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形成及其運行方式

《資本論》是卡爾·馬克思偉大的經濟學巨著,它研究的對象正如馬克思自己指出那樣:「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即要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資本論》共分四卷,第一卷分析的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分析的是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分析的是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關於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史。馬克思認為,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沒有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餘價值。所以,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以及剩餘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是《資本論》的主旨。《資本論》知識面相當廣博,內容也十分豐富,理論深奧而精美。對於非經濟專業的讀者來說,讀懂領會確實困難。為了更好地梳理知識點,幫助記憶,採擷巨著主旨,並查閱相關資料,按粗淺理解,資本主義生產目的和資本運行方式為條目,略述以下,希望也能對想要了解巨著而苦於沒有時間閱讀的朋友有些許幫助。初學錯誤難免,僅供參考。一、資本主義生產目的:資本形成--剩餘價值--資本積累二、資本運行方式:資本循環--資本周轉一、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什麼?在先弄清資本主義生產目的之前,先要明白什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經濟學界尚有爭論,按較為通行的解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製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係。那麼在這樣生產方式下的生產目的是什麼呢?馬克思說,在資本主義社會「商業的目的不是直接消費,而是謀取貨幣,謀取交換價值」。資本家「從事生產的資本的目的,決不是使用價值 ,而是作為財富的一般形式。」 因此 ,「資本家不是掙一文吃一文的。最大限度地增殖他的資本就是他的動機。」一句話,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目的是剩餘價值或利潤的最大化。(一)資本形成。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目的是為了剩餘價值,在了解剩餘價值概念之前,首先應該了解資本的概念和其形成的條件,因為剩餘價值的產生與資本密不可分。1、什麼是資本?資本就是一種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馬克思認為,資本就是一種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它並不是一種物,而是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係。馬克思還認為,資本是特定歷史發展的產物,而非自然而成。對此,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他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係,它也就不是資本了。」資本的產生,標誌著社會生產由之前的舊時代--封建社會進入到一個新時代--資本主義社會。2、資本形成需要哪些條件?一是歷史條件,即商品的產生和貨幣的出現。貨幣是資本最初的表現形式,但貨幣本身並不是資本,它必須出現在商品市場、勞動市場,或貨幣市場上,並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轉化為資本。二是要有發達的商品流通,即商品貿易,這使得資本形成成為可能,故而也是資本的起點。三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因為原始積累的結果,生產者與他們的生產資料被迫分離。這些失去生產資料變得一無所有的人們,於是就成了只能支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他們將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售,以獲取維持自己和其家庭生活所需的生活資料。勞動力並非生來就是商品,它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也是資本得以最終形成的關鍵。3、資本由哪些部分組成,或者說資本的構成是什麼?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馬克思根據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增殖情況,把資本的組成劃分為不變資本部分與可變資本部分。恩格斯對這種劃分方式高度評價道:「這個區別提供了一把解決經濟學上最複雜的問題的鑰匙」。它完全解釋了可變資本是剩餘價值產生的真正源泉,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事實。(1)不變資本部分: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等的那部分資本,它是以生產資料的形態而存在的。這部分資本(生產資料)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原有的使用價值形態被改變了(比如煤變成了熱能、棉花變成了紗等),但這部分資本的價值量並沒有改變,只是被轉移到新產品之中了(因為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不同,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情況也不同,因而價值轉移的方式也不同。原料、輔助材料、燃料等生產資料在一次生產過程中被完全消耗掉,它們的價值一次性全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機器、廠房、設備等勞動資料的使用價值卻是在不斷反覆的多次勞動過程中逐漸被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在生產結束時這部分資本未發生任何變化,因而被稱為不變資本部分,簡稱不變資本。(2)可變資本部分:資本家用於購買自由工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即俗稱的工資)。可變資本的價值等於購買的勞動力價值。這部分資本經過生產過程,其原有的價值量發生了變化,有了增量,因而這部分資本稱為可變資本部分,簡稱可變資本。(二)剩餘價值。1、剩餘價值的產生:由剩餘勞動產生。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得知,可變資本的增量部分就是剩餘價值。但是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這裡需要涉及到兩個概念,即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工人的勞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必要勞動(也稱必要勞動時間)與剩餘勞動(也稱剩餘勞動時間):(1) 必要勞動:即然必要,肯定是因為不可缺少。在這個階段工人必須生產出用於維持工人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這個價值量有多少呢?它等於資本家購買其勞動力的價值,即工資。也就是說,工人必須在這個階段生產出「工資」,他才能維持自己和家庭生計,也才能有再被僱傭的可能。因而這個階段的勞動稱為必要勞動,或稱必要勞動時間 。(2) 剩餘勞動:在這個階段工人雖然耗費了勞動,形成了價值增量,但這個增量被資本家全部無償佔有了,工人自己並未分得毫釐,因而這個階段的勞動對於工人而言是無酬勞動。而對資本家來說,得到了可變資本(購買勞動力的價值)的增量--剩餘價值。 因此,工人在此階段的勞動被稱為剩餘勞動,或稱剩餘勞動時間。2、資本家榨取更多剩餘價值的手段:資本家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剩餘價值,因而他們對剩餘價值的貪慾也是無止境的,如何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使剩餘價值最大化則是資本家最為關心的問題。在此引進兩個概念,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1)絕對剩餘價值:在工人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家通過延長剩餘勞動時間以便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這就是所稱的絕對剩餘價值。然而從工人身體極限角度上說,這種方法並不能長久,於是除了盡過能地拖延工人剩餘勞動時間外,資本家還加強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實行白天與夜晚的換班工作制。由此我們也看出,資本是不管勞動力壽命長短的,它唯一關心的是最大限度地使用勞動力,讓它生產出更多的剩餘價值。因此說,資本的本質就是剝削。(2)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人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獲得的的更多剩餘價值。在生產過程中,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需要降低勞動力價值。每個資本家總是力圖採用改良的生產方式和改善經營管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使其生產的商品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從而獲得超額剩餘價值。這個過程的客觀後果則是新的生產方式被整個社會普遍採用,各個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導致工人用以維持自己和家庭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下降從而帶動勞動力的價值也降低了,整個資本家群體也就獲得更多的相對剩餘價值。(三)資本積累1、資本積累的實質。資本家為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除把從工人那裡剝削來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用於人個消費外,另將很大一部分剩餘價值用於購買擴大生產規模所需要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當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即剩餘價值資本化時,就有了資本積累的概念。資本積累的規模與剩餘價值的量成正比,作為資本的剩餘價值量增大了,資本積累的規模就增大了;資本積累規模增大,就能更進一步的擴大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就是生產規模比原來擴大的再生產。具體說社會生產的新產品除了用於補償已消耗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外,還有多餘的部分用於擴大生產的規模。相對比的概念是簡單再生產,即規模不變的再生產);而擴大再生產的結果,則是資本家佔有的剩餘價值越來越多。由此我們看出,資本積累的實質是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中,資本家利用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不斷擴大資本的規模,以便不斷地擴大對工人的剝削,從而不斷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因此說,更多的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而資本積累則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2、資本積累產生的原因。一是為了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必須進行積累,這是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二是自由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迫使每個資本家只有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擴大資本規模,才能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保存自己,擊敗對手。因此,競爭與無政府狀態是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3、研究資本積累,應認識的兩個假定條件。第一個假定條件:資本家能夠賣掉自己的商品,並把由此得到的絕大部分貨幣再轉化為資本;第二個假定條件:工業資本家只是剩餘價值第一個佔有者,他還必須同在整個社會生產中執行其他職能的資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一起,共同瓜分剩餘價值。因此,剩餘價值分為各個不同的部分,歸不同類的人所有,並具有不同的,互相獨立的形式,如利潤、利息、商業利潤、地租等。但無論剩餘價值如何分配,都不影響它的性質。4、剩餘價值量決定了資本積累的規模,而影響剩餘價值量大小的因素很多,比如剩餘價值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預付資本量的大小等等,考慮篇幅就不詳細羅列於此了。5、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1)資本的積累使得工人實際的工資水平下降: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和在競爭中取勝,必然會不斷改進企業技術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結果在全部資本中,不變資本所佔的比重增大,可變資本所佔的比重相對縮小,工人得到的貨幣工資(也稱為名義工資)無法保障其本人與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所以說實際工資水平下降了。(2)資本的積累產生了相對過剩人口: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和資本總額的增加,有些部門或企業採用新的技術設備,使不變資本的比例擴大,而可變資本的絕對量雖然也會增加,但相對量則日益下降,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同時由於機器的廣泛使用,大批婦女兒童走進工廠,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及一部分中小資本家也加入了自由工人的行列,一方面使得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增長;另一方面也必然造成成年、有體能的產業工人被迫退出產業大軍的現役部隊,而成為產業後備軍,從而形成人口的相對過剩,即失業人數不斷增加,人們陷於待救濟的貧困境地。這是資本積累或資本主義財富發展的必然結果。6、資本積累發展的歷史趨勢(1)原始積累,即通過暴力使生產者與其生產資料相分離,把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的過程。這種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起點,並不是結果;(2)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3)血腥立法,壓低工人工資;(4)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產生;(5)工業資本家產生。一方面造成兩極分化。資本積累的「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另一方面無產階級必然成為資產階級的掘墓人。由於競爭加劇,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從而使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的加劇,這就不僅為自己的滅亡準備了客觀物質條件,即社會化大生產,而且還為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準備了社會力量即無產階級。馬克思指出:「當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敲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二、資本的運行方式(一)資本循環1、資本循環的三階段。馬克思的資本循環理論是以產業資本為例進行分析的。資本要達到積累的目的,必須以循環的方式運行,資本循環一次需要要經過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資本的職能作用是不相同的,表現的形式也完全不同。這三個階段資本的職能作用依次表現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第一個階段,購買階段:資本發揮的是貨幣資本職能,即購買生產要素,為生產剩餘價值準備條件。在這個階段,資本家以購買者的身份出現在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將他的資本(表現形式是貨幣)轉化為商品,即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如果以 G代表貨幣,W代表商品,A代表勞動力,Pm代表生產資料,這一階段的資本運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第二個階段,生產階段:資本發揮的是生產資本職能,即促進購買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包含剩餘價值的新產品。在這個階段,資本家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投入生產過程,使二者相結合。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和生產資料是分離的,只有通過資本家對勞動力的購買,勞動力同生產資料才能結合起來從事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生產。生產階段是資本循環中帶有決定意義的階段,正是因為在這一階段勞動力A和生產資料Pm的結合,於是包含剩餘價值量的新產品被生產出來。如果以 P代表處於生產領域中的生產資本,用虛線表示生產過程的進行或流通過程的中斷,用W′代表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資本,那末這一階段的公式是:

第三個階段,售賣階段。資本發揮的是商品資本職能,即出售商品,實現預付資本的價值和剩餘價值。在這個階段,資本家作為賣者重新回到市場,出售工人生產出來、並包含著剩餘價值的商品。如果用W′代表包含著剩餘價值的商品,用G′代表包含著剩餘價值的貨幣,則出賣階段可用公式表示為:W′-G′。對於資本主義再生產來說,售賣階段非常關鍵,如果售賣不能成功,即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出去或不能全部賣掉,商品資本就不能順利地轉化為貨幣資本,資本循環就會中斷或受到阻礙,再生產過程就會遭到破壞。循環在這個階段結束後,資本又回到原來的貨幣形態上,不過此時的貨幣已經不是原來預付時的G,而變成了大於G的G′。資本循環返回到貨幣形態後,重新開始新一輪的循環。2、資本的總循環。(1)資本總循環公式:資本的這三種職能形式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並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資本在運行中採取的不同形式。通過三個階段的形態變化,不但預付的資本價值得以保存,資本家還得到了預付資本的增殖,即剩餘價值量。資本在重回貨幣形態後,開始了下一輪的循環。這樣循環一次的過程,稱之為總循環過程,可用公式表示為:

(虛線表示生產過程的進行或流通過程的中斷)從公式中看到,資本依次由一種職能形式轉化為另一種職能形態,三種職能形式有機相聯。資本只有不停頓地從一個階段轉入另一個階段,才能正常進行循環。如果資本循環在第一階段G-W停頓,貨幣資本就會凝結為貯藏貨幣;如果資本在生產階段停頓,生產資料就會閑置,勞動力就會失業;如果資本在最後階段W′-G′停頓,賣不出去的商品就無法流通,也就無法轉化為貨幣資本。資本循環要求資本在各個循環階段具有相對穩定性,只有在完成每一階段職能後,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取得新轉化形態。資本的循環是流通和生產的統一。(2)預付價值的增值(剩餘價值)只能在第二階段產生的原因:從公式中我們看到在第三階段G"G,如果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G-W,W-G"都應該是等價的,那麼G應該等於G"。因此,馬克思認為增殖量的產生不可能出現在流通領域,只能從生產過程予以解釋,也就是商品W,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價值增值,原因在於W中包含一種特殊的商品——勞動力A。3、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這兩種資本職能形態,都有各自較為詳細的循環形式和循環公式,受篇幅限制就不再絮叨了。(二)資本周轉1、概念:資本周轉是指不斷重複、周而復始的資本循環過程。資本必須在運動中才能實現預付價值的增殖,所以,要想不斷得到增殖,資本的這種運動不能孤立地循環一次就停下來,而必須持續不斷地周期性地進行。2、資本循環與資本周轉的區別:研究資本循環是考察資本周轉一次所經過的三個階段,以及資本在這三個階段的三種形態和相應職能作用發揮情況;研究資本周轉的目的則是為了考察周而復始的不斷循環的速度,即每一次循環(即周轉時間)的長短、每年的周轉次數、周轉的快慢對資本量和剩餘價值量的影響。3、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還是以產業資本為例。(1)周轉時間:資本循環一次所經歷的時間,稱為資本周轉時間或資本總流通時間。它包括資本處在生產領域的生產時間和資本處在流通領域的流通時間。換句話說,就是從資本價值以貨幣形式預付時起,到再次回到同一形式時止的這一段時間。周轉時間的計量單位是年,時間長短可用u表示。資本周轉時間的長短是由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長短所決定的。影響周轉時間長短的因素很多:大體上說有勞動期間(指一定生產部分為完成一件產品所必需的相互聯繫的工作日的數目)、生產時間、流通時間等。一般說來,造船業比紡織業的生產時間長,造林業要受自然力作用的限制,生產時間也比較長。此外,技術設備、經營管理和勞動生產率水平的高低也決定著生產時間的長短;原料燃料產地、銷售市場的遠近等也決定了流通時間的長短;還有交通運輸、通訊設備以及信息網路系統的先進程度等都對周轉時間產生影響。(2)周轉次數:不同的產業部門有不同的周轉時間,即使在同一產業部門,不同企業由於生產條件和運輸條件的先進程度不同也會使周轉時間發生差異。於是就有了周轉次數的概念,即一年內資本能周轉幾次,次數多少用n表示。那麼,周轉次數的計算公式則為:         12個月(生產+流通) 12周轉次數n(一年內周轉幾次)=―――――――――――― 即 n=――― u(資本周轉一次的時間) u對資本家而言,資本周轉時間越短,一年內周轉次數也就越多,所以說,周轉的時間影響周轉次數。而資本周轉次數也直接影響剩餘價值的生產。所以,資本家總是千方百計地一方面採用新技術,另一方面還採取加快機器轉速、加快傳送帶運轉和實行日夜輪班制等加強剝削工人的措施,縮短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加快資本周轉速度,節省預付資本,以便攫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其結果,也促使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更趨尖銳。2、周轉資本的構成: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為了方便研究資本在周轉過程中是如何運作的,馬克思將資本劃分為固定資本部分和流動資本部分。(1)固定資本:是指以廠房、機器等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那一部分不變資本。它屬於真正的勞動資料,一旦進入生產領域,就長期固定在生產過程中,反覆執行著相同的職能,並能保持自己原有的使用形式。固定資本價值的轉移,是經過長時期多次的生產過程,逐步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而未轉移的那一部分預付價值仍然固定在生產過程中。被轉移走的那部分預付資本,經過商品銷售,一部分一部分地回到資本家的手中。固定資本的流通和周轉形式的特點,就是價值與物質相分離。固定資本的價值運動並不同它的物質運動相一致。它從開始周轉的時候起,價值便分割為二:一部分留在自身的物質形態上,一部分轉移到新產品上去。前者隨著磨損程度而逐次減少;後者經過生產和流通,以折舊形式逐次提取折舊費,再以貨幣形式收回。直至前者減為零,全部轉化為貨幣形式,然後再經過流通領域購買新的同類物資,來替換已經磨損報廢的固定設備,完成它的一次周轉,重新進入下一次周轉。(2)流動資本:是指投放在原料、燃料和輔助材料等方面的一部分不變資本,再加上資本家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一併都屬於流動資本。這部分資本在流通和周轉時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在勞動過程中,它們被全部消費掉,因此,在新一輪的生產過程中,必須全部重新購置;二是在生產過程中,他們不能保持自己獨立的使用形式,它們的價值是一次性全部轉移到新產品中,並通過流通來完成資本的周轉。墊支在流動資本上的預付資本,只需經過一個生產過程和商品的銷售過程,就能全部回到資本家手中。所以,流動資本的周轉速度比固定資本快得多。在固定資本周轉一次所需的時間內,流動資本往往可以周轉幾十次、幾百次乃至更多次。3、預付資本的總周轉:是指預付資本中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平均周轉。也就是說,生產資本中固定資本周轉慢,流動資本周轉快,那麼要考察資本的總周轉速度,就既不能只看固定資本,也不能只看流動資本,而必須把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周轉速度平均起來計算。也是以預付資本價值在一年內的周轉次數來表示。影響預付資本的總周轉因素:其一,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各自周轉次數。其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在生產資本中所佔的比重。在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各自的周轉次數確定時,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取決於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因為固定資本周轉慢,流動資本周轉快,所以,流動資本所佔比重越大,總周轉就越快。當然,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不是隨意可以改變的,多少固定資本配多少流動資本,是由產品性質和技術條件決定的。保持合理的比例,資本總周轉才能快起來,比例不合理,不是固定資本閑置,就是流動資本積壓和浪費,這都會延緩資本總周轉速度。4、預付資本周轉周期與資本主義危機周期性相關。馬克思認為「預付資本的價值周轉,是和它的實際再生產時間,或者說,和它的各種組成部分的現實周轉時間相分離的。」周轉周期的時間長短,主要是「由所使用的固定資本的壽命決定的,從而是由它的再生產時間或周期時間決定的。」例如機器的更新時間是十年,它的再生產時間也是十年,因而十年就是一個周轉周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固定資本的更新呈現出兩種相反的趨勢:一方面,新技術的不斷採用,質量更高、性能更好的新機器不斷被發明創造,這些新產品的應用將延長固定資本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新技術的採用,再加上競爭的壓力,生產資料以更快的速度被更換,資本家往往在舊機器沒有完全損耗時,就換成效率更高的新機器,於是一個周轉周期無需再等十年了。在周期性的資本主義經營中,依次要通過鬆弛(蕭條)、中等活躍(復甦)、急劇上升(繁榮)和危機這幾個時間。因些,經濟危機總是周期性的發生。雖然資本投下的時期是極不相同和極不一致的,但危機總是成為大規模新投資的起點。當資本主義生產進入危機時期,資本家就會降低成本,採用新技術不斷進行固定資本的更新來擺脫危機。因此,危機或多或少地是下一個周轉周期的新的物質基礎。對於資本,馬克思曾精闢地評價道:「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推薦閱讀:

甘肅衛生廳稱不會因爭議叫停真氣運行法|真氣運行法|任督二脈|劉維忠
榮國府的權力運行機制
真氣運行針筋法
宇宙是如何運行的
打拳運行 九珠連環

TAG:方式 | 資本 | 運行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