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藏古代玉器賞析(上)
天津博物館的藏玉,在館內各類藏品中是比較系統和全面的,按時代說,始自新石器時代晚期,終至清代,代代有序;從器型上說,有生產工具、裝飾玉、禮儀儀仗器、陳設觀賞器、實用器等,多種多樣。聚賞珍玉——館藏中國古代玉器陳列展覽,充分利用了館藏玉器的特點與優勢,並結合我國60多年來考古發掘玉器的成果和目前學術界對玉器研究的狀況,打破以往單純展現玉器發展歷史的陳列框范,以古代玉器文化展示為主題,分為7個部分,33個專題,展示中國歷代玉器及玉文化發展的基本面貌,突出表現它們的時代性、社會性、藝術性、觀賞性。展覽共展出玉器400餘件(套),縱向以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為時間主線,橫向以造型、紋飾及其玉文化內涵為重點。其中近200多件玉器為第一次與觀眾見面。
本文遴選該展覽中的35件作品,對它們進行介紹,以饗廣大的玉器愛好者。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青玉豬龍(圖1)
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遼寧阜新胡頭溝、建平牛河梁等遺址,分別出土了紅山文化的玉豬龍。
玉豬龍除了考古發現外,在一些博物館裡也有珍藏。這件玉豬龍高14、寬9.5厘米,青綠色玉質,器身的表面有褐色沁。形體較大,呈豬首龍身形。頭尾相接處未切斷。頭部有圓弧形雙立耳,用陰刻線琢出圓目、唇鼻,唇部稍顯凸出,頸部有兩個穿孔。此器神形古奧,磨光勻潤,刻線流暢,是一件難得的紅山文化玉器珍品。
遠古時期的玉器包含了深刻的神話與宗教觀念,在當時的初農社會裡,豬已經是飼養較普遍家畜。豬有喜水的習性;龍是祈雨之神,二者相結合作為人們祈雨時所敬奉的神玉,是順理成章的。玉豬龍作豬首龍身形,既奇妙,又合理,反映出了紅山人的宗教信仰和高度的藝術創造智慧。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青玉句雲形佩(圖2)
在紅山文化諸多玉器中,勾雲形玉佩,目前所知有數十件。其中遼寧凌源縣三官甸子和建平縣牛河梁所出土的勾雲形佩極具有代表性,其主要特徵是:作長方形或方圓扁平狀,中心鏤空若捲雲狀,邊緣薄銳盤卷,器表面磨成寬淺凹槽,並有穿孔供穿系佩帶。
此勾雲形玉佩,器寬10.5、高7.1厘米。青綠色玉,多白色沁。器型及工藝方法卻十分典型。此器磨製技藝原始,曲線自然舒放,結構對稱協調,映現了遠古時期玉匠們的高超雕刻技藝和巧妙構思。
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可能是模擬空中雲氣波動的起伏狀。《史記·天官書》:「鉤雲句曲」,說天上的雲彩,就像彎曲的勾狀。看來,今人對勾雲形佩的定名是具有文獻根據的。遠古時期先民認為,除了太陽神之外,雲也是一種天神。模擬捲雲狀的勾雲形玉佩,可能是部族首領在求雨祭儀時所供奉的神玉;因為有的勾雲形玉佩出土時就放在墓主人胸前,所以,它也是部族首領生前享用的佩帶裝飾玉。
為什麼紅山人那麼崇拜雲神呢?因為當時的農業生產活動,雲雨的多少是至關重要的,正所謂「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有了行雲及雨,莊稼才能豐收。說明中國人崇雲求雨觀念,至少有5000多年的歷史。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鷹紋獸面紋玉圭(圖3)
在「萬物有靈」思想支配下,先民對玉石斧、鏟(刃口向下,實用工具)便於生產勞動而產生崇拜感。工具的靈性,激發了部族首領的佔有慾,使它逐漸質變為象徵他們統治權力(族權)的禮儀器——刃口向上的玉圭。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存世較多,此件兩面陰線刻鷹紋或獸面紋,紋飾有圖騰崇拜含義,說明玉圭是部族首領把握的重要禮儀玉,象徵部族首領的權力。
玉圭長25.2、寬6.2厘米,玉質黃褐色。整體造型如倒梯狀,一面陰線刻為展翅立鷹,一面陰線刻獸面紋,下部對穿一孔,其上有兩組直線紋。玉圭製作極其精美,是一件典型龍山文化作品。此玉圭的紋飾與山東日照縣兩城鎮出土的龍山文化玉圭十分相似。
商代 白玉龍形玦(圖4)
商代玉塊同紅山文化玉玦龍(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村出土)在形制上有明顯繼承關係。殷墟婦好墓出土18件玉玦,其中有5件皆為團身龍形,說明紅山文化玉龍為商代玉龍造型提供了範式。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商代早中晚期玉龍的造型規律:早中期龍紋,龍身短小粗壯,圓柱狀或片狀,風格渾厚簡樸。分無角、有角兩種,角呈直立或斜豎狀。有方形或方圓形眼,多無眼眶。無足或一足,尾部尖銳或呈刃狀。身上紋飾很簡單,多陰線刻勾雲紋、鱗紋和套疊斜方格紋。晚期的龍紋,身軀較長,角形短而粗壯,形如蘑菇,抿在或立於頸上。晚期眼形為「臣」字眼,多張口,有牙,上唇往上翹或卷疊,下唇平直或內卷,龍背有出脊齒。身上密飾勾雲紋、鱗紋、套疊斜方格紋。
天津博物館收藏這件商白玉龍形玦,直徑4.2、厚0.6厘米。角緊貼頸項,方形眼,上唇勾翹,張口露齒,邊緣出脊齒。紋飾完全用陰線刻雙鉤技法,刀法剛勁,屬商代時期的玉龍精品之作。
商 黃玉鳳形佩(圖5)
鳳是古人想像中的祥瑞神鳥。《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說鳳凰飛來伴著舜樂而舞。《左傳·庄公二十二年》記載:「鳳凰于飛,和鳴鏘鏘」,說鳳凰飛舞並做出美妙的鳴聲。鳳凰古來就被尊為能歌善舞的羽族至靈。
《詩經·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中也有殷人始祖契之母簡狄吞玄鳥(燕)卵而生契的神話故事,說明商族始祖神是燕。據考證,到戰國《楚辭》時,玄鳥就變成了鳳。鳳紋形象在商代多種文物上屢見不鮮,僅婦好墓就出土十餘件玉鳳,可見鳳在商人心目中對鳳神何等尊崇。
這件商代鳳形玉佩,高10.2、寬4.4厘米。玉質黃褐色。方形冠,陰刻長羽紋,淺浮雕圓眼,嚎略外翹,並對穿一孔。此件玉鳳的形象少見,線紋用「勾徹法」刻出,這在商代玉器雕刻工藝上也是難得一見的。
西周 白玉龍紋旭紋管形飾(圖6)
這件管形飾,可能是玉組佩中的一件。管形玉飾歷朝歷代均有製作,其造型大致呈圓柱狀或扁圓狀,中間有通孔,以穿系佩帶。
西周時期的管形飾玉出土很多,且大多數做為玉組佩中的組件使用。形體有束腰圓柱形,扁圓柱體等多種,製作規整,紋飾簡潔古樸,刀工精細。
這件西周龍紋虺紋管形飾,長5.7,寬2.3厘米。玉質白色,溫潤無瑕。器型呈扁圓柱體,寬窄不一。管面飾一條螺旋式盤龍,眼角出勾形線,翹唇,龍身飾捲雲紋,鱗紋;另有一條蟠虺紋,體短,尖嘴,如小蛇。
玉管刻虺紋的用意何在?《詩·小雅·斯干》說:「維虺維蛇,女子之祥。」虺屬小蛇類爬蟲,蛇虺為水中物,陰性,所以寓意女子之祥。看來這件玉器是貴族婦女應用的玉佩。
此器龍紋眼睛處有雙勾陰線,這條勾形陰線,是西周玉龍紋上所獨有的,這在玉器鑒定上有特殊意義。
戰國 白玉雲紋龍首璜(圖7)
白玉雲紋龍首璜,是戰國時期璜形代表器。璜長8.3、高3厘米。白色玉質,純凈溫潤。兩面飾淺浮雕勾雲紋,兩端為龍首形,並各有一鑽孔。琢制精緻,形制端莊。
璜類玉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如浙江嘉興馬家浜文化、江蘇南京北陰陽營文化等。璜用作項飾或胸飾,其佩帶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單件玉璜佩法;一種是由璜與其它玉飾(珠、管、環等)相配合組成玉佩。西周時期盛行以璜作組玉佩的主體,一套佩玉可能有多件玉璜,自上而下排列,這一結構形式的影響,一直延至西漢時期。為什麼要以玉璜為主體結構呢?因為璜越多,組玉佩的結構越穩定,佩帶起來也最安穩。玉佩也會隨著佩者的步伐而左右適度搖擺,並發出玎玎玲玲的玉聲,此即文獻上所描述的「行步則有環佩之聲」(《禮記·經解》)。可以想見,貴族們佩上華美的組玉佩,其儀態、風度與氣質,是何等的高雅、尊貴。玉璜兩端有孔,是專為懸掛其它器物而設計,說明此璜應屬懸置在組玉佩上端或中端的玉件。
戰國 青玉谷紋龍形佩(圖8)
戰國時期玉佩的種類和數量繁多,用途也各不相同。有帶在頸部作項飾的,有帶腕上作為手鐲的,有的作耳飾,還有佩掛在胸部成組玉佩的。其紋飾很豐富,有谷紋、束絲紋、雲紋、勾連雲紋、龍紋、螭紋、龍首紋等。紋飾滿密繁褥,具有柔美靈秀的藝術風格。
戰國青玉谷紋龍形佩,高5.8、長11.6厘米。青色玉質,局部有淺褐色沁。造型為騰龍形,作回首狀,彎角,圓眼,張口,龍身彎轉起伏,通體浮雕谷紋,分枝尾,兩足。中部有一穿孔。此器形體較大,紋飾精美,是戰國時期龍形佩的代表作品。
青玉谷紋龍形佩造型和紋飾與天文星宿的「龍星」有關。龍星主谷,佩帶龍形佩或用於禱雨禮儀,以祈求風調雨順,百穀豐熟之福。
漢 青玉剛卯嚴卯(圖9)
剛卯嚴卯是漢代特有一種驅逐疫鬼,消災免禍的吉祥佩飾。
這一對青玉剛卯嚴卯,各長2.2、寬0.9厘米。玉質青色。長方柱體,四面刻有驅疫辟邪、祈求福祉的殳書咒語。剛卯刻文為「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蠖剛癉,莫我敢當。」(釋文:正月卯日鬼魅央,靈殳咒語刻四方。赤青白黃絲綬色,四方帝神相宜當。天帝授命火祝融,教擾馴服神夔龍。鬼魅病魔都除盡,非我不能來擔當。)嚴卯刻文是「疾日嚴卯,帝令夔化。慎璽固伏,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剛癉,莫我敢當。」(釋文:忌惡之日鬼魅休,神獸夔龍已教化。順從人意必服伺,化作應驗神靈受。剛卯嚴卯正且直,形體四角又四方。鬼魅病魔都除盡,非我不能來擔當。)文字均填硃砂。成對的剛卯嚴卯,極為珍貴罕見。
此青玉剛卯嚴卯與安徽毫縣鳳凰台一號東漢墓出土的同品,從造型及四面所刻的咒語內容和字體方面都基本相同。
剛卯嚴卯作四方柱形,中間鑽孔,內穿紅、青、白、黃四色絲緩,用以佩帶。其四面刻咒語,文字屬「殳書」(秦漢時書體,源自兵器銘文)。人們企圖藉助咒語的魔力,得到吉利康寧,反映了漢代人崇信天帝與四方帝神可化凶為吉的宗教思想。
漢青玉蒲紋獸面紋璧(圖10)
玉璧是中國古代玉器最早出現的器型之一。
青玉蒲紋獸面紋璧,直徑25.3厘米。青綠色玉質,器表面有褐色沁,璧體較薄,雙面均刻有蒲紋、獸面紋,兩種紋飾之間,以絲束紋為界,而使紋飾可分為內外兩區。蒲紋是古代蒲草編織物圖案的擬形。漢代人用蒲紋玉璧做祭祀,目的是祈求蒲草的豐獲。獸面紋的用意,是人們運用獸面(或即虎面)紋的玉璧祭天,為祈望它能發揮同天神一樣的威力,藉此獲得社會的平和安寧。在漢代,大型玉璧除做為祀神的禮器外,有時還做斂屍的葬玉,玉璧如置於屍骨背部,表示離世者在另一世界裡還能享有祭天的權力。
玉璧上飾以絲束紋道理何在?玉璧是古代祭祀天神的禮器(璧圓與「天圓地方」觀念相合),而祭天的最終目的,是祈禱天神賜祥,保佑農桑豐收,於是用蠶絲形象來表示了。
漢白玉龍紋鏤空璧(圖11)
此璧直徑10.1、內經3.3厘米。材質為純白色,繫上好的新疆和闐玉雕成。陰線刻二龍,以首相對,龍頭上一角,上頜尖銳,口角大,三角形眼,托長尾,龍體曲折遒勁,鮮活生動。這些都是漢代雕刻玉龍造型的特點。龍首的三角形眼睛,開唐代玉龍之先河,而龍的陰線線條纖細有力正是漢代典型的「利鋒細線」的工藝方法。
漢代的文藝思想是現實生活與神話、宗教思想相絞合,龍紋玉璧是用來祭祀龍神。龍是水神,可以祈求它能「興雲致雨」,時雨普降,可以保證五穀豐獲。此璧的龍紋,表現得強壯精勁,騰空賓士,充滿無限的生命力,這些正是漢代社會,繁榮昌盛的象徵。
此玉璧,質地優良,技藝精湛,是一件罕見的漢代鏤空形玉璧的藝術傑作。
漢青玉羽人拜螭紋佩(圖12)
兩漢時期神學思想盛行,出現不少與神學有關的玉器造型,如:玉辟邪、玉天祿、玉羽人等。這些玉器作品都富有神仙觀念的文化特色。
此玉佩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是與當時盛行的「羽化登仙」道學思想有關。此器長6.7、寬5.3厘米。玉人長發向後飄逸,肩生羽翼,拱手持物跪拜螭前。器右邊雕鳳紋和螭紋,中心有圓孔,孔下有雲水紋,背面有螭紋與虎紋。漢代玉器中羽人形象極為少見。
羽人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仙人,其說源出於《山海經·海外南經》之「羽民國」,「不死民」,而道教中肩生翅的仙人,其原型即上古神話中「羽民」,如《楚辭·遠遊》中所謂「仍羽人于丹丘,留不死之舊鄉。」羽人會飛入至樂天國,則可獲永生之祥。玉佩上的羽人作跪拜螭狀,他欲駕神螭飛往天庭(《楚辭·河伯》:「駕兩龍兮駿螭」,《漢書·揚雄傳》:「翠虯絳螭之將登乎天」),進入道教的「羽化登仙」,「長生不老」的超自然境界,以祈人生的最高理想(靈魂生活)和最高價值(永生)。
玉匠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給人物以羽化形象,雖然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對於我們研究漢代的道教文化與社會習俗有重要意義。
漢白玉雙舞人(圖13)
西漢時期,玉舞人的佩用非常普遍。從已發現數件玉舞人得知,其多數出土在諸侯及貴族官僚墓中。玉舞人分扁平狀和圓雕兩種。扁平狀玉舞人,是常用雕刻手法,大多用陰線刻兩面人物及其體態、衣飾、五官輪廓,雕刻極為簡煉。另一種圓雕的玉舞人僅見於廣東廣州西漢南越王墓中,玉人舞姿婀娜,讓人想見當時舞蹈的飄逸、靈動風貌。
白玉雙舞人,高6.1、寬3.1厘米。玉質白色,片狀。透雕連體雙人對舞姿態,雙手上下相握,長袖過頭頂。人物的五官和衣紋用陰刻線表現。雙舞人的舞姿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充分展示了漢代舞蹈之「抒袖之飛流,舞態之嬌媚」的特點。
漢白玉蟬(圖14)
玉琀是指古代死者口中所含的小型玉石器,屬葬玉。據考古資料所知,這種習俗在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那時,口中的琀玉,一般是2厘米大小的玉片,光素無紋。作為蟬形的玉琀,從漢代始用,材質多見青玉和白玉,且形象概括,雕刻簡略,僅用陰線刻出形象,琢磨得光潤凈潔。
此件漢白玉蟬,長4、寬2.4厘米。質地潔白,細密光潤,局部有褐色沁。蟬體近似三稜柱形。兩個眼睛凸出,脊背突起,呈屋脊形,雙翅為三角,通體光素無紋。造型簡潔明快,此器在考古發掘中極少見到,較珍貴。此蟬無鑽孔,當做為專用的玉琀(鑽孔之玉蟬,常為裝飾品)。
從考古資料看,蟬形玉琀在各地漢墓中均有出土,傳世品也常見。究其原因,可能與古人對蟬的習性的觀察與理解有關。《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曰:「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說明蟬能去掉原來的軀殼,開始了新生命的過程。恰喻人們脫去塵世的污穢,走向新生活。因此漢人盛行以蟬為琀,與蟬的循環再生有關。在古代,對肉體死亡,精神不滅的生命轉換過程可用「蟬蛻」來作象徵。所以古人將玉蟬放入死者口中,可能也基於這種心理,以求精神不死或祈望生命的復生。
總之,蟬之所以被人喜愛,而又大量長期地用於藝術創作,甚至作為玉琀使用,除了因為形制美之外,主要還是因為它具有為人普遍接受的象徵意義;換句話說,人們喜歡的並不僅是蟬的神奇的生理習性,而更在於它所代表的生命輪迴的新境界。
南北朝 青玉卧獸(圖15)
玉獸高6.2、寬7.5厘米。此獸是以整塊青玉籽料,採用圓雕的技法琢制而成。卧姿,頭向前視,小頭寬頸,圓圈眼,嘴稍尖,挺胸,頸刻短毛,寬臀,長尾。作者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獸體的渾圓輪廓及四腿彎曲的姿態。它的神態好像小憩,又似欲起,風格拙重敦厚,神姿畢肖,有「靜中欲動」的感覺,具有十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魏晉南北朝時期,玉石神獸造型十分豐富,形體健壯,並昂首挺胸,或靜卧,或站立,氣勢不凡,此時期的玉獸脫去了漢代玉雕動物單一的拙重感,尤顯雄奇氣韻,化動為靜,動靜天成,生氣盎然。這尊青玉瑞獸,肉豐骨勁,爽爽有神力,是魏晉時期極為罕見的玉雕藝術珍品。
唐白玉飛天(圖16)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二者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後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里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於花叢中,飛翔於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里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結合為一體,男女不分,職能不分,變為飛天。現在,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後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這裡的唐白玉飛天,高2.9、寬3.6厘米。玉質白色,局部有黃色沁斑。陰刻兼鏤雕身視凌空飛天,頭戴蓮瓣形帽,面頰豐潤,雙手呈平托狀。玉飛天長裙飄帶,祥雲托起;輕舞漫遊,飄逸清靈。
玉飛天多用白玉雕成。潔雪般的材質,象徵飛天及諸佛菩薩們棲居在清凈的極樂世界,那裡是一片凈土。
唐白玉蓮瓣形環(圖17)
唐代的裝飾玉,豐富多彩,別開生面。由於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與審美意識的改變,一改過去那種神話瑞獸,幾何形飾紋為主的舊格式,轉向崇尚自然的藝術追求,開始出現花卉形玉雕造型,開創了古代玉器品類的新天地,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蓮瓣形白玉環,高2.6、直徑8厘米。質地潤潔,少有褐色沁。環呈束腰形狀,雕成抽象形蓮花輪廓,光素,琢磨簡約、細緻、精巧。唐代玉環多以光素無紋圓形者居多,花朵式造型的玉環極為少見。
蓮花藝術造型本於印度佛教。作為佛教標誌的蓮花,被比作無量清凈佛,又擬作佛國凈土。蓮花清雅秀麗,出塵離染,即「凈」義,故受到佛教「蓮宗」的敬重。白玉蓮瓣形玉環是蓮花簡化的藝術形式,它和白蓮花一樣,都是佛教中崇高與聖潔的象徵;讓佩環者的人性升華到佛性。
唐代的玉環形制較以前有了創新,有花朵形、絞絲紋形、鑲嵌金飾等式樣。而花朵形玉環的模式,既實用又美觀大方,並一直影響到後來(如明清時期)玉環的製作形式。
推薦閱讀:
※上海博物館藏品極品瓷器300P(一)
※他用60年婚姻建成了一座「愛情博物館」
※明人 百祿圖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鄒縣博物館
※經典回顧(745)宋 陳容 九龍圖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