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內分泌教授:防骨松不只是老年人的事
受訪專家:
夏維波: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主任委員
擅長: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的診療,特別是少見、疑難內分泌代謝疾病(如佝僂病、骨軟化症、骨發育不良、甲狀旁腺疾病等)
出診時間:周一全天、周二上午、周三上午
(健康時報記者 張斯文 健康時報駐北京協和醫院特約記者 羅 欣)雖說骨質疏鬆是「老年病」,但防治骨松得儘早開始。如果在人體的「骨骼銀行」中有足夠多的積蓄,從小就注重補鈣,即使以後「啃老本」也不至於窮困潦倒。
變矮超4厘米
小心骨松
門診現場:一位40多歲的男性來到診室諮詢,他說,「夏大夫,我平時沒有什麼太明顯的癥狀,就是最近周圍人都覺得我的身高變矮了不少,常覺得全身酸疼無力。
夏維波:即使是正常人,身高也會發生變化,但變化不會太明顯。如果中老年人的身高比年輕時降低超過4厘米就很可能發生了椎體壓縮性骨折,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一般來說,椎體骨折是骨松最易發生的疾病,年齡越大發生的幾率也越大。老年人發生椎體骨折是由於椎體被壓縮會出現身高變矮。有一半以上的椎體壓縮性骨折會悄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身高變矮超過4厘米必須排查是否存在椎體壓縮性骨折。因為這個病人才40多歲,就出現了身高變矮和全身酸痛無力,除了骨質疏鬆外,還需要查查是否有其他疾病導致的骨骼疼痛和椎體壓縮。需要給病人做一些檢查,來排查骨軟化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腫瘤骨轉移等其他代謝性骨病。
骨丟失逃不過
骨密度檢查
門診現場:一位快70歲的大爺在兒子的陪同下來到夏大夫門診,「我最近幾年總腰疼,貼膏藥、吃藥都不見好,孩子們讓我來查查骨密度,可我們也不知道該做什麼檢查。」
夏維波: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房子,我們的骨骼就是鋼筋水泥,鋼筋水泥時間久了被腐蝕了,整個房子的穩固性就會出問題。所以定期檢測骨密度對預防骨松尤為重要。
我們所說的骨密度全稱是骨骼礦物質密度,是骨骼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是測量骨密度的方法也很多,以雙能X線骨密度,超聲,定量CT最為常見。雙能X線骨密度檢查是目前推薦的骨密度測量方法之一。
所以我們建議以下人群定期檢測骨密度:絕經後的女性;60歲以上男性;X線或CT發現骨質密度減低的成人;在圍絕經期時有臨床骨折危險因素的婦女;脆性骨折的成人;患有易導致低骨量或骨丟失相關疾病的成人;長期服用導致低骨量或骨丟失的藥物的成人等。
每個人都該
存點太陽過冬
門診現場:一位50歲左右的女士來到門診,看起來憂心忡忡,「夏大夫,我女兒說更年期女性是骨質疏鬆的高危人群,買了好多鈣片給我,您說這些真的有效果嗎?」
夏維波:預防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合理科學補鈣。除了服用一些鈣劑之外,牛奶是最好的補鈣食物。
但如果缺失維生素D身體難以吸收鈣,所以在補鈣的同時維生素D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實我們的皮膚就是天然的維生素D合成器,皮膚通過7-脫氫膽固醇作用可以自己合成維生素D。通過曬太陽的方式獲得維生素D效果最好,每天上午9點~下午4點間曬半小時太陽就足夠人體所需維生素D的合成。一定要到室外曬太陽才有效。同時,我們的身體還是一個維生素D的儲存器,夏秋季節多曬太陽多儲存維生素D可輔助冬季預防骨質疏鬆,多存一些好過冬。還要強調,除此之外別忘了請醫生處方有效的防治骨質疏鬆的藥物。
繼發性骨松
被很多人忽視了
門診現場:診室里走進來一個皮膚白嫩不見喉結的小夥子,「夏大夫我是卡爾曼綜合征患者,這次倒不是因為這個病而來,主要是最近頻發不明骨折找不到原因。」
夏維波:卡爾曼綜合征患者多是由於促性腺激素分泌不正常,導致患者沒有性特徵無法生育。因患者體內激素分泌異常,若不採取長期規範的激素代替治療患者多在30歲後就會頻發各種骨折。
對男性卡爾曼綜合征患者來說,14歲以後可予雄激素治療,促進男性第二性徵發育,維持正常性功能、體脂成分、骨密度,但不能恢復生育能力,等年紀再大一些可接受後續治療。除此之外,臨床引起骨質疏鬆的疾病主要有甲旁亢、慢性腎衰、庫興綜合征、甲亢、吸收不良、器官移植及腫瘤等。同時也提示那些過度控制飲食,追求身材是「A4」腰的青年女性,骨質疏鬆和骨折的風險也會增加,應注意保持正常的體重、適當補鈣,必要時做骨密度篩查。
作者手記:
在很多人印象中內分泌科是個看甲狀腺、給糖友調葯的「溫和」科室,但記者發現,內分泌系統疾病包羅萬象,夏維波教授就全能偵探,每天面對五花八門的病例,在其中抽絲剝繭,精確診療。
在門診,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或淳樸、或樂觀,也同樣影響著他的生活態度。他說:「醫生的成長離不開患者,我們的每一點進步都源自患者,患者的康復也需要我們盡心儘力,所以更多的時候醫患是個共同體,也是並肩的戰友。」在這個嚴謹、求精的大夫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不過分內之事。
(責任編輯:荊雪濤)
推薦閱讀:
※胡希恕教授妙用大柴胡湯(哮喘/肝炎/潰瘍/闌尾炎/癲癇)
※袁紅霞教授辨治疑難雜病淺析
※做學術期刊的審稿人是怎樣的體驗?
※張鋒教授Nature發文,CRISPR技術找到了癌症免疫療法關鍵基因!
※張玉琪教授:當心惡性黑色素瘤腦內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