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道德經》中的系統思維
這是本人10多年前在人民大學讀博士時,上《系統思維》課的作業。最近清理電腦發現的,貼出來供方家一哂。
《道德經》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而辯證法正是系統科學的哲學基礎。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道德經》中的許多語句,閃耀著系統思維的火花。下面試舉例述之。
(1)非線性觀點
《道德經》第7章:「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道德經》第42章:「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道德經》第81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上述幾段話都體現了非線性思維。按照非線性觀點,事物的因果關係常常不是單調的。遇事謙讓,先人後己,反而會被別人推到前面;把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存性命。事物有時因受損而得益,有時因得益而受損。聖人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盡量把東西給與別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這些都生動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非線性特徵。
(2)動態觀點
《道德經》第23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飄風、驟雨,都是大自然這個系統的暫態,不具有穩定性,因而不能持久。
《道德經》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起腳跟,是站不穩的;跨起大步,是走不遠的。企者、跨者,都不具有穩定性。
《道德經》第16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
歸根,即復歸其本來狀態。靜,即穩定。老子認為,事物只有復歸其本來狀態,才能獲得持久的穩定性。
《道德經》一書反覆論述的就是如何才能保持社會系統的穩定性。老子教人要向大自然學習,觀察自然界是如何保持其恆久的穩定性的。老子的主張是人要無欲、無為、清靜自然,這樣就能保持個人和社會系統的穩定性。這就是老子的穩定性理論。
(3)全過程觀點
《道德經》第64章:「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焉。」
這段話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過程整體觀。過程作為一種時間維中的系統,也有其整體性。過程整體性指在任一階段中看不到的、只有整個過程才能呈現出來的系統特性。要把握過程系統的整體性,就必須具有全過程觀點。事理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認真對待,全力以赴,不能因為成功在望,就鬆懈下來,這樣往往會導致功虧一簣。成功在望,只是說明已取得階段性的成功,還不是完全的成功。必須像對待開始階段那樣,認真完成把事理過程的最後階段,才能獲得完全的成功。
(4)自組織觀點
《道德經》第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德經》第57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道德經》第51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認為,事物均是自己按照規律運動的。老子主張無為,就是希望人們尊重事物的自組織能力,不要人為地干涉事物的運動過程。老子的勸誡對象主要是統治者。他認為,只要統治者不因自己的私慾和主觀願望而不斷做出擾民的舉動,社會系統就能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得很好。這是一種樸素的自組織觀點。
(5)演化觀點
《道德經》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切系統都是演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揭示了宇宙這個巨系統的演化過程。
《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禍、福相互依、伏,揭示了事物向對立面的演化。
《道德經》第30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從發展壯大,到衰老,到消亡,是不可抗拒的演化過程。
(6)循環觀點
《道德經》第25章:「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老子認為,宇宙處在一種大循環之中。「有物混成」是對宇宙初始狀態的描述。「周行而不殆」,這「周」是圓圈,是循環的意思。「周行」就是循環運動,「周行不殆」就是循環運動生生不息。「道」之曰「大」、「遠」、「逝」、「反」,是說「道」廣大無邊,周流不息地運動著,遠離初態必復反,一逝一反就是一個「周行」即循環。
《道德經》第40章:「反者道之動。」
《道德經》第16章:「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反者動之道」中的「反」字既可作「相反」講,也可作「返回」講。因此,這句話蘊涵了兩重概念:相反對立和返本復初。這兩個概念指示兩種規律;前者是對立轉化規律的概念基礎,後者是循環運動規律的概念基礎。「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表明老子認為,循環運動是宇宙中萬事萬物的普遍規律。
(7)混沌觀點
《道德經》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德經》第14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老子的宇宙觀是一種生成論的宇宙觀。這種宇宙觀從眼前事物回溯到宇宙初始狀態。老子認為宇宙初始狀態是一種混沌狀態。「有物混成」、「混而為一」,即是指混沌而言。混沌不等於混亂,在似乎混亂的表象下存在著多樣、複雜、精緻的結構和規律,是一種貌狀無序的複雜有序,一種非平庸的有序,一種與平衡運動和周期運動本質不同的有序運動。老子認為混沌中包含著「道」的規律運動,混沌中包含著信息(21章「其中有信」),而信息正是系統有序程度的表徵。
(8)模糊性觀點
《道德經》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第21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經》第14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道」處於恍惚窈冥之中,無物無狀,不可致詰,表明「道」是一種模糊性的存在。對「道」這種模糊性的存在,是無法用語言來精確地作出完全確定的描述的,只能用「體悟」這種模糊的認知方式來處理。
因本人對《道德經》和系統科學都是一知半解,故談不出更多的道理來,俟來日再作深入研究。
推薦閱讀:
※道德經詳註第二章
※現代人為什麼要學《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原文與譯文
※《老子》《道德經》全文和譯文
※呂洞賓秘注《道德經》——人之生章第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