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傳承的馬上征戰功夫——盧飛宏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千古傳承的馬上征戰功夫

一部中華武學修鍊大典——文聖拳

文聖拳亦稱文聖功、五手、五步架、長壽拳、杜家拳、離卦拳、五步神拳、無極道聖道聖拳等,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內家功夫,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歷史淵源久遠,可追溯於上古時期,興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體委在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宋庄挖掘整理,時稱「山東四大名拳」(即:文聖拳,螳螂拳,孫臏拳,四通捶)之一,後稱為「中華歷史名拳」,有「中華聖拳」、「中華文聖拳」、「中華拳」、「中華龍拳」、「東方神拳」之譽稱,2009年9月27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國術奇葩神功現,人間聖功文聖拳」,文聖拳是中國古代先哲和歷代先師遺留給後人的文化瑰寶,是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文聖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是冷兵器時代「馬上征戰功夫」,被稱為「馬上保朝」之拳,有「五步神拳安天下,文聖神功度眾生,」之譽,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文聖拳是古代沙場征戰中大將所使用的大刀、大槍、硬弓等架式和實戰技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中華武林功夫,同時與道家靜坐修鍊養生之法相結合,是實戰技擊與養生長壽相結合的優秀傳統功夫,它獨特的功法特點在中華武術中是獨一無二的,一部中華武學的傳世經典。文聖拳養練強身、祛病延年、修鍊長生、修身養性為主,同時具有極強的實戰威力。文聖拳是古代軍事戰爭一種傳承的藝術,馬上沙場征戰的功夫特點,又決定了是以實戰技擊為主要精華的傳統武術,拳法精髓在於其原始的搏殺性,技擊是文聖拳武術功夫的靈魂,體現了中國武術力與智、力與美、內與外、精神與意志的獨特技擊術之神韻。文聖拳博大精深的武學文化,堪稱將才之學,帝王之學,聖賢之學,天人之學,先天之學,萬法歸宗之學,具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氣,奪天地造化之功。

文聖拳是一部中華武學的修鍊大典,一部宗門功夫的大乘功法,也是中國方仙道術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內功修鍊具有重要地位,包涵著豐富的哲理內容和辯證法思想,有深厚的武術養生哲學內涵,修鍊是文聖拳功夫的根本。道家哲學思想是文聖拳修鍊養生思想的核心,修心煉身,調和陰陽,開悟智慧,培養習練者靈感思維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養形煉精,積精化氣,鍊氣合神",順陰陽四時,知萬物之終始,成仙入道之階,「知之修鍊,謂之聖人」。文聖拳將有形的武術與無形的人身潛能開發有機結合,在功夫之有形中求無形,化有形為無形,可以有效激發人體潛能,提高個人的修為,增強習練者對生命的感受力,從而更好的認知自己,不斷地提升自己能力。文聖拳體道含德,清靜無為,守一處柔,居下不爭,清心寡欲,恬靜虛無,以善為本,中正和諧,身心兼養,性命雙修,陰陽合一,養煉合一,以養煉統領養生的修鍊思想,在中華武林中有重要影響。「道乃久,沒身不殆」,「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文聖拳追求「道」的境界,其顯著的祛病健身、養生長壽價值為歷代修鍊者實踐和證明,歷史上修鍊者百歲老人頗多,有「八十齣功,九十步松」之說,故又稱「長壽拳」。文聖拳如東方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在中華武林中閃爍著熠熠的光輝,光彩奪目,傳承萬代,光照千秋。

文聖拳由文場和武場組成,即「文武合場」、「文武大道」。以文場統領武場,以文促武,以武助文,文到武成,又有文武功法之分,其文武功法各有完整獨立的修鍊體系,二者融會貫通,合二為一。文聖拳深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陰陽五行、九宮八卦等玄學理論之影響,形成了內外兼修,文武兼備,性命雙修的武術,具有形神兼備的運動特色、風格和東方神奇魅力。文聖拳「五手」、「五式」、「五步」合河洛、五行、九宮八卦功夫和內功修鍊,大道至簡,內涵高深,在涵養道德、增強體質、陶冶性情、涵養志意、延年益壽、祛病健身、格鬥技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文聖拳修鍊者盛神法五龍,養志法靈龜,實意法騰蛇,分威法伏熊,散勢法鷙鳥,轉圓法猛獸,損悅法靈蓍,「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慮,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歷史上文聖拳出現了眾多武學修鍊大家,他們道德高尚,文武兼修,功夫精湛,出神入化,大義名千秋,浩氣撼山嶽,功蓋武林,對後世傳承者影響深遠。文聖拳重武德,講武學,弘正氣,接地氣,通大家,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人文精神,有著重要的道德教化社會功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和寶貴精神財富。

山東濟寧是中華文化重地,不僅擁有年代久遠的始祖文化,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源遠流長的運河文化,還有在民間生命強大的武術文化。濟寧自古就有中國「武術之鄉」之美譽,這裡民風淳樸,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豪爽、俠義、大氣之好漢英雄情節深深融入到人們的血液之中,特殊的地域環境和文化,養成了該地區民眾習武防身習俗,為中華武術在魯西南地區的產生與發展鋪墊了地理溫床,展現了古老東方武術文化的魅力。歷史上在這片神奇廣袤的土地,出現了眾多有影響的武術門派,文聖拳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它汲取了儒家、道家和佛家先哲的思想,形成了特有的拳學思想和尚武精神,凝聚而成一種優秀的傳統武學文化。它又同運河文化相融合,並與運河文化一同發展成長,成為濟寧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聖拳凝聚了中華民族先人高度智慧和文化,有著豐富的易學哲學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對修鍊者精神、文化、品質、修養有深遠影響,成為魯西南地區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是這片艱難養育我們先輩的山川大地上,蘊育了博大精深的文聖拳武學文化。文聖拳是中國民間宗教武學的集大成者,幾世紀震驚朝野的武林絕學,在中國民間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在推動歷史進步和促進中華武術向前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聖拳發源於魯西南地區,在山東濟寧、菏澤、河北的南部、江蘇的北部有廣泛的傳承,是炎黃文化、黃河文化、齊魯文化、聖賢文化、東夷文化,以及運河文化等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由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優秀民族文化,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的重要體現。文聖拳是中華武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從「馬上征戰功夫」逐步到「五步神拳」的演變,從「馬上實戰功夫」到「地上步戰功夫」的變化與融合,從其實步架(也稱「死步架」)到活步架的變化,以及從武林功夫到中國民間宗教功法和中華武學修鍊大典的形成。文聖拳傳承發展,歷久彌新,歷史上經歷了沙場征戰的檢驗,是真正「古戰場之拳」、「將門之拳」,同時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哲理,也是思想之拳、哲學之拳、文化之拳、精神之拳、藝術之拳。文聖拳集中國武術中「馬戰」與「步戰」功夫之精華,同時具有「馬戰」和「步戰」之特點,五步之距可以練拳,一步之內可以練拳,行走坐卧都可以練拳,短打於卧牛之地,長擊於五步之外,成為中國武術中「馬戰」與「步戰」功夫之王。在四百多年的歷史傳承中,文聖拳隱匿民間,生生不息,傳承八方,頑強發展,在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社會鬥爭實踐和江湖中,功震武林,震驚朝野,走過了可歌可泣、悲壯、艱難而輝煌的歷程。

文聖拳興於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但其源頭可追溯至上古時期,歷史淵源久遠。祖師劉奉天(1617-1689),山東省曹州府(菏澤)單縣劉格庄人,是中國民間宗教八卦教(清康熙元年1662創立)的創始人(稱先天劉爺),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民間宗教領袖之一。劉奉天傳其弟子離卦教之主「武聖人」郜雲龍(即郜皇代,也稱「透天真人」,河南省商丘人,生年不祥,應為明末清初人,從事宗教活動的年代當在康熙初中葉,中國著名的民間宗教領袖)。劉奉天將修鍊的文功法與徒弟郜雲龍習練的武功法文武結合而形成了文聖功,即文聖拳的雛形。主要經典有:《五女傳道書》(亦稱《五聖傳道書》)、《稟聖如來》、《錦囊神仙論》、《八卦圖》和《六甲天元》等,其中最重要的經典《五女傳道書》,是一部講修鍊內丹,追求長生不死的傳教書。煉內丹(氣功)修長生的教理,深受下層民眾廣泛信仰,使八卦教在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地有廣泛的傳承。

劉奉天和郜雲龍師徒二人是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宗教家,也是中華武林的功夫大家和修鍊大家,因其歷史上與民間宗教的關係,正史中鮮有記載,資料少見經卷,但其在民間流傳下來的中國民間宗教寶眷和《根源經》中,以及在《中國民間宗教史》中有廣泛的記載,在中國民間宗教史和中華武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武林秘笈是一部玄奧高深的「太陽真經」、也稱「無字天書」。劉奉天和郜雲龍將武術文化與中國民間宗教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中華武學中文武合場的武學文化,開一代武學之宗,對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對中國武學的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文聖拳早期傳承,由祖師劉奉天和其弟子傳承八方。劉奉天有八大弟子,郜雲龍、郭圖元、陳南興、張照祥、姬易學、劉興邦、邱執奉、王國清,統稱「八卦真人」,分九宮八卦(即「內安九宮,外立八卦」),四正四隅,傳承天下。文聖拳歷經反清復明、太平天國、義和團等多次民族愛國運動,風風雨雨、大起大伏、生生不息、艱難發展,是歷代先師及傳承人共同付出心血的結晶,其燦爛光輝彪炳史冊,光照千秋。由於歷史上民間宗教的原因,深受清政府所限制,該拳法過去只能在民間隱秘傳承,清朝時期主要傳承人和眾多習練者歷經清政府殘酷鎮壓和迫害,多因「民間宗教案」和在「反清復明」中蒙難,各地門徒隱秘民間或流落他方。清康熙中葉,由離卦之主郜雲龍之後人的女兒嫁到了山東省冠縣楊家,「楊郜氏」(享年108歲)將家傳文聖功文武功法全部傳於其子楊四海(1716--1789)。楊四海為乾隆年間文武雙進士,楊四海傳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黃垓鄉井庄村杜恆信(1756--1838),杜恆信先師將文聖功進一步傳承天下。杜恆信先師有最具盛名的八大弟子,分別是王新剛、邱顏、姬庭松、劉東科、高皇、侯寶安、侯慧信、杜景川等,杜桓信的成名弟子,又不斷將文聖功推進到了新的高度,弟子遍布運河兩岸,大江南北,對後來的廣泛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文聖拳發展與清代中國民間宗教秘密結社盛行有關,眾多民間宗教秘密結社與武術有密不可分的聯繫,習拳練武與宗教結社相結合是明清時期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少秘密結社組織以傳習武術方式組織下層民眾傳經佈道,並與農民的反清運動相結合,在中華武術史上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一頁,這對中華武術的拳種、技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促進中國傳統武術在民間的傳播,推動中華武學向前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八卦教是清朝時期反清復明的一面旗幟,民間反清起義運動連續不斷,前赴後繼,一百年前震驚中外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也與八卦教有密切的關係,作為八卦教震教功法的文聖拳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譜寫了一部下層民眾反清反帝鬥爭的英雄史詩。文聖拳凝聚著中華民族不屈的靈魂,反應了民間民眾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和理想,是一種自強不息、積極向上、促進社會進步的民族精神和力量,具有民族正義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是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抵禦侵略,反清復明、抗暴衛民、強身健體,道德教化,以及促進社會文化發展和推動歷史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山東古運河兩岸是文聖拳的重要傳承地,方圓幾百里,習練者數萬。以魯西南地區山東省嘉祥縣黃垓鄉井庄杜家、山東省鄆城縣張營鎮二十里鋪侯家、山東省汶上縣南旺鎮宋庄村宋家、山東省梁山縣韓垓鎮五里堡村陳家、江蘇省沛縣大屯鎮豐樂村肖家、江蘇省豐縣師寨鎮魏堂村魏家、山東省梁山縣拳鋪鎮後楊樓村楊家等地為中心向全國輻射,在其它地區也和眾多習練者,習練人數眾多,傳承很廣。文聖拳在歷史傳承中由於社會政治和宗教等因素,其拳法只能在民間隱秘傳承,幾百年來秘為外傳,傳承只是口傳心授,有「法不傳六耳」之說,曾一度靜靜地埋藏在歲月的深處,少為世人所知,這也極大的限制了其傳播和發展,但同時也使其保持了古樸自然的之風貌。文聖拳收徒甚嚴,對品德修養要求甚高,本門弟子有「門內門外」之說,門外弟子只能傳授武功,而不傳授文功,只有門內弟子才能文武修鍊,功夫才能達到至高境界。文聖拳歷經風雨,飽經滄桑,飽受磨礪,繁華落處,鉛華洗盡,千迴百轉,龍行天下,尤顯其珍貴。歷史傳承中由於相互保守和不同師傳關係,各傳承地文聖拳保持了各自特點,功夫各有獨到之處,各有千秋,獨領風騷,對後世的傳承有重要影響。

文聖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健身運動、宗教文化和自衛鬥爭實踐的升華、結晶,它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其文化閃爍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光芒。大刀、大槍和硬弓術是古代軍器中最具博大精深的技藝,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和震懾力,在冷兵器時代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文聖拳充分吸收了大槍術、大刀術、硬弓術的精華,集沙場征戰中馬戰和步戰之身法、步法、手法、技法特點之長,結合與敵廝殺中所使用的大刀、大槍、硬弓等冷兵器架式和實戰技法,使之與人體肢體動作合二為一,自然和諧完美的融入五步拳架之中,是大刀、大槍、硬弓等實用架式與人體肢體動作的自然和諧完美結合,具有「鬼斧神工」之妙,是大刀、大槍、強弓功夫在拳術中的延伸和升華。在沙場征戰中,人借馬力,馬借人勢,人馬一體,整體如一,是冷兵器時代武功達到了「人刀合一」、「人槍合一」、「人弓合一」、「人馬合一」、「術道合一」之境界的產物,是武林中「刀道」、「槍道」、「劍道」、「、弓道」以及騎馬作戰中「馬道」之巔峰,功夫高者可達爐火純青,隨心所欲,出神入化,天地驚,鬼神懼,陰陽不可測知,這樣的功法特點在中華武林中是絕無僅有的。兵械是手臂的延伸,文聖拳腿如戰馬,手臂如斧鉞勾槍,其搏鬥技術具有大刀、大槍、硬弓等器械功夫之威力。文聖拳之拳法可以用兵械來演練,拳術的提高有助於兵器的運用,而兵器操習又能促使拳術技擊的飛躍,從而促進拳術功夫的提高。雖然冷兵器時代馬上征戰已經成為過去,但文聖拳作為馬上廝殺功夫之精神和文化永存。文聖拳與中國兵學文化有密切的聯繫,它的拳法特點和文化無不凝聚著古老軍事鬥爭的哲學和智慧,沙場征戰,排兵布陣,對陣廝殺,陰陽兵法,變化萬千,神鬼莫測,立不敗之地。

文聖拳以河圖洛書、無極太極、陰陽五行,九宮八卦等玄學文化為功法理論基礎,是一部具有靈氣和神意的拳法,它以練氣為主,文武兼修,將道家修鍊內丹與武術拳架功夫有機結合在一起,將古代導引術引入拳法之中,其練拳的過程就是練氣的過程,養練結合,以達到實戰技擊、健身強身、祛病延年的效果。文聖拳頭趟架特點鬆柔、舒緩、自然,二趟架沉穩、快速、剛猛,頭趟架是文聖拳根本,二趟架是頭趟架的分解和延伸,頭趟架和二趟架,一文一武,一陰一陽,陰陽結合,剛柔相濟,其糅合了外家功夫之特點,集內外家功夫之大成,演練時連綿不斷,一氣貫通,「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絕」。文聖拳特點古樸自然,中正和諧,舒展大方,圓通渾厚,文武同修,簡捷實用,至簡至易,至深至奧,大道至簡,拳道合一,厲鬼不能奪其正,利劍不能折其剛,有「似太極,非太極,而勝似太極」之說,其博大精深的武學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超人智慧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文聖拳在歷史傳承中分實步架(也稱「死步架子」)和活步架之分,活步架是在實步架基礎上的變化和發展,活步架、實步架都有其頭趟架和二趟架,實步架和活步架都有獨立的武學體系,二者構建了文聖拳的功夫體系,文聖拳重要價值在其頭趟架,有「一部頭趟架走遍全天下」之稱,頭趟架是文聖拳法基本功。其功法按照人體陰陽五形相生。以練氣為主強訓練四肢根節,內練五行之氣相互生化,外練皮肉筋肉之氣以抵禦外邪。它是由外到內由表及裡,強化訓練各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系統,消化泌尿系統,經絡運行系統,不斷運行過程,起到練氣,增力,防病,去病強促體魄作用,極科學的動作及鍛煉價值是現代任何一項鍛煉項目和套路難以與其相提並論。

文聖拳武學文化體系、拳法理論、武學思想、武學之魂和精神內涵,以及養生價值等方面系列研究,逐漸揭開了文聖拳神秘面紗,被廣大武術愛好者所認識。文聖拳泰山論道和華山論劍文化名揚天下,將儒釋道三教合一文化聖地東嶽泰山和道教聖地西嶽華山的文化融入文聖拳武學之中,建立了以文聖拳泰山論道為思想文化體系和文聖拳華山論劍為主要功夫體系的武學文化,豐富了文聖拳的文場和武場文化內涵,充分闡明了文聖拳人文精神、宗教文化、聖賢文化、山水情結和民族氣節,形成了中華武林中獨特的文聖拳武學文化體系,這樣的武學文化體系在中華武林中是極為寶貴的。文聖拳泰山論道、華山論劍活動是對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度思考,是對華夏古老文明的崇拜和禮讚,使這部古老拳法的內存精神得到了凝練和升華。

文聖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用「天人合一」境界,闡明著中國文化的精髓,用「自然和諧」的武學思想,傳承著華夏文明,用「文武兼修」的拳術套路,詮釋著東方文化的神奇,用「一功多能」的拳術功效,彰顯著中華傳統武術的魅力。在精神方面,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追求心靈的安寧與清靜,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特別在養生健身方面,它強調人的運動要合乎自然規律,氣貫周身,力達四梢,通任督二脈,暢通經絡,平衡陰陽,內壯肺腑,外強筋骨,能夠集聚和激發人體潛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從而增強人體整體功能,起到祛病強身、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顯著功效,長練此拳可達「弱者強、強者壽、壽者仁、仁者祥」的至境。文聖拳是中華武林「將門武術」的典型代表,是冷兵器時代戰場上廝殺格鬥的技術,同時文聖拳也是中華武林「宗門武術」的傑出代表,通百家之術,其以煉養法的丹道術、禪宗秘法,以及帶有身、語、意、符、咒、印等修持手段,步法身法帶和陣法,具天罡正義之氣,有神奇的養生和技擊價值。文聖拳歷代人才輩出,傑出人物眾多,功夫精湛,功震武林,儒通天下萬世業,文武兼備真英豪,江湖傳奇頗多,在傳承過程中,名人軼事世代相傳民間,神龍見首不見尾,更具有無限的神奇色彩。

文聖拳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優秀拳種,是一種極富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民族運動形式,它以道家、釋家、儒家、兵家、陰陽家、墨家等思想文化為核心,以先秦的《老子》、《莊子》、《易經》、《易傳》和「黃老》等學說為基本理論基礎,文化源頭是河圖洛書,深諳陰陽五行、九宮八卦之玄機,主張道法自然,順應自然規律,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中華武術中養生與實戰有機結合的大乘功法,其拳學思想受中國傳統的人天觀和整體觀的影響,主張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重武德,講武學。它把拳術動作與道家的導引、吐納術相結合,注重意識、呼吸和動作的內外統一;把拳術中的螺旋纏絲運動與中醫學的人體經絡理論相結合,以最大限度的激發人體潛能。文聖拳滲透著中國古代醫學理論與實踐,從整體觀調節陰陽,改善人體內環境,具有獨特的健身功效。幾百年來,它雖然歷經滄桑,但仍然保留著古樸自然,簡練實用,養生與實戰為一體,二次呼吸和二次、三次發勁為特色的獨有風貌。文聖拳在技擊方面主張集中整體優勢,贏得良好的戰鬥空間;爭取主動,積極進攻;以我為主,以靜制快、以動制快,以變應變。其頭趟架包含了該拳的拳理和技擊精華,既沒有高難動作,也沒有縱跳、騰空等比較劇烈的運動,舒緩平和,易學易練,老少、男女、體質強弱都能適應,其訓練過程是產生內變的過程,可以改善體質,有病去病,無病強身,並能促進青少年的身體發育,改善體形,強健體魄。在1984年,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宋庄文聖拳一代宗師宋傳平先生(1892--1996)與子宋如一先生(一代宗師,1916—1991)及孫宋連洪(一代宗師,1953~ )先生參加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宋傳平先生以94歲高齡參加大賽,並榮獲雄師金獎。宋傳平先生一生習練文聖拳,年逾古稀,耳聰目明,身體健朗,無疾而終,享年104歲,故人們又稱文聖拳為能使弱者強、強者仁、而仁者壽的「長壽拳」,至此文聖拳「長壽之學」進一步響徹武林,名揚中外。文聖拳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交流媒介,在充分展現中華民族別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和生命理念的同時,影響和改變著人類健康文明的認識和追求,奠定了在中華武林中長壽拳的重要地位。

文聖拳具有獨立思想體系,拳理博大精深,兼容萬家,思想具有極大的包容性,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深厚的人文和哲學精神,獨特精湛的功法特點,以及其神奇的健身技擊功能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文聖拳武學儒釋道精神蘊涵其中,深受儒釋道三教文化浸染,有著高深的智慧和內涵,集儒釋道三教合一文化之大成,體現了豐富的東方哲學思想文化,形成了中華武林中獨特的修鍊體系,是具有獨立性和代表性的武學文化。文聖拳的武學文化文武合場,文武大道,一陰一陽,一張一弛,蘊含著無限的傳統文化神韻,主要內容:天道,地道、人道、文道,武道,聖道,兵道,醫道,即「八道文化」(《文聖拳武學文化探索研究》,《中華武術產業會刊》雜誌,2014年10月刊登;《武魂》雜誌2014年第10、11期連載;《試析文聖拳的文場與武場》,《武魂》雜誌,2013年第7期,第10期刊登),以及其「兩論」文化,即文聖拳泰山論道文化和華山論劍文化,是文聖拳武學之思想文化體系與功夫文化體系的統一,使這部偉大的武學文化之思想、靈魂和精神得到顯揚。文聖拳武學文化體系的內容是以文聖拳泰山論道為思想文化體系,以文聖拳華山論劍為主要功夫體系,同時與文聖拳的文場與武場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中華武林中獨特的武學文化。文聖拳文場和武場文化,「兩論」文化,以及「八道」文化,構建立了文聖拳的武學體系,鑄就了文聖拳的精神之魂,其思想必將在中華武學中永放光輝。

文聖拳集中華武林文化之精粹,構建了文聖拳以「道」文化為核心,集儒釋道三教文化之精華,以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為重要內核的武學文化。文聖拳是將門武術和宗門武術相結合的優秀代表,具有東方特色、宗教修持、人文關懷,以及以身體養練運動的大文化,形成了中華武學中一個完整的修鍊和技擊技術體系。文聖拳是一部「人格修鍊的《聖經》」,教育人們成為一個有高貴思想的人,成為一個有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的人,具有重要的社會道德教化作用。文聖拳文化的多元化、包容性、兼容並包的武學文化,滿足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以寬廣的胸襟和廣闊的視角,海納百川的精神,領略中華武學的神奇魅力。文聖拳體現了人們對太陽和大自然的仰慕,對天地和未知領域的敬畏,以及對社會公正的追求和對未來美好人生的寄託,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一種浩然正氣和超脫自然的信仰追求。文聖拳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其發展不能割捨與歷史的聯繫,離開了其歷史文化,文聖拳就失去了其內在的靈魂,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花之木,其生命力就會枯竭。文聖拳歷史上隱匿民間,傳承發展,處江湖之遠,而心憂天下,表達了廣大民眾,特別是下層百姓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深厚的愛國情懷。文聖拳崇武慕德、崇尚正文精神,對於培養中國「君子文化」、「士子精神」有重要意義。「士」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升華和瑰寶,是具有高度凝聚力和責任感的民族精神,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中的「士文化」,對於塑造中國人的優良品格和風骨,促進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和進步,以及對民族精神的培養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文聖拳集中體現了冷兵器時代的技擊技術和軍事藝術,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宗教文化、醫學理論、人體科學、武學國術、道德倫理、藝術美學等學科文化的凝結和濃縮,彰顯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和哲學智慧之光。文聖拳對涵養道德、禮儀教化、健體強身、防身自衛和養生長壽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魅力和作用,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家珍瑰寶。文聖拳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是人們在長期鬥爭實踐中的感知升華,它樸實而深奧,神聖而崇高,舒展大方,精鍊簡潔,貌似平淡,簡單易學,但拳理高深,研習者往往窮盡畢生精力,也難以窺透其中之全部奧妙。文聖拳重武德,講武學,順應自然規律,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的武學文化必將永放光芒;它的「道法自然,尊道貴德,圓通武學,和諧共生,萬法歸一,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的拳學思想,在中華武林中大放光輝;其「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高尚其靈魂,肩負其責任,善德其天下」之武學之魂,已成為中華武學文化的典範,凝聚了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資源和精神核心,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尚武精神的優秀代表,中華武學文化的一面旗幟。文聖拳文化所凝聚的生活經驗、實踐智慧、聖賢文化、道德教化、哲學思想、宗教意識、審美藝術、民族精神等,對於豐富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有重要作用。

文聖拳是一部具有靈性的拳法,拳法集形意之剛,太極之柔,八卦掌之靈,采眾家武術之長,含蓄內斂,剛柔相濟,形神兼備,內外兼修,性命雙修,其套路簡練,易學易練,動作穩健,老少皆宜,功法神奇;其科學合理的架式和意、氣、力、形、神的修習要求符合人體生理、心理、精神的需求,對人類的身心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是一種非常特殊和典型的符合科學規律的人類社會體育實踐活動,它用意念統領全身,以意導氣,以氣催力,氣到力到,意氣力合一。常練此拳可平衡陰陽,內壯肺腑,外強筋骨,暢通經絡,力大身靈,強身健體,益壽延年。文聖拳在注重健身、強身、防身、養生的功能外,同時將人的精神、品德的自我修鍊作為修鍊武學的最高境界,通過武功上的修為達到精神和意志品質上的升華,以追求清靜圓明至善至聖之境界。文聖拳文化是一種修鍊文化,同時也是一部修行文化經典,習練文聖拳是一條「學道、悟道、修道、入道、得道」的修行之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諳始作八卦之理,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強身健體,修鍊身心,文武兼修,性命雙修,以達到提升精神和神識力量的目的,;其意理深奧動作簡單卻難學難懂,要求千學萬練天數思考,學練規律為一年二行家,三年四年是籬笆,五年六年不會練之過程.。文聖拳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傳承地域遼闊,習練人數眾多,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蓬勃發展的文聖拳武學,在促進各傳承地全民健身運動和精神文明建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成為各傳承地的「城市文化名片」,其文化已溶入於人們的生存發展、生產生活之中,成為一種民眾優秀的體育運動項目,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群眾性體育運動之花」。

歷史上文聖拳出現了眾多深諳陰陽學說領域的武學大家,他們是擅長掌握各種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曠世奇才,有很多傑出的宗教家和軍事家、武術家,也湧現出了一些民族起義領袖,他們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山東濟寧,作為文聖拳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名地和重要傳承地,文聖拳在這片土地上,文化根基紮實,群眾基礎深厚,不斷傳承發展,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蓬勃發展之勢,舞動著濟寧武術的古老神韻,傳承著中華武術千年的經典,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做出了積極貢獻。文聖拳大道通天,大路朝陽,大義千秋,讓這部偉大的武學文化,中華武學的修鍊大典,中國群眾性體育運動之花,以泰山北斗的地位屹立於中華武林並得到更大的發展,使其千載傳承而不斷,讓廣大民眾和武術愛好者受益於這部武學的好處,在中華武林中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讓文聖拳走向全國、走向大眾,走向世界,讓這部閃爍著中華民族智慧之光的武學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

文聖拳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化遺產,隨著時代變遷和發展,其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在充分保持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它武學文化的優秀成果,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建設和發展更加燦爛的文聖拳武學文化。堅持「國際視野、民族立場、東方色彩、地域特色」的理念,攜手各武術門派和武術之鄉的文化資源,打通傳統武術文化與現代城市文明的情感紐帶,讓武術文化搭建起中華傳統國學文化融入當代市民社會生活的橋樑,重塑中國人尚武報國、文武雙全的人格形象。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促進個性解放,興中華之國術,強國民之體魄,振民族之精神,提升中華文化的品質和價值,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與發展。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思想在解放,隨著現代社會文明的進步,韓非子《五蠹》「俠以武犯禁」之陳詞濫調,早已為歷史所唾棄。尚武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是一個優秀民族的寶貴傳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禁武」、「抑武」或「重文輕武」對社會文明發展傷害是巨大的,對國家和民族的危害是深遠的,要徹底改變和根除過去統治階級對「武術」犯禁的錯誤認識和腐朽思想,振興民族和國民的精神,增強國家和文化自信,從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強國強種,重審中國武術文化價值、精神價值,真正讓武術在社會和民眾中得到提倡和重視,一掃歷朝遺留下來的國民頹廢、奢靡、墮落、麻木、愚昧之風,以「盛為聲樂,以淫愚民」(《墨子·非儒下》)為戒,養國民驍勇善戰、武風浩蕩之氣,塑中華民族之精神之魂,讓中國武術精神在國人中得到弘揚與發展,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品質和素質得到彰顯,強大國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中華民族不屈之靈魂,以武術之道傳承中華文化,讓中華武術的魅力贏得世界。文聖拳在明清時期是被統治階級禁錮和鎮壓最嚴厲的傳統功夫之一,使這部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同時也斬斷了中國民間宗教武學發展的文化命脈,但文聖拳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在民間隱秘傳承,不懼風雨,生生不息,頑強發展,薪火相傳,鐵肩擔道義,忠誠鑄武魂,如今又重新煥發了青春活力,並以矯健的姿態立於中華武林,以實際行動鑄就中華武學之魂,讓中國民間宗教武學發揚光大,弘揚天下,傳承千秋,在中華大地上結出豐碩的果實。

武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文明,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深遠,弘揚武術文化就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武術要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不能割斷與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繫,要不斷汲取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豐富我們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武術是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是教育事業的重要內容,武術教育應該貫穿於國家義務教育之中,其在「德、智、體」全面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尚武精神可以為民族強盛提供巨大的推力,弘揚文聖拳文化,振奮武術精神,是傳承和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的時代需要,對促進中華武學向前發展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武術載體進行教育,對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國民身體和文化素質,增強民族認感和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武德教育,弘揚「尚武崇德、愛國守法、尊師重教、謙和誠信、剛毅自強」的武德精神,激起國家和民族對武術的熱情,培育拼搏向上、自強不息、見義勇為、肩負道義、勇於擔當的中華民族優秀品質,讓每個中國人成為對國家、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有責任感的人,成為一個有良知、誠信、善良、擔當和積極進取的人。民族文化是我們的血脈精神,中華民族文化的營養已融入了中國人的精神血脈,造就了我們民族的靈魂。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武術作為優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強民族團結和促進社會安定。要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不斷吐故納新,取傳統文化恆久之精華,去舊文化陳腐之糟粕,既堅持自己獨特的根基,又博採世界各民族之眾長,建設起中華民族活力噴薄、豐富多彩、昂揚向上的共有精神家園。文聖拳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文化瑰寶,也是人類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每個華夏子孫都有責任和義務將其繼承和發展光大。要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精華,讓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得到發揚,讓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的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

文聖拳作為中華國學傳世經典,其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廣大民眾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它不僅是一門國術,更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力量,一種人文關懷,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哲學的思考。文聖拳東方神技,有吞吐天地之氣,旋轉乾坤之能,大氣磅礴,氣勢恢弘,匯聚著中華先人優秀的品質、精神、文化和智慧,其博大精深的武學文化,堪稱「中華武學之魂」。一日學藝一日心,不知藝內有黃金,黃金千兩不為貴,學的一藝勝千金,文聖神拳,大道之行,大路朝陽,眾星拱月,王者風範,紫氣東來。「人身難得,正法難聞,東土難生」,文聖拳作為千古傳承的馬上征戰功夫,中華武學修鍊之大典,中華武林之絕學,必將傳承天下,惠及廣大武術愛好者,為所有習練者帶來吉祥、智慧、精神、健康和力量。

作者:盧飛宏,字翰林,號浮來居士,1966年出生,原籍山東省日照市人,山東省臨沂市公安局工作,中華文聖拳武學研究理事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文聖拳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宗教武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中國當代武術名家,世界華人運動會中國山東分會濟寧分會副主席,《文聖拳》三部武學著作作者。《文聖拳武學著作三部曲》,即第一部《聖拳經典》(作者:盧飛宏、張麗光),第二部《文聖論道》,第三部《大道之行》。《文聖拳武學著作三部曲》,計約80餘萬字的武學巨著。

公元2016年9月13日


推薦閱讀:

我們該怎樣傳承家規
【引領經典 傳承百年】王申勇篇
揚子地板:用工匠精神打造品質時代
傳承好家風善德勵後人
阿知仁波切傳承度母

TAG:功夫 | 傳承 |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