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敷臍 萬病回春
06-29
吳師機《理淪駢文》雲:「凡病多從外入,故醫有外治法。」「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葯即內治之葯,醫理藥理無二,則神奇變換上可以發泄造化五行之奧蘊,扶危救急中疊出不窮。」中藥敷臍屬中醫外治療法之一,可應用臨床各科,方法簡便,收效迅捷。中藥敷臍是是選用適當的中藥為末填敷臍中或將葯末加油膏、唾液、酒、醋、葯汁等調和成稠糊狀,製成一定的劑型(粉、糊、膏)填敷臍中,敷於臍部,或在臍部給予某些(艾炙、熱熨、拔罐等)刺激,通過皮膚給葯途徑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肚臍名神闕,其帶為胚胎兒吸收營養之傳輸帶,它內連五臟六腑,外通四肢百脈,是人體重要部位,命蒂之所在,顯得至關重要。神闕為任脈要穴,與督脈命門相應,任督經氣相通,共理人體諸經百脈;臍亦為沖脈循行之地,沖為經脈之海,任、督、沖內通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聯繫全身之經脈,起著調節氣血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臍又是胎兒從母體吸取營養物質的通道,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後閉合處。臍的解剖學特徵證明,其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作用較差,臍下無脂肪組織,皮膚直接與筋膜、腹膜直接相通,含有豐富的血管,滲透性強,吸收快,極有利於藥物的穿透吸收。故藥物敷臍可彌散穿透入血液循環,產生全身效應,達到一定的治療目的。因為它的重要和通達處所,先人發現通過它的外敷療法取得理想而無可替代之作用。我國自古只灸不針,到唐代逐漸發展為葯灸並用,即用藥灸來治病。晉、唐以後,隨著穴位中藥敷臍的誕生,在神闕穴貼敷藥物以治病的方法,也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葯三卷、四卷中,對許多病證都記載了敷臍方葯,如治水腫尿短,以針砂「同豬苓、地龍、蔥涎貼臍」。其後,趙學敏的《串雅內編》對敷臍的方葯有更多記載。至吳尚先所編纂的《理瀹駢文》載敷臍方劑數十首,冠其它經穴、要穴之首,涉及內、外、婦、兒等科病症」。他認為「中焦之病,以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臍上為第一法」,「對上下焦之病,也可用敷臍而上下相應」。 目前,中藥敷臍應用更加廣泛,中藥敷臍也由單一的敷臍,發展為填臍、貼臍、填貼混合等多種方法,成為中醫臨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根據具體病證及治療需要,選擇適當的藥物,製成一定的劑型進行敷貼。目前敷臍方法主要有填臍法、貼臍法、填貼混合法等。填臍法又有填葯末、填葯糊、填葯餅等。貼臍法有貼膏藥、貼布膏等。凡溶於水和脂的藥物成分,皆易於透皮吸收。 我們在臨床實踐中也明顯感到,藥物製成糊狀填敷,其療效要優於粉末狀。此外,用閉式敷料(如用膠布固封)可促進藥物吸收。療效顯著的藥方: 寒咳散(中醫藥物貼臍) 白芥子5g,半夏3g,麻黃5g,肉桂5g,細辛3g,丁香O.5g。上藥共研細末,將臍部用75%酒精消毒後,取藥物納置臍內,用膠布密蓋固定,每日換藥1次,直至病癒。功能疏散風寒,化痰止咳。主治風寒咳嗽。 熱咳散(同上) 魚腥草15g,青黛10g,蛤殼10g,蔥白3根,冰片0.3g。將前三味葯研碎為末,取蔥白、冰片與葯末共搗爛如糊,用法同上。功能疏散風熱,清熱止咳。主治風熱及火熱咳嗽。 久咳膏(同上) 罌粟殼30g,五味子30g,蜂蜜適量。將前二味葯研極細末,入瓶密貯備用。用時以蜜調膏。用法同上。功能斂肺止咳。主治久咳。 麝香暖臍膏(《中醫外治法集要》) 當歸、白芷、烏葯、小茴香、大茴香、香附各4g,木香2g,乳香、沒藥、丁香、肉桂、沉香各1g,麝香o.15g。用時將藥膏烘熱,敷於神闕穴,每日2次,痛止即停用。功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主治寒性、虛寒性、氣滯胃痛。 傷濕膏(中成藥研究1986(12)) 傷濕膏1貼,於乘車(船)前貼臍部。功能理氣和胃止嘔。主治乘車(船)運動昕致的嘔吐。 吳丁散(《中國灸法集粹》) 吳茱萸、乾薑、丁香各50g,小茸香75g,肉桂、生硫磺各30g,山梔子20g,胡椒5g,蓽茇25g。上藥共研細末,密貯備用。用時取葯末25g,加入等量麵粉調成糊膏狀,敷臍,上蓋敷料,膠布固定。或上用熱水袋熱敷,每次敷貼3~6小時,每日1~2次。功能溫中散寒。主治胃中寒冷,呃逆沉緩有力。 臍壓散(上海中醫雜誌 1983(1))膽汁制吳茱萸500g,龍膽草醇提取物6g,硫磺50g,醋制白礬100g,硃砂50g,環戊甲噻嗪175g。將上藥混合研末,每次用藥粉200mg左右,倒入肚臍窩內,藥粉上覆蓋棉球,外用膠布固定,每周更換1次,1個月為1療程。功能疏肝解郁降逆。主治高血壓病I~Ⅱ期。 降壓散(中醫藥物貼臍) 吳茱萸、川芎、白芷各30g。將上藥研細末,過篩,取葯末15g,以脫脂棉薄裹如小球狀,填入臍孔內,用手向下壓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0天為1療程。功能降血壓。主治原發性高血壓。 芫花散(《中國灸法集萃》) 芫花100g醋浸1天,明雄12g,膽南星20g,白鬍椒10g,上藥共為細末,取適量納入臍中,使與臍平,覆蓋後膠布固定。功能清熱化痰開竅。主治癲癇。 大蒜糊(《實用中醫內科學》) 獨頭蒜1個,梔子3枚,食鹽少許。將上藥共搗爛,攤於紙或紗布上,敷貼臍上,每日或隔日1換。功能清熱化濕。主治濕熱蘊積所致的癃閉。 縮泉膏(《中醫外治法集要》) 丁香、肉桂各等份。焙乾上藥,共研細末,過篩,黃酒或水調成膏,紗布包裹敷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若寒甚,丁香、肉桂比例改為1:3。每日1次,5日為1療程。功能理氣散寒。主治寒濕阻滯之尿頻。 加味四物散(《理瀹駢文》) 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麥冬、知母、黃柏、黃連、梔子、炮姜、山茱萸、煅牡蠣各等份。上藥分別烘乾,共研細末,過篩,裝瓶貯備。用時取藥粉適量,開水調成膏,紗布包裹,敷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5~10次可見效。功能滋陰清熱。主治陰虛火旺型遺精。 川楝子散(經驗方) 川楝子20g,黃連、知母、梔子、青皮、白芷各lOg,丁香6g,上藥研成細末,井水調和成糊狀,取適量填入臍中,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次。功能清熱瀉火,踴利氣機。主治各型陽強。 乳沒調經散(《中醫外治法集要》) 乳香、沒藥、白芍、牛膝、丹參、山楂、廣木香、紅花各15g,冰片1g。除冰片外,余葯烘乾,研為細末,過篩,再將冰片調入重研一遍,裝瓶備用。臨床用藥末20g,以生薑汁或黃酒適量,調為稠膏,敷神闕穴及子宮穴,上置塑料薄膜,紗布覆蓋,膠布固定,2日換藥1次,連用至月經乾淨,3月1療程。功能理氣活血。主治氣滯血瘀型月經不調。 蜣螂通經散(《中醫外治方葯手冊》)蜣螂1隻(焙乾),威靈仙lOg(烤乾)上藥共研細末,填神闕穴,膏藥貼蓋,約1小時後去葯,每日1~2次,連用至愈。功能活血通經。主治血瘀實證閉經。 山楂定痛散(浙江中醫雜誌1980(12)) 山楂、乳香、沒藥、葛根、穿山甲、川厚朴各100g,白芍150g,甘草、桂枝各30g,細辛揮髮油、雞血藤揮髮油、冰片各適量。先將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2次,煎液濃縮成稠糊狀,混入溶於適量的95%乙醇的乳香、沒藥液,烘乾後與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細末,再加入適量的細辛揮髮油、雞血藤揮髮油、冰片,充分混合,過100目篩,貯藏備用。患者經前3~5天用溫水洗擦臍部,取上藥15g,氣滯血瘀者用食醋調糊,寒濕凝滯者用薑汁或酒調糊。敷於臍中,外用膠布固定。待經痛止或經期第三天去葯。功能行氣活血,通經散寒。主治各種痛經。 芡實散(中醫外治法集要) 芡實、桑螵蛸各30g,白芷20g。上藥共研細末,醋調後敷神闕穴,每日換藥1次,1周即可痊癒。功能健脾清熱利濕止帶。主治各型帶下症。 丁香生薑糊(中級醫刊1987(10)) 丁香15g,半夏20g,生薑30g。先將丁香、半夏為細末,以生薑煎濃汁,調為糊狀,取適量塗敷臍部,外蓋紗布,並用膠布固定。功能和胃止嘔。主治各型妊娠嘔吐。注意事項: 1.敷臍藥物應少而精,盡量研為細末應用,以充分發揮藥效。 2.敷藥前應先將臍部擦拭乾凈,臍病或有感染者禁用。 3.注意保護皮膚,加用膏藥烘烤不可太熱,嚴防燙傷皮膚。 4.本法一般無副作用和不良反應。一旦個別患者敷藥後出現局部紅腫、癢痛等過敏現象,可揩去藥物。 5.對急症、急性病,在未確診前不宜敷臍止痛,以免延誤病情,確診後再採取相應治療措施。
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閱讀(19)| 評論(4) | 喜歡 推薦 轉載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中藥可以補血?
※皰疹帶狀皰疹秘方中藥,方子簡單,沒想到效果卻這麼好
※乳腺增生的中藥偏方
※中藥飲片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18年市場規模或超2700億元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