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比理念更重要
方法比理念更重要
在管理中,我從來不認為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
在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老鼠們在一起開會,商討怎樣才能不被貓抓住。其中一隻老鼠提議,在貓的脖子上掛一個鈴鐺。全體老鼠歡聲雷動———「這個主意太好了!」但當有鼠問,怎樣才能將鈴鐺掛到貓的脖子上時,剎那間全體老鼠鴉雀無聲。這個故事說明,方法比想法更重要,或者說沒有方法對應的想法,是沒有價值的。
其實,這個觀點最普通不過。
馬克思曾說過,哲學家們是在用各種理論解釋世界,而未將目光聚焦在改變世界上。那麼,到底是什麼在改變世界?是哲學思想,還是各種經濟理論,抑或是人文關懷?我認為,都不是。改變世界的是技術。一切思想都是待技術改變世界後,對這個世界的解釋。
世理相通。所以,我越來越認為,推動企業管理進步的是各類管理方法,而不是理念。在那些管理方法貧乏的企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其管理理念很「發達」,幾乎天天都在引進或創造新的企業文化、新的管理理念、新的機制。
在實踐中,常有自封為戰略家或戰術家的管理者。在我看來,管理者首先應解決好的並不是戰略問題,而是戰鬥問題。我所說的管理方法,是指企業內部管理的流程與表格。保證流程與表格的完整、合理、嚴密以及可維護,是管理者永恆的工作內容。
工作中,大多數管理者每天都要批複很多報告,每周要開各種會議。我總在想,能否伴隨著工作的深入,管理者面前的報告會越來越少,要開的會也能越來越少?
其實,呈送到管理者手中的絕大多數報告往往只針對一個問題。比如,建議倉庫某某呆料報廢、計劃中的某數據出現差錯、對某事件的投訴,等等。管理者拿到這樣的報告後,考慮的思路一般都是這樣的:先問問題是什麼;接下來,他會進一步想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相應的責任人是誰、怎樣糾正這個錯誤、怎樣預防這類錯誤,使之以後永不再犯、損失是多少,等等。
通常而言,管理者只能在報告中看到「問題是什麼」,而對他所關注的其他5個問題,報告很少會涉及。那麼,為什麼報告者會經常忽略其餘5個問題呢?
我認為,首先是報告者的思路存在問題。他們在面對問題時,難以做到有意識而系統地全盤考慮上述6個問題。
其次,報告者還存在思路障礙———「我不是領導,解決問題自有領導。」
最後,提出問題的人有時所掌握的信息並不足以回答這6個問題,或者懼怕答不好,所以索性不作回答。由於思路障礙及實際困難的存在,報告者通常採取的辦法便是,只提出問題,而將解決問題的「熱山芋」扔給他人。
在管理中,我從來不認為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實際上,提出問題僅僅是提出問題而已。在一個企業中,大家抱怨(發現)問題的水平基本上是相當的。顯然,發現問題易,而解決問題難,避難就易,人之本性。因此,你總能聽到很多人(包括領導)在抱怨,而很少看到有人在行動。
我建議,管理者以上述工作方法為判斷標準,識別人才:凡是遇到問題,只考慮「問題是什麼」的———難矣哉;凡是遇見問題,能全面考慮上述6方面問題的———趕快提拔。此外,企業還可以引進上述6個問題,改變內部報告格式,提高管理質量。
其實,正是諸多類似方法的積累,推動了企業管理的進步。
推薦閱讀:
※廣本理念S1和東本思銘,到底誰該先停產?
※為什麼我們需要批判性思維
※那些有害的情感理念
※老人帶娃理念衝突!怎麼溝通才不傷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