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議馬克思淺薄的唯物觀

【作者註:看到一些人仍在馬克思的「生產力」、「生產關係」里打轉,忍不住寫篇小文批批】對世界與人生的本源的認識,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當然唯物主義者並不否認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物質是第一性很有道理嗎?看來好像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們知道,地球上人類的出現並不是太久遠的事情,在人類出現之前,哪來的什麼意識?這種認識是膚淺的,第一,宇宙大得很吶,在可考據的地球人類出現之前,不可否認有別的智慧生物存在,在整個宇宙中,智慧生物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現在人類的認識還不能具體揭示。第二,對於「心」的認識,局限於人的意識心就顯得膚淺了,儒家文化中,心還有更深一層意思,即指宇宙中無始以來即存在的遍布一切的一種生髮、變化、向上的主導性的力量(不是指運動),這種「力量」在一般物質為潛隱狀態,在人類則表現得最為殊勝,當然不能否認可能有比人類更加高級的生命存在,但他們與人的本性相同。在心物方面而言,可用陽、陰分別表示心、物。儒家持心物一元論。唯物唯心都有偏,唯心僅僅小偏,唯物大偏!何故?因為物是死的,心是活的,唯心主義偏於心,儘管有輕物蹈空之嫌,但畢竟強調人的靈性生命,靈性生命擺在第一位,是駕馭物的,物為我用,而非心被物役。而唯物,則強調物是第一性,心是第二性,容易心被物役,輕視人的靈性生命,人的生命,被看成是物的機械的運動,缺乏深層次的尊嚴,如馬克思認為人的「實際的意志」都是「物質地機動化的意志」。在中華文化看來,那是否定人性,其創發的其他理論及實踐都將大偏!馬克思主義屬於唯物主義的範疇,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稱唯物辨證法,馬的諸多論述中,其實很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能認識和改造世界,通過「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不斷獲得「相對真理」,進而可以認識「絕對真理」,似乎並非心被物役,其實這種心容易偏於狂妄,因為這種心的根是死物!(西方哲學基本上是向外追逐的哲學,牟宗三指出此類哲學缺乏「智的直覺」,與中華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牟宗三稱西方哲學為離教,意為不圓融,茲不詳論)馬克思反感傳統,要打破舊世界,建設新世界,其開出的處方經過一個世紀左右的實踐,證明帶來的是巨大的災難!雖然共產主義理想有不少合理的成分,但是為什麼馬克思主義信從者會採用極端的手段(如極端的階級鬥爭)呢?為什麼會在實際中嚴重輕視生命的尊嚴呢?這與馬克思們對人性的認識膚淺不無關係,對人性的認識膚淺與唯物論不無關係!馬的「科學社會主義」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根據他的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換句話說,馬克思指出的人類社會進程,到底科學不科學,馬克思說是科學不算數,要讓實際體現了才算,在馬克思時代說「科學」這話,很「唯心」,很狂妄,經過近一個世紀實踐,我們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可以認為他設定的生產關係不科學,因為他設定的生產關係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我們根據他所謂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原理,完全有理由選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因為現在無疑「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如美國)發展得更好!這裡只就物(馬克思說的生產力)而言,什麼人權等問題還沒說呢!其實,馬克思說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話是很淺薄荒謬的!略予解說:馬克思定義生產力時有這樣的話:「生產力是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這本身就是很「初級」地定義生產力,姑且說這就是生產力吧,單看這一句的話,生產力實際指的是人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無形無象的,屬於心的範疇,心物雖然有別但畢竟不可分割,這種能力必須通過物來體現,其主體是人,其他的包括「死」的物如「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相對「活」一點的如科技、信息、資本、管理等,以及馬克思說的生產關係都屬於物的範疇,生產力不是那些物,但必須通過那些物來體現。(釐清概念後,可以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話是錯的!)實際上馬克思並不認為生產力是屬於心的範疇,因為馬認為生產力是一種「物質力量」,其定義的生產力三要素雖然包括人,其實是只看到人的物性的一面,另外兩要素更是死物,馬克思之所以會這樣矯亂,是因他對心物關係認識一塌糊塗。因為馬對生產力的定義本身就很矯亂,再按他的定義討論「生產力」與「生成關係」的關係時就很沒意思了。為了指出其膚淺,且順其定義說下去罷。(注意,按馬的三要素說法,馬心中的生產力是具體的物)按照馬克思的定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其實都屬於物的範疇,「生產力」相對死些,「生產關係」相對活些,二者有互相依託,互相促進的關係,但二者都是通過人心來起變化的,「生產力生產關係」發達和諧情況,決定於總體上人的本心的燦發程度。生產關係與人的主導作用距離更近,更「活」,故生產關係更值得強調,當然設定生產關係時須結合「生產力」。從淺的層面可以方便說,「生產關係決定生產力」比「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離真理更近些!馬克思將最沒有生氣的「生產力」作為決定因素,(另:馬克思在論述剩餘價值時,將科技、管理、信息等相對虛的價值排除在外,偏誤十分明顯,可惜現在大學生包括博士生都要學習他的這種「真理」,實在可嘆!)這與他持唯物論有關,馬克思否定人「絕對的善意」,實質上是否定人性本善,也與他的唯物論有關,這種認識,道德無根,進退無度,現實中顛倒悖亂就一點也不稀奇了。太多的概念混亂不堪,正本清源的工作,很繁重啊!黎文生2009-4-1
推薦閱讀:

蘇小和:馬克思與斯密的學術關係
一個後現代哲學語境中的神話——評「馬克思顛覆了形而上學」
重新理解馬克思哲學和黑格爾哲學的關係|俞吾金
劉仲敬:馬克思的股票 | 冬川豆
譚乃彰:馬克思《資本論》學習綱要(上)

TAG: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