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下卷:別解文義——第二部分:正宗分: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之一)

《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下卷:別解文義——第二部分:正宗分: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之一)

第二部分:正宗分

第一篇:當機贊請:

第一章:禮讚:

第一節:具儀:——(第三節)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簡注——所謂的善現,即是須菩提漢譯的名號。所謂的啟請,即是應機請教。所謂的分,即是段落、篇章、章節等等的意思。

直解——須菩提知道佛要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以就自己作為當機者,來向釋迦牟尼佛啟請講說。

淺釋——如來每次諸講法,必須要與弟子們,借用回答的形式來彰顯教理教法的真理。《金剛經》則是屬於空宗,又因為須菩提善解空義,也亦是解空第一的弟子,所以須菩提則是代表解空,故而秘釋迦牟尼佛啟請講說《金剛經》。

須菩提是梵語和音譯,漢譯為善現、善吉、空生等等。須菩提生於一個富豪家庭之中,但是在須菩提出生之時,家中的庫藏的所有一切物品,悉皆是空了,也就是都沒有了,也不知道庫藏的物品去向,所以稱作為空生。而且過了一段時間,庫藏的所有一切物品,又從新出現回來了,因此又稱作為善現。又由於父母在請先生占卜時,又佔有吉祥之意,故此又稱作為善吉。

所謂的善現的意思,即是個人的行為,也就是個人的品德,以及也就是道德,則是至高無上的至善。然而須菩提不僅僅如此,以及須菩提也非常的長壽。也就是把須菩提翻譯為具壽,就是非常長壽的意思也即是我們中國人所稱讚的鶴髮童顏、南極仙翁的老壽星一樣。須菩提的不單單老壽星,而且還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弟子,即是真正的具有恆安樂定、善解空義、志在空寂等等的特德。所以說須菩提的道德修持、大智慧、生活儀軌、種種威儀等等,悉皆是屬於釋迦牟尼佛弟子之中的領袖。

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簡注——所謂的時,即是此時、當時、這時等等的意思。所謂的即,就是當下、馬上、即刻等等的意思。所謂的長老,即是德高年長者。所謂的白,即是敬白、表白、說明、道白、說話、說、講等等的意思。所謂的白佛言,即是恭敬地對佛說。

直解——這時,德高年長的須菩提,領悟到了釋迦牟尼佛在乞食、穿衣、洗足等等的平常日常生活之中所示現的佛法,故此就作為當機者,在所有一切大眾之中從自己的座位之上站了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跪地,雙手合掌恭敬地對釋迦牟尼佛說。

淺釋——此段經文則是講說,長老須菩提代大眾向釋迦牟尼佛啟請講說《金剛經》。也亦是須菩提領悟到大眾能夠真正的奉持般若法門,大眾能夠真正的擔當空宗的這個法門,故此須菩提就代表大眾向釋迦牟尼佛啟請空宗法門的修持方式方法,也就是向釋迦牟尼佛啟請空宗法門的教理教法等等。

所謂的時,即是這時、此時、當時、當下等等的意思。然而這個時,以及也亦有大徹大悟之時,一眼覷破之時,千載難逢之時,始覺之時,真正的機緣成熟之時等等的意思。凡事因緣真正的成熟了,凡是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真正的成熟,也就是眾生的救度教化機緣真正的成熟,佛陀才講經講說。如若是眾生的機緣沒有真正的成熟就不能夠真正的擔當,故此也唯有眾生的機緣真正的成熟,佛菩薩才能夠真正的應機隨緣應化種種的身相,才能夠真正的善巧方便講說種種解脫救度的方式方法。故此說,這個時即是真正的因緣成熟之時,也亦是真正的希有難逢之時等等的意思。

所謂的長老,即是年高德劭者。然而所謂的長老,也亦有年高臘長的長老、法性長老、福德長老這幾種類別。所謂的年高臘長的長老,即是年齡不單單是高,而且授具足比丘戒的時期也比較長。所謂的法性長老,即是能夠真正的講經說法,也能夠真正的救度教化眾生,即是真正的深明法藏教義,通達三藏教理教法,以及辯才無礙的大智慧者。所以說,法性長老並不一定年齡高與戒臘比較長,法性長老不拘年齡與戒臘的高長。所謂的福德長老,即是不單單是具足福報,而且也必須要真正的具足德行的,即是真正的究竟圓滿具足福報與德行者。

所謂的辯才,亦有四種類別,即是詞無礙辯、義無礙辯、法無礙辯、樂說無礙辯這四種辯才無礙。所謂的詞無礙辯,即是言詞無礙,也就是講說無礙,沒有人能夠真正的辯論過。無住是什麼樣的問題,都能夠真正的運用優美精鍊的詞語,恰到好處地來解答別人的所有一切問題。所謂的義無礙辯,即是不單單語言的詞語美麗,而且在真實的義理方面,也悉皆是通達無礙,準確無誤等等。所謂的法無礙辯,通達明了所有一切教理教法。所謂的樂說無礙辯,即是真正的具足樂說三昧,喜歡為人宣說種種教理教法。

所謂的合掌,即是雙手兩掌相合併,指尖相對併合的一起。把雙手合併起來,即是放下雙手之中的所有一切事物,也亦是真正的徹底放下塵垢,以及也就是真正的徹底放下了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所以說,雙手合掌,也亦是背塵合覺之義。伸開十指合掌,也亦有空心合掌法,以及也亦有實心合掌法。由於合掌的方式方法差別,也亦有攝伏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深淺之差別。而空心合掌,也稱作為散心合掌,即是心念比較散亂,也亦是攝伏散亂心的力度並沒有實心合掌那樣的得力與攝心。也亦是說,實心合掌則是真正的徹底放下了塵垢,真正的徹底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也亦是真正的降伏了自己的種種身口意三業之造作行為。所以說,合掌即是攝伏、攝心、降伏、調整、放下等等的意思。而於佛教之中,也把合掌稱作為合十,即是所謂的合十問訊。但是佛教之中的合南,則是梵語的音譯,而音譯則是五體投地來進行跪拜,以及也亦是雙膝跪下來進行頂禮膜拜之意思。

外貌端肅,則是屬於恭。中心虔恪,則是屬於敬。也就是說,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則是表示身業清凈。合掌恭敬,則是表示意業清凈。但是白佛言,所謂的白,就是表白自己,也亦是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所以說,這個白佛言,則是表示口業清凈。從而得知,須菩提從座而起,即是彰顯須菩提雖然是契證了二乘阿羅漢聖果,但是已經觀察佛菩薩法了。右膝著地,偏袒右肩,則是真正的表示極度的恭敬。以及右膝著地,也就是表示極度的恭敬。而偏袒右肩,則是表示生起了方便智,也亦是能夠真正的由自證的二乘阿羅漢,進一步勤懇求取佛菩薩法,並且也確確實實地是表示向佛表明自己的心意,也亦是代表真正的承擔如來家業等等的意思。而且合掌恭敬白佛言,也就是彰顯出來定慧一致,從而向釋迦牟尼佛啟問大乘菩薩的教理教法,從而才能夠真正的成就無上佛果。

凡夫眾生被煩惱惑業所困縛,即是被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所困縛,以及就是被貪愛求取的種種慾望所困縛,而且也就是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之上,也亦是迷於五濁惡世的紅塵之中的種種誘惑之中。欲想真正的擺脫煩惱惑業的困縛,必須真正的具足正知正見正信。也唯有真正的正知正見正信,才能夠真正的徹底斷除掉四相,以及才能夠真正的降伏煩惱惑業。然而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要以真實的慈悲心,也就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來進行如來如法奉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萬行,才能夠真正的福慧雙修,悲智雙運,從而究竟圓滿到達無餘大涅槃的佛果聖位解脫境界。故此說,正知正見正信,則是屬於究竟圓滿成佛的必經之路。凡夫眾生不能夠真正的擺脫煩惱困縛,就是因為凡夫眾生對於紅塵之中的各種誘惑過於分別執著,即是過於貪愛求取與沉迷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也唯有真正的正知正見正信,才能夠真正的徹底降伏破除煩惱惑業,才能夠真正究竟圓滿成就自己的無上正等正覺菩提道業果德。

修行就是改變自己,以及也就是隨順境緣。能夠真正的改變自己,能夠真正的包容所有一切境緣,能夠真正的不抱怨種種的境緣,即是真正的奉持六度萬行。所以說,埋怨只能夠給你帶來消極的心態,世出世間,悉皆是不離因果二字。即使是非常的不如意,抱怨也是無濟於事的。能夠真正的敢於承擔現狀,能夠真正的承擔現實境緣,即是真正的應緣作,也亦是真正的隨緣修。如若是欲想改變自己的果報,必須要從因上來下手。如是因,如是果,因果通三世。即使是諸佛菩薩,也悉皆是不能夠改變因緣果報這個法則。以及也亦是可以說,佛法即是因果法,佛教即是因果教育。

第二節:稱讚:——(第四節)

經文——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簡注——所謂的希有,即是少有、少見、難逢、不可得等等的意思。所謂的世尊,即是佛十號之一。所謂的如來,也亦是佛的十號之一。所謂的善,即是善巧方便、守護、把持、行持、能夠,以及也亦有奉持凈業三福廣行六度萬行等等的意思。所謂的護,即是保護、攝受、加持、護持等等的意思。所謂的念,即是心念、念念、念念起心動念等等的意思。所謂的付囑,即是咐囑、囑託、教導、教令、耳提而命、交付種種的任務等等的意思。所謂的菩薩,則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意譯為覺悟有情,簡稱為覺有情。所謂的菩提,即是覺悟的意思。所謂的薩埵,即是有情的意思。

直解——希有少見難逢難遇,世尊,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顯現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正是如來護念一切菩薩,也正是如來要付囑一切菩薩的佛法。

淺釋——此段經文則是講說,須菩提稱揚讚歎釋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之中,善巧方便攝受加持所有一切眾生,善巧方便攝受加持所有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聖眾,以及善巧方便教誡指導所有一切眾生修行,以及善巧方便給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聖眾授記,以及也就是傳授給一切眾生的如來家業等等的意思。所以說,須菩提則是在此時讚歎釋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之中護念一切菩薩,付囑一切菩薩的佛法等等。

所謂的希有世尊,即是世間少有,世間少見,以及也亦是不可得的世尊。從而得知,希有世尊,不單單是經典之中所記載印度的一種禮貌,以及也亦是請示長輩的讚歎辭。須菩提證悟了釋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之中所講說的般若真實,即是真正的證悟到了釋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之中所講說的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即是離一切諸法而宣講般若。須菩提真正的體悟了之後,就代表一切大眾來向釋迦牟尼佛啟請講說,希有難逢難遇的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也亦是希有難逢難遇的離一切諸相的實相般若,所以代大眾來向釋迦牟尼佛啟請這實相般若。

所謂的希有,即是希有難逢,就是在此世間希有少見,也亦是難逢難遇等等的意思。以及這個希有也亦有時希有、處希有、德希有、事希有這四種希有難逢之意思。所謂的時希有,即是難得此講法時候。所謂的處希有,即是難得經莊嚴的道場。所謂的德希有,即是不單單是佛具足大智慧德相的種種威德,以及參加法會的也悉皆是道高德重者。所謂的事希有,即是因緣成熟之大事希有,也亦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之因緣成熟大事希有。佛出興於世間,確確實實地是就如同曇華一現希有難逢難遇。以及修持究竟圓滿成佛,也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時期。而且一尊佛出興於世,也亦是要經過百千萬年的時期,才能夠出興再一次。而且曇花則是三千年才能夠開花再一次,可以說能夠真正的見到曇花,也亦是希有難逢玩家們人事情。故此須菩提就運用希有,來稱揚讚歎釋迦牟尼佛。六祖大師則是把這個希有解釋為三種意思。其一者即是釋迦牟尼佛如若是不出家,便是作金輪王,也亦是作一四天下之王,但是釋迦牟尼佛卻是能夠真正的捨棄這個一四天下的王位,出家來教化一切眾生,這確確實實地是希有。其二者即是如來的身相身長丈六,紫磨金色,具足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故此如來身相希有。其三者即是如來的內心之中含吐八萬四千法門,以及三身圓滿具足,故此希有難逢難遇。

如來與世尊,悉皆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但是世尊則是屬於佛的總稱,也亦是屬於佛的總號,而其它的十種稱號,則是屬於佛的別號。從而得知,如若是稱呼佛,則是表果德,也亦是表所契證的果位聖德。如若是稱呼為如來,則是屬於表性德。

所謂的善護念,即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亦是一切佛的成功與究竟圓滿。所謂的善護念,即是守護心念,不令自己的正知正見正信退失掉。以及也亦是真正的攝受加持、善護保佑,也亦有真正的憶念等等的意思。所謂的善咐囑,即是託付、諄囑、授記等等的意思。所謂的善護念與善咐囑,即是攝受加持,與授記教令等等的意思。

所謂的護念,即是攝受加持,也亦是攝受加持護持住一切眾生的心念,即是攝伏住一切眾生的念念起心動念。所謂的咐囑,即是教令、教誨、教誡一切眾生,也亦是把如來的家業傳授給一切眾生,以及也亦是給所有一切眾生授記等等的意思。菩薩接受如來的付囑,荷擔如來家業,依照如來的付囑來教化眾生,也亦是代佛來進行教化所有一切眾生。也就是說,菩薩奉持凈業三福廣修六度萬行,從而真正的荷擔如來家業,以及能夠真正的續佛慧命,授記應當作佛,故此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如來善巧方便護持憶念諸菩薩聖眾,攝受加持一切菩薩等不退轉,直至究竟圓滿繼承佛位果德,即是真正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如來以般若護念諸菩薩,致使諸菩薩身心安住於正知正見正念之上。如來護念諸菩薩身口意三業清凈,一念不生即是護念,三身、四德、五眼六通等等功德究竟圓滿具足,即是真正的善付囑。只有護念到身心清凈,只要護念到身口意三業清凈,所有的無相功德,所有的一切大智慧德相,不求自證,授記作佛,則是為真實的善付囑。所以說,一切諸菩薩也須要如來的種種護念與付囑。

所謂的護念,則是護念身口意三業,即是攝受加持身口意三業清凈。所謂的付囑,則是囑託教理教法,也亦是付囑流通教理教法,而且也就是傳授救度教化所有一切眾生的教理教法等等的意思。也就是說,所謂的護念,即是攝受加持身口意三業清凈。所謂的付囑,則是授記作佛,也亦是傳授救度教化所有一切眾生的教理教法。也亦是可以說,不舍眾生,即是真正的善護念。教誡眾生,授記作佛,即是善付囑。

故此可以說,能夠真正的護持自己的念念起心動念,即是真正的善護念。能夠真正的善巧方便護持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即是真正的善護念。以及能夠真正的攝受加持所有一切眾生,教令眾生生起正知正見正信正行,即是真正的善護念。也就是說,能夠真正的效法佛菩薩的行誼,即是真正的善護念。能夠真正的把佛陀的教理教法落實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能夠真正的把佛陀的教理教法落實在自己的言談舉止行住坐卧之中,即是能夠真正的過佛陀的生活,即是能夠真正的過佛陀的日子,才能夠真正的稱作為善護念。

也就是說,所謂的善護念,亦有護持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之義,也亦有護持所有一切眾生的身口意三業之義。但是,善付囑則是傳授如來家業,也亦是荷擔如來家業,而且也亦是授記作佛,以及也亦是代佛教化眾生等等的意思。所以說,所謂的付囑,即是囑託、傳授、傳承、給予、教誡、委託等等的意思。也亦有交託、委任、交付、皈命、皈交、皈投等等的意思。因此說,所謂的善付囑,即是把凈業三福與六度萬行的八萬四千究竟圓滿成佛的修行法門,傳授給予於你,以及也亦是把救度教化眾生的如來家業傳承給你,即是真正的把如來家業交託委任給你,這就是所謂的善付囑的真實意思。

所謂的菩薩,則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意譯為覺悟有情,簡稱為覺有情。所謂的菩提,即是覺悟的意思。所謂的薩埵,即是有情的意思。所以說,所謂的菩薩,即是大道心眾生,也亦是真正的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者。以及所謂的菩薩,即是不迷惑不顛倒的覺悟眾生。覺者即是不迷,有情即是眾生,道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大誓願心。菩薩則是屬於佛弟子之中,能夠真正的發大乘菩提心者,也亦是真正的上求下化的大心修行者,而且也亦是奉持大乘教理教法的一個總稱。

佛與道都在自己的心中,個個心中有佛,也亦是禪宗所講說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如若是心外求佛,如若是心外求法,悉皆是屬於外道。一切眾生的另外一個意思,即是有情。也就是說,所有一切眾生,本身具有靈知靈覺,即是具足靈感的生命,所以不單單是稱作為眾生,同時也稱作為有情。從而得知,世出世間最多情善感之人,即是佛菩薩。以及也把佛菩薩,稱作為覺有情,即是去覺悟教化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的意思。菩薩是佛的弟子,而且菩薩也亦是修持大乘教理教法的一個總稱。凡是能夠真正的修持大乘教理教法者,悉皆是稱作為大乘菩薩,簡稱為菩薩。所謂的大乘教理教法,即是不單單是自己要覺悟,而同時也要善巧方便去教令所有一切眾生共同覺悟,也就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他,以及也就是所謂的上求佛道下化所有一切眾生,才能夠真正的稱作為大乘菩薩。

所謂的修行,則是向自己內心之去求取,向內心之中去修證。即是所謂的修證自己本來具足的佛,修證自己本來具足的佛性,修證自己本來具足的如來大智慧德相。一個人能夠真正的覺悟了,一個人能夠真正的徹底放下了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個人能夠真正的降伏住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惑業,即是真正的契證二乘阿羅漢聖位果德。一個人覺悟了之後,一個人解脫了之後,能夠真正的發大心愿,去廣泛救度苦厄的眾生,也亦是能夠真正的犧牲自己的小我,而去利樂所有一切眾生的這種行為,就是真正的發大菩提心,也亦是真正的行大乘菩薩道。

於佛教之中,能夠真正的表現出來實相,就稱作為示現。為了能夠真正的徹底地表達實相,許許多多的大菩薩們,悉皆是示現在家的形相。譬如: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等等,除了大願地藏王菩薩之外,悉皆是示現在家形相。也就是說,在家菩薩則是入世的,外表上來看則是入世來進行教化所有一切眾生。也就是表示身雖然是入世來教化眾生,但是心則是出世的。菩薩於日常生活之中,在各行各業之中,示現種種的形相,悉皆是善巧方便教化眾生,能夠真正的做得到作而不作,不作而作。菩薩入世,榜樣都去作,但是不分別不執著,也就是不動心不起念,事過境遷,作是真的作,但是不起心動念,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真實境界。《楞嚴經》之中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自己雖然沒有真正的獲得到度脫,自己雖然沒有真正的徹底覺悟,但是能夠真正的去救度別人,能夠真正的去覺悟別人,這就是所謂的菩薩心腸,也就是所謂的發菩提心。如若是自己覺悟,如若是自己究竟圓滿成就了,然後再來幫助別人覺悟,然後再來救度教化眾生,即是所謂的現在的佛,也就是真正的現生佛,以及也就是乘願再來的佛,而且也就是肉身佛。從而得知,菩薩則是如來的前因,也亦是佛的前身,而真正的究竟圓滿成佛之後,這個如來就是菩薩後身,這個如來即是菩薩的後果,這個如來即是菩薩的果德,這個如來即是菩薩的果位一個德號。以及我們也真正的得知,菩薩亦有兩種類別,即是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這兩大類別。也就是說,能夠真正的發大菩薩心,能夠真正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能夠真正的自覺覺他,能夠真正的自度度他等等,悉皆是稱作為大乘菩薩。

所有一切諸菩薩,都必須要如來護念,才能夠真正的究竟圓滿成就自己的道業。以及所有一切諸菩薩,都必須要如來付囑,才能夠真正的荷擔如來家業,才能夠真正的善巧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說,無論菩薩是自己修行,還是菩薩去教化眾生等等,悉皆是離不開如來的護念與付囑。所以說,佛教即是護念的方法,佛教即是付囑的教育。而且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以及所有一切宗教,乃至於人類納達爾一切修養等等,悉皆是離不開善護念。

所謂的一念,即是一呼一吸之間。人的一念亦有八萬四千種種的煩惱生起,所以佛陀亦是開設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凡夫眾生的種種煩惱。雖然煩惱不一定就是痛苦的,但是念念起心動念,悉皆是屬於煩惱惑業。不高興是煩惱,高興也亦是煩惱,高不高興悉皆是屬於煩惱。所以說,所謂的煩惱,即是無故尋愁覓根,即是沒有任何原因地來進行尋愁覓根。能夠真正的降伏煩惱,能夠真正的降伏八萬四千種種的煩惱,即是真正的空掉八萬四千種種的煩惱,也亦是從八萬四千煩惱之中解脫出來,一念之間能夠真正的徹底斷除掉了煩惱,即是所謂的究竟圓滿成佛。能夠真正的隨時隨地護念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能夠真正的隨時隨地善護自己的念念起心動念,即是真正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從而得知,善護念不單單是一切修行的開始起步,也亦是一切諸佛如來的究竟圓滿成就。

五祖大師曾經說過,要想真正的成佛悟道,能夠真正的專心讀誦《金剛經》就可以了。甚至於不識字的,不會讀誦《金剛經》的,只要是能夠真正的虔誠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行了。也就是說,《金剛經》這經題,即是大智慧成就到達彼岸的意思。而且六祖大師,也亦是由《金剛經》而真正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並且中國的禪宗,也稱作為般若宗,以及外國也稱作為達摩宗。這悉皆是因為禪宗天五祖與六祖,悉皆是由《金剛經》所直接傳承的。


推薦閱讀:

《金剛經》第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法華經和金剛經是殊勝地增加福德的經典
呂祖金剛經直解(校隊)
金剛經·法會因由
《金剛經》是怎樣一部經?

TAG:金剛經 | 金剛 | 第二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