義相通。「總持門」義為「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④以氣穴為玄關:「玄關者氣穴也,神入氣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氣相戀則玄關之體已立」。  ⑤以氣動為玄關,有「氣發則成竅,機息則渺茫」以及「藥物生玄竅」之說(按:此有二說,一是有藥物才能產生玄竅。二是藥物生於玄竅之中,即先有玄竅後生藥物,此二說都對,但所指不同,此取前說)。  ⑥以築基成為玄關,《黃庭經》云:「兩腎水王對生門,出入日月呼吸存,是一身上下之正中,樞轄經緯,前向臍,後對腎,有如混沌,心腎合為一脈,其白如綿,其連如環,廣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元氣系之於此、修真之士采鉛投汞、一點落在此中,所謂立基一百日也,此基既成,方名玄牝」。  以上3例亦是內丹家之說,偏重於命功。  以上所舉有關玄關的6種說法、前3種屬心理境界,後3種屬生理境界。《性命圭旨》對玄關—事曾反覆闡述,主要是就心理境界(無部位)而論,但亦有「一條直路少人尋,導到山根始入門」之說(山根在鼻柱上端,兩眼之間,屬身體部位),似又以生理上的山根為玄關(玄竅或祖竅)。另同書「普照圖」示三關之竅又說「上關者心源性海之竅,中關者黃中正位之竅,下關者關入氣海之竅,是皆玄竅也。」這樣,不但有部位而且是3處,對此究應如何理解?《玉清金笥寶錄》謂:「先就有形之中(身體部位)尋無形之中,乃因命而見性也;就無形之中(心理境界)尋有形之中,乃因性而見命也,先性故難,先命則有下手處,譬之萬里雖遙,有路可通,……彼以此性制命,我以命制性也」。意謂如不從存守身體部位入手,而直接置心於「空洞無涯」之境較難,因此,「空洞無涯」是玄關的心理境界。而山根可為修玄關之入手處所。至於普照圖以三關為三玄竅,以及其他著作中,以練功過程中步步皆有「玄妙機關」而統指稱玄關者,可謂為廣義之玄關。另《道藏續編初集》載石庵子語:「山根一地亦名玄牝,於此存觀,學到一念不生,自能豁然內辟,神由黃道直達中黃,自覺寬廣高深無際,乃為內玄牝」。據此,又可以身體部位(如山根等處)為外玄牝,而以心理境界(豁然內辟,寬廣無際;空洞無涯)為內玄牝,或說可由外玄牝入手,以求內玄牝。石說亦可為因命見性立—種解釋。再,《張三丰全集·道言淺近說》則謂:「大道從中入門,所謂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須兩層做;第—尋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須要迴光返照,注意規中,於臍下一寸三分處不即不離(即似守非守),此尋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此未發時不聞不見,戒慎幽獨,自然性空神清,神清氣慧,到此方見本來面目,此求個在身中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這是從臍下入手之說。修內丹功法,從山根人手者謂之先性後命,即所謂「先修定於離官,後求鉛於水府」,修至玄關呈象,丹田火發,再以性會命,性命會合;以臍下(或臍中,臍內)入手者謂之先命後性,以命制性(鉛來制汞)。此兩種法門皆為內丹家所常用。亦有從夾脊入手者謂之上下(性命)兼顧。(《性命圭旨》的練法是先山根後轉夾脊)。  ⑦除上述外,尚有以觀想體外虛懸一光環為玄關者(其具體方法是:閉目觀想在印堂前方約一尺遠處,虛懸一直徑寸許之黃色或白色光環,而默默觀注其中),亦有於壁上畫圈而行觀注,亦謂修玄關者,此皆屬修某種性功之方法。  ⑧有以口鼻為玄牝者,謂鼻吸清氣為陽、為玄;口呼濁氣為陰、為牝,此為練吐納服氣者之說。此外,尚有以尾閭下、尾閭、長強、兩腎(左腎為玄,右腎為牝),兩腎中間虛懸一穴,臍下—寸三分、三寸六分,以及胎息……入玄關者,不可勝計,但所有諸說皆有其所以然之理。  2、開上、下玄關之體驗:  玄關有境,它為什麼叫作玄關?為什麼叫作作玄牝之門?因它是個「關」、又是「門」,進關、入門要先認識、才能入關,進門。要「知而不守」,不要去想哪—個是關,哪一個是門,把思想放空,在『空」中又不是昏沉,就可以體會到那個境界。當你沒進去之前,由外邊看是「渺渺冥冥,恍恍惚惚」,「玄之又玄」,玄指深的意思。玄之又玄,是深處又深,它是模糊的,基本上是暗的,其境界非常靜。練功進入那個境界是什麼樣子呢?覺得一下子全忘了,「外忘其身,內忘其心」,把思想活動也忘掉了,但是又不糊塗,又不是做夢,心裡明白,思維停止了活動,進入忘境了,也就是進入玄關了。但這僅是「入」,還不是「開」。上玄關開時,頭腦中有一種輕微的爆炸感。性功玄關就是在大腦裡邊開的,意識里能感覺到「炸開」,大腦本身起了變化,它是有物質基礎的,在爆炸的同時,有時在「開」以前突然頭腦中「轟」的一下,立即失去知覺,隨後出現輕微的爆炸感,能感覺到似有無數股電流由頭上直奔前後身,籠罩整體一下竄到腳下,就在這一剎那間,只覺「攸」一下子,非常迅猛,同時有一種「空洞無涯」,身心內外一片光明,通身透徹的感覺,自覺本身沒有了,呼吸停止了。這時同字宙融成一體,「天人合一」,時空觀念也起了變化。很多人此時容易丟功,突然呼吸一停、一炸,因定力不夠,自覺一驚,這一驚後念一動,便退出玄關境界。因此,進入玄關呼吸停止,不要害伯,進入玄關你不要管它,不能動念,稍微念頭一動,它就消失,「念動牛驚」,你一動念它就跑了。在玄關裡邊沒有法,你用任何功法,一用就錯,動念就錯,繼續保持忘的境界,它就開。  玄關開了以後如何用?用的辦法是兩個字——凝,靜。要保持凝靜,神要凝,心要穩定,要靜,不要鬆散,它就起作用(「意識力」明顯增強)。如果神不能凝,則玄關雖開也不起什麼作用。經典上記載和老師傳授說,開上玄關得明心見性,心要煉得一塵不染,心地明凈了以後才能開。我的一位學生也練開了,他玄關開了後功力增長數倍,功能也大大提高。  關於開下玄關的情況;  舊說開下玄關(命功玄關),必須通過煉精化氣,丹田氣滿了,一發動(「氣發則成竅,機息則渺茫」),突然變化,下玄關開了。可我兩次開下玄關,都是在身體衰弱到臨近死亡邊緣的時候,既沒有精也沒有氣,在奄奄一息的情況下,一練玄關就開了。初步總結出一個道理,上下玄關開與不開,它根本的一點,在於你「能不能放開(鬆開),能不能放下」,關鍵就在這裡。鬆開指你的肉身,放下指你的精神。  人的生命活動,與命門真火密切相關,命門火旺,生命活力旺盛,命門火一息,全身的生機整個全息了,修下玄關入手方法也即在此處,抓住這一點就行了。但也有從夾脊入手的,也有從臍內,臍下等入手的。入手雖在下,也要進入忘境,才能進入玄關境界,進入玄關後的要領與修性功玄關同。  下玄關一開,百竅皆開。百竅開有兩種解釋,練玄關以後,內玄關里產生氣,通開督脈和任脈。任督一通十二正經全通,即現在說的大周天通;我講的不是這樣,而是在玄關開的當時,正如張紫陽講的「陰蹺一動,百脈皆動」,這個地方一開,全身20條經脈同時開,它有立竿見影之效,而不是沿經循行。命功玄關開後,其內心感受如古人講的「似施似翕,似漏似泄,似施似翕而未至於施翕,似漏似泄而未至於漏泄」,就是那麼個景象。質言之,就是一種泄精的感覺而沒有精液泄出來。開了下玄關後在外在上看變樣了,「滿面春風,一團和氣」,臉色內原來的青、黃變成紅潤,全身暖洋洋的,如初春太陽,自覺由心裡往外美,完全是由生理的變化導致心理上的變化,情緒無需調整,自生和氣、正如古人講的「煩惱無由更上心」,煩不起來,惱不起來.就是高興,出現一種「法喜禪悅,真安妙樂」的生理變化。生理的變化已如前述,所患疾病立時全消,不是慢慢地好轉,而是突變,一下於痊癒,一切癥狀全部消失。自覺體力、精力當即恢復。下玄關開後應注意的事情與修性功玄關同。即要心定神凝,否則氣隨神散,雖開玄關而不得玄關用。我曾訪問過一些不練氣功的男性,有人也曾有道似夢遺而未遺的體驗,但並末感到有什麼作用,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出現此景時應定心凝神,堅持「忘」字訣的緣故。  開上、下玄關的關鍵,都是首先要入「忘」,但為什麼入忘後或上開或下開呢?這是和開玄關前的功法有直接關係的。個人體會是:我在多次(不只兩次)開下玄關前都是練的守下丹田(氣穴)的功法;而在兩次開上玄關時則正在參《壇經》的「三無」理法。  這種上開的景象,在道家叫開玄關,在佛家則屬於一種開悟現象。我雖兩次開關但其效應皆未能長期保持。對開關(上關)的感受我曾和幾位氣功同道談了,意在探討,也曾向某dafa師請教,答:此屬真實定境。但對為何得而復失,以反應如何護持,則未作明確答覆。後來讀智者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五有一段關於失定的論述,或與此有關,今錄之如下,以備參考。  按:智者為天台宗之著名創始者,所著《釋撣波羅蜜》卷五曰:失定有二種:一從外緣失。謂得定時不善用心,內外方便,中途違犯則退失禪定;複次,若行者當得定時,或向人說,或現定相,令他知覺,或卒有事緣相壞,如是等種種外事,於中不覺不識,障法既生,則便失定。若能將護。本得不失,障不得生,故名為得。二者約內論得失者,有6種法,能失禪定:⒈希望心;⒉疑心;⒊驚怖;⒋大喜;⒌重愛;⒍憂悔。未得禪有一,謂希望心。(未)入禪有四,謂疑、怖、喜、愛。出禪多有憂悔,此則能破定心令退失,皆通論此六,皆得在未入住出中,俱有此方法,能退失定。若能離此六法,即易得定,以不失故名得也。」  我或因向人說,致上開之景得而復失,為戒來者,在後面「《壇經》傳法及開悟之謎」一文及病例1中,又做了進一步的描述,以免得此景者心存疑惑。 修玄關,有頓、漸二法、根機(素質)利者可從頓法入手;根機鈍者,要從漸修做起。下面介紹幾種頓修方法:  ①忘法  古云:「無心是道」,無心,即無六塵緣影之心,此心既無則妙明真心自顯,道家叫做「心死神活」,所謂攝心歸一,即收攝六塵緣影之心使之歸於一(一義為空)。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即攝用歸體。欲達無心在於忘心,即除去見聞覺知,不用聰明思慮,莊子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即身心兩忘),同於大道,此謂坐忘。」「如果不忘心,對境必著相」,「不知空本無空,無念之時正是孤明的心,保護孤明就是修禪最好的一著子。」(正果《禪宗大意》)  道家南宗五祖白玉蟾在《玄關顯秘論》中說:「……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按此系引譚峭語)。只此忘之一字,則是無物也。『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斯之謂乎?如能味此理,就於忘之一字上做功夫,可以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頃刻,運造化於  一身也。」可見不僅參撣可由忘字入手,修丹亦當由此入手。黃檗禪師說:「忘境尤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怕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惟一真法界耳。」「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金蓋山人閔一得在《道藏續編》中對玄關之理、法、境界反覆闡述,極盡情微,直指開玄關之法在一「忘」字,即「忘而又忘,玄關斯辟。」陰陽派丹法首重鼎器,清靜派丹法首重玄關,一旦玄關得手,則丹基已立,向上修持,自可頭頭是道。  若逕能入忘自屬捷徑,如或未能則可由漸而至。1987年7月份的《氣功》雜誌上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足資參考。即龐祝如《從三調到三忘》,現摘錄如下:  「眾所周知,調身、調息、調心是練功的三要領,但三調僅僅是練功的入門階段,最終達到身心統一和空化。這就是使三調進入『忘身、忘息、忘心』的境界。不少練功者之所以久練收效不大,就是執守三調以為終點的緣故,三忘的過程首先是忘身,進而忘息,最後忘心。達到忘心才算進入真正的氣功態。調心是排除雜念過程,以一念代萬念,使能量集中於大腦額區,產生功能的質變,接通與機體內部的聯繫,這時體內各微細變化均可感知,是為入靜。之後應逐漸沖淡意守的意念,直至完全消除意念。這樣大腦功能的質變便由額區遍及整個大腦。進入高度協調和有序化的狀態,是為入定。此時只覺心神寂靜,空明澄澈,宛如明鏡,渾同太虛,主觀與客觀融合—體,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就是忘心。」按:此境界,既已忘心,即不可再起心,起心動念,此境界即消失而「出定」。在練功得此境界後,還可以有一定的殘留效應,即不練功時亦可有空明寧靜之感,雜念不生,應物不迷,對此應予注意護持。  ②觀法  佛家有多種觀法,這裡所說的觀法是指觀心的方法。《心地觀經》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道家也說:「太上曰,吾自無始以來觀心得道。」佛道兩家都指出了觀心的重要意義。但應如何觀,則原則性的提示多具體方法少。這裡有一段文字講的很具體。可以參考:  「觀心之法即修持法,先要心平氣和,放下萬緣、塵事雜念一概放下。輕鬆自然,善事惡事都不思量。靜觀腦海里的念頭,忽起忽滅,此念生起消滅,他念又起又滅,接續不停。如水波、水泡,生生滅滅,復歸為水。妄念起時勿斷除它,勿排斥它,勿執著它,勿隨逐它而跟著思考下去,只管靜心觀察其生滅,毫不費力。妄念起時,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復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久久純熟,看到一念不生,即是入定,即與般若相應。觀無明心,即是觀真如心,觀心性即是觀無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真如之用故。觀而得定即是真如三昧,為三昧之王,故名上定。觀心,不念外境,故名無念行,一心不動,故名不動行,心無所緣,故名無相行,心不住境,故名無住行。用般若觀照(即無為法觀心)故名般若行。常修此行,則真心自現。」  「初修禪定時、心緒繁亂,雜念叢生,只要內心把持『平懷之心』,不起心動念,不遏止妄念,不追隨妄念,自然地,妄念一起一滅,逐漸減少,漸趨於平靜,直至妄念全無,即可入定。將入定時,自心會覺察到將進入某『境地,有的覺得好似要昏迷過去,有的覺得好似陷入虛空中,不著地之感;有的會緊張。只要一敏感,心念一動馬上又退出定,必須再接再厲進修下去,還是保持平懷之心,以無為入定,此定非有為法,心想入定即不入,起意動念即不入,是為寂靜自入之無為大定。此法要多加磨練,使無為心境純熟,即不患得患失,動靜無礙,處事應物皆一心不亂,不離大定,斯可謂入道矣。達摩四句偈:『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濟公(指禪宗臨濟宗開祖義玄,非濟公傳之濟公)偈曰:『著意求真真轉遠,痴心斷妄妄猶多,道工一種平懷處,明月清風影在波。』即是純靜不動,平懷處心,可以入道也。」  「入道之後,只是個開端,雖然在日常生活起居造作之間,皆能保無為心境,不離大定,還需勤加修持無為禪定。因靜坐時,其智慧與道果之增長,精純度與速度,皆比平時來得快且大,故必勤修,以期證得無上智,無上菩提。」  「持誦或默念佛菩薩名號,或咒語,或經文,持誦到專心一意心無旁念,即可入定,名為念佛三昧定。此三昧與修無為道之真如三昧完全一樣,若無修禪定,只*念誦時收心入定,這還不夠。因其持誦是短暫的,不念誦時,即無定矣」(王豪《無為大禪定修持要領》)。  以上所說皆屬敲門磚(入門方便),若能頓悟則此方便亦無所用,正如張紫陽說:「心迷須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③守中  李道純指出,玄關就是「中」。他說:「諸丹經皆不言正在何處者,何也?難形筆舌,亦說不得,故曰玄關。所以聖人只書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關明矣。所謂中者,……汝但於二六時中,舉心動念處著功夫,玄關自然見也。見得玄關,藥物、火候、運用、抽添,乃至脫胎神化,並不出此一竅。」(《中和集》卷三)可見「守中」一著是李道純丹法的核心要訣。內丹之「中派」亦由此而來。  在尹真人高弟《性命圭旨·元集》中,論守中要訣時說:「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心性者,本體也。儒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釋之空中者,空此本體之中也。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體之一也;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又云:惟此本體,以其虛空無聯,強名曰中;以其露出端倪,強名曰一。然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天得此而天,地得此而地,人得此而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於此也。」即把三教大旨及天地人的本原都歸結於「中」。本天道立人道,以人心合天心,則自符於中道而無背逆。丹經中說:「人心若與天心合,顛倒陰陽止片刻。」正言其功用奧妙。  清·黃元吉亦以守中為一貫功夫。「昔論吾道,始終只是一『中』字,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煉精化炁;終而守無形之中,以煉虛而合道。」又云:「吾道修為,除童體之精氣神三寶無虧者,無須守中一著功夫,可直從河車搬運下手處。凡已漏之體,精氣神三寶均已虧損者,則舍守中溫養—法,以積精累氣、復精聚氣、固精養氣,期返於童真體,用為修鍊之本,別無二途可循。」此亦是單提一個中字,作為內煉修持,返老還童的惟一途徑。  《張三丰全集·道言淺近說》:「大道從中入門,所謂中字者,—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須兩層做:第一尋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須要迴光返照,注意規中,於臍下一寸三分處不即不離(似守非守),此尋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雲『喜怒哀樂之未發,此未發時,不聞不見,戒慎幽獨,自然性空神清,神清氣慧,到此方見本來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這是從臍下入手之說。張三丰指出:「凝神調息,只要心氣平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渭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經之玄關一竅也。」  ④念佛三味與開悟(玄關)  美國金博士到台灣承天寺參訪廣欽老和尚。金問:「我看佛學書籍中提到有個『念佛三昧』。到底有沒有這回事?老和尚是否得過這種境界?」廣公上人說:「我在50年前,有一次情況,我認為是念佛三昧。」金高興地說:「請師傅開示!「和尚說:「50年前,我在福州鼓山時,有一次隨眾在大殿行香念佛,大家隨著木魚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手結定印,邊走邊念,突然我那麼一頓,……當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先在大殿地面盤繞,然後再冉冉地迴旋上升起來。」「當時沒有什麼寺廟建築和其他人、事、物的感覺,只有源源不斷的念佛聲,由下至上,一直繞轉,盡虛空、遍法界儘是彌陀聖號。」金問:「此時師傅行不行香?」老和尚說:「那時他不曉得行不行香,也不曉得定在那裡,光是『南無阿彌陀佛』而已。『最後維那引磐一敲,功課圓滿,大眾各歸寮房』他還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下去,二六時中,行住坐卧,上殿、過堂完全融於『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聲中,鳥語花香,如此有三個月之久。」  老和尚笑著說:「那真的很爽快!不過這只是我記憶中的體會,是不是念佛三昧,供你參考,我覺得是個念佛三昧。」  關於玄關之漸修方法,即當修鍊「莊子聽息」、「莊子坐忘」、「傻坐、傻卧」或「請靜功」等靜功時,進入忘我境界後,進而可以獲得玄關竅開之效應。

  一、靜功修鍊方法 1、傻站法

  姿勢:自然站立,不拘姿勢。凡是練氣功有要求的要領都不要,怎麼舒服怎麼站,輕鬆自然。雙手可放在兩側褲兜或衣兜里,或重疊於小腹前。高血壓者,兩手自然下垂。雙目垂簾,呼吸自然。  運用意識:站好後,用意識找自身的中心(重心),使身體勿向前也勿向後,不偏左也不偏右。如覺腳尖吃力時,中心向後移,左腳吃力時,中心向右調整,總使身體保持平衡狀態。由於身體重心時刻在變化,因此,意識也時刻不離自身,即「形神相守」、「心身合一」。這樣很快就能入靜,使全身舒通。當找到自身的平衡時,身體會有一種微微擺動的感覺,但不是自發動功狀態,這時會覺得周身無一處在用力,有時突然覺得周身猛的一震,此為腎間動氣(羆),亦稱「肉震」;有時會覺得進入一種怡然自得之舒服感之境界,漸漸覺得空空蕩蕩,無人無我;時或忽覺眼前一片光明,一切皆忘,此時即達到了「身心意」合一,進入所謂的「氣功態」,亦即進入意識之「中」的境界。古云:「元神出兮便收回,神返身中氣自歸。」由於神不離自身,自然可收到培補元氣之功效。  張三丰講:「先找身中之中,後求不在身中之中。」待守形體之中練好了,進一步可練找意識之中。所謂意識之中,是指「前念已斷,後念未起,了無分別時的中間那一段思維空白」。即前面的思維剛完,而後面的思維還未到來的那個時候,也就是在思維活動中什麼念頭都沒有的空隙,此時即是意識里的「中」之境界。李道純認為,天地有天地之中,人身有人身之中,守人身之中,以應天地之中;致人身之中,以合天地之中,此即天人合一。故日:釋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自己本來面目。此禪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頭不起謂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易》曰寂然不動,中之體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中之中,中到極點是個「空」,空而不空,即佛家講的「非色非空」,進入這個境界,高級功便入門了。  據傳統理論,高層次的修鍊,無論道、佛,最終煉的是「神」,練出來是意識的力量,佛家稱「心力」,是大腦的力量。不管什麼功法,最終都屬於對大腦的訓練。所謂「頓法」,就是直接訓練大腦;所謂「漸法」,是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最後練到這裡。所謂特異功能,也是大腦的功能。  找意識之中的修法,取站、坐、卧式均可,姿勢無關緊要。  收功:不想練了,睜開眼睛即可。或搓手、摸面、梳頭、叩齒、咽津,自我導引後收功亦可。每次練功時間長短不限,環境安靜與否不拘,想練就練,願停即停,任其自然。  高血壓者練法:在找身體中心的同時,注意一下雙腳湧泉穴(足心),體會湧泉穴有溫熱感,或有向外排泄寒、濕濁氣感覺時,要守住這種感覺,意念不可過重,要似守非守、勿忘勿助的體會這種感覺,這時血壓便已開始下降。  久久練習,血壓便漸漸恢復到正常。筆者通過對千餘例高血壓患者的觀察證明,修鍊此法治療高血壓病,有效率達95%以上。一般每天堅持練功二三次,每次20一40分鐘,經1—4周,血壓多可恢復到正常水平。此法有調整陰陽使之平衡作用,屬於治本之法,遠期療效甚佳。  練功中如出現較明顯的自發外動,可以雙手拇指掐住無名指根部,稍用力即可止動。無名指根部屬子位,又名風竅,此法古稱「握固」,據實踐經驗證明確有固氣、鎮驚、止動作用。如練功中突然受驚,立即用力一掐,可使心神穩定、氣機不亂。(凌波按:在古書中叫安神訣,閔一得也力主此訣可用。但要注意的是此訣可使得邪氣外泄為難,若修鍊的是排毒的,請勿使用此種手印。)  2、傻坐法老子倡「抱一無離」,莊子言「守一處和」,「神將守形,形乃長生」。《西升經》說:「丹書萬卷,不如守一」,《太平經》:「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併也。常合即吉,去則凶。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常患精神離散,不聚於身中,反令使隨人念而推行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應,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符也。」「守一之法,老而更少,發白更黑,齒落更生。守之一月增壽一年,……依次而增之,,」此法古稱「守一法」,具體練法如下:姿勢:隨意坐下,或盤坐或平坐,平坐時要腳踏實地,不拘姿勢,病重者或體弱者亦可靠在沙發或椅背上,舒適自在。雙手可結印(詳清靜功),亦可隨意放在兩大腿上,掌心朝下。  雙目垂簾,呼吸自然。  運用意識:意守全身,即「守一」。形體放鬆後,用意識體會自身感覺,將自己的神和肉體結合成一體,但不可著意分辨前、後、左、右、上、下、內、外,一分辨即著相,只將意識放在自身,使意識(注意力)和身體整個相合,這叫「形神相守」,也叫「三家相見」(身心意為三家)。此法亦稱「意守全身法」,吾師名曰「傻坐」,你只要帶三分傻氣去練功,很快就出功夫。  初練氣功最難入手的是入靜,將意識注於自身,體會全身氣感,是有效的誘導入靜之辦法。初練功得氣時自覺身體局部有麻、脹或熱、涼等感覺,繼之氣通周身,並有流動感。有時會有疼痛感等氣沖病灶反應,均屬正常現象,或時有腎間動炁(肉震)。用心體會,漸漸便可達到「心身意」合一的「入靜態」,進入渾渾沌沌的 「萬念歸一,一靈獨照」的「空」境。存此基礎上繼續努力修鍊,便可進入高級氣功態,即「一意歸中,一念不存」的「虛」境,亦稱之為「入定」態。《莊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修鍊到這種程度,自然可得氣充神旺、身安病除之功效。正如《內經》說:「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思維活動所想的大都是身外的人、事、物,很少有人平時常想到自己身體,所以神總是外馳的,由於神常馳於外,體內的氣便向外耗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當機體內氣耗盡了,人的生命便終止了。將神收回來,使「神與身合」,讓精神與肉體合一,時刻注意到自身,氣便隨之回到體內,使內氣鞏固。研究證明,意守丹田時,那地方發熱,血流集中,肌電富集。新陳代謝旺盛。生理功能得到強化。意守全身,使全身的生理功能得到加強,機體各系統經過自我調整,使其功能都達高度自穩狀態,疾病自然痊癒,智慧亦同時得到開發。  修守一法,其要領是精神專一,意念要輕,意念過重可致頭昏、頭脹或頭痛,要似守非守,勿忘勿助,不即不離。雜念出現,勿排除它、勿跟隨它走下去,只因勢利導,古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當發覺(知道)是雜念的時候,雜念自然消退。  此法可隨時隨地修鍊,時間長短不限,環境安靜與否不拘,可在室內或室外,可在辦公室利用空閑時間,亦可在乘車、乘船、乘飛機、看戲、看電視過程中,意識一到即可練功。照此法修鍊,永無偏差和流弊。因方法簡便易行,且效果顯著,尤其適宜慢性病患者和勞心者養生與康復修鍊。  收功:不想練了,睜開眼睛,起身活動即可。亦可行自我按摩、導引後收功。  3、莊子心齋法  莊子論修道入手有心齋、坐忘二法,《莊子·內篇·人間世》:「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這是假借孔子之口,申心齋之法。「若一志」即「用志不分」,精神專註。由耳聽呼吸之音,到感覺呼吸運動,即聽之以心,漸達心息相依,而漸漸進入渾渾沌沌之心齋境界。  所謂心齋法,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時,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不是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而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就算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等,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識去支配它,這就是「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這樣繼續聽下去,達到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即達到「聽之以氣」了。漸漸進入渾渾沌沌的境界,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聽止於耳,心止於符」,「符」作神解。此時精神狀態進入虛的境界,即達「心齋」了。(這一段基本上是陳攖寧先生的註解,可以參考。前面說的聽呼吸運動作不得數,並不是要你去聽呼吸,只是聽會呼吸這個人之本能,自然返樸歸真。)  行心齋之法,可坐可卧,可隨時隨地練習。這也是培補元氣的辦法,是從有為入手達無為境界的修鍊方法。適於各種慢性病人康復和勞心者消除腦力疲勞修鍊,尤其對失眠症,可收立竿見影之效。當忘聽忘息後,漸漸地入於睡鄉,則是神經得到靜養和神經衰弱恢復健康過程最有效的時候。睡醒後可從頭再做聽息,還可以安然入睡。此法安全、速效,毫無流弊。而且與《內經》之「陽入於陰」理論相符。  收功:不想練了,睜眼起身即可,或行自我按摩導引後收功亦可。  4、莊子坐忘法(補腎健腦法)  何為坐忘?《莊子》:「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坐忘者,外忘其身,內忘其心。大通,義大道,能坐忘即合於大道。  按道家修鍊,亟重去知、坐忘一著。唐·司馬承楨撰有專論《坐忘論》一卷。蓋欲修大道首當無心,故有「無心是道」之說。無心,指無「六塵緣影之心」,此心即無,則妙明真心自顯,又稱「心死神活」。如此始「同於大通」。欲達無心,在於忘心,即除去見聞覺知,不用聰明思慮。宋·白玉蟾《玄關顯秘論》說:「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只此忘之一字,則是無物也,『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斯之謂乎?如能味此理,就於忘之一字上做功夫,可以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傾刻,運造化於一身也。」黃檗禪師說:「忘境尤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怕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惟一真法界耳。」 「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傳心法要》)。可見佛道兩家皆極重視坐忘之法。今之練氣功者,於進入渾沌坐忘之境界時,多忽然驚覺,而以忘掉意守為非,蓋不知坐忘之妙也。  莊子坐忘之法,首見於王松齡教授公開傳授。此法在莊子書中雖未盡露,但《莊子·齊物論》已述其大端。所謂坐忘,已明顯指出其姿勢非站、非卧而為坐。此坐式非跏趺亦非平坐,而是「隱機而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答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侍立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隱,伏也,釋俯伏。舊多釋憑、倚、靠、非。機,通幾,指几案。《外篇·知北游》:「神農隱几,台戶晝瞑。」瞑,即睡。蓋神農伏於几案,其狀似睡,但非一般之睡,否則,何不卧床而睡?「仰天而噓」,俯伏即久,「收功」時自然當應如此。答焉,歐陽景賢《莊子釋譯》說:「答,或可解作坍、癱。」其耦,司馬彪說: 「耦;身也。身與神為耦。」俞樾說:「喪其耦,即下文吾喪我也。」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即身心寂然,兩忘之義。司馬承楨說:「坐忘者,長生之基也。《莊子》曰『宇泰定,發乎天光』。宇者心也,天光者慧照也。先定其心,則慧照內發,照允萬境,虛忘而融心於寂寥,是之謂坐忘焉。」具體練功方法如下:姿勢:伏案式,即趴在桌子上。先寬衣解帶,自然平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上,兩臂交疊或互穿於袖內,或雙掌重疊,曲肱伏於幾(桌、案)上,枕以前額,頜稍內收,頸稍挺(後凸)。前額與雙臂(掌)之間亦可加一海棉墊。坐好後,臀稍後移,(注意此點)以使胸腹部空松,不受擠壓。練此功法渾然入忘後可出現全身松癱現象,即極度放鬆狀態,如取其他坐式,則難於保持姿勢,甚至可突然傾倒,故必須「隱几」而坐。  姿勢擺好後,長呼一口氣,使氣沉丹田(位臍後腎前,前七後三稍下處)。放鬆腹部,然後自然呼吸,不用調息,無須意守,只將身心放鬆,如疲極欲息,如初釋重負。意、氣下沉後即不再管它,即逕入忘。  其要領(即口訣):「松、沉、忘」三字,重在忘字。如不能很快入靜,可每於呼氣時默念「松沉忘」,反覆暗示,便可漸入忘境。初學者或陷於昏沉,或徑入睡,皆任其自然,堅持修鍊,陽氣漸充,即無睡意,或醒後繼續練功,亦不會再睡。  「心神沉而陽氣生」,此法對陽虛、陰陽兩虛或陰陽偏盛者均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如值冬春季節,久病或高齡陽虛證者,每日上午在陽光充足之靜室,背向太陽伏身坐忘,則可獲補虛生陽、健腦益智之功。吾師稱之為「負暄」或「曝背」。練此法後,會覺得頭腦清醒、手足發脹、口乾舌燥,間有腸鳴矢氣等反應,此屬正常。臨床實踐證明,照此法修鍊,有補腎生陽,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練功後頭腦清新、精力充沛,有顯著增強記憶力和迅速消除心身疲勞之功效;同時有開胃健脾,促進胃腸蠕動作用,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解除便秘。許多高齡老人練功後出現生理功能的逆轉,如發白變黑、眉落重生以及性功能增強或恢復等生物學年齡下降的還童反應;有些人練功後出現透視、遙視等特異功能;還有些人靈感思維得到強化,智慧大開。充分證明此法對調動人體潛在本能卓有成效。此功法之作用還有:(1)調整氣脈使之平衡,收效甚速;(2)收下頦、挺後頸,亦稱「閉任開督」,有利於任督循環。因挺後頸將督脈抻開,收下頦則使原屬上行之任脈氣機下降。此式在藏密及瑜伽中稱「頷壓結喉」,其作用有利於入靜、入忘;(3)此法重要作用之一為「生陽」,即生理上性機能的恢復和增強。而這正是古今中外研究抗衰老、「返老還童」者公認之重要指征。因此,對陽萎等性機能衰退的治療效果甚佳;(4)有顯著的返老還童作用。年老而修內丹者,可以此作為「種葯」之法。修莊子純素之道著,可由此而達「心齋」、「虛室生白」之境界。在道家過去這屬不傳之秘,它還有更進一層的含意,叫作「煉津成精」,練功後上邊反應是口乾舌燥,口水少了;下邊獲得精水旺盛。有生精補腦之效。練此功法其作用大小,取決於練功之程度。  修此法,練功時間長短不限,環境安靜與否不拘。可從數分鐘至數十分鐘練起,但須持之以恆,功效方顯,經多年臨床觀察,此法尤適宜知識分子實踐,被稱之為「文人養生法」。  收功:  收功時仰天噓氣一二次,舉臂伸腰或搓手摸面,睜開雙眼,稍事活動即可。  注意事項:  (1)此法宜飯前修鍊,切忌飽食後練功,如已進食,須過二三小時後再練此功;  (2)練功前寬衣解帶,飲白水1杯,以解練功後出現的口乾舌燥;  (3)高齡人或久病、重病患者(尤其癌症、腎病、糖尿病、重症心腦血管病)練此功治療期間須禁忌房事,才能確保療效;中年人練此功宜適當節慾,功效方顯;  (4)如坐式不對,胸腹部未能放鬆,練功後有小腹脹氣或微痛反應,無須介意,矢氣即解。  幾點說明:  (1)關於放鬆問題。所謂放鬆,要注意體會這個「放」字,即放下、放開之意。用意要輕,不要「用力」放鬆。行放鬆時,精神上要輕鬆活潑,切忌執著。執著即緊張、僵硬、死板。故所謂放鬆即鬆開、放下。如執意於放鬆,反成緊張。放鬆時,先松身,後松心。松身時,可由頭皮、顏面、頸項、胸背、腹背、上肢、下肢直到腳趾,由上而下,由內而外,逐一觀照,檢查,逐步放鬆,三五次後,再由腳趾向上逐一觀照(即注意到)。隨即忘掉,此謂「由上往下松,由下往上扔」,扔到頭皮即放空,隨即轉入松心,將心:念放開,消除大腦思維活動之緊張狀態。松心同樣要輕鬆自然、毫不緊張、勉強生硬的,從意識中放開。要「頭頭放下」,最後連放鬆的意識也扔掉,然後轉入「沉」、「忘」。  這裡講放鬆似乎很繁瑣,實際熟練後念到即是,很快即可完成全過程,無須「泥象執杖」過於刻板。松身後,全身關節可有潤滑感,非常靈活、輕鬆;松心後,可感到頭腦明晰,神清氣爽。  (2)關於忘的問題。昏沉、散亂為初練靜功者首先遇到的問題。散亂指雜念、游思。雜念起於攀援;游思來於不覺;雜念多以語言為背景;游思多以形象為背景。修鍊莊子坐忘法對這個問題採取放開的態度,不勉強去控制它。  將身心鬆開、放下後,即使還有些雜念、游思也不再管它。  至於昏沉,在練此功初期不可避免,也無須避免。因為莊子坐忘法重要之作用之一即生陽,而生陽的辦法即在於入忘,而入忘當然要「泯去明覺」。正如《伍柳仙宗》中所說:「渾然而定靜,以雙忘而待動」,「當凝神之時,內念不出,外念不有,空空蕩蕩,不著不滯。迴光返照,既照則忘形忘意,但用意即是不忘;但忘即不能以意照之。心無不存之謂照,欲無不凈之謂忘。忘與照一而二,二而一。當忘之時,其心湛然未嘗不照;當照之時,纖毫不立未嘗不忘。  忘照純一,渾然定靜,天地人我莫知所之。」既然「天地人我莫知所之」豈不易陷昏沉?蓋練功初期,當側重於忘,不要著意於照,不要怕昏沉,只有經過相當時間堅持鍛煉,才能達到忘而不忘,忘照純一的境界。  總之,松、忘都要通過不斷練功而逐步深化,不能希望初練即完全達到要求。根據不同年齡、素質,進度各異。  有人開始放鬆即可入忘,出現生陽現象,青壯年在進入忘境時,生殖器甚至會以異常速度突然勃起;也有人要經過相當時間練功,始有陽生現象,遲早各自不同。  在入忘後,不知不覺會出現「咯噔」一下,全身一震,這是身心徹底放鬆的反應,稱「肉震」或「腎間動炁」,屬正常反應。一般在陽生後,練功者多自動退出忘境,恢復明覺。所謂「時至神知」,這時最好繼續保持靜、忘,以待其勃起充分,如已充分即可於恍惚(此指不要著意分別,不要胡思亂想)中接行采煉之功,即所謂「動則恍惚應」也。  我的體會:這個坐忘功我自己煉了很長的時間,頗有些心得,因為我有脾胃病,每次煉完後總是噯氣頻頻,但是倍覺舒爽。在老年人煉此功,一定要注意在前臂與桌子之間稍墊一些軟布,不然壓迫時間過長,而老年人血運本是不暢,易致血栓。功夫一路做過去,每次玄關發動之時多在半小時左右,時間非常準確,久坐有禪,乃歷煉之得之語,各位多加體會。對於陽氣發動,而有退出忘境,可以續以忘訣,不必武文催煉。

煉精化炁法(修內丹兩種入手方法)

(1)神住炁穴(丹田)活子時到,由會陰收至炁穴,稍加鼓煉,還虛靜養,此為入手調葯之法。

練莊子坐忘法或某些靜功,或睡眠將醒時,每有陽生「活子時」到,即生理性陽氣發生,男性表現為生殖器勃起,此時,立即意守會陰,待其旺勢梢衰,欲回未消之際,急用下述呼吸法:

①每一吸氣,意想氣由會陰吸入至丹田,嚴格說其位腎應在臍後腎前,距前7分距後3分稍下處,一路吸至臍下小腹內即可,吸有意,呼無意,即用吸不用呼。吸氣時用意識由下向上、由外向內抽吸,呼氣時任其自然,不加意念。這裡雖用吸氣,而又不要過於注意吸氣。因為這種方法的作用在於:藉助呼吸而抽緊小腹內有關肌肉,收回精氣。所以《伍柳仙宗》說:」爐中之意切莫著於呼吸,不過借呼吸之機以為採取之具。」這種呼吸法次數不限,一般不超過10次即可,以生殖器萎縮至正常為止。此吸氣法在於採取,要穩而稍有力。當開始第1吸時,即將小腹適當抽緊,如忍小便狀.以後無論吸氣或呼氣時,小腹部一直保持一定的緊張。然後轉用下述呼吸法。

②第2種呼吸法在於將采來的陽精鍊化,以防止走泄。如陽物勃起甚微。成自料不致走泄,則此法可不用,採回後意意守一下炁穴,還虛靜養片劍即可。用第2種呼吸法時,意守丹田,呼吸並用,即呼吸皆加意念,但既非上抽,亦非下貫,而是稍用力,像風箱一樣在小腹部鼓動。本來小腹部是隨呼吸起伏的,但要意想呼吸時小腹是向左右開合伸縮,或想像呼吸時,似小腹部在揉面。這實際是借呼吸之力。進行小腹內的肌肉運動和按摩。這種呼吸法做一二十次,小腹內可有溫熱感,然後透入全身,生殖器就沒有動機了,不會再遺精了。初期是這樣,如能保精,以後越煉越旺盛盛,就隨時來隨時調,「忙裡偷閒調外葯,靜中生動采先天。」後天補先天。

用這兩種呼吸法部要平穩、都要舌抵上齶。第2種呼吸法如一時不能掌握,可以按摩法代替。即雙掌重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按於小腹部,先由左向上向有向下(逆時針)方向按摩數十次,再從相反(順時針)方向按摩相等之次數。按摩時取仰卧位或坐式均可。亦可以獲得小腹發熱之效應,繼之透入全身。

做完上述兩種呼吸法後,即把意識放開,「還虛」靜養或即入睡亦可。第1種呼吸法為采法,即將發生向外之陽精、陽炁採回來;第2種吁吸法為煉法,即將採回來的陽精、陽炁煉化;最後之還虛為養法;加上采前之靜功修鍊為種法。上述過程,即為修內丹入於調外葯之「種、采、煉、養「過程。

採取之時機,勃起尚不充分即行採取謂之嫩;勃起已久,旺勢轉衰,加以雜念紛乘,始行採取謂之老。何謂充分?根據不同年齡、體質,勃起甚強謂充分;稍有脹感,再不能繼續勃起亦可謂充分。勃起力微者,僅用采法即可,不必先守會陰,亦無須煉化。

調葯所用呼吸法都是腹式呼吸,是借呼吸而使下腹運動,不是向胸部提氣,更不是用胸式呼吸將下腹提上去。因此,在外觀上看,小腹應無明顯起伏。

呼吸,因其用法不同,有時稱之為風,有時稱之為火。這裡的呼吸法屬風,神意屬火。《經》云:「神火化精」。故無論採取或煉化,皆重在神意作用,心力、目力皆應高度集中於所采練之精氣。用呼吸法在於「風助火勢」。如風大火小,呼吸雖多而有力,但精神不集中,也難於採回、煉化,故當風火併重。如就呼吸而論,如用之不足,固然無效;如用之太過,則遲其生機。甚可出現惡夢、肢冷、煩躁等不良反應。甚至仍可遺精。出現此種情況後,可練「莊子坐忘法」、「自然站樁」或「氣貫丹田法」(即每呼氣時用意貫下丹田,用呼不用吸)。

總之,呼吸的強度與生殖器勃起的強度成正比。陽強息弱則精不化,生殖器旋倒而旋起,陽弱而息強,則出現偏向如上述者。何為適中,當自行體會。

另,生殖器勃起後,即使不用采煉法,也會自動萎縮的,但自動萎縮後,隨之仍可勃起,或遺泄,即使不遺,其氣亦散。用調葯法後,應鑒別究屬自回抑或調回:①做第1種呼吸法時,每一吸氣,生殖器及陰囊應有與之相應的反應——抽縮;②煉化後丹田可有溫熱感(年老體弱者練功初期可無此感覺);③如屬煉化,應有舒適感,生殖器再無動機,短時不再勃起。

《伍柳仙宗》闡釋調葯之要領為:「從靜而入,至動而取,以虛而養。」「自始還虛而待元精生;以神火而化;以息風而吹;以靜而渾,以動而應,以虛而養,調葯之法得矣。」「自始還虛,返照龍宮(氣穴),渾然而定靜,以雙忘而待動,以意氣而同用,以神火而化,以息風而吹,以武而煉,以文而守。」

這個方法用好了,可達「晝無所思,夜無所夢」。即白天對異性無敏感,夢中不出現異性。

對女性,「活子時」(生理性之性衝動出現)到,收至丹田(臍內),再上升至雙乳,以雙手輕揉雙乳36次,揉乳時.先左後右,有月經者,從外向里揉;無月經者,從裡向外揉。揉完後,自胸往下「外導內行」至曲骨,按摩7次後雙手按於小腹部,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左旋 36次,右旋36次,收功。

(2)無論晝夜.感到精神振奮時,立即意守肚臍;夜醒時,保持原姿勢不動,立即意守肚臍,在坐中忽覺精神一振,身自聳直,息自微弱,此為先天炁將到之預兆,立將梢神放鬆,以待其至。先天炁至,頂有涼風。將此涼風引入丹田。稱嬰奼相交。「先天炁,後天炁,得之者,常似醉。」這時全有輕微醉意,非常舒服,骨肉都融,渾身像要癱軟了,這種境界對增進健康祁祛除疾病都不成問題了。

心息相依 大定真空---盛克琦 西派清修丹法的總訣是「心息相依,大定真空」。道家學者陳攖寧先生認為希夷派的要旨在「守中抱一,心息相依」八個字,確屬真知灼見。張三丰在《道言淺近說》中云:「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工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西派始祖李涵虛在《道竅談》中也說:「調息之法自調心始,凝神之法自調息始。此聖賢仙佛之梯航,吾人入德之路也。」西派高傑玄靜居士徐海印(頌堯)在《天樂集》中也講:「昔以因緣,得遇汪師(體真山人汪東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門,方知玄宗確有真傳」。因此,西派丹功總訣名曰「心息相依」。心息相依,就是將調心和調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心調息,以息攝心,心息相依交抱,性命自能相融矣。元·李道純《中和集》云:「氣神和合生靈質,心息相依結聖胎。透得裡頭消息子,三關九竅一齊開」。徐海印《天樂集》中又講;「蒙師一再傳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餘返還口訣、火候細微,皆大定真空之緒餘也。……惟大定,然後能真空地位。到得真空,然後能契妙有,空有圓融,形神俱妙。故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文始)、華(東華)二派之肯綮,九還七返之玄要也」。宋·張紫陽《青華秘文》中云:「靜中行火候,定里結還丹』。宋·白玉蟾《玄關顯秘論》云:「采精神以為葯,取靜定以為火。以靜定之火,而煉精神之葯,則成金液大還丹」。《中和集》云:「藥物只於無里取,大丹全在定中燒」。《體真山人丹訣語錄》也講:「丹法攝歸一定字,所謂至簡至易之道也」。因此,煉丹的樞機只是一「定」功,能「定」則金丹不求而可致也。

《老子》中說:「致虛極,守靜篤,吾以觀其復,萬物並作」。「致虛極,守靜篤」,正是「大定真空」之功;「以觀其復,萬物並作」,正是「陽生葯產」之時。因此,「大定真空」即是葯生之川源,產葯之活水源頭。《悟真篇》中說: 「要知產葯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西南之鄉,是坤卦之位。坤卦六交中空,洞然無極,難道不是「大定真空」之示象嗎!坤變為復,重陰之下,一陽來複,即是「陽生葯產」。《龍虎經》謂:「坤靜合陽氣」,「陽氣發(於)坤」,正此之時。

「大定真空」既是「陽生葯產」之源頭,而「真空」之境又如何得證?乃用「心息相依」之功。《天樂集》中說:「復命之學,須返我於虛寂,唯虛能感。學者由心息相依,直造大定之境」。汪東亭說:「下功時有雜念來不要緊,你要知道,雜念如落葉,心息相依是把鐵掃帚,轉落轉掃,總有個掃得乾乾淨淨的一日」(《體真山人丹訣語錄》)。由「心息相依」而靜,由「心息相忘」而空,自能證入「大定真空」之虛境。汪氏又說:「心息相依之功夫純熟,必轉入心息相忘,方能人定。倘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人定,故此忘字最重要」 (《體真山人丹訣語錄》)。《玄關顯秘論》云:「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於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頃刻,運造化於一身也」、《道言淺近說》中也云:「忽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而人如醉矣」。有修鍊靜功多年者,尚不能「陽生葯產」,均以不能深契此中道理耳!然此「忘」字功訣又豈西派獨家樞機,實為丹道各家功訣共由之通途,《龍虎經》謂之「先存後忘」。祈望實踐功友,切於此等微妙處細細研究,才能得證丹道真實效驗。李涵虛自云:「昔我在洞天中學鑽杳冥七八年,然後稍有把柄」。由此可見,古人證悟之不易,我輩能得聞個中玄妙,豈能輕易放過而不親身實踐嗎?李氏又說:「必有此等真功夫,然後有真效驗。彼無功而妄想效驗者亦終為不得效驗之人也,反唇相詆,何足病之!」

能由「心息相依」而至 「心息相忘」,進人「大定真空」之境,自能會有真效驗發生。清·黃元吉《樂育堂語錄》中說:「神炁混合,心息相依,其身體內外,泰然融然,有酥軟如綿之意,此即炁生之兆也。但此氣生時,即玄竅開時……泄泄融融,其妙有不可得而擬議者」。《天樂集》云:「工夫不外心息相依,一到大定真空之境,內外二葯俱通。外則九還,先天一炁自來;內則七返,五行四象自合。三家自然相見,水火自然既濟,一切法驗,不召而自來,不求而自至,有水到渠成之妙」。《樂育堂語錄》中也說;「內葯,吾身之元氣也;外葯,即太虛中之元氣也。……此殆內外合一,盜得天地靈陽,歸還於我形身之內,久之則鍊形而化氣」。

既得「陽生葯產」,即可應時而起葯火采煉之功。采煉火候,不外「靜動靜」三個字。《樂育堂語錄》云:「煉時謂之為火,火中自有葯在也,然只是一個動靜而已。動而有形,喻之為葯;靜而無象,擬之為火」。白玉蟾也說:「以靜定之火,而煉精神之葯,則成金液大還丹」(《玄關顯秘論》)。心息相依而心息相忘,是為前靜之功。靜極而生動,此「動」之機,正是「陽生葯產」之時。採藥之功,雖名「不採而采」,實為只是一個「以靜制動」之功,師曰:「定續定」也。動而陽生,靜而采煉,一動一靜,一生一采,是為采煉火候之次序。呂祖謂:「動即施功靜即眠」也。

《天樂集》中云:「定久寂然,是謂歸根。歸根則有動,而返乎靜矣。靜極復動,先天一炁,有感必應,我即以動應之,在外心息相依,神氣合一,使同定而不妄馳,是即水府求玄,起巽風而運坤火也。再由心息相依,漸漸由武火轉為文火,神息兩忘,又入大定。則先後二天,各得其所,內外和融,身心恬愉,所得真乙之炁,送歸土釜牢封固矣,方可一度罷功。是故復命之學,須經『三反』。即由動而靜,靜極復動,動而又靜是也。汪師語予云:『陽生前一定,陽生後一定。前定所以候葯產,感真陽;後定所以沐浴溫養,封固密藏 』。《陰符經》三反晝夜之說,當即指此部工夫。此玄宗復命之秘奧,必經『三反』而藏事也」。


推薦閱讀:

男女修鍊之不同
《正念的奇蹟》——如何吃橘子
道家內功修鍊筒說
道家內丹修鍊的程序
凌空點穴術修鍊秘法

TAG:方法 | 修鍊 | 玄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