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收入千萬,這個帳號是怎麼展開活動運營的?

忙碌了小兩周之後,再度撿起時間,繼續回到微信公眾帳號運營這個大話題中來。繼續去看看那些優秀的大號後台的真實數據,及數據背後所展露出的值得學習的地方。從這篇開始,我們要去看看活動運營。即在微信公眾帳號中做活動,什麼樣的策略能夠獲得爆髮式的結果?

同名於那個騷包的著名主持人,定位是他廣播節目《海陽現場秀》的垂直粉絲互動平台。

每天直播節目時,聽眾可以通過微信與主持人互動,每天晚上21:00,用戶可以收到3-4篇的圖文內容。因為《海陽現場秀》的節目屬性的關係,文章內容多輕鬆類。對於微信宣傳的方式也僅限於節目口播一種,雖然比較單一,但是憑藉節目的活躍度,每天還是以1000左右的粉絲量在增加。

其實看到這裡,想起在騰訊工作時常被詢問的問題:企業的微信公眾帳號怎麼做?怎麼獲得用戶?等等。企業往往忽略自己的產品、渠道、服務等就是強資源,用戶一直期望你提供更好、更直接的服務。沒有什麼比這更好運用的資源了。但企業還是覺得迷茫。

在海陽帳號中,最常見的就是微信活動。一般分為節目內外的互動,線上線下活動。如節目內互動:

《海陽現場秀》節目里有兩個版塊是聽眾通過微信互動方式來參與,如果沒有聽眾微信互動,這個版塊就無法成立,一個叫「大家來說笑」,聽眾發來他們認為好的段子,由海陽來演繹。一個叫「哪裡有問題」,聽眾發來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問題,海陽做答。因此在後台,每到節目互動時,數據量就會大幅度飆升。這也為節目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在24小時互動時間軸里,17-18點是直播時間,20-21點是重播時間,兩個時間段收聽人群不同,均都拉起了不低的互動量。

這個曲線還展示了一些東東:

1、重播的聽眾並不比直播低。

2、海陽的用戶或聽眾覆蓋比較活躍。

要知道,這個帳號全部訂閱用戶,截止現在26萬+。在移動時代,做運營的朋友都知道,要想讓用戶互動點啥是很難的事情。因此,如果我們以大標準漏斗去卡海陽的數據:每天聽直播和重播的用戶,還要打開微信來互動,這麼麻煩的動作最多能漏到0.1%就了不起。因此全量下來不過是260個而已。但這個數據保持在全量3000+至4000+,比例還是相當高。

當然,為了實現超高的互動比例,節目中有時也會做一些事情,如:

廣播有個天生局限性,就是無法用眼睛看。比如張馨予在走紅毯時穿了一件東北床單,海陽反而在節目說是類似於「燒餅」的禮服,如果節目聽眾向微信公眾號發送「燒餅」就會看到這張照片,就明白他說的是什麼了。

這是一周的互動數據。到周末就沒法看了。這是因為周末為錄播節目,廣播節目的特色就是直播,缺少了直播的魅力,互動數就會減少。

但其實,周末數據低也反饋出一個小特點:

用戶越來越追求「即時互動」、「即時激勵」。即我現在就要,不要延遲給我。這點導致用戶一旦感知不是即時(直播),就直接置之不理。

即時對很多企業的運營來說是個壓力。怎麼做到即時?你得有多少團隊守在電腦面即時響應?海陽的團隊不大,四個人,其中有1個半得干微信。除了文章啥啥的,大部分估計就得是活動、互動等。

插入一點,未來我們或許會展開多篇文章描述社群運營:

在和海陽溝通的時候,我一直認為,他的社群運營技巧很好。在前幾天和包子堂的包政老師暢談時,就提到了這個技巧:讓用戶自己來。消耗用戶的時間。即用戶響應、提供自己段子、發送一個關鍵詞查看後續等,都是讓他自己主動觸發一個事件,並得以消耗他的時間。不過,這些總結起來的話得展開半天闡述,顯然不是今天。但這個特點在海陽的後續內容中,也會留意到。

這其實也順便回答了另一個小問題:

為什麼要做活動運營?

因為要黏住用戶。黏住用戶最好的方式之一,是活動運營。很多企業是服務號,一周一次群發,觸達用戶很少的情況下,活動運營更是黏住乃至觸達用戶的最有力武器之一。讓用戶自己來,建立一個習慣,對黏人很有幫助。

那麼,節目外的互動怎麼做呢?

每到小長假,廣播的收聽習慣被打破,上下班高峰不再是收聽高峰。這和過去PC時代的曲線類似,即越是節假日,用戶數據越低迷,划出的曲線就是一個大大的坑。這種曲線直到手機比重越來越大,才轉變為另一種,即越是節假日,用戶越活躍,曲線越高,因此隨時隨地他都可以獲取服務。不過惋惜的是,廣播顯然還沒得到這種逆轉的紅利。

因此海陽他們設計了更多地節目外微信互動。比如「一分鐘探案」這個環節,主持人會有語音錄製一個60秒的推理劇情,聽眾聽完之後想到知道答案,必須回復關鍵詞才能知道結果,這種方式增加了在節目以外的互動,保持了聽眾良好的收聽及互動習慣。

回到線上活動來:

2014年平安夜,海陽公眾號在線上推出了一個搶紅包活動,標題就一句話,「您有一個紅包未領取」。在當時粉絲數還不到20萬的情況下,圖文頁閱讀雖只有2萬5,但,但原文的閱讀量卻破了1萬。

這是典型的利用「獲利衝動」的方式(《社交紅利(修訂升級版)》的讀者,或這個帳號的老朋友,應該不陌生「獲利衝動」,具體可以查閱歷史文章或者翻閱這本書)。幾點:

1、平常,我們特別特別不建議企業在微博上展開有獎活動,因為在開放的環境下,「刷獎黨」用戶(又和企業沒關係、甚至還是機器殭屍賬號)會海量湧來,將企業的美好初衷變成一坨坨xiang。但在強關係下,明確用戶是活的,是活躍的,是自己的,是真實的情況下,採取些有獎活動,效果會非常好。比如這個就是。

2、做了這類活動,側重點擊原文閱讀,分享就很難,因為用戶很「懶」,不會去做多餘的動作。過去幾篇文章中,也有過分析,即文章、標題、或活動的訴求最好只主打一個。想要一個就無法獲得另一個。因此所見是閱讀數據高於10%的標準線,原文閱讀量超高無比,顯示出轉化很好,但,擴散分享不足。

明後天,應該會跟進一篇文章,新文章中所展開分析的微信活動案例中,做到了強擴散,即用戶參與了「有獎」的活動後,還做了強分享擴散。這是利用了關係鏈的緣故。

海陽還經常做線下活動。記得之前他干過一個事情,24小時內收入過千萬。在後台中,將這個案例的數據翻了出來。

這是去年12月中旬發起的「新春澳洲行」活動。海陽發起了幾個粉絲社群,如「環球旅行團」、「海陽樂跑團」、「現場觀演團」等,澳洲行就是其中環球旅行團中的一個,強調3年時間10站旅行環遊世界,就發了這篇活動預告出去:

數據上看,打開閱讀,到原文閱讀都不高(原文閱讀是報名表)。但24小時超過152個家庭報名,意向客戶超過500人。以3萬元每人的單價來計算,24小時理論收入將超千萬。

如果看241個點擊原文閱讀的數字,再看152個家庭報名數據,轉化率非常不錯。反襯出這個帳號背後的中高收入用戶非常多。此外,標題也立下了功勞「不是有錢就能去」,哥有錢為什麼不能去?還要面試、要逼格、要情調等等,反而激起了目標人群的好奇和「想塑造的形象」,入選了未來也好吹牛等等。

過了2天,編輯同學又嘚瑟了一下,再發了一篇微信文章,就是下面這篇,沒想到點擊閱讀原文的人更多了。按照上面的轉化率,收入也不低。不過,這個團隊顯然服務不了這麼多家庭,最後選來選去,篩選出了38人一起去玩。

這些活動總是略「重」,需要用戶的時間投入、時間投入也多。因此,篩選到最後的用戶,ARPU值有時反而能帶來驚喜。海陽這個就是典型。

如果再細心看,還能看出一個組合:

通過每天直播互動,雲集大部分用戶/聽眾時間,強化和他們之間的關係,通過重度/高價的活動,來篩出高ARPU值(大R)用戶。

活動運營也不是心血來潮想做就做,也是精細的組合。

對!這是我的關於優秀的微信大號的系列分析文章之八,前七篇文章如下,預計未來還會繼續。(查看「徐志斌和社交紅利」(帳號:shejiaohongli)歷史文章)能夠看到他們:

第一篇::「150萬用戶的公眾帳號,後台數據究竟咋樣?今天我們就看一個」

第二篇:「45萬大服務號能做到這麼高閱讀量?趕緊打開它後台看看」

第三篇:「200萬超大微信號的後台數據,釋放出這些關鍵運營信息」

第四篇:「這個微信大號用戶重度運營,10萬分享帶走90萬閱讀,但你學不會。」

第五篇:「一篇微信文章吸卷3千萬+閱讀?!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第六篇:「40萬財經大號教會我們兩個訣竅 可惜大部分人沒意識到」

第七篇:「小帳號拿下百萬閱讀 一人看10篇文章命中的大趨勢是什麼」

第八篇:「24小時收入千萬,這個帳號是怎麼展開活動運營的?」

後續計劃中,還將再有數篇,展開活動運營很優秀的帳號的內部數據分析文章。如果您的微信公眾帳號中,也有一些非常得意的數據,或者案例,或者心得體會,不妨一起聊聊。高手們在一起,腦洞才能開到更大。有興趣,就隨時將它們向公眾帳號「徐志斌和社交紅利」(帳號:shejiaohongli)中發來吧。隨時碰撞!


推薦閱讀:

翻糖海綿寶寶人偶的製作教程
春季促銷活動這樣做,收銀台都排起長龍!
今天,我很幸福——區第一實幼開展家長半日觀摩活動
小宋佳現身活動被拍,上身藏不住,網友直呼:是在招蜂引蝶嗎?
韶山舉辦多場活動緬懷偉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1周年)

TAG:運營 | 活動 | 收入 | 怎麼 | 活動運營 | 帳號 | 這個 | 小時 |