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打破自己的人生模式?

曾經的體驗,如何左右著我們的幸福

文:王金現 丨 壹心理專欄作家

感受自動發生器

小時候,跟堂哥在河邊玩水,中午回家被父親一頓猛批。父親聲色俱厲地說,若再次見到我在河邊玩水,就直接搬塊大石頭把我壓在河裡,不讓我出來。

當時十分恐懼,雖然不太相信父親會把我壓在水中,但從那以後就很少接近水了。而且對水產生一種害怕,多年多年以後,還經常做夢在深水裡掙扎不能出來;多年多年以後,看到有人游泳,仍然只有羨慕的份兒。直到前年在一家酒店住宿,內設有游泳池,童心大發,每晚都要下水玩上一陣子,對水的感覺雖有害怕卻是喜歡,恐懼感沒有那麼強烈了。

於是明白,曾經的童年對於水的恐懼,一直影響著我,左右著我跟水之間的聯繫。

感受衍生信念

我的一位來訪者說,她帶孩子在公園裡玩時,特想跟孩子一塊坐坐飛車什麼的。可是每當她產生這個念頭時,就會有極大的自責與罪惡感。她似乎覺得自己是不可以玩的。或者說,玩,是種罪惡。伴隨著這種體驗,回憶起幼年的一個場景。母親在剝花生,她覺得好玩,就把花生米撒在地上。母親似乎非常憤怒,用繩子拴住她並拉到溝邊要把她扔到溝里去不要她了。

治療中,我讓她嘗試著對媽媽說出內心的話:媽媽,我只是想玩,孩子天性就好玩。我不是想要搗亂的,不是想要拋灑東西,我只是覺得玩花生米很快樂。她流淚了很久,然後說,她開始允許自己玩遊戲了,並且相信自己可以享受遊戲的快樂了。

在這位來訪者身上,早年因玩花生米而被母親所懲罰,使她體驗到了被拋棄的恐懼,然後對玩衍生出一種罪惡感。在這樣的體驗的基礎上,她在潛意識中做出決定:不能夠玩、不可以玩。這樣限制性的信念,自然阻擋了她對於遊戲樂趣的享受。

感受下的期待

有則抑鬱情緒個案。來訪者是男性。經常對自己感到不滿意和失望。隨著治療的進行,他回憶起早年在家裡的一個情景。他看到父親總是不開心,他不確定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或者自己的哪點表現沒能讓父親滿意。於是,他總是期待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但是,父親的臉色一直憂鬱著,讓他倍感挫敗和無助。高考中,他沒有取得滿意的成績。對工作,也不滿意。

顯然,父親的憂鬱神情,他似乎認為是自己表現不夠好。在這一信念的基礎上,又讓他對自己產生了無意識的期待,期待自己能夠更加優秀,能夠拯救父親。這種期待,讓他不能放過自己,然後對自己產生失望,然後抑鬱。

痛苦與覺醒

我們的痛苦或者不幸,往往由不良關係所引起。比如說親密關係、職場關係,甚至於我產跟金錢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還會把責任遷怒於關係中的對象,說某人不好,某事不順,某物(如金錢)可惡。但,細究起來,所有的痛苦,其實是由我們的「主觀」、過往的體驗(經驗)所決定的。

人至所以不快樂、不幸福,或者是被過往體驗中的感受(情緒)所支配;或者是被某種限制性信念把約束;或者是被某一非現實性的期待所牽制,而這些又完全是在無意識層面發生的。換句話說,完全無意識地活在過去,活在過去的感受里,活在過時的觀念中,活在非現實的期待中,而非活在當下。表面上看,人們似乎是很有主見很有主意很有個性地做事,而實際上卻是無意識的奴隸。這是一切關係問題的根源,也是人們痛苦的源泉。

所以,從某個層面上講,心理學是讓人覺醒的藝術。心理諮詢的功能並不局限於(心理疾病的)療愈,重要的是成長,即從過往的經驗中走出來。如果能對當下有更多的覺察,那就是另外一個功能了,即:覺悟。

推薦閱讀:

淡然的人生
【職場勵志】職場晉陞 人生奮進(專題文章介紹)
芒種說麥客︱所有的情懷在生存面前都是耍流氓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讀張愛玲
對聯里的家訓家風,不可不學的人生大智慧!

TAG:人生 | 自己 | 才能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